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家吳曉樂專訪:以通透的雙眼看人間,所有的故事都無法歸類 | ShoppingDesign

作家吳曉樂專訪:以通透的雙眼看人間,任何的故事都無法輕易被歸類

2022/06/23
廖昀靖
作家吳曉樂專訪:以通透的雙眼看人間,任何的故事都無法輕易被歸類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在吳曉樂眼中,人們的所思所想暴露了許多訊息。從剛開始的無法旁觀,到後來她願意退一步,花時間傾聽他人。一邊試探世界的輪廓,一邊也摸索著自我的定位。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 春季號 / THE GAZE ISSUE:濾鏡感

吳曉樂知道,從今以後自己就是一個有筆的人了。

寫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她很有自覺地離開家教這份工作。有人問她會不會有第二集時,她毫無猶豫地否認。「妳知道再教下去,妳會歪掉。一開始無心的看,跟有心的看,那個差遠了。」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從下往上看,比較清楚

吳曉樂對自己異常嚴格,在寫第一本書時,她小心翼翼地詢問前輩到底該怎麼寫,就像作為家教時,她總掛在網路上求問資深老師——面對親子教養問題、斷翅受傷的小孩、以愛相逼的母親,自己應該站在什麼位置,眼光該怎麼擺⋯⋯她清楚知道,寫跟不寫都對不起她的家教學生。「決定寫,因為我沒辦法真的只是旁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她將家教個案高度地去辨識化,真實人事物在作品中只剩指涉模糊卻形象尖銳的身影。然而全本九個個案,最後一個是清楚自己。「前輩告訴我,一定要把自己推出來。」

只是書出版後的迴響,遠遠超過當時二十四歲的她想像所及。

「突然之間,妳要一直被罵。為什麼都在怪我?」網友的訊息頻頻落入視線,有的認為吳曉樂在消費親子議題,有的責難以家教職業揭人傷疤。有段時間,她放不下這本書。「我很納悶,到底這個社會禁止的是寫別人家的事,還是禁止寫別人家不好的事?」被罵當然苦,但當讀者在閱讀時感到不適,她願意背負風險,也期待讀者透過她的視野看見一些事情。「如果有人害怕我們這種有眼睛的人,那你會不會其實是在害怕自己被看穿?」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出版後,有小孩跑來跟吳曉樂說那個書裡的誰根本是自己的寫照。吳曉樂百感交集,因為她知道書裡的那個誰後來怎麼了。「但我只能問他,那你現在過得好嗎?」後來她理解到,作品跟道德應該鬆綁,那是她看《薩爾加多的凝視》的領悟。「任何一個藝術去介入生命都一定會挨罵。但那就是二十四歲的我所看到的一切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來改編成影集,懸疑感加劇。「我問編劇簡士耕說,為什麼要編得那麼鬼?」簡士耕說他有小孩,他知道什麼時候人會跨過線。影集上映後引起熱議,受傷的小獸,跨過線成為非人的成獸,很多人在影集中第一次看到自己面目全非的模樣。簡士耕告訴她,第一個跳出來指認的人是一定會被罵的。「謝謝他這樣跟我說,不然我很難原諒我自己。」

接下來,她開始寫小說,所見所聞以精巧的技法鋪排架構,層層堆疊,直到原型人物可被辨別的氣味消失,留下來的文字可以說已經是謊言,卻又句句屬實。《上流兒童》的女主角陳勻嫺也是如此誕生。

陳勻嫺的角色原型是吳曉樂認識的人,「她是一名很努力要讓下一代不一樣的母親。是一隻努力的變色龍,想要去一個更高的地方。」吳曉樂說角色原型曾跟她說過一個笑話,關於孩子問為什麼不能請同學來家裡玩,原因是家裡容不下所有的同學和他們的「阿姨」。阿姨指的是孩子們的褓母或陪讀。吳曉樂指了指自己的空間說:「十個小孩就要再加十個阿姨,二十張椅子的客廳。那也只是基礎。怎麼塞下啊?」為了寫這本書,吳曉樂採訪各種母親與她們的生活圈,沉潛各式教養團體。她發現對媽媽最苛刻的永遠是媽媽,「媽媽們互殺是很可怕的⋯⋯」吳曉樂看得好清楚,貧窮如何讓一個人羞愧到把自己縮小,階層又是如何使一個人彎腰到將自己對摺。

