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镜像问题: 一个男生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关注者
74,701
被浏览
61,507,163

3,611 个回答

于女生而言:

1,祛魅训练极为重要。

女生,如果不能对各种人、物、情景和世俗成就祛魅,就可能带着一种引发光晕效应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和人,从而导致盲信、完美主义、高期待以及消费主义。这种状态下,女生很容易在关键决策上出于完美化对方或者事物,而情绪化决策,导致重大的不可回退的损失。

2,自我展现的适当性。

在当前社会下,对自己外貌、性格、魅力、学识、情怀的展现,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适的展现幅度,可以获得很多的便利和优势,但过于展现,或为了展现而制造表象化的个性,也会导致嫉妒或者觊觎,增加社交风险。

那么,就要反对两种极端化,一种是完全不包装不化妆的所谓完全坦诚,另外一种则是过于突出性魅力或情绪/人格特征。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灰度。

3,边界感的控制。

我国的某些区域的民俗和伦理,对人与人间的边界感定义很极端化,倡导所谓无原则的诚实、交心和对他人的无边界的关注、关心、帮助。

但这种无边界感的长期相处,实际上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是很被限制和束缚的,甚至是被控制的,也会导致过于紧密的羁绊造成的责任感的扩张(从而超出了当事人的能力),从而损害长期关系。

4,对异见者的容忍。

这一点的原因我们之前讲过了很多遍。

但有一点再强调一下,包容他人,其实也更容易包容自己。

5,对社会规则的去应然化。

相对男性,女性更容易在思维中希望“讲道理”,这在多数时候,会变成一种虚空道德应然,于现实社会实然映射后的扭曲。

脱离实际情景去谈的“应然”,多数都是一些刚性道德作用于潜意识自媚产生的高尚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且会导致问题复杂化。

6,不要通过他人(亲友、伴侣、孩子)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

由于明清以来,伦理对女性的弱化,社会更多规训女性变为被供养者角色,或家庭的附属品,虽然对此,伦理和舆论进行了很多褒义化的包装,但实际执行中,集体潜意识仍然会把女性的社会价值与伴侣或孩子绑定。

这就会导致女性很难精神独立,也很难追寻自己的事业或其他价值,而是会以牺牲者的身份,用奉献逻辑去主宰和绑定伴侣和孩子。

从长远来看,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财务上,还是在后代的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上,这都有非常多的坑。

7,有较好的认知。

这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的了解,识别他人和共情他人的客观化(而不是情绪化),对社会分工逻辑的了解,对社交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功等等。

有了这些,那么独立的精神和不被群氓裹挟,才有了基础。


以上,就写这些吧。

相关训练的方式在我其他文字里面都能找到。

供参考。

作为地铁民警,我见过很多女性乘客,或者用我们的行话叫做“女事主”吧,她们来自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性格,在地铁里因为不同的事,和各色的对象发生争执,来我们派出所解决。我见过粗布麻衣但虎视眈眈的大妈,见过身体孱弱气得呼哧带喘的小学女老师,见过丸子头被抓垮哭哭啼啼的女学生,也见过自称练过散打但始终不敢出手怕把对方打残了的出版社女编辑。她们都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和别人起了争执闹到派出所,多数都需要很久才能冷静下来,怒火中烧好久,坐在调解室还气得挠墙。

其实讨论见没见过世面已经不太够友好了,人艰不拆,放在女孩子身上仿佛更有种特别的意味。

在如今这个物质的社会,世面给人的第一联想往往是美食,游艇,高档场所,是一切能够彰显身份又扩充奢牌词汇量的名利场。哪怕只是走马灯似的绕一圈,也能心有惊雷面如潮湖。一帮姐妹为了一件没见过的厉害潮玩或者名贵衣衫惊呼雀跃之时,看到气定神闲的你,敬佩地甩出一句“还是你见过世面啊”,无外乎就是这样吧。

是这样吗?

我觉得不是。

其实我认为“见过世面”这个说法,剥去世俗的偏见和物质的外衣,它最本质的含义还是“经不经事”。

有一起吵架的纠纷,我调解之后跟当事一方的女子商量,说跟对方好好沟通沟通。现在你冷静了嘛?她说冷静了。结果我把对方男的叫过来,她一个箭步冲上去就要给对方耳光,跟红女巫要拯救幻世似的。

还好我拦得及时。

我训她:地铁里都不打,来派出所打?

她说:地铁里打不过他,不敢动手,现在来派出所了,有你在,我就要打他。

我说法律上是谁打人就处理谁。她说我不管,有句名言叫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世不痛快。

后来我查到那句所谓名言是慈禧太后说的。

还有挨揍的。地铁里因为和别人吵架,吵急了挨了对方一耳光,来我们派出所做笔录,问她前因后果:结果就是一直哭。我说你冷静下我了解一下经过啊,一讲上经过,又是一大阵梨花带雨,用了我一整袋面巾纸。

说实话我觉得这都是不经事。遇见一点儿鸡毛蒜皮,自己就火山爆发了。甭管这事最后处理如何,心情首先毁了,一晚上甭打算睡踏实觉了。

当然也有很多特淡定的。之前碰到一位女事主,一直在会议室特安静地等着处理问题。到了中午她跟我说有个诉求。我说啥诉求?她说:能吃饭吗?我定个外卖吃。

然后我就看着她定了一份盖饭,认认真真地在会议室的大桌子上吃。她认真地挑出里面的葱和花椒,吃得特别仔细和投入。吃完饭收拾好东西擦好嘴,又心平气和地等着做笔录。

我说:你没事啦?

她说:这点小事算啥,能有吃饭重要?不吃饭我低血糖咋办。

所以我觉得面对一件事有着不同反应的女生,就能看出见与没见过世面的区别。这种世面不是说你吃过多少顿大餐,去过多少次欧洲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你在这个社会上,对生活资料的积累,对事件本质的参悟。

有人遇见事,首先能够预见它的严重性或者普遍性,那么就会简单平静地处置。反之,便是越描越黑庸人自扰。很多人觉得这跟性格有关,但我觉得,它还是属于在生活中,历练成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机智与平静。

有人吃一堑长一智,有人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人上当学乖,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便是经事与不经事的区别。

生活中的操蛋事可以毁了你的情绪,亦可锤炼你的心性。记住,用生活的波折来打磨我们处世的智慧,这才是厉害的生存法则。如果你能够借鉴别人的操蛋事警醒自己,那段位再高一级。

相比起来,高档的红酒美食十里洋街简直low爆了。只有生活的波折和砥砺,才是最货真价实的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