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歲月 #1

緬甸歲月 «««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1, 17:52
2013年2月到3月在缅甸旅行了一个月,回来后一直奔波,没有静下心来记录一下。临行前在背包客栈受到不少前辈的指点,总想着应该写些什么在这里,回报客栈。这次走到地方比较多,有些是游客不常到的地方,只是自己不善记录柴米油盐,所以,现在写下的不能算作攻略,权当遊记吧。有需要相关旅行信息的栈友可以提问,我尽量提供帮助。


*************************************************************

先上几张图片吧:

869057

蒲甘的牛车

869058

缅甸木雕

869059

杰沙的伊洛瓦底江边

869062

掸族孩子

869061

小帅哥


朱諾
2013-05-21, 18:30
(一)曼德勒

曼德勒皇宫的护城河边,大概是全城最干净的地方了。一大早,环卫工人就忙著打扫落叶,晨练的市民们在便道上跑步健身,河对岸的宫墙根下,两头奶牛正闷头吃草。蓝天、白云、绿树、红墙……倒影在水面上,与远处曼德勒山上金光熠熠的佛塔和谐相映,现代和古代,在这里时空交汇。

869109

869110

护城河边修著铁栅栏,几名男子在钓鱼 。那里是禁止钓鱼的,河里插著的告示牌上赫然醒目地写著警告,但他们却丝毫不在乎。他们不用鱼竿,直接把鱼线抛过栅栏,丢进水里,然后,靠在栅栏上聊天,一副愿者上钩的样子。

869120

我的缅甸朋友鸠鸠向我介绍说,现在的这座曼德勒皇宫,里里外外都是20多年前重修的,旧城在二战中被盟军炸毁,几乎不剩什么遗物了。他感慨地叹道:“英国人占领缅甸时,把这里当作军营;日本人赶走英国人后,也把这里作为兵营和军需库;英国人再回来时,把这里炸平了,也不管修,就被赶走了。这些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打仗,本来都和我们缅甸人没关系。”然后,他又幽默地加上一句:“还是我们自己人好,重新修好了,还当兵营用。”

我说:“日本人不是你们昂山将军请来的?”

他嘿嘿一笑,说:“不请他们也会自己进来的,昂山让他们进来得更容易罢了。”

经过皇宫南门的时候,我正在桥头拍照,忽然被穿著白色制服的警察叫住,鸠鸠一把将我拉到一边,“这是领导要出行了,咱们靠边站。”这时,几名骑著摩托车的警察开道,随后是一串浩浩荡荡的车队,从皇城内缓缓驶出。警笛刺耳,趾高气昂。另外几名警察站到十字路口当中,将其他三个方向的行人车辆统统拦住,任由交通灯变换著颜色。

869117

869118

我被拦在桥旁的便道上,抬眼向南大门张望,皇城根下,桥的另一端树立著一块标语板,上面红底白字用缅文和英文写著:“军队永远不应背叛国家的利益。”

869119


869144

869145

1925年去世的。Suphayalat,缅甸名词的英文翻译多一个字母少一个字母都是一回事。呵呵


'Er petticoat was yaller an' 'er little cap was green,
An' 'er name was Supi-yaw-lat—jes' the same as Theebaw's Queen,
An' I seed her first a-smokin' of a whackin' white cheroot,
An' a-wastin' Christian kisses on an 'eathen idol's foot:


Bloomin' idol made o' mud—
What they called the Great Gawd Budd—
Plucky lot she cared for idols when I kissed 'er where she stud!
On the road to Mandalay, etc.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1, 22:25
(二)因瓦古城

虽然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但其作为都城的历史仅有短短的26年,而因瓦古城却历经了五个朝代,作为都城的历史长达360年。游客们来曼德勒地区旅游,因瓦古城是必到之处。

鸠鸠骑著摩托车,沿著新修的公路,带我绕道直接进了城。一路上,我们经过了旧皇城的外城门和内城门,跨过两道护城河,虽然到处都是被遗弃的庙宇和残破宫墙的废墟,但还是可以看出古城当年的规模。

869492

这是一座宏大的寺庙,毁于1839年的大地震,敏东王正是因为那场大地震,才抛弃了因瓦,在曼德勒另觅新都城。

869493

外墙壁上的雕刻很精美。

869494

狼藉遍地的古物。

869496

高台之上的寺庙内部已经塌落成废墟。

869495

更多雕刻。

869529

城里的道路大多是黄土路,牛车将黄尘扬起,车辙把地面压出深沟,骑摩托车走这样的路需要很好的车技。鸠鸠向我介绍说,这里曾经是石子路,本来挺好的,前几年,政府修了新路,变成黄土的。雨季到来时,车轮深陷在泥土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幽默地加了一句:“哼,政府说这样也好,更具考古学意义。”

869530

另一处废弃的寺庙。

869548

鸠鸠带我来到古城西南角的一处古炮台,这是一块废弃了的军事堡垒,紧靠在伊洛瓦底江的堤岸东侧。堡垒的面积不大,四四方方,每条边的长度大约也就30米,中间围出的低洼空地上长满了野草。四壁是砖石结构,外面的白漆大多已脱落,留下斑驳的痕迹。西面临江的一侧墙体上,架著两门黑褐色的铁炮,炮口上刻著的大概是制造年份:“1843”。

“德国人造的,结实啊。可惜没用上。”鸠鸠拍著炮身,不无遗憾地叹道。

869547

堡垒北墙外开著一个小门,门口立著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的介绍大意是:这个炮台名叫“新拱堡(Hsin Gyone Fort)”,也叫“因瓦炮台”。建成于敏东王时期的1874年,负责人是加囊王子等一众官员和意大利工程师康莫托(Commotto)。它与伊洛瓦底江对面的实皆炮台和另一座炮台形成犄角之势,抵御沿河而上的侵略者。

“根本没用上啊。”鸠鸠又轻叹了一句。“怎么著也得开炮的,或许历史就此会改写了。”

869546

从河边打水回来的缅甸姑娘。

缅甸历史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与中国的近代史有太多的相似,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和中国类似的事件相近,或早或晚,很难说谁步谁的后尘。比如,敏东王(锡袍的父亲)登基前,缅甸已经经历了两次英缅战争,结果都是缅甸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第二次英缅战争结束后,敏东王趁乱夺下了皇位,并领导了旨在挽救国家民族于生死存亡的维新运动,史称“敏东改革”,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了45年。

敏东提出了“实现工业、国防、科技”三个现代化的目标,本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与改革派大臣们一道,开启了“洋务运动”。工业上,大力兴建“国营企业”,橡胶厂、棉纺厂、食糖加工厂先后上马,从欧洲引进先进技术,甚至管理人员;军事上,除了自力更生制造常规性武器,也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火炮,并派出军事学员,到西方学习现代化军事知识,主要师从法国和意大利。这座炮台就是敏东改革的产物,可惜,花钱进口的洋货根本没起上作用,敏东的儿子锡袍继位时,在宫廷中进行了一场残酷的血腥屠杀,将自己几十名兄弟统统杀死,剩下的几个都跑到了英属地区避难。这给了英军杀进曼德勒的一个理由,而且,锡袍失去了民心,军队上下都不愿为其卖命。英军经过因瓦时,曼德勒皇宫里的皇帝已经投降了。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2, 12:18
(三)马哈穆尼寺,马哈刚达勇僧院,乌本桥

870128

这里是贡榜王朝鼎盛时期的见证,至今香火旺盛,人头攒动。男人们争相贴金,女人们跪在远远的地方,祈求各种祝福。

870129

佛像是贡榜王朝第六位皇帝孟云时代从阿拉干的Mark-U抢来的,当时那里还不属于缅甸。珍宝馆里的几件铜器经历更坎坷,在高棉的吴哥制造,后被暹罗的大城王朝抢走,缅甸东吁王朝的莽应龙大帝攻破大城后,曾把它们带到勃固。几十年后,它们又被阿拉干国王掳走,最后才于1785年,被征服阿拉干的缅军带回贡榜王朝的都城。这些铜像的意义有点像曼谷大王宫里的玉佛,在东南亚几个国家之间被争来夺去,落在谁的手里,就象征著谁的强大。

870130

鸠鸠讲给我一个故事,话说十几年前,军政府忽然心血来潮,想修缮这座寺庙。修缮之后,人们在佛像的肚子上发现了一个深洞。有人怀疑是窃贼,试图盗取传说中佛像肚子里的珠宝,军政府连夜召集周围寺庙的主持僧人开会,讨论这件事该如何处理。会议正开到一半,外面传来一片骚动,有人进来禀报说,一名穆斯林男人强奸了一位佛教徒姑娘,这还了得?和尚们会也不开了,纷纷冲出门去,一场大规模暴动如同干柴碰上烈火,迅速席卷了曼德勒地区。

事态平息后,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强奸案纯属子虚乌有,原来是有人想借此转移对佛像遭窃案的注意力。结果,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到底佛像肚子里的珠宝是不是被盗了,还是那里面的珠宝根本就是一个传说。