「因為我們家很窮啊!」第一次辨識階級的模樣,是讀台中女中的時候。先是父母職業,再來是寒暑假要去哪,兩個問題下來貧窮見光。「朋友問我:妳怎麼考上台大的?因為台大是學費最便宜的大學。每個學期三萬或五萬乘以八學期,二十四萬還是四十萬,那是妳二十三歲要背的債!」現在回頭看,吳曉樂說她很謝謝自己處在這樣的位置。「因為我往上看,我會知道上面是什麼,可是他們往下看,看不清楚的。沒有的人看有的人,看得比較透。」

只是看太深,也很可能會回不來。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天生看得到的人

「很像牽亡魂的時候港片裡師父會講,一炷香燒完你一定要回來這個世界。我就是忘記回來,下去太久。」

花了一年多寫《我們之間沒有秘密》,讓吳曉樂長出滿頭白髮。爬梳大量資料,尤其讀心理諮商的訪談資料,真實的紀錄文字使她陷入。「看完你會知道說,當一個人很小的時候被性侵,他就會失去語言,不曉得怎麼跟人類說話。」那段時間,吳曉樂的月經遲來了三個月,後來有前輩告訴她這是替代性創傷。寫一個故事,然後替角色負傷。

小說中傷痕累累,書中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誠實,加害者和被害者都不是單純的極惡或極善,所有人都無法被分類。「人在受害之後,很容易長出再傷害別人的心,這很正常⋯⋯畢竟我是學法律出來的,對。所以我會比較相信這件事情。」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大學時期讀法律系是媽媽的盼望,她也曾為此與媽媽有過死結,沒想過法律系替她掙出一個獨特的觀看位置。「讀法律系時有一個訓練,你不能只站在哪一邊啊,所以兩邊都要想。」被吿或原告,被害或加害,吳曉樂可以上身兩邊,從兩處交換對看。而現在的交友圈也分野明確,使她站在一個有趣的中間。「法律圈的朋友說我是一個很會做夢的人,藝文工作的朋友又會說:喔妳好實際喔——但我想這就是我快樂的地方吧,我很容易是中間的人。」因為常站在中間,吳曉樂很厭煩那些急於分類的人們。

吳曉樂問我覺得《致命登入》裡面何青彥對陳信瀚是愛情嗎?我說那大概是一種沒有辦法被歸類的情感。「謝謝。」她鬆一口氣的樣子。「為什麼大家對於親密,只有愛情?因為不曉得那是什麼吧?不要這麼懶,你就是讓它在那邊,就算你不知道那是什麼,但你覺得還不錯,那就好啦!」

「當我們玩遊戲時,角色設定是勇者,所以打掉擋路的怪物,進入城堡搜尋寶箱,沒什麼好奇怪的。但在怪物眼中,我們是殺了人又入室搶劫的惡徒。」
——《致命登入》,吳曉樂

2021 年出版的《致命登入》談人的兩種「看」:天生看得見,像男主角陳信瀚,能夠看到將死之人的黑霧纏身;看不見但後天很努力地去看,像角色陽陽,非要把事情看清楚而奮力付出。「假設陳信瀚是天生視力1.2,陽陽就是要去找眼鏡的人,她很努力地去找她的眼鏡。」

「有些人天生,或可以理解為天賦,就可以看到比別人還多。」吳曉樂舉例和別人同看一本書,為什麼這個人可以想到這麼多,但那個人不行;或,她說家族中曾有人可以看出別人的命。問吳曉樂,覺得自己是不是也是天生看得見的人?她話接地很緊:「對,所以很煩。我很容易看穿別人。他們說話的方式、肢體都暴露太多訊息了。」例如情侶關係能不能長久,例如採訪對象願意或不願意。

看到了,然後呢?家族中那個看得到命的人。後來得了癌症。「看這個東西,會產生巨大的消耗。我知道我不能這樣消耗自己。」以及,吳曉樂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承擔的,大多時候他人能做到最好的就是——聆聽。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聆聽他人、保守你心,卻依舊質疑自我

「以前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學生都願意聽我上課。因為我會先聽他講五分鐘。」每次上課前一個問題,過得好嗎?聽學生聊一下跟朋友吵架的事,講完了,接下來的時間學生會比較甘願換他聽課。這一份聆聽在《致命登入》卻成為犯罪手法。

故事中少女夕梨被犯罪集團「學校」引誘,自願成為囊中物,甚至被救出後還是深深相信自己沒有被騙,犯人成功的關鍵是「耳朵」。吳曉樂聊起近年有一種慢火燉煮的詐騙手法,長時間在社交軟體上陪伴、聊天,「他們很會聽話喔,會一直聽你說話。」到了第八、九個月開始透露手頭有點緊的訊息。吳曉樂帶點狠勁地形容當一個人掏心掏肺,下一步就是掏錢了。「人很寂寞啊,很多時候我們付錢都是為了消除寂寞。」聆聽可以救人也可以毀人,吳曉樂以文字耐心鋪陳一線之隔的翻轉。

