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唐朝口语的文学作品或著作有哪些?

如果想了解唐朝口语的面貌,应该查阅哪些书文?
关注者
86
被浏览
18,910

7 个回答

敦煌经卷里各种经变,也叫变文。“变文”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变文就是 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有说有唱,也有辞赋体,但是以当时的口语表达方式为主体。最初变文是用来对各种佛经做通俗化解读的,便于在平民中弘扬佛法,所以多用一些当时大家都听得懂的口语来传播, 如《维摩诘经讲经文》,一称《维摩诘经变文》,就是把“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十四个字的经文,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扩展成为三五千字的长篇。其中添加进众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绘声绘色地铺写了各种生动的场景。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和“目连救母”的故事就来源于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其他的也有 《伍子胥变文》、 《董永变文》、《汉将王陵变》、《降魔变文》 、《孟姜女变文》、《舜子至孝变文》等等。而且在莫高窟里变文一般还会配有经变画,比如《维摩诘经讲经文》就配有《维摩诘经变画》,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是不是很像后世的绣像本小说和现在的图文对照类书籍?

从中国文学的源流上来说,变文开启了唐代“传奇”等体裁的滥觞, 如唐初传奇张鷟的《游仙窟》通篇以散文叙事、以韵语对话,便与变文散韵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基本一致;而且描写细致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也接近变文的风格。中唐时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明显地受到变文的影响。此外,从唐代传奇到宋、元以后的话本、拟话本等白话小说,它们那种长篇铺陈叙事的表现手法,也是跟变文相通的。 可以说变文是中国小说的起源之一。

下面我摘一段《伍子胥变文》供大家欣赏,可以看出比文言文好懂一些:

