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教育概論重點整理(第一單元)@一生的夢與愛在此奔騰!|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4 15:56:44| 人氣3,63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筆記-教育概論重點整理(第一單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一單元 教育的意義與發展
  各位同學(朋友)大家好,今天要和各位談的主題是〝教育的意義〞。每個人都
和教育關係密切,出生後最先接觸的是家庭教育,及長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及非正式
的社會教育。隨著社會與知識的開放,我們除了接受各種型態的教育,也進而對教育
表達關心、參與,及個人的意見,似乎每個人都與教育有關,也都有相當的瞭解,在
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深入的來討論〝教育的意義〞。
壹、教育的意義
一、教育的字義
  「教育」二字連用成詞,最初見於《孟子盡心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樂也。」孟子認為君子有三種快樂的事,「教育」是第三種快樂。根據《說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的字義是教導子弟
為善也。《禮記學記篇》:「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善,就是使人更加有
德性的意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道是修養的
意思,這裡說的「教」仍是注重品德。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對教育的解釋,所謂「使
作善」、「長善」、「修道」都是說明教育是教人為善的意思。培養品德、使人為善
成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其教育方法《荀子修身篇》:「以善先人謂之教」;《易經蒙
卦》:「君子以果行育德」,孔子所謂「因材施教」,皆指教者應以人格感化被教者
,依被教者之固有才能,而善為誘導。西方對於「教育」一詞,英文是education,
法文是education,兩者寫法相同,讀音不同;都是由拉丁文educere這個動詞蛻變而
來,e是「從某個地方出來」的意思,而ducere是「引導」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
含有「引出」、「誘導」的意思,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說:「各種
學藝,皆以善為目的」(Every art is thought to aim at some good),和中國古代
的教育目的不謀而合。綜而言之,中國和西方古代對於「教育」字義的解釋,兩個相
同點:⑴1.教育目的,重在使人為善。⑵2.教育方法,重在啟發誘導。
二、教育的定義
  教育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教育,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於個人所施的種種
影響而言。個人生活於環境之中,無時不受環境的影響。凡是利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
境,來改造我們的經驗,助長我們身心的發展,都是教育。廣義的教育,是無組織的
、無計畫的、無一定形式的。以現代而言,廣義的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有意設施的教育而言。是把前人生活經驗加以選擇,取其精華,作
為教材,並且組織一個特別的環境(學校)以專業的人員(教師)來實施教育。是有
目的的、有計畫的、上下銜接的。
貳、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應具有二種不同的特性:
1. 時代性:教育目的的確立,是來自社會環境的需要,不同時代的社會,教育目的需求內涵,應該是有所區別的。
2. 2.地方性:教育目的的產生,是來自社會的規定,環境不同,教育的目的也會有差別。
一、西洋教育目的
  西方教育目的的演變,可以十五世紀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為轉捩點。
 阃文藝復興以前的教育目的:
1. 希臘時期的文雅教育目的。
2. 羅馬時期的實用教育目的。
3. 中世紀時期的宗教教育目的。
 靓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教育目的。
 颏文藝復興以後的教育目的:
1. 近代的教育目的:唯實主義的教育目的。⑵自然主義的教育目的。⑶
生活預備說的教育目的。⑷國家主義的教育目的。
2. 現代的教育目的:⑴國家公民教育的教育目的。⑵民主主義的教育目的。
二、中國教育目的
  中國教育史的發展,以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為劃分時期的界線,之前
稱為舊教育時期,之後稱為新教育時期。
 阃舊教育時期的教育目的: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教育是為培養「仁人」、「君子」
,教育目的著重在品德教育。
1. 自虞、夏、商三代到西周的教育目的:主張明人倫、嚴尊卑、定上下。
2. 自東周至春秋戰國時代的教育目的:偏重於士族階級領袖人才的培養。