談詐騙,吳曉樂略顯得意地引用陳雪的話:所有作家都是被文學耽誤的詐騙集團。「我們都在創造一個世界,我們知道要怎麼樣讓一切符合邏輯⋯⋯可是我們沒有在騙錢,反而在寫不怎麼賺錢的小說。」聆聽、觀看以及創作都是中性的,取決於人如何使用這把利器。

「創作者最難最難的是,你要保養你的心。臉還可以用SK-II、鳳凰電波⋯⋯可是心是最難的,創作者是在用這顆心工作的。」吳曉樂在成為作家的路上也曾偏移,初期網友的讚美或批評使她的心高速運轉,「我會一直想要去反應,覺得心好像一直跑,一直在追一個不是自己的東西。」直到被編輯提點要與外在聲音保持安全距離,她才慢慢學會如何對待外界多一點開玩笑的彈性。「我現在都稱自己『阿姨』,網友對我實施的年齡霸凌就失效了,反而覺得啊好親切噢,我就是阿姨。」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吳曉樂的編輯還很常在說服她一件事——「就是,我是個作家。」吳曉樂苦甜地笑了一下,說自己真的是對自己很苛刻。直到此刻,對於自己是不是一個作家,她說:「每天都要問自己啊,今天我是一個作家嗎?」,很苛刻。吳曉樂所見的世界解析度之高,卻同時嚴格地不輕易固著,落入眼裡的一切都有複合多重面向,就連「作家」之於自己也是流動、可能改變的身份。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款從吳曉樂的視野看出去的濾鏡,那她希望對焦之物都被虛線匡起。靈感來自使她煩躁的打卡拍照景點,看著不同人在一樣的地點擺一樣的動作留念,「我都有點茫,想說到底是誰去過哪裡?」在她眼中,那些人爭相模仿想要拍下最好的自己,卻是彼此在取消彼此的存在。「那些虛線是要提醒你,在這裡,你其實可能是可被取代的喔!我覺得很有趣啊,大家可以被剪掉,然後有一個空洞,我可以貼上任何人⋯⋯」

可以想見,吳曉樂今天應該也有拿這款濾鏡看鏡子裡的自己,然後問:「今天我是一個作家嗎?」

吳曉樂
攝影/陳婉寧© Shopping Design

吳曉樂

居於臺中,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有一雙不怕看見的眼睛,和不怕被看的靈魂。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我們沒有秘密》、《致命登入》。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 夏季號 /THE GAZE ISSUE:濾鏡感 - 更多內容請 點此試閱

責任編輯/劉騏瑋

值得收藏的 10 張唱片裝幀!10 位設計師推薦:聶永真、陳念瑩、Radiohead 等作品皆入選

2024/04/26
Shopping Design
值得收藏的 10 張唱片裝幀!10 位設計師推薦:聶永真、陳念瑩、Radiohead 等作品皆入選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邀集 Blob Club、Misc、THT 唱片、元氣唱片行、賴佳韋、感傷唱片行、爵士殺手、洋蔥設計、聲色、Mangasick,翻箱倒櫃、真心推薦。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4/04 Lifestyle 特刊|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裝幀推薦順序為隨機排列。

裝幀設計是群體的藝術,過程仰賴設計之人、創作之人、出版之人、印刷之人、加工之人、銷售之人⋯⋯,最後,來到有心收藏之人手中。這一連串的接力,無不是以最重視、虔誠的姿態,傳遞創作者的思想與心意,使得這場名為「收藏」的旅程得以展開。

本單元邀集這群設計師、創作者、經營者,從多元視點,談那張佔據他們心頭一角的裝幀設計,他們的專業背景、品味喜好或許各異,但都對裝幀留情、對收藏有愛,基於如此浪漫而老派的共通性,他們翻箱倒櫃、真心推薦,大聲疾呼:「這張裝幀,一生必收!」

一生必收_封面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1|冥丁 Meitei 《怪談 Kwaidan》

設計/Jasmine Ho&Ricks Ang・藝術/勝川春章

專輯發行廠牌KITCHEN. LABEL 一向以絕美視覺傳遞創作意境,在不多著墨渲染的情況下聚焦創作者心理。在 Meitei 3部曲中的首部曲《怪談Kwaidan》黑膠中,則使用獨到講究的印刷與紙質,以浮世繪與帶有實驗性的聲響,直搗聽者感受,進而與距今數百年前的古老民間傳說結合。