870144 (网络图片)

我离开缅甸没多久,那里就发生了大规模的佛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有佛教纳粹之称的佛教极端主义分子——僧人伟拉都(Wirathu,左一)被指为幕后黑手。这位曾经的昂山素季铁杆粉丝,成了煽动种族仇恨的始作俑者。

缅甸的佛教徒与穆斯林大规模冲突发生过很多次了,鸠鸠说的那次是1996年,曼德勒是中心。在那之前,还有70年代的数次,80年代也有。

朋友给我介绍了曼德勒的律师吴天田,他是代理蒙育瓦莱比塘铜矿纠纷中的缅甸村民的,曾经是缅甸共产党的党员,现在脱党了。闲聊时,我曾问起他对当今缅甸的看法,他说:“一个字,complexity.”呵呵

870183

马哈刚达勇僧院的千僧午餐,游客比僧人还多。

870184

我在缅甸见过各种各样的僧侣,抽烟喝酒谈恋爱的,火车要坐VIP的,争相与洋人学英文的,唯有马哈刚达勇的僧人表情严肃,纪律严明,不苟言笑,像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说不出是好事还是坏事。

870189

乌本桥也是游客云集,不过,落日真的很美。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2, 13:22
(四)曼德勒山,實皆

很多人都寫過曼德勒山的景致了,我就不贅述了。

870203

登山的路上,我在路邊看到一處日本人修建的紀念碑,上面用日文和英文寫著:為所有在戰爭中犧牲的日本人、緬甸人和英國人......云云。英國人是他們的敵人,也在紀念中,卻沒提中國人。

870202

遇到一位年輕的日本遊客,也在紀念碑旁駐足。我們打了招呼,想必懷著不同的心情。

870204

後來在實皆山腳下,鳩鳩又帶我去看了幾座日本人的招魂碑,他説,經常有日本軍人的家屬前來祭拜,在碑前嚎啕大哭。我在實皆山上又遇到了那位日本遊客,指給他山下的招魂碑,他連表感謝而去。

後來在其他地方也見到過日本人的石碑,沒有見到一處中國人的紀念碑,國軍遠征軍當初在緬甸浴血疆場,死傷慘重,據説現在全緬甸境內只有一兩處遠征軍的紀念碑,都在緬北克欽邦境內,密支那周圍。我這次沒有去到那裏,可惜無緣一見。一個不在乎自己人的民族,怎麼能指望在別人的紀念碑中被提及?

870218

曼德勒山上的佛祖立像據説是敏東建都時,説佛祖預見了2400年後,這裡會拔地而起一座繁榮的城市。不知道佛祖有沒有預見到1945年的曼德勒,盟軍的轟炸機將整個城市炸得滿目瘡痍。當年,日軍的最後一支部隊正是死守在這座曼德勒山上,借助佛塔和寺院的墻體,負隅頑抗。直到彈盡糧絕之後,日軍仍與衝上來的廓爾克步兵營展開了貼身肉搏。最後,英軍還是用點燃的油桶扔進敵人的工事,才將被日軍士兵燒出坑道,舉手就擒。那場戰役進行得相當慘烈,我曾看到過一些當年參戰者的回憶,曼德勒山被描述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冥山,至今,這裡還流傳著夜里在山上看到鬼魂飄過的傳聞。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2, 14:04
(五)品烏倫

從曼德勒到品烏倫的汽車路過了著名的緬甸國防大學(Defence Services Academy,DSA),門口高臺上巨大的緬甸“三大帝”雕像讓人不容錯過。這麼大的雕像在緬甸只有兩處,一處在此,另一處在緬甸首都內比都的閱兵廣場上。後來,我曾在一次晚餐中拿出三大帝的照片,讓緬甸朋友敏昂給我解釋他們分別是誰,敏昂介紹完緬甸歷史上這三位偉大的征服者後,突然長嘆了一口氣,説:“我們緬甸人一直都崇拜軍事強人,所以,軍政府存在這麼多年,有很強的群眾基礎。”

870252 (我在車上拍的照片糊掉了,抓一張網路圖片代替吧。)

如果説,緬甸的第一代領導人大多出身於殖民地時代的仰光大學的話,那麼緬甸現在的領導人則大多出自於這所軍校,其中就包括總統吳登盛和現任的外交部長、科技部長、內務部長等。學校的宗旨是“為緬甸軍隊培養一代知識豐富、全面發展、有能力領導國家的指揮官。”

然而,這所軍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們至今也沒有與外敵打過一次仗,他們獲得提拔升遷的軍功幾乎都是在與自己人交戰中立下的。當然,與之相應,那些少數民族武裝恐怕也不會承認這樣的緬甸是自己的國家了。

品烏倫正好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在這裡不僅見到緬族人、撣族人、克欽人,還可以看到一些緬甸政府不承認的民族。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有135個,緬族佔絕大多數,百分之65。但國外機構卻認為這是因為緬甸政府的統計不科學,把很多不同族裔之間通婚的人數都算入了緬族,加之後來大緬族主義盛行,很多緬甸人隱瞞了自己有外族血統的身份。

不過,即使有135個少數民族,但仍有6個族群一直不被緬甸政府所承認,其中就包括緬甸華裔、緬甸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盎格魯緬甸人、羅興亞人(來自孟加拉國的混血民族)和廓爾克人(尼泊爾人)。果敢人(明朝時候來的漢人)算少數民族,但廣東、福建、雲南潘泰人等大部分移民都不算,儘管華人人口比許多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都要高。

870428

品烏倫也以英國殖民時期的老建築而著稱,這裡曾經是殖民政府的夏都。我在城里轉悠拍攝一些老建築的時候,遇到一位英文口音非常純正的老太太,她熱情地邀請我去她家里坐坐。

870430

老太太自我介紹叫潘茜,祖父隨英國人從印度的克久拉霍來到緬甸,是穆斯林。她説,祖父當年為英國人提供建築材料,家業很大,這裡一條街的房子都是她家祖父留下的。我問她,當年軍政府沒收私産的時候,沒有把她家的房子充公?她説沒有。也沒有多解釋,就轉換了話題。

我知道當年軍政府對私産進行國有化的時候,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華裔和印度裔,潘茜家里能夠平安度過,大概是祖父在當地的影響還在,或者是因為她自己就在政府部門工作,人際關係不錯。她今年82歲了,身板還挺好。從電力局退休後,曾經在臘戌教英文,培養了不少中國學生。

她拿出相冊,指點著她幾年前到雲南瑞麗參加學生們大學畢業典禮的照片,告訴我她的幾個中國學生很有出息,其中一個現在做了醫生,每月會寄來幾千塊錢給她。緬甸的退休金不算多,老人的弟弟又重病纏身,靠她照顧。

870429

老人端上的印度奶茶和點心。

潘茜的英文是在品烏倫的教會學校學的,穆斯林進基督教會學習,她的家里一定很開明。緬甸的穆斯林來源也很複雜,除了印度、孟加拉一帶外,還有中國雲南的潘泰人,宗教相同,但風格有別,就連清真寺也是不一樣的。我在潘茜的家里受到熱情款待,聊得很愉快。後來每每看到緬甸的宗教衝突新聞,心里總不免要祝願她和家人不至於受到衝擊。

我在品烏倫住的旅館女經理是郭爾克人,當年英軍廓爾克縱隊的後代;旅館里住著一個中國電信施工隊,隊里的翻譯一位是傈僳族人,另一位是果敢人;我在雲南潘泰人的飯店里吃了晚飯,老闆娘的中文説的不算好,但詞可達意;最後,我在一座寺廟的大堂里碰上了溫艾,她是所謂的盎格魯緬人。爺爺是德國人,奶奶是美國人,外公是緬族人,外婆是撣族人,哈,混得一塌糊塗。

870468

溫艾有一雙綠色的眼睛,英文口齒純正。她説自己是英文教師,現在退休了,喜歡和外國人聊天。她拖著一條病腿,坐在寺廟的地板上。她説政府對她不錯,沒有歧視,但話語中又流露出,沒有醫療保險,退休金菲薄,腿病一直無法治愈。我問她,當年大批盎格魯緬人移民海外,她為什麼沒走?她説,自己在緬甸生活不錯,覺得在這裡教英文有用武之地。

緬甸的盎格魯緬人曾經是一大族,據説,二戰前夕仰光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混血人。緬甸獨立前,盎格魯緬人的代表特意與英國政府交涉,要求保障他們的權益,後來在國會中得到了4個席位的保證。誰知,獨立後的緬甸政府對少數族裔大加迫害,曾經的許諾後來都不兌現了。許多盎格魯緬人移民英國、澳洲,現在,只有品烏倫、毛淡棉還有一些倖存下來的了。

870500 (網路圖片)

Kate Beckinsale就是盎格魯緬人,有緬甸血統,主演過《珍珠港》。在緬甸碰到英國人或澳大利亞人的時候,你一定要問問,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是來尋根的,那裏面一定會有有趣的故事。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2, 17:47
(六)昔卜 Hsipaw

