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那么小的地方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的歌手?

张惠妹,孙燕姿,蔡依林,萧亚轩,梁静茹,周杰伦,五月天,S.H.E,张韶涵,林宥嘉,杨宗纬~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手,台湾为什么在包装歌手方面如此卓越?…
关注者
182
被浏览
203,374

45 个回答

歌手数量和地方大小人口多少,没有关系。

就像足球一样。

—————更新————

跳出华语圈子放眼世界,你会发现只要是真心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并且生活还算平和稳定的,无论人口多少,都会出现很多歌手。这不是有政府引导培养的,而是人民的需求形成市场,在竞争中自然涌现出来的。

具体说说台湾。台湾市场大不大,要看和谁比。台湾虽然只有两千多万人口,但九十年代人均GDP一直是大陆的30-20倍,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是可以大概想象一下两岸音乐产业的规模差异,几乎是两个时代。随着大陆的开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有限放开,市场逐渐繁荣。但大陆流行音乐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的,大陆本土的音乐人几乎无法和高度商业化的台湾流行音乐抗衡。所以就会感觉到华语流行乐市场中,相对大陆,台湾占据了与其人口数量远不相符的大比重。

但20年后,这个现象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对吗?你问现在的95后,00后,他们当然不至于还不知道张惠妹周杰伦杨宗纬,但同样会关注李宇春周笔畅等本土选秀明星。这与大陆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应,只不过略有滞后。

謝謝邀請。

有一個答案說了,成熟的流行工業體系。我來簡單擴展一點點。(因為題目好大,這個台灣有做過相關的電視節目介紹自己的音樂工業,時長數小時啊親)。什麽叫流行音樂工業呢?這其實從英文裏面硬翻譯來的。其實就是說,它要有固定的原料儲備,固定的生產模式,固定的銷售模式,準確的消費人群。

其實在六十年代初,台灣就已經很有意識地開始製作和打造流行歌曲了。在最初,有電臺,電影這樣的載體,幫助歌曲深入人心。唱片公司和製作人慢慢開始瞭解藝人的形象,定位。於是經過數十年的摸索,台灣唱片工業可以從發掘藝人,訓練藝人,再到包裝出道,由企劃和製作人為其打造符合市場需要的外形特質,音樂內容,刺激大眾的消費慾望。

尤其沒有網絡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力量之大,(其實現在在內地也很大),民眾上街,打開電視,隨處可見唱片廣告,而台灣的唱片推廣的確找到了一條大路,他們知道怎麼刺激民眾的購買欲。陳淑樺的《聰明糊塗心》在推出的時候,有一句文案(只有一句,而不是現在的一大篇):所有女人都在問的問題,所有男人都在等的答案。結合她的都市氣質,這張唱片最終變成一件聽眾希望擁有的產品。(在內地,網絡出現的太快,就好像同樣是網絡殺死了內地傳真和電報一樣。而內地的消費理念,也無法達到“電視上藝人一火就觸發顧客想要購買音樂的心理”,最多觸發他們上網搜幾個視頻看而已)。

有了不停催生的購買欲,當然就需要生產商不停的製造。那少量的歌手,短時間要產生大量的作品,顯然是不利於銷售的。所以製造商就會不斷地尋找新的藝人,讓不同的時間,社會上的不同階層,都有買唱片的可能。所以,當然就需要形形色色的歌手。這不只是台灣,香港也如此。

同時,台灣/香港都是本土意識很濃的地方,儘管外來文化很強大,但本地的需求依舊旺盛。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