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_百度百科

[shì]
汉语汉字
收藏
0有用+1
0
氏(拼音:shì,zh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1]。最早见于甲骨文 [2]。本义为根柢,后引申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称号。 [3]
(基本信息栏来源: [4]
中文名
拼    音
shì,zhī
部    首
五    笔
qav
仓    颉
hvp
郑    码
rh
字    级
一级字 [2]
注    音
ㄕˋ,ㄓ
平水韵部
上声四纸 [5]
总笔画
4
四角号码
72740
统一码
6C0F
结    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
象形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图
象形字。氏与氐同源。或说“匙”之初文。始见于甲骨文。西周金文“氏”字竖画上加饰点,春秋金文饰点变为一短横。战国文字“氏”字竖画上的短横或下移作A,或缩半作B,竖笔或穿透作C。作“D”形者,为《说文》篆文所本。 《说文》认为“氏”字“象形,乁声”,不确。 “氏”是同姓贵族的不同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陈逆簋:“陈氏裔孙逆。”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其父姓之后系“氏”。《仪礼·士昏礼》:“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乎簋:“乎作姞氏宝簋。”这些意义的“氏”读为shì。月氏,汉代西域国名。这种意义的“氏”读为zhī。“氏”通“祇”。长甶盉:“井白(伯)氏(祇)寅不奸。” (井伯恭敬不伪)又通“是”。中山王鼎:“氏(是)以寡人许之。” (因此我答应他)《说文·氏部》:“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乁声”析形、释义皆不确。本义当为根柢,引申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称号,也用以表示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国名、国号或朝代,后多加氏作为称呼。 [2-3]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ì
名词
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
family;family name
汉班固《白虎通·姓名》:“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王父字者何?所以别诸侯之后,为兴灭国继绝世也。”
姓氏
家族。
《春秋·宣公十年》:“齐崔氏出奔卫。”
《左传·宣公四年》:“﹝子良﹞曰:‘穆氏宜存,则固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
指家。
《左传·成公十七年》:“﹝晋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
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国名均系以氏。
《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系于姓或姓名字号之后以为敬称。
《易·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系于亲属尊长称谓之后以为尊称。
《诗·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旧时妇女出嫁后称氏。多在其前冠以父姓。
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
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诏曰:栾妻何氏,可封息国夫人。”
夫人李氏、王张氏
古代官爵、职司或称氏。
唐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将葬,舍人与其季弟澥,问铭于太史氏韩愈。”
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朝代或称氏。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于是史居子上,次经;佛、老附子,次史;而终之以集,定为四部。宋氏以还,递相沿袭。”
对学术、流派或宗教的称呼。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
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妙思六经,逍遥百氏。”
类,种类。
《大戴礼记·劝学》:“兰氏之根,怀氏之苞,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谓以之为同类。
《墨子·经说下》:“狗假霍也,犹氏霍也。”
姓。
氏叔琮
动词
取名,命名。
宋许棐《〈献丑集〉自序》:“与其藏丑而人窥笑,禁笑而人愈笑,孰若献丑之笑之为快也。故氏其集曰‘献丑’。”
代词
通“是”。此,这。
this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须贾说穣侯章》:“此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氏虑事也。”
通“是”。犹者。
后汉书·李云传》:“云素刚……曰:‘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
助词
通“是”。犹夫。
墨子·天志下》:“今知氏大国之君,宽然者曰,吾处大国而不攻小国,吾何以为大哉!”
zhī
名词
古族名。
清谭宗浚《览海赋》:“誓斩月氏,几擒车鼻。”
月氏
jīng
名词
狋氏,汉县名。
汉书·地理志下》:“代郡,县十八……狋氏。”
(参考资料: [6]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巴蜀山名岸胁之㫄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乀声。凡氏之属皆从氏。杨雄赋:响若氏隤。承旨切。 [7]