昔卜的中文翻譯有很多種,細胞,錫袍,什麼的。我手里的中文地圖上是昔卜,權且這麼稱呼吧。

從品烏倫到昔卜的火車慢悠悠地晃了七八個小時,沿途風光無限,尤其是跨越Goteik Viaduct大橋時,車里的乘客們歡呼雀躍,一下子興奮了起來。

870511

這座號稱世界第二的高架橋實際上已經被美國加州、奧地利、德國和法國的幾座高架橋超過了,但緬甸人數到二,就不肯往下降了。呵呵,緬甸境內的許多“世界之最”其實都不是“第一”了,像敏貢的大鐘,但遊客們無心考證,第一就第一唄。

我來昔卜最想去看看的就是撣王宮(Shan Palace)了,1954年,在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的昔卜撣族土司蘇甲盛帶回來一名奧地利媳婦,就住在這裡。蘇甲盛回國後就宣佈,廢黜封建的土司特權,把轄區內的土地分給昔卜老百姓。他還開辦了學校和醫院,讓家仆的兒子和自己的孩子進一樣的學堂,享受同樣的醫療服務。他的奧地利媳婦Inge Sargent學會了撣族語言, 經常走訪百姓的家庭,到醫院義務幫忙。1956年,薩金特正式被冊封為昔卜的“聖王妃”(Devi)。實際上,即使沒有正式封位,她也已經成為了撣族人民的王妃,昔卜百姓因為她的親民、奉獻、以及她的美麗而尊敬她,讚美她。

網上關於撣王宮是否開放的説法不一,我去的那天也是大門緊閉,一對蘇格蘭老夫婦吃了閉門羹,遺憾而去。我不死心,在大門口張望時,看到里面人影晃動,就高喊了兩聲,不一會,一位穿著優雅的女士走了出來,説:“進來吧,門沒鎖。”哈,原來大鎖是虛搭著,不知嚇退多少訪客。

870568

女主人叫芬,是蘇甲盛的侄媳婦,她告訴我,她和老公Donald多年來一直照看著房子,幾年前,軍政府逮捕了Donald,罪名是和外國人説話,判了8年,非法經營旅遊性質的場所,判了5年,兩罪加起來,要關13年。不久前,在奧巴馬訪問緬甸之前被特赦了,也已經關了7年多。

Donald不在家,回老家避避風頭。王宮在他出獄後重新開放,“我們自己家的房子,也不收費,怎麼算旅遊性質的場所呢?”芬無奈地對我説。

她給我介紹了撣王宮的建築情況,和蘇甲盛一家當年在這裡生活的場景。1962年,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後,蘇甲盛一夜之間從人間蒸發了,至今沒有任何音訊。Inge有確鑿證據丈夫死在了軍政府的監獄里,但軍政府拒不承認,又不告知蘇甲盛的下落。等待了兩年後,Inge帶著孩子逃出了緬甸,現居科羅拉多,大概也要80多歲了。

870564

家里墻上挂著的蘇甲盛和聖王妃的照片。

Inge離家後,王宮就交給了Donald父親來照看,後來傳給了Donald。Inge後來寫了一本自傳,《緬甸的黃昏:我的撣族王妃生活》(Twilight Over Burma:My Life as a Shan Princess),成為很多遊客來緬甸旅遊的必讀物。

870565

緬甸官方剛剛解禁了這本書,芬指著茶几上的緬文報紙説:“現在可以連載了。”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2, 18:36
插播几张品乌伦和昔卜的照片:

870578

品乌伦街头的瓶子盖象棋。

870577

缅甸茶馆,有趣的是,喝完茶伙计会送上两只香烟。

870579

在Ms. Popcorn餐馆里遇到的几名布朗族妇女,还让我给她们每人都拍了一张单人的,用随身的打印机打印下来,送给了他们。

870589

小和尚

870590

拿著我打印给他的照片在端详。哈

870591

昔卜河边black cofe,江风徐来,点上一支cheroot,烟缸很好玩。这里流传着掸族男主人和一位澳大利亚女士的婚外恋故事,可惜,现在那位澳大利亚女士已经离开了,一对掸族夫妇经营着咖啡馆,不知是不是绯闻中人。

870588

帅哥和尚。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3, 12:38
(七)傑沙 Katha

從曼德勒開往密支那的火車據説是緬甸最難熬的一段,行程長達30多個小時。好在我要去的傑沙只在將近一半的地方,想來還可以忍受。在曼德勒火車站買票時,售票員説,VIP車廂的票賣光了,只剩普通車廂的座位,沒辦法,將就將就。

上車時,我看到VIP車廂里坐滿身穿袈裟的僧人,原來和尚們是緬甸的有錢人,養尊處優。普通車廂果然大不一樣,過道上堆滿大包小包的行李。一位大媽坐在我的椅子上,一邊吃著葡萄,一邊把葡萄皮按在木椅的靠背上。看到我的車票號碼後,她不好意思地笑笑,遞給我一把葡萄,好象是對弄臟我的座位的抱歉。

火車啟動的時候,太陽還沒有下山,鐵道兩邊風景迷人。火車先是向南,跨過英國人建的因瓦大橋到達實皆,然後才一路北上。由於緬北克欽邦還在打仗,車上有壓車的軍人,荷槍實彈,著實有些緊張。

871259 軍人把槍挂在椅子背上,頭盔吊在行李架下。

車廂里除了我以外,都是緬甸人,他們穿著毛衣棉襖,帶著厚厚的毛毯。

871257

夜里車窗一直開著,後半夜寒冷刺骨,我一身短衣短袖,又沒有被子蓋,凍得咬牙切齒。前面座位上睡著的軍人有兩張毯子,蓋著一個,另一個壓在腳下。我實在忍不住寒冷,走過去拍醒他,問他借腳下的毯子一擋風寒。睡眼惺忪的士兵把毯子抽出來,扔給我,翻身又睡去。哈哈,謝啦。

后座的一位克欽小夥子整夜都在讀書,曾經在我冷得打顫的時候,把他的MP3遞給我,那意思似乎是聽聽音樂,就可以暖和啦。MP3是很老式的那種,里面的音樂卻很現代,Gospel Rock。我問他這是哪里的樂隊,他説是克欽人自己的搖滾樂隊。水準真不錯哎!雖然Gospel Rock不是俺的菜,但了解一下克欽人的文化還是很有意思的。

據説,克欽人被convert成基督徒的人數已經高達百分之90,比緬甸最先信主的克倫人比例還高,不過,他們與政府鬥爭,爭取獨立的信念也更強些。我聽了一陣,就和小夥子聊起天來。他手中一直在看的書原來是聖經,哈!好虔誠。

第二天早晨日出時,火車已經駛進伊洛瓦底河谷的盡頭,馬上就要進入克欽大山了。窗外山水間的日出景色秀美,可惜我無心戀美景,匆匆準備下車了。克欽小夥子與我互留了聯繫電話,讓我有時間一定去密支那找他,可以帶我去聽克欽搖滾音樂會,呵呵。他還堅持要把聖經送給我,功德啊,這麼輕易就送人了?我婉拒了他,藉口説自己旅途還長,不想帶著厚書四處奔波。

871258

火車停在Naba站,這裡離傑沙還有20多公里,車上的乘客告訴我,可以就地在納巴車站換乘一列直達傑沙的支線火車,票價200緬幣。不過,車站國營鐵路局的售票員並不想賺我這筆錢,而是把我引給了在站口激烈搶客的私家“突突”車司機,他説:“這個快,馬上發車,火車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開呢。”

“突突”車的票價是本國人200緬幣,外國人2000!票價雖相差十倍,卻沒有什麼特殊的待遇,實際上,因為我和火車站員工交涉了一陣,“突突”車上只剩下車尾最差的座位。沒辦法,我把行李扔進車廂過道,在一車當地人好奇的目光中,跳上了車。

傑沙是喬治•奧威爾在緬甸做皇家印度警察時的最後一站,他回到英國幾年後,才以這裡為背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説《緬甸歲月》(Burmese Days)。奧威爾在《緬甸歲月》中提到,傑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北緬城鎮,從馬可波羅時代一直到1910年,之間就沒多大變化,要不是由於此地作為鐵路終點十分方便,恐怕還要在中世紀的迷夢中再睡上一百年。”

想來這條鐵路當年就已存在,不知奧威爾履任之際、以及後來他在節假日逃到曼德勒去“食大城市的人間煙火”時,是不是也如我一樣,要遭受一夜顛倒五臟六腑的折磨?