昔 周 國 欲 末 , 六 雄 競 起 , 八 □ 諍 ( 爭 ) 侵 。
    南 有 楚 國 平 王 , 安 仁 ( 人 ) 治 化 者 也 。 王 乃 朝 庭萬 國 , 神 威 遠 振 , 統 領 諸 邦 。 外 典 明 臺 , 內 昇 宮 殿 。 南與 天 門 作 鎮 , 北 以 淮 海 為 關 , 東 至 日 月 為 邊 , 西 與 佛 國為 境 。 開 山 川 而 地 軸 , 調 律 呂 以 辯 陰 陽 。 駕 紫 極 以 定 天闕 , 撼 黃 龍 而 來 負 翼 。 六 龍 降 瑞 , 地 像 嘉 和 , 風 不 鳴 條, 雨 不 破 塊 。 街 衢 道 路 , 濟 濟 鏘 鏘 , 蕩 蕩 坦 坦 然 , 留 名萬 代 。
    楚 之 上 相 , 姓 仵 ( 伍 ) 名 奢 , 文 武 附 身 , 情 存 社稷 。 手 提 三 尺 之 劍 , 清 ( 請 ) 託 六 尺 之 軀 。 萬 邦 受 命 ,性 行 淳 直 , 議 ( 儀 ) 節 忠 貞 , 意 若 風 雲 , 心 如 鐵 石 , 恒懷 匪 懈 , 宿 夜 兢 兢 。 事 君 □ 致 為 美 , 順 而 成 之 ; 主 若 有僣 , 犯 顏 而 諫 。
    伍 奢 乃 有 二 子 , 見 事 於 君 。 小 者 子 胥 , 大 名 子 尚。 一 事 梁 國 , 一 事 鄭 邦 , 並 悉 忠 貞 , 為 人 洞 達 。
    楚 王 太 子 , 長 大 未 有 妻 房 。 王 問 百 官 : 「 誰 有 女堪 為 妃 后 ? 朕 聞 國 無 東 宮 , 半 國 曠 地 , 東 海 流 泉 溢 , 樹無 枝 , 半 樹 死 ; 太 子 為 半 國 之 尊 , 未 有 妻 房 , 卿 等 如 何? 」 大 夫 魏 陵 啟 言 王 曰 : 「 臣 聞 秦 穆 公 之 女 , 年 登 二 八, 美 麗 過 人 。 眉 如 盡 月 , 頰 似 凝 光 , 眼 似 流 星 , 面 如 花色 。 髮 長 七 尺 , 鼻 直 顏 方 , 耳 似 璫 珠 , 手 垂 過 膝 , 拾 指纖 長 。 願 王 出 敕 , 與 太 子 平 章 。 儻 若 得 稱 聖 情 , 萬 國 和光 善 事 。 」
    遂 遣 魏 陵 , 召 募 秦 公 之 女 。 楚 王 喚 其 魏 陵 曰 : 「勞 卿 遠 路 , 冒 涉 風 霜 。 」
    其 王 見 女 , 姿 容 麗 質 , 忽 生 狼 虎 之 心 。 魏 陵 曲 取王 情 : 「 願 陛 下 自 納 為 紀 后 。 東 宮 太 子 , 別 與 外 求 。 美女 無 窮 , 豈 ● ( 妨 ) 大 道 。 」 王 聞 魏 陵 之 語 , 喜 不 自 昇( 勝 ) , 即 納 秦 女 為 妃 , 在 內 不 朝 三 日 。
    伍 奢 聞 之 , 忿 怒 。 不 懼 雷 電 之 威 , 披 髮 直 至 殿 前, 觸 聖 情 而 直 諫 。 王 即 驚 懼 , 問 曰 : 「 有 何 不 祥 之 事 ?」 伍 奢 啟 曰 : 「 臣 今 見 王 無 道 , 慮 恐 失 國 喪 邦 。 忽 若 國亂 臣 逃 , 豈 不 由 秦 公 之 女 ! 與 子 娶 婦 , 自 納 為 妃 , 共 子爭 妻 , 可 不 慚 於 天 地 ! 此 乃 混 沌 法 律 , 顛 倒 禮 儀 。 臣 若諫 交 , 恐 社 稷 難 存 ! 」 王 乃 面 慚 失 色 , 羞 見 群 臣 。 「 國相 , 可 不 聞 道 , 成 謀 不 說 , 覆 水 難 收 ; 事 已 〔 如 〕 斯 ,勿 復 重 諫 ! 」
    伍 奢 見 王 無 道 , 自 納 秦 女 為 妃 , 不 懼 雷 電 之 威 ,觸 聖 情 而 直 諫 : 「 陛 下 是 萬 人 之 主 , 統 領 諸 邦 , 何 得 信受 魏 陵 之 言 ! 」 ( 下 闕 )
    孝 之 心 , □ 果 救 吾 之 難 , 幽 冥 懸 … … 別 。 子 尚 遠承 父 書 相 喚 , 悲 泣 將 … … 平 王 囚 禁 , 遠 書 相 命 , 欲 救 慈父 , … … 王 曰 : 「 卿 父 今 被 嚴 刑 , 囚 繫 □ 於 阱 … … 救 父愆 , 何 名 孝 子 ? 卿 須 急 去 , 更 莫 再 三 。 」 子 尚 即 辭 鄭 王, 星 夜 奔 於 梁 國 , 見 弟 子 胥 , 具 言 書 意 。 「 今 為 平 王 無道 , 信 受  ( 佞 ) 臣 之 言 , 因 繫 慈 父 之 身 , 擬 將 嚴 峻 ,吾 今 遠 至 , 喚 弟 相 隨 。 事 意 不 得 久 停 , 願 弟 急 須 裝 束 。」 子 胥 見 兄 所 說 , 遙 知 父 被 勾 留 , 逆 委 事 由 , 書 當 多 偽。 報 其 兄 曰 : 「 平 王 無 道 , 乃 用 賊 臣 之 言 , 囚 禁 父 身 ,擬 將 誅 剪 。 見 我 兄 弟 在 外 , 慮 恐 在 後 讎 宛 ( 怨 ) , 詐 作慈 父 之 書 , 違 道 妄 相 下 脫 , 此 之 情 況 , 足 得 一 … … 誅 戮, 駝 ( 馳 ) 書 相 命 , 必 是 妖 言 , 擬 收 … … 不 可 登 途 , 由如 鈍 鳥 盪 羅 , 泉 魚 ( 下 闕 )
    「 今 卻 返 具 述 胥 言 。 適 有 麤 疏 , 請 君 勿 責 。 」 使人 得 語 , 便 即 卻 迴 , 將 繩 自 縛 , 乃 見 平 王 。 啟 平 王 曰 :
      「 奉 命 身 充 為 急 使 , 月 夜 奔 波 歷 數 州 ,
      會 稽 山 南 相 趁 及 , 拔 劍 擬 欲 斬 臣 頭 。
      臣 懼 子 胥 手 中 劍 , 子 胥 怕 臣 俱 總 收 。
      彼 此 相 擬 不 相 近 , 遙 語 聲 聲 說 事 由 。
      卻 迴 報 你 平 王 道 , 即 日 興 兵 報 父 讎 。 」
楚 帝 聞 此 語 , 怕 ( 拍 ) 陛 大 嗔 : 「 勃 逆 小 人 , 何 由 可耐 。 一 寸 之 草 , 豈 合 量 天 ; 一 笙 毫 毛 , 擬 拒 爐 炭 。 子 胥狂 語 , 何 足 可 觀 ; 風 裏 野 言 , 不 須 採 拾 ! 」………………
……………………

