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的本义是什么?

以及“尹”与“君”是什么关系?
关注者
2
被浏览
5,060

1 个回答

转自公众号董来运汉字起源文化研究

裙子与君子

一、尹与裙

汉字的演变有一个规律,即许多字存在着“字形传承”关系,而且许多汉字都是经过“三代传承”,最终形成表示某个概念的专字。例如:我→義→儀,㠯→官→棺,京→景→影,等等。

由此可以逆推,即去掉一些附加的字形,找出表义的核心部分。如:儀的核心是義,義的核心是我,我即儀的初字;棺的核心是官,官的核心是㠯,㠯即棺的初字;影的核心是景,景的核心是京,京是影的初字。裙字也是如此,经过了“三代传承”:尹→君→裙。逆推:裙→君→尹,尹即裙的初字。

裙子由初民社会的腰间饰物发展而来,腰间最简单的饰物即束在腰上的一根带子,后来在腰带前边提溜一块东西遮挡羞处,成了遮羞布。遮羞布蔽前不蔽后,羞处挡住了,臀仍然裸露着。中国古代有一种服饰叫做蔽膝,即拴在腰间垂到小腹部的一块布或皮子,下边能遮挡到膝盖,显然,它就是遮羞布的变种。

初民社会遮羞布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内的一些民族很长时期之内还保留着穿遮羞布的习俗。例如,历史上,西藏珞瑜一带的珞巴族男子,海南岛三亚等地的黎族等。

中国人习惯上把身上穿的称为衣裳,细分,衣和裳是有区别的,衣可以泛指衣服,而裳在古代指的是下衣,即人下体的衣服,亦即裙子。古代男人、女人皆穿裙子,孔子老先生里边的衣服就是裙子。

国外也有男人穿裙子的情况。苏格兰男人穿裙子广为人知。弗格森由于执教曼联成绩显赫而被英国王室册封为爵士。弗爵爷出身于苏格兰,也曾身穿苏格兰裙子出席典礼。

太平洋上的岛国汤加王国,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习俗,那里的原住民不仅是女人,还有男人们腰间在布裙之外都喜欢围一幅草编的裙子——这样的草裙是他们民族文化的“符号”:

采自网易牛筋的博客《文化,编织在草裙中》

汉字的裙,最初写做尹。

金文尹写做:

上边的圈形就是围裹下体的裙子,第一个尹字的圈形上边较平,由人的背部较平所致。圈形上边的“∩”形曲画,是束裙子的带子。例如上举第一个尹字,字形分解后,用数学方式表示,即:

=

+

这样字形的尹字,也写做:

由尹下边加一个肉字组成,寓意尹字与肉体有关,即裙子是穿在肉体上的。

金文尹也写做:

是侧视的穿裙子的形象,由两部分构成:“p”和“p”上一曲画。“p”的竖画表示直立的人体,下边表示人腿,附着在竖画上的圈形表示裙子,曲画表示束裙子的带子。这样的尹字可以分解为:

=

+

也写做:

仍是侧视的穿裙子的形象。“P”形上的圈形在竖画上写得出头了,表示带子的曲画在竖画上也出头了,寓意另一边还有一半,所以本质上仍是侧视的穿裙子的形象。分解为:

=

+

甲骨文尹写做:

与金文同,即侧视的穿裙子形象。分解为:

= P+

也写做:

同上,只是表示裙子的圈形没有封口而已。即:

=

+

写做:

圈形和曲画在竖画上写得出头了。即:

=

+

总之,也是人穿裙子的形象。

在简帛文字中,仍保留着尹字的原形,例如《新蔡葛岭楚简文字编》所录尹字:



这些尹字都能够较明显地看出,尹是带子捆束裙子之形。

所以,尹是第一代裙字。

尹字字义。

古代官吏称为尹。例如为官府守门的称门尹,守关的称关尹,春秋时期楚国的丞相称令尹,西汉时期国都长安的长官称京兆尹,等等。

所以,尹是一种职位,也是一种职事。初民社会以来,男子在举行了成年仪式之后,才可以被接纳为社会成员,担当各种职事。成年礼仪有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分隔礼仪告别以前的状态,过渡到成年时期。这种过渡伴随着受礼的男子“假死”一次,实现脱胎换骨,从而获得新的生命,聚合到成人中间。对受礼者发饰的处理,也有相同的含义。中国古代男子二十时举行冠礼,把头发挽起装进冠里,插簪固定,表明他已经成年。女子十五时举行笄礼,头发挽成结,插笄固定,表明她已经发育成熟,可以谈婚论嫁了。

新的社会成员还有一项表明身份改变的内容:服饰的变化。

例如,所罗门群岛的成年仪式,受礼者被带到神圣的地方,被扮演灵怪的人用木棍抽打,参与者一起跳舞,教给受礼者有关该社会的秘密,所有在场的人共进晚餐,受礼者得到仪式服装,礼成。