——推薦者/THT 唱片 負責人 阿思

THT 唱片 負責人 阿思
台北獨立黑膠店 THT 唱片負責人,習慣以各種不尋常的方式親身體會音樂本質,再以樸實無華的方式,注入於你我的平凡日常。

一生必收_唱片
冥丁 Meitei 《怪談 Kwaidan》。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2|百合花 Lilium 《不是路》

裝幀設計/陳念瑩

詩意格局的簡約設計,不受時代束縛的音樂內容,對於領悟音樂作品概念時,還需要印刷品實體才能進行儀式的我輩來說,可以跳脫曲高和寡的誇大設計,且行有餘力得讓破格的極致,容納在友善的規格裡頭,著實讓音樂的實體收藏,更具意義。 近年像百合花樂團這樣結合傳統樂器與現代曲式的風格,已是一個跨世代很受歡迎的音樂類型,作品已榮獲第 33 屆金曲獎肯定,斯以為能把成果聚集美學觀點合而為一的,就是路。

——推薦者/元氣唱片行 店長 陳謙

元氣唱片行
元氣唱片行,一家佇立台中 20 餘載的實體獨立唱片行,一個單純想用音樂分享初衷來創造我們歡喜工作,也讓客人自在的音樂品牌空間。

一生必收_唱片
百合花 Lilium 《不是路》。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3|Radiohead 《OK COMPUTER》

裝幀設計/Stanley Donwood

《OK COMPUTER》封面是我未來人生跑馬燈肯定會閃過眼前的畫面。這張專輯不僅是我對於搖滾樂口味的覺醒,更顛覆我當時對設計既定規則的看法,它如一顆火種,點燃我的設計宇宙,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專輯設計結合電腦拼貼和手工創作,呈現出多層次的效果與諷刺意味的象徵符號。高速公路、飛機、世界語和如同漂過後的蒼白色彩,創造出支離破碎且模糊的抽象空間,透過破壞和再現,與音樂內容緊緊黏合在一起。

——推薦者/賴佳韋工作室 負責人 賴佳韋

賴佳韋
植物終結者、鏡頭恐懼尷尬癌患者,只要有Uber Eat、Netflix和PS5就可以永遠不出門的資深宅。主要從事唱片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與表演藝術視覺設計等等。

一生必收_唱片
Radiohead 《OK COMPUTER》。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4|Radiohead 《Kid A Mnesiette》 Special Edition Cassette Book

裝幀設計/Stanley Donwood

乍看是一本硬皮的精裝書,卻內裝兩張卡帶和一本小書——這是英搖樂團 Radiohead 為了慶祝《KID A》和《Amnesiac》兩張專輯發行屆滿 20 週年,而特別推出的精裝版。全球限量 5000 套,我的是編號 3776。

——推薦者/感傷唱片行 創辦人 游璨賓

游璨賓
台灣唯一卡式帶專賣「感傷唱片行」創辦人。近年開始以少見的卡帶 DJ 形式,播放 80、90 年代的國台語歌曲,讓更多年輕朋友重新接觸優秀的華語音樂。

一生必收_唱片
Radiohead 《Kid A Mnesiette》 Special Edition Cassette Book。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5|Kamasi Washington 《Heaven and Earth》

裝幀設計/Phil Lee

如同爵士樂中的「但丁神曲」,爵士樂手 Kamasi Washington 於 2018 年,打造出一張遊歷人間、穿越天堂的曠世鉅作《Heaven and Earth》。 其發行的黑膠唱片,對外宣稱共有 4 張唱片,但其實還另暗藏玄機——未公開發行的第 5 張唱片,就隱密地放在摺頁中間,必須將其切開才能拿取,令人感到驚喜!

——推薦者/爵士殺手 主理人 邱君豪

爵士殺手 主理人 邱君豪
「爵士樂要暗藏殺氣,方能造就不敗經典。」 一生酷愛爵士樂和搖滾樂,ECM 虔誠信奉者。 2007 年起開設部落格「爵士殺手 JAZZ KILLER」至今。

一生必收_唱片
Kamasi Washington 《Heaven and Earth》。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6|Led Zeppelin 《In Through the Out Door》

裝幀設計/Hipgnosis

這是張形式、視覺都極具實驗與行銷思維的設計。專輯封面有 6 種版本,被亂數放入牛皮紙袋中密封販售,買者無從得知買到的版本。封面描繪同一場景的 6 種視角——在美國某酒吧中的 6 個人物,以其視角望向中央正在燃燒紙條的主角;內封則特寫主角視角——煙灰缸中一張隱約看見「Dear John」的燒毀字條,充滿想像力與電影感。