说文解字注

巴蜀名山岸胁之𠂤旁箸欲落𡐦者曰氏,
十六字为一句。此谓巴蜀方语也。𠂤大徐无。小徐作堆。俗字耳。今正。𠂤、小𨸏也。箸直略切。小𨸏之旁箸於山岸胁,而状欲落堕者曰氏。其字亦作坁。亦作𨸝。𨸏部曰:秦谓陵阪曰𨸝。𨸝与氏音义皆同。杨雄解嘲曰:响若坁隤。应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坁。其山堆傍箸崩落作声闻数百里。故曰坁隤。韦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见文选注。今本汉书作𨸝隤。师古曰:𨸝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堕落曰氏。应劭以为天水陇氐。失之矣。氐音丁礼反。玉裁按颜说殊非古。陇𨸝亦作陇坁。与巴蜀之氏形小异,而音义皆同。𨸝坁字同氏声。或从氐声而丁礼切者,字之误也。刘逵注吴都赋坁颓曰:天水之大阪。名曰陇坁,因为陇坁之曲说。与应仲远同。坁、韦音是。𨸝,颜音氏。皆不误。考氏亦作是。见夏书。禹贡曰:西顷因桓是来。郑注云。桓是,陇阪名。其道般桓旋曲而上。故曰桓是。今其下民谓阪为是。(句绝)谓曲为桓也。(各本误今校订如此)据此则桓是卽陇𨸝。亦可作陇氏。昭昭然矣。古经传氏与是多通用。大戴礼。昆吾者衞氏也。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汉书,汉碑叚氏为是不可枚数。故知姓氏之字本当作是。叚借氏字为之。人第习而不察耳。姓者统於上者也。氏者别於下者也。是者分别之䛐也。其字本作是。汉碑尙有云姓某是者。今乃专为姓氏字。而氏之本义惟许言之。浅人以为新奇之说矣。
氏𡹔声闻数百里。象形,
谓?象傍於山胁也。氏之附於姓者类此。
乁声。
乁读若移。氏篇,韵皆承纸切。十六部。大徐承旨切。非也。 [8]

康熙字典

《唐韵》承旨切。《集韵》《韵会》《正韵》上纸切。𠀤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贵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为善也。《左传·隐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諡,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释例曰: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为族。赵彦卫《云麓漫抄》:姓、氏后世不复别,但曰姓某氏,虽史笔亦然。按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别子孙,如鲁卫毛耼邘晋应韩之分。若夫《易》云:黄帝尧舜氏作。尧舜虽非姓氏,即是天子当一代,称曰尧舜氏,义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论氏族》: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諡则文武成宣氏。于官则司马司徒氏。于爵则王孙公孙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氏。于志则三马五鹿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又古者贵有氏,贱无氏,故其诅辞有曰:坠命亡氏。言夺爵失国也。诅辞见《左传·襄十一年》。
又妇人例称氏。《仪礼·士昏礼》:祝告妇之姓曰:某氏来归。
又乐氏,津名,在郑。《左传·襄二十六年》:涉于乐氏。
又元氏、猗氏、卢氏、尉氏,皆县名。《广舆记》:元氏属常山,今属眞定府。猗氏属河东,今属平阳府。卢氏本汉县,今属河南府。尉氏本秦县,今属眞定府。师古《汉书》注:凡地名称某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缑氏、禺氏之类。
又以氏名其物。《大戴记》:兰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吴志》有氏仪,后改姓是。
又猛氏,兽名。司马相如《上林赋》: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兽,状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名猛氏。
又《说文》: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扬雄《解嘲》:响若氏隤。○按今《扬雄传》作𨸝。《玉篇》亦云巴蜀谓山岸欲堕曰氏,崩声也。承纸切。
又《元包经》剥屵氏。传曰:山崩于地也。注:屵音蔡,氏音支。与《说文》《玉篇》义同而音异。
又《集韵》掌是切。音纸。姓也。义同𣱄。
又《广韵》《集韵》《韵会》章移切。《正韵》旨而切。𠀤音支。月氏,西域国名。在大宛西。《史记·大宛传》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阏氏,单于后名。《史记·韩王信传》:上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音燕。氏,音支。
又乌氏,县名。《史记·郦商传》:破雍将军乌氏。注:乌,音于然反。氏,音支。县名,属安定。《前汉·地理志》作阏氏。
又《史记·货殖传》:乌氏倮。注:韦昭曰:乌氏,县名。倮名也。索隐以乌氏为姓,非是。
又《广韵》子盈切。《集韵》咨盈切。𠀤音精。狋氏,县名。《前汉·地理志》代郡有狋氏县。注: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亦作𠂩。《古今印史》:𠂩,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统族,族统𠂩。适出继位之馀,凡侧出者皆曰𠂩。故为文从侧出以见意。 [4]
《说文解字(孙刻本)》书影 [9]
《说文解字注》书影 [10]
《康熙字典(内府)》书影 [11]

书法字形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字形对比图 [4]

书写演示

氏字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12]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调
四呼
韵摄
上古音系
广韵
章移
支A开
支A
三等
平声
开口
子盈
清开
三等
平声
开口
承纸
支A开
支A
三等
上声
开口
中原音韵
支思开
支思
阴平
开口呼
支思开
支思
去声
开口呼
洪武正韵
旨而
二支
平声
士纸
二纸
上声
分韵撮要
第三几纪记
阳去
(音韵资料来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