再如,在非洲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的土著中,在为女孩子举行成年仪式的地方,先把受礼者的毛发剃光,用冷水洗浴后全身涂上仪式用的油脂,她要扔掉以前的衣服,不再叫原来的名字,所有这些做法表示她告别了过去。随后,由祭司给她特制的白色棉布新衣,起一个新的名字,于是她实现了脱胎换骨,成为可以恋爱结婚的成年女子。

还有,爱斯基摩人的姑娘发育成熟后,便穿上妇人的服装,在头上戴上帽子。等等。

我国生活在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也有类似的成年仪式。摩梭人从少年进入成年,要举行穿裙子仪式和穿裤子仪式。男子穿裤子,女子穿裙子。服装的更改,成为成年开始的标志。

摩梭人的成年仪式(采自宋兆麟:《走婚——女儿国亲历记》)

云南西双版纳基诺族的成年礼叫做“饶考玛”(音译),男子年满16岁时举行。事先不让受礼者得知,届时,突然仪式性地搜捕而施予之,旨在令其受惊而终生不忘此人生之大事。仪式由长老主持,剽牛祭祖,全村分食;用芭蕉叶包两份脊肉,由受礼者捧回家共食,谓此即祖先所赐,示收纳他为正式村社成员。长老吟咏史诗,叙本民族创世之史,向青年传授历史、传统道德、习惯法规等知识。其父授他一套农具和成年衣物。此后他便改穿背部绣有“太阳花徽”的上衣,佩小“筒帕”,缠丈余长的黑布包头,以示其成年。行此仪式后,可参加村社内的一切集体活动,有恋爱结婚的权利。

具体到中国古代,据典籍所载,在举行成丁礼时,受礼的男子要穿上“裳”,即裙子。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隆重的加冠礼仪,作为成年的标志。由于该礼仪的重要性,所以事先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先由筮人通过占卜选择良辰吉日,再聘请有身份的人充当“宾”主持冠礼,还为宾找一个副手前来协助,称为“宾赞者”。届时,经过数度近乎繁琐的各种程式之后,迎来仪式的高潮。宾郑重其事地双手拿着冠,走到受礼者的席前,一本正经地向受礼者致祝词;尔后,朝受礼者头上放一顶黑布冠。宾下,宾赞者上,给受礼者系好冠带。宾拱手请受礼者回房;受礼者回房,腰间系上红里稍黑的蔽膝,出房,南面而立。是为第一次加冠。

宾拱手请受礼者就席,宾赞者去掉受礼者头上还没有暖热的黑布冠,为他重新梳理头发,并在发髻中插上簪子。宾赞者下,宾上,洗一洗手以示清洁,为受礼者扶正发髻。宾退下两级台阶,从有关人员手里接过被称为“皮弁(biàn)”的皮帽子,回到受礼者身边,致祝词,把皮帽子放在受礼者头上。宾下,宾赞者上,给受礼者系好皮弁的带子。宾拱手请受礼者回房;受礼者回房,换上白色的腰间有皱褶的裙子,外边再挂一块白色的蔽膝,出房,南面而立。是为第二次加冠。

宾退下三级台阶,从有关人员手里接过被称为“爵弁”的黑色帽子,放在受礼者头上。受礼者又回房,换上浅绛色的裙子,外边挂上赤黄色的蔽膝,出房,南面而立。是为第三次加冠。

据说,三次加冠各有寓意。第一次使受礼者有了涉足治理人事的权利,第二次使受礼者可以涉足军事领域,第三次使受礼者可以从事宗教祭祀方面的事务。总之,经过冠礼,男子社会成员的资格得到确认,也具有了成年男子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所以,汉字的尹字由此而有了某种职位和职事的含义,男性已经成为穿上裙子的男子,被委派去做各种职事,政府一些事务的承担者称为尹,道理就在这里。

因为尹是某种职事的承担者,所以尹又有治理义。

尹又有诚信义,仍然来自裙。裙子离不开腰带,否则不能附着在腰间。腰带和裙子由遮羞布而来,与性的敏感部位有关,所以腰带是发育成熟的男女之间传达情意的纽带。

例如,历史上浙江畲族的彩带。女孩从七八岁起,就学习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手工编织成彩带,彩带上编织蝴蝶、蜻蜓、梅花等图案。彩带作为腰带,又是姑娘定情、定亲的必备之物。侗族民间也有类似的彩带,织有各种动植物图案,作为腰带、裤带使用,也是送给情人的信物和纪念品。云南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把彩带称为“哈帕”,长1——4米,宽1——10厘米,用各种颜色的棉线织成,用作男女青年的腰带,也是爱情的信物,如果一个姑娘送给某小伙子“哈帕”,就意味着该姑娘已经爱上他了。