1,张王元白新乐府

入矢义高的《白居易作品中的口语表达》

铃木俊发表 《关于唐代文学中口语运用的一个考察》(《历史教育》1993年第8期)

丰田穰《唐诗 俗语考》(《汉学会杂志》1941年第1、2期)《关于唐诗的助词》(《斯文》1940年第12期)

盐见邦彦《唐诗口语研究》(中国书店,1995),在语言上,张王元白新乐府多用口语、俚语,追求通俗易懂,用语浅白。王建诗总体上比张籍更浅白,用口语词也更多。如《岁晚自感》:"人皆欲得长年少,无那排门白发催。 一向破除愁不尽,”——浅白如家常话。

由盐见邦彦《唐诗口语の研究》统计,王建诗中用口语65例,仅次于白居易和元稹,而他的作品数量却远少于元白。

2,敦煌“变文”

在敦煌遗书所存文学之作中那些被人们称之为“变文”的俗文学作品,可以说对于“变文”的认识,是研究唐代出现的其它俗文学各种形式的基础。

最早接触到这些作品的是王国维先生,他称之为“通俗诗”、“通俗小说”

——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见《东方杂志》77卷8号,1920年出版。

后来罗振玉称其为“佛曲”

——罗振玉《敦煌零拾》卷4,1924年出版。

直到1929年,郑振铎先生才第一次采用了“变文”这一名称,将“变文”视为“一种文体”。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第六章《变文》,1936年出版。

至于“变文”这种文体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见仁见智,认识不一。王重民、周一良先生说:“早在公元七世纪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着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

——王重民、周一良《敦煌变文集》出版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出版。

袁行霈先生说:“敦煌变文是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俗讲僧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变文体制最基本的特点是散韵相间,诗文结合,逐段铺叙,说说唱唱……是介乎诗赋和戏曲之间的一种文体。”

——《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第298页。

把“变文”认为是一种文体,那么,首先那些在卷子中标有“变”或“变文”的作品一定就是变文了。

就目前所知,敦煌遗书中明确标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共有以下九件:

1.《破魔变》一卷(P.2187尾题)

2.《降魔变文》一卷(S.5511首题;又,国内藏卷尾题)

3.《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S.2614首题又P.3107首题)

《大目键连变文》(S.2614。又,北京藏盈字76号尾题)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卷(P.2319首题)

《大目键连变文》一卷(P.2319尾题)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卷(P.3485首题)

4.《八相变》(北京藏云字24号背题)

5.《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S.3991首题)

6.《汉将王陵变》(S.5437首题。又,北大图书馆藏本封面题)

《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P.2627尾题)

7.《舜子变》(S.2654首题)

《舜子至孝变文》一卷(P.2721尾题)

8.《刘家太子变》一卷(P.3654尾题)

9.“上来所说丑变……”(P.3048结尾最后六字,看来没写完)

——白化文《什么是变文》,载《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这九件作品本身,形式、内容都是不一致的。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故事,如《汉将王陵变》;第二类是民间传说故事,如《舜子变》;第三类是宗教故事,如《八相变》、《破魔变》等。

从形式上来看,这九件作品的不一致性,更加值得重视。如《刘家太子变》,通篇散文,叙述故事,完全是白话小说形式;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却是散韵相间,不引经文,间接说经,开门见山地演绎佛经故事;《汉将王陵变》、《舜子变》等,也是散韵相间,只是开门见山地讲唱故事;而《舜子至孝变文》,则又是通篇押韵,只讲不唱,叙述历史故事,只是在篇末附诗赞或歌曲,明显是供吟唱而用的。

在这九件同样被称为变文的作品中,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不论怎么说,我们都是不能把它们当作同一种体载的作品来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