871274

車子顛簸上了崎嶇土路,塵沙飛揚,將路邊樹林的枝葉覆上厚厚一層灰土。其間經過幾處跨越溪流的簡易木橋,橋面就是橫搭著的幾條木板,沒有欄杆,車子需要在橋前停下,司機下去整理一下橋板,順便向水箱上潑一桶溪水。一頭身軀龐大的大象沿著路邊緩步走來,與騎在象背上的5、6歲男童的弱小身體形成強烈反差,我目送著那一大一小連接的剪影漸漸遠去,在清晨的暮靄中,宛如一張默片時代的舊膠片。

奧威爾在緬甸的最後一段時光早已心生厭倦,在南方港口城市毛淡棉不得已射殺了一頭作為私人財産的大象之後,他被貶到傑沙這個偏遠小鎮服役。(我曾試圖在毛淡棉尋找大象,當地人告訴我,這個緬甸第三大城市早已沒有大象了。不成想,我卻和大象在傑沙邂逅。)對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頗為不滿,對緬甸百姓既懷同情又怒其不爭,帶著這樣一份複雜的心理,奧威爾不久之後借回英國養病之機,辭掉了警察職務,決心做一名專職作家,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緬甸。

871279 《緬甸歲月》中提到的網球場。

871310
在傑沙很少見到外國遊客,屈指可數的幾位都是來拜謁奧威爾的。兩個法國人在拍一部紀錄片,還從曼德勒請來了兩位緬甸女助手,其中一位是穿著粉紅色袈裟的年輕尼姑,帶著近視眼鏡。她們的英語都很棒,自我介紹説是佛經學院的學生。

871309
兩名緬甸清潔工在球場邊焚燒著枯樹葉,晨光穿過濃厚的白煙,將球場籠罩出一片神秘的色彩,像是專門為記錄片佈置的特殊效果。

871311 兩個當地人在打網球,穿著網球裙的姑娘職業裝束在緬甸很少見。

由於《緬甸歲月》的反殖民主義題材,此書成為幾十年來緬甸軍政府唯一允許在緬甸正式印刷出版的奧威爾作品。(雖然地下印刷物和軍政府統治前的出版物也會在緬甸人當中私下傳閱,緬甸媒體開放後,《1984》和《動物農場》才于2013年1月正式出版。)愛瑪•拉金在她的書中提到,她曾在曼德勒的秘密“奧威爾讀書會”上,向緬甸人問起有關《緬甸歲月》的讀後感,結果年輕一代大多對奧威爾頗有微詞,覺得他不喜歡緬甸人,年長而經歷過殖民時代的老文人則認為,奧威爾寫得真實、深刻,並教育年輕人:“英國人的時代比現在要好得多。”

我後來曾詢問過緬甸友人對奧威爾的看法,退休的水利工程師敏昂雖然沒有經歷過英國統治時期,卻由於參加早期學生運動而進過軍政府的監獄。昂敏不假思索地説:“奧威爾的每一個字都寫的是真實的緬甸,他點亮了我的人生。”我沒有繼續追問下去,不知道他説的“每一個字”是指《緬甸歲月》里的,還是包括了《動物農場》和《1984》等著作。

871280 奧威爾時代的英國俱樂部,現在是一家政府機構。

實際上,雖然後兩部作品都是奧威爾離開緬甸多年之後完成的,而且故事的文化背景也根本與緬甸無關,然而,這個國家的命運卻始終沒有擺脫奧威爾的魔咒。近50年來的軍人極權統治讓緬甸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像是奧威爾在《動物農場》和《1984》中作出的預言。於是,一些緬甸文化界人士將奧威爾稱作“先知”,而將這三部小説合稱為“緬甸三部曲”。

871282

《緬甸歲月》中提到的監獄,至今仍在使用。門口站崗的軍人向我大喊,不許拍照!走開!呵呵

871283

監獄的高墻和鐵絲網之間,是密密麻麻的竹箭陣,好似北越軍隊佈下的陷阱。

871284

奧威爾故居,院里晾著衣服,我喊了幾聲,沒人答應,就徑直走了進去。

871285

故居門口破損的門窗。

871286

一樓大廳空空如也。

871287

通向二樓的木梯上遍佈鳥糞。

很難想像當年奧威爾住在這裡的景象,作為殖民地警察,孤身一人,這個房子可夠大的。奧威爾的研究者們相信,奧威爾在緬甸時期也包養過情人,甚至狎妓,因為這在當時的殖民地是非常普遍而“正常”的事情。在奧威爾鮮為人知的詩歌作品中,有一首題為《浪漫》的詩這樣寫道:

年輕而無知的歲月,
在遙遠的曼德勒,
我的心迷失給了一個
像日子一樣可愛的緬甸姑娘

她的皮膚金亮,黑髮如墨
牙齒潔白如象牙
我問:‘二十個銀幣怎麼樣?
和我上床吧,姑娘。’

她凝視著我,純潔而憂傷
這個世間最美麗的尤物啊
用她那含混的處女之音
迸出了回答:‘二十五個銀幣吧!’

871292

壁爐里收拾得很乾淨,像是很久沒有人居住了。

871293

柚木百葉窗機關精緻,我把窗戶都打開,讓充滿腐味的房間透透氣。

查看完整圖文版

qooqootin
2013-05-23, 14:41
我一直很想知道歐威爾緬甸歲月中的小鎮在哪
哈~~謝謝你幫我解開了這個迷
可以借用你拍的照片分享到FACEBOOK嗎?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4, 00:11
沒問題。只要註明出處背包客棧就好啦!:-D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4, 00:52
傑沙是個好地方。江邊的客棧雖然簡陋,但每天早晨從伊洛瓦底江對岸升起的太陽直接照進窗子,整個屋里一下就暖洋洋的。

872063

街邊的大伯看我拍他家的老房子,就讓我給他全家來了一張闔影,然後送給我兩張已經停止流通的緬幣,一張10基,一張15基。哈。軍政府曾經幾次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宣佈小幣值鈔票全部作廢,給百姓造成損失。其中一次廢除了其他幣值的貨幣,而推出45和90基的紙幣,理由是它們都是獨裁者奈溫將軍的幸運數字“9”的倍數。哈

872064

江邊洗衣的婦女。

872065

茶館里看報的老人。

872066

撣族村子里的人們非常熱情,不僅是孩子們。一位姑娘正在分裝自家釀製的米酒,見我好奇地湊近探視,就舀了一杯讓我品嘗。

872088

窗臺前聊天的小夥子們衝我微笑,擺出酷酷的姿勢讓我拍照。

872070

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男子看見我在給他的孩子拍照,竟然招呼草棚樓上的妻子,換了新衣服下來,讓我給他們拍了一張全家福。鄰居家的大嬸看見了,叫我等等,沒一會兒,她把半個村的鄉親都招呼了過來……

872071

小姑娘Strike a pose.

872089

柚木橋上的孩子們。

872090

孩子們的笑臉拍不夠。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4, 01:23
(八)順流伊洛瓦底江——從傑沙到曼德勒

政府的船運局售票處,大廳的黑板上用粉筆寫著外國人的快船票價:45美金,可售票人員告訴我,公家的快船已經不開了,理由是現在旱季,水不夠深,船隻容易擱淺。慢船開到曼德勒要兩天三夜。我的行程安排不允許我在河上漂這麼久,後來終於在碼頭上發現了一處私人航運公司的售票站,有去曼德勒的快船,早晨5:30發船,下午5、6點鐘入境,外國人票價2萬5千基(約合29美金),這比政府航運局的價格可要便宜好多啊!

872104

早晨5點半啟航,天還沒亮,船是這樣的。

872109

伊洛瓦底江上的日出是這樣的。可惜鏡頭臟了,拍出不少污點。

872110

兩岸的風光是這樣的。

872111

872112

船在中途停靠了不少站,大多由於水淺不能進港。岸上賣東西的婦女趟著水上船,頭上還頂著竹盤,很有功力。

872116

一位婦女船都開了還在賣貨,跳下船時,水已經挺深的了。

872117

有些站點快船根本不能靠近,岸邊的小船會包抄上來,船多時,像遇到了海盜,小艇從四面八方圍過來,船上的人二話不説就跳上來,哈哈

872118

岸邊裸泳的孩子們。

872119

日落時分到達敏貢。

872128

敏貢到曼德勒還有半個多小時,沿途都是這樣的。

872126

872127

半江瑟瑟半江紅。

查看完整圖文版

jasonhou
2013-05-24, 10:54
我在缅甸走的太匆忙了,象您这样慢慢的走,走进缅甸的历史,才走得最有味道。
竟然还有当地的朋友相陪?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4, 13:11
我在缅甸走的太匆忙了,象您这样慢慢的走,走进缅甸的历史,才走得最有味道。
竟然还有当地的朋友相陪?