所以,尹字的诚信义由此而得。

君字由尹加一个口而来,加口表示“尹家”又多了一口人。

二、君

甲骨文:

由尹加口组成。

金文:

也由尹加口组成。

也写做:

由侧视的穿裙子的尹加口组成。

小篆:

由侧视的穿裙子的尹加口演变而来。

《新蔡葛岭楚简文字编》所录君字,字形清晰可辨,笔画保留完整的,写做:

都由正视的穿裙子的尹加口组成。

君的字根是尹,加口表示“尹家”添了“一口人”,即尹字字族又多了一个字。

尹即裙,所以君也有裙义。例如郭店楚简“君子”合文写做:

上边是尹,下边是子。说明尹即君。

穿裙子是成年仪式的重要环节,是男子成年的重要标志,他们被称为“君”、“君子”,说的直白一点:“君子”就是穿裙子的男子。男子由此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享有社会成员的权利,包括恋爱结婚的权利。例如,《诗经》中出现的许多“君子”:

《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是举行过成年礼后追求异性配偶的男子。

君子追求配偶,如愿后,妻子也称丈夫为“君子”。例如,《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君子”是那位“忧心忡忡”者的丈夫。

丈夫也被妻子单称为“君”。例如: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杜甫《新婚别》:“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君”即女子对男子的“尊称”。李之仪《卜算子》:“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恨何时休,此水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君”是女子对她所钟情的男子的爱称。

如同父本为成年男子的称谓,演变为子女对生身男子的称谓,君也用为子女对父亲的称谓。《易·家人》:“家人有严君也,父母之谓也。”“严君”指的是父亲。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家君”也是父亲。

进而,子孙也称祖上为君。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由此可知,统治者被称为君的原因,在宗法制度下,一家之长也是一国之政治首领。《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君”即帝王。《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君也用为统治。《史记·吴太伯世家》:“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进而用为主宰者。《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男子成为“穿裙子的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是一种荣耀,所以君也是人们互相交往时的敬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无言,吾私之。’”皇帝称臣子为君。《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门客称主人为君。《史记·张仪传》:“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彼此之间称为君。

女子举行成年礼后,也取社会成员的资格,也能被敬称为君。《管子·海王》:“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尹知章注:“诸君,谓老男老女也。”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丈夫称妻子为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称女学生刘和珍为君。

后来,君加表示类属的衣旁,写做裙,成为裙子的专字。所以,尹或君都是裙字。

裙有二义,一是绕在腰间的布,二是束裙子的带子。

总之,由尹而君而裙,经过“三代传承”,形成了裙字。

补充说明,以着装表示人的身份或地位古今不乏其例。例如古代的“卒”、“布衣”、“缙绅”、“衣冠禽兽”,现代的“蓝领”、“白领”等都有标明身份的意义。

三、小字典:尹字的“家族成员”

1 裙。

《释名·释衣服》:“裙,下裳也。”可知裙在古代又称为裳,是用来遮蔽下体的。君中有尹,是裙的初字,加衣旁表示类属。

鳖盖边缘的一圈薄薄的肉也称为裙。这是用裙子的边缘作比而来。

2 群。

《长沙楚帛书文字编》写做:

上边是尹,尹是君的前身,下边是羊。

《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联接群幅也。”说明裙子也有群义。许多褶皱联缀在一起就成了裙子。羊是群居动物,裙子和羊群都有群集的意思,所以群字由君和羊组成。

3 鮶(jūn)。

鱼的一种,因其体色黑,也称为黑鱼。称之为鮶,是因为这种鱼的背鳍可开可合,像裙子的褶皱。所以鮶由君表义,鱼旁表示类属。

黑鮶鱼与褶皱裙:比比谁的褶子多?

4 宭(qún)。

意为群居。君表义,宀有房屋义,辅助表义。

附识:

某个汉字不能被正确地解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这个字的字形。尹字不能被正确揭示,原因就在于此。基于此,文章对甲骨文、金文尹字的字形详细地进行了剖析。《说文》:“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金文中有许多尹字,字形中就没有表示手形的又字,简帛文字中的尹和带尹的君字更难见到又字,所以许慎的说解是值得怀疑的。《汉语大字典》按:“古文尹字从又持丨(gǔn),丨为笔形,代表治事的官尹。”这种说法始于王国维,王国维对有些尹字根本就没有又、丨之形视而不见,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尹有治义,就应该是官尹在拿着笔办公。类似的错误说法还有不少,争执在于究竟尹字的手里所执为何物。陈梦家认为手所执为杖,杖是古代田猎攻战之武器,所以尹有治义。孔广居认为尹从又从丨,丨有上下通之义,尹的治义由通乎上下而来。

认为官尹必然手拿笔和簿处理政事,但文字发明之前,已经有了政事的处置,而这时并没有笔、簿。尹之概念也在文字发明之前出现,所以不必用手拿笔、簿表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