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時尚經典 廢棄漁網成精緻文創品 臺南地方創生新路徑

吳村工作室正在籌備的「完美人生一號店」,將會展售一系列鉤針漁網包。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 文、圖片提供/有春文化 賴懿容

近年來臺灣推行循環經濟及地方創生政策,而循環經濟涵蓋許多的面向,其中以零廢棄升級的議題最值得探討;地方創生則重視地方特色及社區網絡發展,但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造成偏鄉越來越難發展,目前臺南將軍區總人口數約1萬9千餘人(2020年9月維基百科),平均每間小學約50~70人,如此現況經常會遇到人力的瓶頸。

由於廢棄物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清潔處理,耗時又耗工,一直難以達成循環經濟裡的規模化。但從另一文化及土地的角度,我們看見臺南將軍漁港小鎮裡的「吳村工作室」,創作者除了專長鉤針作品外,同時也進行漁網包的設計開發,其作品正顛覆著我們對於時尚經典的定義。這種獨一無二、限量及客製化的設計作品,不僅能夠讓將軍漁港的人文風情展現出來,也創造廢棄物升級的價值,同時帶動「慢時尚的風潮」,在循環經濟的手作體驗活動,更成為漁村新亮點,讓大家透過手作體驗了解漁民補破網的惜物愛物精神。

「吳村工作室」在2020年9月初參與循環經濟的日常「2030未來超越圈圈展」,於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展出,受到許多民眾及媒體的關注及青睞。以簡約的設計加上精緻鉤針技術,將廢棄漁網再製,成為更有價值的文創商品。

吳村工作室創辦人吳婧溰。

吳村工作室的初心

「吳村」的命名來自於手作工藝師-婧溰的姓,在將富、將貴、北埔一帶是許多人的家姓。「吳村」也取自於諧音有餘(臺語),為期望年年有餘豐收富足象徵。

「在小鎮深呼吸的手作者」婧溰是這麼稱呼自己的,每次當她在外打拼身心疲累時,只要回到家鄉,家人溫暖的愛加上遠離城市的紛擾,讓她感覺很放鬆,因此她希望這裡是一個給旅人休息的落腳的地方,在這裡可以很放鬆的無所事事,短暫放鬆,然後可以帶著愛和滿滿能量,繼續前進。

當初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父母親,所以從臺南市區搬回將軍。在這期間,一次為獨居老人鉤毛線帽的活動而接觸到鉤針技術,進而啟發了吳婧溰的另一個世界,成為手作的工藝師。

而跟漁村的連結來自於她年輕時的許多個心灰意冷,對人生茫然的下午,她總是在漁村蕭瑟的景象裡,看著一艘艘小漁船,想像著辛苦的討海人,在寒冷的天裡,依舊為家人的每一頓溫飽或夢想,勇敢的出航。這對身為單親媽媽的吳婧溰來說是很大的鼓舞,而成為人生中特別的生命印記,陪伴走過生命的低潮。

一網打盡包。

鉤針工藝作品的成果

鉤針技術可以透過不同的織法來展現各種品項及樣貌,例如:各式紙線帽、揹包、花杯墊、書籤、小魚、生活小物等。開始想製作漁網包之後,吳婧溰先是到漁港尋找適當可用的漁網,但發現現今的漁網都很細並且很多層,並不適合做漁網包,而且大部分的漁網都已交給專責的回收單位處理,所以她見到的並不多。

於是她又去了第二個臨近的漁港,終於發現適合的漁網,但它們看起來已經曝曬很長一段時間,也不知道其主人是誰,空無一人的漁港無從問起。就在要失望的離開時,突然看見一位長者,湊上前去詢問,喜出望外地發現這人竟就是主人。篤信基督教的吳婧溰相信,她的天父真的要她做這件事情,所以成就這美好的相遇。

漁網包手作DIY體驗,最多10人。

目前遇到最困難的挑戰

漁網蒐集及清洗都非常不容易,剪裁適合的漁網片加上反覆清洗至少需要2個小時,日曬1小時以上,挑海草時間約1小時,再結合鉤針技術製作過程繁複,相當耗費時間與心力,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參與漁網包的製作,將漁網包做一系列的設計及行銷推廣。

清洗後,漁網需再經過曝曬。

未來的期許和抱負

「吳村工作室」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偏鄉的孩子及婦女,目前與臺北初心雜貨店串連,在臺北通路販售鉤針漁網包的相關作品,也正在籌備「完美人生一號店」,將會是第一家將循環經濟的資訊帶回到村莊的商店,成為臺南將軍漁港的對外窗口,期待其他城市來訪的旅人們能帶來新資訊,造福漁村裡的孩子們,同時創造更多的觀光及就業機會。

吳村完美人生一號店外觀。

本文摘錄轉載自411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循環經濟的地方創生路徑 慢時尚的風潮 小鎮裡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