去缅甸之前,我在泰国清迈和美索拜访过一些缅甸难民机构和流亡人士,他们给我介绍了一些缅甸的朋友。我下面要写到的蒙育瓦莱比塘铜矿,没有朋友的帮忙很难到达。呵呵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4, 13:49
(九)蒙育瓦 (這篇文章的全文已在媒體發表,請不要轉載文中圖片,謝謝)

我來到蒙育瓦沒有去看任何寺廟景點,主要是去看看備受爭議的中緬合資萊比塘銅礦,以及周邊的村民。吳天田律師給我介紹了“拯救萊比塘委員會”主席Chit Khin,他的兒子開車來旅館接我直接去了塞泰村。

我先來介紹一下銅礦的背景。萊比塘銅礦實際上是一座尚未開發就被暫停的新礦,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所屬的萬寶礦産有限公司(萬寶)與具有軍方背景的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合作協議之後,當地村民與銅礦之間關於環境、就業、經濟、法律的爭議就不斷升級。特別是2011年6月以後,隨著緬甸政府民主開放進程的不斷擴大,抗議銅礦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不僅成為緬甸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成為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的、被稱為“緬甸改革進程試金石”的話題。

從2012年9月開始,村民們的抗議示威活動持續了兩個月。他們在萬寶公司的門口搭建了營地;在村里重新種植了上千棵棕櫚樹,表示要恢復和保護被礦山毀掉的環境;村民們在村里的墓地上組織了一場短劇演出,劇名為“我們祖先靈魂的召喚”,十幾位村民身穿破衣爛衫,把臉上涂成黑色,表演的場景是先人們從墳墓中復活,為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所遭遇的不公吶喊,並呼籲當局中止銅礦項目。

抗議活動在11月底達到高潮,當局不得不出動警察強制驅散示威民眾。警察向村民的營地帳篷發射了含磷的煙霧彈,造成100多名村民和僧侶被灼傷,成為吳登盛當選緬甸總統以來最嚴重的一起官民衝突。強制行動不僅沒有澆滅村民們抗議的聲音,反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各界輿論的壓力下,12月初,緬甸政府同意組成一個30人的專門調查委員會,由反對黨領袖昂山素季牽頭,對事件的真相進行調查,並對萊比塘銅礦項目是否繼續給出明確意見。

與此同時,村民們的抗議活動並沒有停止,12月,他們設立了新的示威營地,每個月的月底,村民們都會舉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目標是關閉銅礦,併為警察強制驅散行動的受害者伸張正義。2月24日,村民們發起了4英里的徒步抗議活動,一直走到萬寶公司辦公室的門口。隨著外界對萊比塘項目越來越關注,3月初,葉葉溫等三位村民向其所屬的地方法院遞交了上訴書,認為總統至今未能找出11月鎮壓民眾行動的負責人,是一種失職,從而將總統吳登盛告上法庭。 這在緬甸的歷史上恐怕也是第一次。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期待昂山素季的委員會做出一份公正的調查報告,然而,專門調查小組卻一再推遲了報告的公佈日期,我來到塞泰村的這段時間,正好應該是到了他們第三次推遲公佈的期限。

872361

這裡是村民的新示威營地。紐約時報報道過的兩位領導抗議活動的“鐵娘子”都在。

872346

營地在村口一條主要馬路的兩側。

872358

就在我來到塞泰村的頭一天,51歲的村民吳帕基在蒙育瓦城里的醫院中去世了,留下了8個孩子。死者的遺體是要回家安葬的,不過,按照村里的規矩,死在村外的人是不能進村的,所以,屍體只能停放在村口。

872359

吳帕基的小女兒和幾名婦女蹲坐在樹下守護,

872360

旁邊的空地上放置著一張裝飾著花傘和白布的冥床。陪同我前來的“拯救萊比塘委員會”秘書長昂敏告訴我,一會兒,村民們會舉行一個葬禮。我問昂敏,吳帕基早逝的病因是什麼,他説:“心臟病。”停了一下,他又補充到:“應該説是‘心碎病’(Broken Heart Disease)。土地被收走了,沒有田可種,找不到其他工作,還要養活一個大家子。他大概是實在承受不住了。”

872347

葬禮在村里寺廟的大堂里舉行,但很快,葬禮就演變成一場針對中國萬寶公司的控訴會。

872348

7、8位村民輪流演講,講述她們土地被沒收,身體被搜查,保安性騷擾等經歷。

872368

村民馬馬溫説,萬寶公司徵地後,她看到自己家過去的地上插滿彩旗,上面寫著中文字,好像這塊土地歸中國人所有了。她很生氣,就拔掉了所有的旗子。自己是個農民,只懂得種地,沒有了土地,自己不知道今後將怎樣生活。這位馬馬溫姑娘就是把登盛總統告上法庭的三位村民之一。

872367

村民在通往村子的路口設置了路障和崗哨,提防政府派人強制拆遷。

872373

下午,我隨著一部分村民來到薩林基鎮警察局,此行的目的是要求鎮政府為她們重新註冊土地,將兩年多前徵去的地歸還給村民。陪同她們前來的還有一位年輕的律師。像緬甸所有的警察局一樣,鎮警察局大門外樹立著一塊標語牌,上面用英文和緬文寫著:May I help you?不過,顯然是事先得到了通報,村民們到達時,警察們正在把大門關上,並在門前佈置了帶有鐵蒺藜的路障。

872374
一行人在警察局的大門口和里面的警察交涉了好一陣,最終,警察推開了路障,打開大門放人們進去。

872376
接待村民的是警察局負責人丹津,出乎我的意料,他與村民之間交流時,始終保持著鎮定自若,甚至可以説是和顏悅色。面對大家七嘴八舌的發言和律師有條不紊的解釋,他表現得頗有耐心,認真聆聽了每一位的發言後,做出不卑不亢的回應。

辦公室門外站著幾位荷槍實彈的警察,不過,他們並沒有介入到整個談判過程中,只是偶爾從窗戶外探進頭來,探聽一下屋里的談話內容。幾位男村民用相機和錄影機記錄著談話的整個過程。另有幾位不像村民裝束的男子,也在用數位相機把屋內的每一個人(包括我)都記錄在案。昂敏告訴我,他們是警察局的便衣。他笑笑指著辦公室墻上的幾條標語,把它們翻譯給我,其中一條寫著:“耐心熱情地為人民服務。”

872377

村民們的收穫似乎不大,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談判,他們得到的回答是“警察局無能為力”。一行人走出警察局辦公室的時候,在院子里先後接受村民的錄影採訪,葉溫等人面對錄影機所説的內容,基本上和她們在寺廟里發言的內容相同,就是希望要回被徵走的土地,並對政府部門的相互推諉表達出不滿。

872378

離開警察局,村民們來到了下一站:鎮農業水利局。這裡的院門和辦公室大敞四開,卻是一場空城計。辦公大廳里空空蕩蕩,屋子當中的幾張辦公桌上乾乾淨淨,沒有任何文案和辦公用具。木板墻上貼著一些告示和文件,是鎮里幾片土地的規劃方案,村民們饒有興致地在告示前指指點點,找出哪塊地從前是自己家里的。昂敏指著墻上的一條標語告訴我,那上面寫的是 “迅速地、有效地、準確地為百姓辦事。”他無奈地苦笑到:“現在是上班時間,不是週末,農業局的領導聞風後,都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何有‘迅速、有效’之談?”

大家在辦公室里間找到了一位留守的公務員,不過,他“級別太低”,不是負責人,根本不知道怎樣處理村民們的要求。公務員拿出紙筆,讓大家留下各自的名字,大概的意思是會告知上級村民來訪的目的。

尋求重新註冊土地的陳情之旅無功而返,村民們似乎並不為之感到生氣,大家一邊開著嘲諷政府的玩笑,一邊走出辦公室,坐上皮卡,向村里開去。

872392

傍晚,我在欽敦江邊Chit Khin的家里見到了拯救萊比塘委員會的幾位骨幹,他們是清一色的前政治犯,自嘲都畢業于“永盛監獄”,彼此以comrades相稱。他們説萊比塘事件發生後,全球很多媒體都來採訪過他們,唯獨中國大陸的官方媒體寫了很多文章,卻從來沒有採訪過示威民眾一方。實際上,我是第一個來村里看看的中國人。他們説,他們不是仇視中國人,只是痛恨緬甸軍政府的不透明以及徵地不公平。Chit Khin拿出一份該組織獨立完成的40頁的調查報告,和一張印有“拯救萊比塘委員會”抬頭的文件,説這是他們的組織寫給中共中央委員會的公開信,已經發給中國大使館幾個月了,杳無回音。

872393

黃昏時分,夕陽在欽敦河對岸冉冉落下,把江水鍍上了一層金色,將對岸的萊比塘山映襯出一種神聖的氣質。Chit Khin説:“多看幾眼吧。很美,是不是?”

夕陽中,來往于兩岸的渡船在金色的河水中飄著,下班的人們和趕集的人們各自踏上回家的旅途。

他接著説:“萊比塘山是這一帶兩江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山,是我們的聖山。欽敦江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源流,人們的飲用水還是靠這條江供應。如果這裡的水被污染,整個蒙育瓦城、欽敦江兩岸、以至於下游更廣泛的地區,都會受到威脅。”

查看完整圖文版


jasonhou
2013-05-24, 14:55
我忍不住又要插楼,这一段经历蛮震撼哦。
莱比塘铜矿事件我在国内闻所未闻。
我在网络上查到昂山素季的调查委员会已经有了调查结果:
“2012年3月11日下午4:30时,铜矿项目调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国际关系等因素,莱比塘铜矿项目应该继续实施,但需要采取建议的改进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在村民中是否感觉有压力呢?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4, 15:49
我忍不住又要插楼,这一段经历蛮震撼哦。
莱比塘铜矿事件我在国内闻所未闻。
我在网络上查到昂山素季的调查委员会已经有了调查结果:
“2012年3月11日下午4:30时,铜矿项目调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国际关系等因素,莱比塘铜矿项目应该继续实施,但需要采取建议的改进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在村民中是否感觉有压力呢?

