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 Foxmail 到 QQ http://www.zhihu.com/people/allenzhang 他的2016,2017,2018 3年微信…
关注者
9,780
被浏览
4,130,558

145 个回答

我跟张小龙有过一次长达一小时的交流机会,这个过程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我下面对他的描述肯定依旧是片面的,如有错误还请张小龙大哥见谅。

背景大概是这样:我毕业那年走腾讯的校园招聘,在最后一面的时候被集团的HR拒之了门外,回来以后我在网上发了发牢骚,然后我的文章竟然被张小龙看见了,所以他托当时QQ空间的产品总监Ross大哥联系到我,希望让我去广研面试一下。然后我就去了...

面试过程中,张小龙说话语速较为平缓,基本上在一个声线上,但是当开始聊到我们所共同热爱的话题——互联网和产品的时候,他眼神里闪烁着无比的自信!这是我真切能够感受到的,即便话题让彼此如此地兴奋,但张小龙的声调依旧基本停留在那根线上没有变过。

然后,在聊到当时我「相对内向的性格,是否适合做产品经理」话题上的时候,张小龙给了我一个不管是曾经、还是后来我遇到的一些人给我的建议都让觉得备受鼓舞和勇气:

未参加工作前:「你太适合产品经理一职,你对产品的感觉相当出色」——让我无所畏惧的年少轻狂。参加工作半年后:「你的性格可能不适合去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需要很强势的性格和资源调度协调的能力,你这方面实在太弱了,你可以考虑其他的职业发展」——让我有段时间过的相当迷茫,特别是当时我直属上司在KPI考核跟我暗示,你可能不适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时候,我无比的痛苦,不过好在我还是在我认为对的事情上一直坚持;事实上,在那段时间,我一直把张小龙对内向的我们的期待作为我当时努力的信条。

过程是这样的:张小龙询问我,从小家教是否十分严格;我说,恩,是的,家里人从小把我管的很严,有些时候会比较内向和缺乏自信。(事实啊~校招阶段,所有面试环节中,我硬是让自己表现的成熟和平和,但当时内心实际上会有那么一点的小自卑,因为当时应届生能进腾讯基本上都是985、211这样子的名校,而我当时只是江西师范大学这样一个很没有名气的小本科生;甚至同台竞技应届生还有那么多研究生...)。然后张小龙开始回忆说,他曾经跟我一样,十分的不自信,但是在寻找成长的过程,他过去的那些种经历反而造就了他谦逊、冷静、不骄不躁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然后,他继续跟我比划说他相信我过去这种处于劣势的性格会伴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终有一天会跟压迫中的弹簧一样反跳的更高,从而成为优势。 ——几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忍不住又简单更新了下这个帖子,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到像张小龙当初对未来的我的期待一样,做到足够的自信,现在的我有能力、有信心可以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上做得越来越出色。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吧——张小龙应该是那种外表羞涩,内心躁动,在属于自己的某一个小领域自信心爆棚、却不轻易拿出来卖弄,期待影响很多人的人等等等等。应该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工科闷骚男,或许,他应该还是具备另外一个品质,完美主义者。

PS:既然很多知友询问面试结果的事情,我简单说下,比较幸运,拿到了小龙哥发给我的Offer,据说当年广研只有两个校招名额。但是09年那会儿广研只有QQ邮箱这个产品,感觉去了可做产品的空间极为有限,似乎不够酷炫,当时年少轻狂的我还不懂得去沉淀就在试图做一款全新的产品去影响世界...所以最后很可惜错过了跟张小龙一起共事的机会,更加可惜的是,数月之后微信上线,错过了一次真正参与改变世界的机会:(

参考:hecaitou.com/blogs/heca

15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购,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在被腾讯收购之后,Foxmail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从客户端转变为Web产品。

一开始非常不顺利,最早的版本类似Web上的巨无霸,几乎无法操作。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

张小龙度过了极为孤独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变形。

QQmail被腾讯内部称为“七星级产品”。

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

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

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

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

因为邮箱对于大数量的普通网民而言,依然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产品。

也许,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

还有什么是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

张小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变,

从Web工具类产品,进入Web社交类产品。

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

难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

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个接榫。

做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是其中会有简单的人际互动。

可以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

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

这是在QQ邮箱中试图打造一个类Twitter产品的尝试。

163邮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

在邮箱的使用场景下,

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是和邮箱调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动的Tweets流却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

这是一场试验,

主题是:假设在大用户数量基础上,做轻SNS类应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结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

用户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

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次次用尽写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机会,

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第三次转变突然到来,

张小龙的目光早已经从Web跳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团队中的程序员就从原来的岗位离开,

开始学习手机客户端的编程。

原来在QQmail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

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

新的手机团队不是做一个客户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

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

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

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

此时广州寂寥无人,

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

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

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

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

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微信在8个月里就横扫了整个市场,

比它炫的没它简单,

比它简单的没它快,

没有谁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万法归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离主战场,

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

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

满城的“卡嚓”声响起,

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

从Web 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

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

微信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

巨大的转变下让张小龙感觉到更多的是孤独。

在11年上半年的一个月时间内,

他曾经一篇篇仔细读过几乎所有业界对微信的评价。

读过一边倒认为微信无望的论调,

读过各种关于微信抄袭KIK和Talkbox的指责。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转了过来。

张小龙依然沉默不语,

但是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图片输入功能。

而此时,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

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

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

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

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

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

如果你也下载尝鲜,

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

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

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以上内容纯属传说,不能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