——推薦者/洋蔥設計 創意總監 黃家賢

洋蔥設計 創意總監 黃家賢
1999 年成立,統籌多個音樂節與文化活動視覺,作品多元。兩度提名美國葛萊美獎,其一《擒虎記》獲第 30 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

一生必收_唱片
Led Zeppelin 《In Through the Out Door》。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7|盧葦《小湊戀歌》

裝幀設計/聶永真

在我心中,這張專輯一直都是教科書等級。裝幀真的非常美,從紙張的挑選,到燙金的搭配等,整體手感恰到好處。最特別之處莫過,把線繡在紙張上表現出台東的景色,無疑是將工法發揮到了極致。 先前因緣際會,與當時負責印製《小湊戀歌》的偉揚印刷暢談,聊到這張專輯時,老闆直說,如果現在要再做一次的話,可能做不出來了!所以有機會一定要收藏。

——推薦者/Blob Club 設計總監 畢展熒

Blob Club 設計總監 畢展熒
1981年生於高雄。因為對於音樂的喜愛而接觸了音樂專輯設計。希望可以一直做到老!把實體專輯發揚光大!

一生必收_唱片篇
盧葦《小湊戀歌》。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8|鄧麗君《淡淡幽情》黑膠唱片

設計企劃/謝宏中・設計/鄒建基・攝影/林偉・繪畫/單柏欽

1983 年,鄧麗君親自參與策劃的概念專輯。由香港企業家謝宏中發起,從作詞、作曲、演唱,都凝聚著十幾代頂尖文藝人傑的超卓才華,除了劉家昌、梁弘志、黃霑、翁清溪等人,為之譜出極富傳統韻味的旋律外,還製作了經典的歌詞畫冊,由林偉攝影、嶺南派畫家單柏欽就每首詞繪製古代畫幅,跨時代配搭現代簡潔的場景。雖已發行 40 年,但放到今日來看,仍然是一部在音樂上取得高度成就,且將裝幀設計與專輯概念完美結合的藝術之作。

——推薦者/聲色 Sounds Good 黑膠咖啡廳 主理人 林珮如

聲色 Sounds Good 黑膠咖啡廳 主理人 林珮如
喜歡音樂、電影、文學和藝術也愛搞怪的世間女子。2016年因緣際會下收藏了一整批歷史錄音,誤打誤撞地亂入了百年聲音世界裡。秉持著收藏不應只是靜態的存在,期待透過「聲色」實體場域跨世代的交流。

一生必收_唱片
鄧麗君《淡淡幽情》黑膠唱片。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09|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

裝幀設計/林小乙

專輯整體主設計色為黑,本體是抽屜式的盒裝,內有印著陳珊妮在樓梯間臥躺的照片海報,玫瑰花瓣是她灑落的血泊。而 CD 裝在黑綢製成的袋子裡,並附有一片真正的玫瑰花瓣!專輯封面只有一張陳珊妮小小的照片印在側標上,用手工黏貼上蝴蝶結。這一切美學都太強烈、太深刻,永遠難忘。

——推薦者/Mangasick 經營者 老B

Mangasick 經營者 老B
每當想到自己的店,都會覺得「這裡也太棒了吧」而24小時都在工作的蠍座女子。喜愛漫畫、音樂、黑貓與雨天。

一生必收_唱片
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10|Spiritualized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裝幀設計/Mark Farrow

這不僅是我最愛的專輯之一,它的裝幀也是一大亮點。設計師 Mark Farrow 以處方藥品為靈感,從外包裝到仿製的說明書,每一細節都充滿創意,使這張專輯成為情感療癒的象徵。我珍藏的黑色限定版在台灣極為罕見,經過一個多月的尋找與等待,終於納入收藏。這張專輯的裝幀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前衛精神,其深刻的情感內容也在某個層面上撫慰了當時的我。

——推薦者/好仙出品 設計總監 Misc(林佳齡)

Misc 林佳齡
好仙出品創辦人,正業是平面設計師,與夥伴共同經營Podcast頻道「設計師的仙界傳說」。因為製作《眾神曆》,以新的斜槓身份企劃許多有趣的合作。
近兩年作品有2021及2022《台北電影節》主視覺、影集《她和她的她》主視覺、《媽,別鬧了》標準字設計、鄭宜農《水逆》專輯設計。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獲得54屆金鐘獎美術設計獎。

一生必收_唱片
Spiritualized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插畫/Xin © Shopping Design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4/04 Lifestyle 特刊・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