你说的没错。刚才去吃午饭,还没写完,下面继续,呵呵

实际上,村民的一些说法和大陆官方媒体《环球时报》采访万宝公司负责人时的说法有些不一致,比如:

* 万宝公司称:莱比塘项目所涉及的土地为7000多英亩,建设用地上共住著4个村庄442户村民,还涉及约13个村庄的耕地。(村民的说法:涉及8000英亩土地,26个村子的耕地。)

* 万宝公司称,“公司拥有三大国际标准认证,所有的工艺都经过S矿和K矿的十多年验证,被证明成熟可靠,绝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铜矿在艾芬豪时期便雇用的新加坡SGS国际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每6个月会到项目现场进行环评。来自缅甸政府、议会、仰光大学、人权委员会的观察员也经常来突检。

* 万宝公司称,公司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除按最高标准,即每英亩1500缅币土地税的20倍支付土地赔偿金外,还额外提供一项55.2万缅币的青苗补偿费。对已证实系村民私自开垦、未在官方登记和缴纳土地税的1700多英亩也获同等赔偿。对4个需要搬迁的村庄,项目公司在附近为其按城镇标准建起新村,有医务室、足球场、图书馆、消防室、学校和寺庙等。公司还向村民发放房屋赔偿金。率先搬迁的村民有最高100万缅币的搬迁奖金和生活物资。(没有提及相当于3年农作物收成的补偿金一说。)

以我自己的感觉,万宝公司的赔偿工作应该做得还算充分,相比中国国内征地的野蛮强拆,这里要好多了。他们还雇用了一些涉及征地村庄的村民作工人,待遇在当地也是一流。不过,可能补偿的标准在各个村庄之间不尽相同,才造成一些村民的不满。

再有,莱比塘铜矿尚未开采,村民们关于污染环境的指责主要是针对旁边另外两个矿山的,也是万宝从加拿大公司手里买下的,加拿大公司已经开采了很多年,因为几年前西方制裁才撤资,从没有引起当地村民的抗议。万宝所使用的新加坡环境监测公司,过去也是加拿大公司的合作者,鉴定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不是像万宝所说的“更好”的话。

缅甸进入民主开放以来,不同组织和政党都想捞取民意,形成声势,中国是缅甸最大的投资国,自然首当其冲成为矛头所指。我在塞泰村遇到一位仰光来的、专门组织村民的民运人人士,我们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问他,最终目标是什么?

他说:“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面停止铜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我问:没有什么妥协的方案吗?如果万宝公司重新调整赔偿金额,给出彻底治理污水、保障环境的方案,村民们会接受吗?

他说:“现在不是谈妥协方案的时候。有些事是你无法妥协的,这里是我们唯一的土地,我们自己的河山,你不知道这块土地对村民们有多么重要,它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情感价值、宗教价值。我们的斗争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但我们会斗争到底。”

在我看来,民主实际上一定要知道妥协,否则不是革命,就是镇压。两个极端,这在中国和缅甸的近代史上已经反复出现过很多次了,比如缅甸的8888和中国的1989。所以,我在心里对村民们颇有同情,但利用村民捞取政治资本的政客是反感的。

不过,中国大陆的官僚体系是很难把自己的PR工作做出色的。实际上,中国在缅甸援建了许多基建项目,都不为缅甸全民所知。一些造福当地人的工程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反而是那些惠中大于惠缅的项目遭到了抵制,并引起全世界关注。

另外一个原因,中国政府是缅甸军政府少有的支持者,在缅甸开放后,民众难免有对于中国政府的怨气,这个没办法,自作自受。看看柬埔寨,就是一样的因果报应。

872441

我在矿区周围看到当地村民用老旧的透析法从矿山用剩的矿渣中提取铜,当地人告诉我,每个月能提取100磅的铜。

872442

孩子们二月底开始放暑假,都来帮忙。

872443

透析池子。

872448

工地上的孩子们。

872450

万宝公司的宿舍区,干净整洁,有停车场球场,宿舍房间有太阳能热水器,呵呵,门口挂著中国式红灯笼,刚刚过了新年不久。

872449

大门口的马路与周围村子里的黄土路明显不同。

我离开缅甸的前几天,昂山素季的委员会终于发布了调查报告结论,正像你所说的,结论对村民不利,这在村里又造成了新一波的抗议。但我后来与他们的email联系得知,后来的示威活动参加人数显著减少,一些人拿了新的补助,就不再出头露面了。

报告发布的第二天,3月13日,昂山素季本人来到莱比塘矿区,与村民和抗议人士进行沟通,却受到抗议和围攻。她呼吁村民和反对者停止抗议,接受铜矿将开始运营的事实。她表示,如果现在叫停这个项目,“无法给当地百姓以及整个国家带来任何好处”。

数百名示威者包围了昂山素季的车队,并高喊“我们不要什么委员会”,“制止铜矿项目是我们的责任”等口号。登盛把这个棘手问题踢给昂山素季,是一招高棋。一些人因委员会的报告而不再支持素季,这些曾经支持她的农民觉得受到了背叛,有村民表示:“昂山素季的报告站在了民众诉求的对立面,以前我们是信任她的。”

媒体和舆论对于这份报告和对昂山素季本人的看法也一反常态。《纽约时报》在报告出炉前一天,就发表了题为“异见人士变身政客,昂山素季光环褪色”的文章。在变革时代,极端倾向的人容易振臂一呼随者众,而素季这样在国内国际各大势力之间谋取平衡的渐进式做法不受人理解。将来中国改变的时候,激进者恐怕比缅甸还多,不知能否以此为鉴。

872453

著名的莱比塘铜矿,周边的土地已经被征用。

872454

一些村民趁矿区争议时期,继续耕地,万宝公司并没有驱赶他们。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5, 23:34
(十)蒲甘

蒲甘的佛塔很震撼,瑞山都塔上看到的日落也很美。我更喜欢敏南达村几座蒲甘晚期塔寺中的壁画,去蒲甘之前曾经读到这里壁画中有阿利教类似欢喜佛的图案,可惜我没有找到。有些男欢女爱场面的,大概就是最近似的了。

873545 三塔寺的壁画。

873533

有意思的是寺庙门口卖的仿古画应该是模仿相似的画面,却给画中人物穿上了隆基。




873554

蒲甘的其他佛塔的建造者也不乏血腥屠夫,拿勒胡为了篡位,在瑞古基佛塔内用床单勒死了自己的父王;拿勒地哈霸占自己的小姨子,后被弟弟杀死;缅甸历代皇族中同室操戈、兄妹成奸的事情很多,到后来锡袍皇帝杀掉近百名兄弟达到登峰造极。但杀人之后,他们无不例外地建造佛塔,杀人越多者,佛塔建得越大越宏伟。,似乎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赎去曾经的罪恶,从而感到心安理得。



873541

我在蒲甘无意中闯进一个没有游客的寺庙,里面只有一个卖纪念品的小伙子。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在认真读书。

873534

小伙子给我指点了一下墙上的壁画,我说刚才在另一座寺庙,一位老伯带我看过壁画上有中国人,小伙子说:“这里也有。带发髻的都是。实际上他们应该是蒙古人。”

我恍然大悟,蒲甘晚期寺庙中的壁画大概也记录了忽必烈的军队大兵压境的情形,我忙问他这座寺庙的名字,他告诉我,叫Tayok-Pyay。

啊?那不是“从中国人面前逃跑”的意思?小伙子知道名称字面的意思,但并不确定为什么有这么个名称。我想,这大概是那个末代蒲甘皇帝建的寺庙了,不过,后来没有去核实这名字的来源。

873535

三塔寺旁边的几个小佛塔正在修缮,文物保护队的一位老伯向我介绍寺庙的建造年代和特色,这比导游讲得有趣多了。

873536

丹布拉寺里正在修缮墙壁的文保工作者。

873542

丹布拉寺壁画中的留发髻人物,老伯随口说是中国人,我并没多问,后来知道,应该是蒙古人。

90年代后期,缅甸军政府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大规模修缮了蒲甘的一些重点寺庙,却遭到了全球历史学家和文物古迹保护者的谴责。他们指出,政府的维修根本没有考虑过如何保持这些古建筑的原有风貌,不仅使用了现代建筑材料,还在佛寺佛塔间新建了一个高尔夫球场,一条穿过遗迹的柏油公路,还有一座60多米高的了望塔,这些跟周围的环境全然不搭,破坏了原有的和谐。

