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Cousera上面台湾大学吕世浩主讲的《秦始皇》以及《史记》课程?

如果看待吕老师讲课的风格和课程的质量。
关注者
1,289
被浏览
280,742

47 个回答

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赶上吕世浩老师的《秦始皇》课程,却有幸找到了他的《史记(一)》,现在正听到《吴太伯世家》,所以就来说说,不要介意:D

1.吕世浩老师的课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他并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历史事件,列出它的时间、人物、地点、人物、影响等等,而是在故事中融入了一种名为文化的、人性的东西,联系古今,说出它的现世的并将永恒传承的意义,让我们觉得并不是在死记硬背一些干瘪的材料,而是在其中注入灵魂的精神的东西。

2.吕世浩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了解历史的角度,将我们自己代入到其中的事件。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说,“你们不要急着看结果,合上书,想一想,如果你是某某人,你该怎么做”,这样也就能更加了解古人的智慧也更能了解古人当时的处境,古人便更丰满形象有血有肉。

3.吕世浩老师的课含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浓重的文化感。各种史实在他口中信手拈来,在对比中你会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讲伍子胥的时候,他便提到张良,一样是要借别人报杀父之仇,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伍子胥的悲剧便更加明显而令人感慨万端 ,这是他自己的孽端,是有德和无德的差别。

4.吕世浩老师是一位特别有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担当的人,在他的身上你可以找到一种真正的学者的风范和精神气度。在讲课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说“像这一段我在台大是要讲n个小时的,可是因为时间关系在这却要两个半小时结束”,说实话我自己觉得挺感动的,他以为自己不能倾囊相授而觉得遗憾、惋惜,这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起码是我自己的教育环境中是很少见的。他将太史公,说中国古人的责任感和文化传承,这都是一般老师不会告诉你的东西。他读东西十分认真,每个字的意思都要深究其背后的涵义,当然这和古人言简意赅的行文风格分不开,通过他的讲解,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也就更加具体而微了。ps,我的一位古代汉语老师就是这样,知识渊博、风度气质俱佳,讲文选都是字字斟酌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今的时代意义,我个人相当喜爱他,他叫齐社祥。

为什么我喜欢吕世浩老师

1 教给我什么是思辨,也就是俗称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小受到教育,除了初中三年之外,都是填鸭式的教育,老师只告诉你记住,会做题,作对即可,至于发散性思维和得出与课本不一样的结论,只能呵呵。唯一的例外,是我初中的母校——青岛育才中学,她的教育方式对得起素质教育四个字。老师上课,几乎没有强制性提问,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同学自己起来回答。可以是对课本的正统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对待这些异样的声音,老师会鼓励,思考的偏激不要紧,只要是自己在思考就欢迎。对比的是我的高中,老师不想也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只希望学生是一部机器,能考高分的机器。记得有一次跟历史争辩某个论述题,我跟老师强调我观点的合理性,老师只是很无奈的说,我也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答案没有这点,我不能给你分数。上了大学,我原以为能再次找到初中的氛围,结果令人失望,不少老师上课内容令人昏昏欲睡,完全是照读课本。偶尔有几个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也仅仅是少数。

还好,有幸在网络课堂跟随吕老师学习,吕老师的教学是引导启发式教学,他自己一开始就承认,他的观点只是他自己的,学生可以学习,可以质疑,甚至推翻。这在我周围,那阵老师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身边的氛围,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是永远光辉伟大而正确的,是最红最红的红太阳,说出来的就是真理。当然,你可以独立思考,来质疑,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惩罚你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以至于剥夺思考的能力,成为他们面前言听计从的奴仆

2 上课教的内容,真正的有用,是经世致用的学问。用吕祖谦和左宗棠的方法,教给我如何真正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还引用张良的故事为例。正如吕老师课上所讲,有提出问题的衰世之学,也有既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盛世之学。吕老师,就如盛世之学一样,提出问题,带领我们解决问题。以秦始皇迎回太后,来看出来秦始皇的野心、抱负以及隐忍。领悟历史发展大势之余,也对人性本身发生深深思考

3 吕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引我听听的津津入味。历史课,本来该是枯燥无味的,很多时候,都是一通大道理在训人。但在吕老师课堂上,娓娓道来一个个历史事件,让人欲罢不能,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闻数日不厌。