3. 自秦代至清末的教育目的:透過科舉選拔人才,以培養忠於君王的政治領導人才為主。
 靓新教育時期的教育目的:清末滿清政府的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
、尚實」五項為教育宗旨。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明令公佈「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實施
方針」,頒訂教育宗旨為「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
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其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
展,以促進世界大同。」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制頒憲法,其中憲法一五八條「教育
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此雖非教育宗旨,但卻為目前一切教育政策與教育活動發展的依據。
參、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個人功能:
阃1.教育促進個人健全的發展。 2.教育增進個人維持及改善生活的能力。颏
3.教育培養個人待人接物所必須的品德。4.教育促進個人自我理想的實現。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
  阃1.教育幫助個人社會化。靓2.教育促進社會流動。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阃1.教育傳遞文化遺產。靓2.教育繁衍文化。颏3.教育創造文化。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阃1.教育塑造國民的政治意識型態。靓2.教育培養國家政治領導人才。颏
3.教育增進國家政治建設成果。饽4.教育維護世界政治和平。
五、教育的經濟功能:
阃1.教育提供經濟生活所需的技能。靓2.教育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颏
3.教育促進經濟發展。饽4.教育改進人類生活素質。
教育理念的發展
壹、中國教育理念的發展
一、教育理念建立期
  商人把其所信仰的自然主宰稱為「宧」,也是主宰人間世界的神。周代懷疑「天
」的思想大量湧現,而強調人文精神。周人的天道觀念,形成獨特的中國人文傳統,
也成為天人同德之中國教育理念的根源。

  春秋時代是周代封建制度瓦解,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蓬勃的時期,儒家在此時
建立,並形成了教育理念。孔子的中心思想以「仁」為本,而行「仁」之道在於「忠
」與「恕」,孔子之人文教育理念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孟子
發揚孔子的仁道,發展出「性善說」。認為人皆修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此
四者又分別是仁、義、禮、智的開端,是人的善性。荀子以「好利之心」、「疾惡之
心」、「耳目之欲」作為人性的內涵,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三代以來
「天」的觀念、孔子創立「道」的觀念、以及後儒建立的人性論,融合為一,便匯流
成中庸的教育理念。

二、教育理念承續期
  先秦儒家所建立的理念,到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新教育萌芽,兩千多
年的時間,建立在「傳統」之上的教育。經歷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
理學、清初樸學等學術的發展,道統所承載的教育理念,在兩漢經學和宋明理學之中
,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兩漢的教育思想則以儒家學說為本位。以明經為方法,修行為
目的,修齊治平之道都在經典之中。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
中國的學術思想與教育文化影響甚大。他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
排斥功利觀念,強調動機純粹的倫理道德思想。宋元明三代,學術思想以理學最為昌
盛。理學是儒學思想吸納融合佛道兩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又名道學。宋明理學家
,對宇宙、人生及教育哲學,皆有一套完整一貫的體系。程頤、朱熹,宇宙觀是理、
氣二元論;人生修養主繁瑣,窮理力行,有科學經驗主義之精神。陸九淵(象山)、
王守仁宇宙觀是唯心一元論;人生修養主簡易,明心見理,有哲(玄)學的理性主義
之精神。
三、教育理念衝擊期
  清道光年間,道統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大衝擊。在教育史上,出現了「新教育
」時期。是中、西文化相互衝擊產生新的教育理念。張之洞是清末的學者,主張「「
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所謂「中體」,以中國學術為根本大體。所謂「西用」,是
以西方學術為外王治世之學。梁啟超對西方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中西兼通說」代替
「中體西用說」。使中學與西學不分為二,學者一身可以相兼。中學與西學相輔為用
,獲得中西學術之真知,發揮中西學術之大用。