其实,用我的马车夫茂茂的话来说,"做出这种傻事的也不光是政府“他指给我看一座被新刷成奶白色的佛塔对我说,“这是达曼帕亚塔,以前也跟旁边的一样,是红砖外墙。这里的人气旺,香火盛,周围村子里的人们都到这里来拜佛,后来,他们觉得佛塔太旧了,就自己凑钱,请人来清洗修缮粉刷,却给刷成了这个样子。”

873543 中午吃饭的餐馆正对著的就是刷成白色的达曼帕亚塔。

由于这些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拒绝了蒲甘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诺大的缅甸,至今仍没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与这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佛教建筑实为不符。不过,据说Unesco即将批准的缅甸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不是蒲甘,而是卑缪的骠族古迹。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6, 16:07
(十一) 仰光

一些遊客建議skip掉仰光,而我卻認為仰光是緬甸最有意思的城市。城里遍佈殖民時期的老建築,像三十年前的上海。緬甸獨立前,這裡被稱為東方巴黎,當然,西貢、上海、金邊、曼谷都曾有過這樣的稱謂,但仰光的殖民建築不僅從數量上還是從精美程度上都首屈一指。

我後來發現仰光當地有人組織老建築Walking Tour,行走的路線我基本上都走到了。

874150

聖瑪麗天主教堂,不亞於西貢郵局旁邊那個。

874151

信眾正好有活動。

874152

Secretariat buildings,氣勢磅薄,佔了幾個街區。緬甸曾經的最高權力辦公機構所在地,獨立前夕的1947年,昂山將軍在這裡被政敵槍殺。

874153

門衛老大爺説什麼也不讓我進去,呵呵,只好在門口拍一張。據説,仰光政府已經同意和幾傢俬營公司合作,將這裡改建成高檔賓館和博物館。

874154

著名的Strand Hotel,毛姆,吉普林,奧威爾都曾在這裡落腳。

874174

港務局。

軍政府搬去利必都之後,很多過去被政府佔用的老建築都空置著,無人照顧,破窗碎瓦的,一片破敗景象。有些老建築被房地産開發公司推倒,再也沒有了。2010年,仰光市政府公佈了一些遺産保護建築,才使得大部分老建築得以保存。

874175

874176

874177

仰光街頭。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6, 16:32
在仰光大金塔南邊的一條小街里,有一座穆斯林清真寺模樣的建築。這裡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末代皇帝 —— 巴哈杜爾沙二世的陵墓。

874199
1857年,他因支援並參與了印度人的抗英民族起義而被捕,許多王公貴族被流放到安達曼海上的小島,巴哈杜爾沙二世卻要求送他去聖地麥加,這遭到了英軍的拒絕。無奈,他只好攜眷前往英國人指定的流放地 —— 仰光。

874194
這個時候,下緬甸已落入了英國殖民者之手,而曼德勒皇宮里的皇帝錫袍,恐怕怎麼也不會料到,僅僅28年之後,他將作為緬甸的末代皇帝被流放至印度,跟印度的末代皇帝可謂異地而囚。巴哈杜爾沙二世被流放後,莫臥兒王朝就此結束,英國人隨之佔領了印度全境。

874197
大廳里空空蕩蕩,守靈的老人對我説:“歡迎參觀”。

874195
在大廳旁的一間側室里,安放著巴哈杜爾沙二世和皇后的大理石棺槨,上面覆蓋著印有金色花紋的印度毛毯和深綠色罩布。

874196
棺槨的頂部放著一隻巨大的皇冠狀花藍,里面插著象徵莫臥兒王朝的權杖和國旗。

874198
唯一一位前來祭拜的小夥子和我聊了幾句,並演示給我印度式上香的過程。

在仰光的日子里,巴哈杜爾沙二世很少接待訪客。他終日憂傷地坐在自己的小屋里,緬懷著往昔的帝皇生活。這位老皇帝也是個造詣頗高的詩人兼書法家,他為自己撰寫了墓誌銘,“多麼不幸的扎法爾(他的名字)啊,死後竟不能在自己熱愛的故土上,得到兩碼土地來安葬。”1862年11月,89歲的巴哈杜爾沙二世在這裡孤寂地辭世,棺槨只是被草草地下葬在現址的附近,四週僅圍了一圈竹柵欄。此後很多年,這裡乏人照看,一度曾因荒草的覆蓋而被認為已經遺失。直到1991年此處才被重新發現,緬甸的印度裔社區尊他這位末代皇帝為聖人,並籌資為他修建了這座新的陵墓。

距離大金塔南門不遠處的一塊坡地上,還有其他幾位緬甸名人的墓地,除了我前面提到的末代皇后素葩遙萊,還有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的紀念堂。

874225
吳丹紀念堂的內部陳設很簡樸,他可算是昂山之後緬甸最著名的人物了,紐約聯合國大廈背後的東河里還有一塊小島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874227
1974年,吳丹去世後,屍體被運回緬甸,卻因為奈溫與其不合,軍政府沒有給他一個國葬的儀式。仰光大學的學生們抬棺抗議,曾經開啟了第一次大型反軍政府的示威運動,最後被無情鎮壓了下去。

874226
素葩遙萊墓地的另一側是昂山素季母親的陵墓。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6, 17:20
大金塔北門外不遠處,就是仰光烈士陵園了。紅黑相間的大鐵門緊閉著,門口的車道也被鐵絲網路障攔擋著。

874283
門口站崗的警察聽我説想來看看昂山將軍的墓地,也無奈地搖搖頭,説這裡已經很久不對外開放了。

874284
不過,他還是帶我繞過路障,來到陵園門口,指著門旁的一個高臺子,表示我可以站在那裏眺望一下昂山將軍墓、拍拍照。

874286
院子里草坪齊整,綠樹蔥蘢。紅色的“人”字形紀念碑矗立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背對著我,看不見上面的文字。

1983年10月9日,南韓當時的首相全鬥煥到訪緬甸,當他前往烈士陵園拜謁昂山將軍陵墓時,一顆威力巨大的炸彈被引爆,當場炸死了21人,包括南韓的外交部長、經濟部長、工商部長,以及14名總統顧問。全鬥煥自己由於遲到而躲過了一劫。事後,緬甸警方抓獲了兩名爆炸嫌疑犯,第三位嫌疑犯在打死了幾名警察後被擊斃。嫌疑犯都是北北韓人,他們交代,爆炸行動是受北北韓官方的指揮,意在刺殺全鬥煥。烈士陵園的紀念碑被全部炸毀,現在的這座紀念碑是後來重修的,據説,規模遠小于原先的那座。這次事件的直接後果是緬甸中止了與北北韓的外交關係,兩個同被西方制裁的國家從此不再惺惺相惜了。

874287
大金塔還是很震撼的,很多人都寫過了,不再贅述。

874307
僧人集體膜拜。

874308
尼康單眼很不錯哦。

874306
金塔落日。

查看完整圖文版

doichang
2013-05-27, 12:32
在仰光大金塔南邊的一條小街里,有一座穆斯林清真寺模樣的建築。這裡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末代皇帝 —— 巴哈杜爾沙二世的陵墓。

中國末代皇帝死後都沒有這樣的墓地。沒有死在異鄉倒是。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8, 12:28
中國末代皇帝死後都沒有這樣的墓地。沒有死在異鄉倒是。

哈,可不?!溥儀是火化了,骨灰先是葬在八寶山,後來搬到了清西陵。不過,是葬在一個香港人經營的陵園里,不是真正的皇家墓地。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8, 12:39
美女如雲 親歷仰光大學畢業典禮

875731

(好萌的碩士mm)

創立於1920年的仰光大學座落在風景秀麗的茵雅湖岸邊,這裡曾經是培養緬甸各界精英的搖籃,緬甸獨立之父昂山、第一任總理吳努、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以及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獨裁者奈溫等人都曾在這裡唸書,可以説,緬甸獨立後的整個第一代領導層都出自這裡。至少在50年代之前,仰光大學一直都被認為是亞洲的頂尖學府,在東南亞更是首屈一指。

875740

這所英國人建立的高等學府不僅培養了上述這些殖民主義的掘墓人,也培養了大量反對獨裁政府的異議人士,緬甸現代史的幾次重大事件都與這所學校的學生們有關。1962年,在軍政府剛剛奪權不久,為了鎮壓仰光大學的一場抗議活動,奈溫派軍隊炸掉了校園里著名的“學生聯合會大樓”,這座緬甸獨立時期匯集過眾多學生領袖(包括奈溫自己)的建築就此被夷為平地。1988年緬甸民主運動後,為了防止學生們的集會遊行,軍政府下令,仰光大學不再招收全日制本科學生,直到現在,校園里也僅有某些專業的研究生還在就讀。

875733
(仰光大學圖書館)

我本以為沒有了全日制本科生,校園里會是空空蕩蕩的,弄不好我還會被門衛攔在鐵柵欄大門外。不過,我的運氣還不錯,“闖關”的那天正趕上了學生們畢業典禮的日子,很多畢業生的家長和親朋好友都身穿盛裝前去觀禮,校園內外車水馬龍,人們出出進進,門禁鬆弛。恰好這一天我穿了緬甸風格的衣裙,顯得相當“緬甸”。於是我就那麼很緬甸地、大搖大擺走進了挂著“閒人免進”牌子的仰光大學校門。