4 最重要的一点,感动人心。这两天把吕老师讲解的《报任安书》一听再听。司马迁感叹“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是多么心酸,自己仗义执言而身陷囹圄,以往的好友为了自保,噤若寒蝉,作壁上观,这种背叛和打击,是多么沉重。这么大的痛苦,却不能说出来,谁可告愬者!说出来,又怎样?没有人理解,会觉得司马迁迂腐,甚至矫情。这种情况下,还要来安慰老朋友任安。换位思考,任安你体会到司马迁现在的场景,希望别人施以援助之手,你当时怎么袖手旁观了!坦然说,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情况允许,谁不希望自己道貌岸然?遇到事情,明哲保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点,我理解任安,换成我,冒着得罪皇帝的危险,来帮朋友说话,我也做不到。可是,人性中确有另外一面,就是自己从来不雪中送炭,却希望别人在自己危难之时,散尽家财舍弃性命来帮自己,这可能吗?佛学讲究因果,不种善因,哪里会有善果。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怎么对待你。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贪婪想用一毛利天下?会有这样的好事?也许自己无知,欲望蒙蔽双眼的时候,谁也看不清。但是,又有几个人能

不受欲望的支配?司马迁能,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追求,关键的是,他还能坚持,孜孜不倦的追求。现在跟人谈理想,似乎是个笑话。都为挣钱,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忙碌,能勉强活着就不错了,谁还会追求这个带不来利益的理想。为生存而生存,正常,人人都这样。追求理想,百折不挠,钦佩。(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努力坚持追求理想,不一定像刘备和司马迁一样有好的结局,但是,即使没有成就,人格力量仍然光彩照人,令人尊敬。


ps;附吕老师博文一篇

我的思辨方法

COURSERA「史記一」課程再度上線,感謝同學們的熱烈支持!



前幾天遇到好友葉丙成,他不斷耳提面命,要我每週寫新文章,更新博客和微博。我本來不常寫的原因,是擔心許多想法不夠成熟,不敢輕易動筆。不過丙成殷殷期盼,我也只有勉力為之了。

有的同學在討論區中,提到關於「如何思辨」的問題。人人都有自己的思辨方法,在這裡我只提供自己的方法給各位做個參考。

我的思辨方法,簡單來說有十六個字:「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裡」。

第一步是「設身處地」,熟悉「秦始皇」課程的同學就會知道,在課程中我不斷的問各位一個問題:「在歷史上的那一刻,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辦?」當讀到史書中的古人,面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時,那一刻請你把書蓋起來,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努力的想該怎麼辦,等到想清楚了,再把書打開,看他怎麼辦,然後比較兩者的得失,這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步是「揣摩通透」,讀書要靠工夫,沒有一遍就能成的。有同學曾問我,為何他讀《史記》無法像我一樣有所得?我的回答是,我跟各位談的篇章,我自己起碼讀過幾十遍以上,才能稍有所得。如果各位希望讀一遍就有所得,那只能說天資實在太高。而所謂的工夫,就是多讀書,然後反覆揣摩。揣摩的結果有時雖通而未透,就得再下工夫。「通」和「透」有時只隔一層窗戶紙,但就是兩個境界。怎麼知道自己「透」了沒有?很簡單,當你不斷揣摩後,有一天忽然拍案大叫:「原來如此」!那一刻,你就「透」了。

第三步是「體貼入微」,「揣摩通透」是就「理」字上談,可是人不只有「理」,還有「情」。我小時讀過一個武俠故事,一對俠客夫婦在江上被仇家追殺,眼看著所坐的小船快被追上,妻子為了減輕重量,下定決心要跳入江中,犧牲自己來救丈夫。讀到這裡,不能不感嘆這是何等的愛。可是就在她要跳下去的那一刻,她居然被她的丈夫推入江裡去了!就在哪一瞬間,她的心就從極端的愛變成極端的恨。當然,如你我所知,在武俠小說中掉入江中和跌下山崖的人都是不會死的,接下來就是數十年後來報仇的俗套情節了。只是,這一幕始終留在我心中,讓我知道人之「情]的可敬可佩和可懼可佈。中國史學是研究「人」的學問,要真正瞭解人,就必須明白他的「情」。

做到上面三步,最後才能求「洞見表裡」。中國文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兩端,陰陽、虛實、正反、表裡等等都須涵蓋,才是完整的整體。我們讀史,也必要注意在表面的言行之下,每個人隱而不顯的那一面又是什麼?只有兩面都理解,才能更明白真相究竟為何。

當然,以上講的是原則。如果各位對實例有興趣,歡迎來聽「史記一」中〈吳太伯世家〉那一講,我會為各位做詳細的示範。

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