  蔡元培在民國元年提出軍國民、實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等教育宗旨,是
融合古今中外之教育思想,對未來教育發展建立一套整體的構想。以道德教育為中心
,繼承傳統教育的儒家精神。教育系統植基於西方實體界與現象界「二元論」哲學,
並以儒家之仁、恕、義來詮釋自由、平等、博愛,世界觀教育來作為道德教育的最終
目的。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的創見,融貫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和西方文化的
長處,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並為現代中國教育理念之發展依歸。
貳、西方教育理念的發展。
一、上古時期的教育
 阃希臘教育:希臘教育是以培養優秀公民為目的的文雅教育。較著名的教育家蘇格
拉底(Socretes)、柏拉圖(Plato)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史稱希臘三哲。蘇氏有
名的「產婆法」強調「引出」的方法必須循循善誘,以「啟發」的方式讓學生自我發
現真理。柏氏主張英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國家專業人才。亞氏認為教育是培
養理性,以科學方法培養智力,首創之「演繹法」也影響了中古時期「教父哲學」的
推論方式。
 靓羅馬教育:羅馬教育最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教育及學校採用體罰。
二、中古時期的教育
 阃中古前期的教育: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基督教教育為主,以宗教課程為主,希羅
文化等其他課程為輔。神本的教育思想是此期的核心思想,以聖經的信仰為主,加上
亞里斯多德哲學的引用,產生「教父哲學」(Scholasticism),使發乎情的「宗教」
,透過邏輯演繹的學理辯論成為具有理性的「神學」。
 靓中古後期的教育:十字軍東征後,世俗教育及改革的宗教興起。宗教教育方面已
式微,基督教為基礎,「教父哲學」在歐洲大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歐洲各大學蓬勃
發展。
三、近代的教育
 阃十五、六世紀的教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是這時期的兩大運動。
1. 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受人文主義影響最深的是中等教育以上的教育。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在於培養「精神與身體調和發達,長於語言的表達,富於美的陶冶的文化人。」
2. 宗教改革時期:是十六世紀以德國、瑞士為中心的基督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時期,以人人皆能閱讀聖經為教育目的,掃除文盲的國民教育一定要普及,初等教育最有成就。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思想,在於培養具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調和基督教的信仰與人文主義的思想。宗教革命孕育成的懷疑精神、探究態度、不畏權勢的風格,對於科學研究提供不少助力,影響後世教育的發展。
 靓十七、十八世紀的教育:
1. 唯實主義時期:唯實主義教育為十七世紀教育的主流,分成三個派別:
(1) 人文的唯實主義:熱究古典文學,提倡方言文學的價值性。⑵
(2) 社會的唯實主義:教育目的乃在於能處理社會生活的問題,注重實用教育。⑶
(3) 感官唯實主義:感官為吸收知識的來源,重視實物教學及符合自然、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康米紐斯主張以感官獲取知識,洛克主張經驗論的教育。
  2.啟蒙運動時期:洛克、伏爾泰、盧梭,十八世紀是教育大眾化的世紀。強調教
育普及化與教育國家化。盧梭主張以兒童為本位的自然主義,反對以成人為中心的形
式主義。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使個人的天賦性能,獲得自然而充實的發展。教育應以兒
童為本位。
 颏十九世紀的教育:
  十九世紀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大思潮,一個是國家主義,提倡國民教育的普及與
公共教育的制度;二是自然主義,提倡兒童本位的教育;三是實用主義,提倡實用知
能的學習與應用。菲希特以道德的、國家的理想來教育國民。裴斯塔洛齊提倡平民教
育。福祿貝爾是幼稚園的創始者,幼兒學前教育的先驅。
 饽二十世紀的教育:
  二十世紀是人類文化變遷最大的世紀。西洋教育呈現多樣態的改革:1.國際觀教
育的抬頭。2.民主教育的提倡。3.科學教育的推展。4.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5.技職
教育的重視。6.特殊教育的發展。7.中等教育的改革。8.高等教育的改革。9.成人教
育的倡導。10.人文教育的省思。
  二十世紀重要的教育思潮:1.民主主義與進步主義。2.文化主義。3.分析哲學的
邏輯。4.重建主義。5.存在主義。6.未來主義。

台長: chilean
人氣(3,63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持久液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19:37: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