875734

875735

校園里整潔乾淨,筆直的馬路連接著不同的教學區,路邊種滿各種花木,與穿著鮮艷畢業服的學生們交相輝映。

875736

875737

(不管是珠花還是鮮花,頭飾全部美艷動人……)

875739

舉行畢業儀式的大禮堂古色古香,正門上方的灰墻上依舊雕刻著殖民時期的老校徽,門口兩側是兩隻麒麟狀的神獸。大禮堂門邊的一塊銅質銘牌上刻著緬文和英文的校訓:“創造一種教育體系,以培養出一個有能力面對知識時代挑戰的學術團體。”

875742

奧巴馬訪問緬甸時,2012年11月19號,正是在這個大禮堂里,面對學生們發表了長篇演講。

875738

畢業生的緞帶粉紅色表示是文科碩士;綠色則為理科碩士。前一陣聽到一個好消息,緬甸政府正在考慮恢復仰光大學全日制本科生的招收,希望下次再去,能一睹仰大本科畢業生的風采。:)

875732

校園當中的教堂是著名的Judson Church。我後面還有在毛淡棉等地專門尋找Judson遺跡的片段。仰光大學成立時是合併了一所總督大學和Judson學院,不過,Judson學院不是他自己親手創建的,而是後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8, 13:14
875753

茵雅湖面积挺大。

875755
一些毕业生在湖边拍摄毕业留念照。

从仰光大学到昂山素季住宅的距离比我想象的远,我曾试图走过去,但中午阳光太大,最后还是跳上一辆出租车。呵呵

2009年5月3日,一位美国人John Yettaw从仰光大学一侧游泳游到了昂山素季家的后院,躲过了门外站岗的军人。他说,上帝派他来帮助被软禁中的素季,呵呵,他给素季带去了圣经等一些书籍,让素季和家里的保姆不知所措。Yettaw两年前曾经游过一次,被素季婉言劝走,这次再访,他装称自己精疲力尽,需要在素季家里休息。昂山素季好像确实留他在家里过夜,但没有接受他的赠物,极力想撇清与他有什么关系。

875754

Yettaw在回程途中被士兵逮捕,后来美国政府派人来斡旋,才得以被递解离港。有人说他有一些妄想症,西方媒体曾有详细报道。

这次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素季被停止家中软禁,而被转到了臭名昭著的永盛监狱。

永盛监狱(Insein)在仰光郊区,乘坐环城火车可以远远地眺望到,专程前往恐怕要吃闭门羹,因为那里戒备森严。永盛监狱和曼德勒、毛淡棉等地英国人修建的监狱一样,建筑呈环形发散状,当年曾关押过很多抗英独立人士,后来又关押著抗独裁的民主人士。我在缅甸见到的几位朋友几乎都是曾经的政治犯,戏称大家是 Insein graduate。

875759

永盛监狱是无法进去参观的,我在泰国美索的缅甸政治犯博物馆里看到了监狱的模型图,大概就是这样的。奥威尔当年曾经在永盛地区担任警察,恐怕也是进出监狱的常客。

查看完整圖文版

qooqootin
2013-05-28, 15:40
每天都要來看一下朱大的寫的文章
期待後續:-)~~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8, 21:43
每天都要來看一下朱大的寫的文章
期待後續:-)~~

謝謝鼓勵噢!|-) qooqootin好像緬甸名字呦,你是長期住緬甸?俺文章里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賜教哈。

插播幾張仰光老建築和街頭照吧:

876343 總督府街對面一座老建築,似乎還在使用。

876348 Colorful!

876342 仰光第六中學,曾經人才輩出的地方,畢業生中包括英佔和日佔時期兩屆政府總理巴莫博士。學校教學樓現在是仰光文保建築。

876344 一座不知名的建築。

876346 賣菜的老人偷閒讀報。我在緬甸看到街頭讀書看報的人比在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都多。

876347 大排檔。仰光市井生活具備大都市的風範。

876345 老建築上的女墻都雕刻精緻。

876349 碼頭上喂海鷗的人們。

876400 漁舟唱晚

876401 碼頭鐵架橋上的情侶。

876402 仰光河落日。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8, 23:22
(十二)丁茵 Thanlyin,緬甸領土上第一個天主教王國

與仰光一河之隔的丁茵是緬甸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1925年,喬治•奧威爾在這裡當警察的時候,它還被稱作沙廉(Syriam)。那個年代,沙廉是一座繁華而興旺的城市,英國人和美國人在這裡修建了大型煉油廠,聞名世界的“緬甸石油公司”(BOC)卻為英國人所有,它也是現在石油工業巨頭 —— 英國石油(BP)的前身。BOC在緬甸一直運營到1963年,在奈溫軍政府實施“走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時,被沒收充公了。

876494 丁茵的市場。

今天的丁茵已經變成了一個安靜休閒的城市,是仰光人週末朝聖拜佛的度假地,城外不遠的地方有幾處香火旺盛的寺廟,收藏著佛祖的頭髮或舍利。幾家國營的煉油廠還在繼續生産,但規模都不大。煉油廠的員工居住在當年英國人的宿舍區里,有門衛把守,當年那些英國石油高管們蓋起的洋樓當然是被煉油廠的領導們佔據著。

876496 從仰光到丁茵就是搭這樣的汽車。

從仰光到丁茵可以乘坐勃固河上的渡輪,當年奧威爾來往于兩地時就是搭乘這條線的渡船的。不過,20年前由中國援建的丁茵大橋修通後,汽車便成為最便捷的運輸工具。從仰光過來的公共汽車有很多班次,時間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大橋下的勃固河里,至今還埋藏著幾百年前西方人試圖搶走的、仰光大金塔里的巨型銅鐘,我在緬甸的時候,看到義大利的水下打撈公司正在對河底進行打撈前段探測。

876495 市場里討價還價的小販。
我去丁茵走一趟的想法純粹是一時興起,那裏不是一個對外的旅遊城市,很少有外國人前往。在這裡,你不用奢望找到能説英文的人,而我想看的地方又沒有準確的地址。汽車上的售票員走過來向我説了一通緬甸話,我猜他是在問我在哪里下車,便把旅館小夥計給我寫的緬文“丁茵”拿給他看。售票員看過後,又對我嘰哩哇啦説了一通,抬手在空中劃了一個大圓圈,然後聳聳肩,我從他的表情里大概猜出,丁茵地方很大,想知道我要去的具體地點或站名。

我用英文説出“教堂”,他搖搖頭。我又説:“葡萄牙人的教堂。”他還是搖搖頭。我尷尬地笑笑,用手比了一個十字架,然後做出禱告的姿勢。一車人哈哈大笑,接著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最後,終於有人頓悟地大叫一聲,噢!然後用緬語跟售票員説了一堆話。

我最後被扔在了丁茵的一個“摩的”休息站,售票員指了指在大樹下聊天的一群男人,全車人目送我下車,如釋重負。公交車絕塵而去。

男人們好奇地打量著我這個不速之客,一位中年男人走上來,用磕磕絆絆的英文問我,“你要去哪里?”哈,終於有人可以溝通了!我迫不及待地説:“葡萄牙人的教堂。”

他踱過去跟一群人討論了一會兒,然後轉回身來問:“山坡上?破舊的?”我急忙點點頭,其實,我並不知道那座教堂的樣子,只聽説它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了。不過,當年葡萄牙人在這裡建過不止一家教堂,這麼多年下來,它們基本都已消失,剩下的,也早已破舊不堪了。

“沒人去那兒,全世界也沒幾個人去的,你怎麼要找它?”他拍了拍摩托車的后座,“我可以帶你過去。上來吧。” 且不管其他,去看看再説。我們談好了價錢,握了一下手,他介紹説自己名叫丹慕。摩托車在崎嶇的小路上轉過幾個彎,穿過煉油廠的宿舍區時,丹慕向門口的警衛點點頭,就長驅而入,一路騎上了坡頂。

876491 葡萄牙教堂遺址

十六世紀末期,在哥倫布和麥哲倫相繼進行了航海探險的一個世紀之後,歐洲列強加緊了海上霸主的爭奪。後起之秀荷蘭與老牌帝國葡萄牙在印度洋沿岸展開了競爭,緬甸西部的阿拉幹(今若開邦)正好利用了這場海上競爭,成為富甲一方的王國。阿拉幹的財富主要來自於海上搶劫,並將港口作為歐洲人販賣奴隸的轉機站;他趁著緬甸東吁王朝的內亂,奪下了緬甸的部分沿海地區,包括仰光一帶。他還建立了強大的海軍艦隊,並徵召葡萄牙的自由槍手們,在通往亞洲的海上要道 —— 馬六甲海峽一帶大肆搶掠別國船隻。

在阿拉幹國王的搶劫部隊中,有一位來自里斯本的冒險家,名叫德布里托(Filipe de Brito e Nicote)。他出身於一個貧窮家庭,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跳上了一艘駛向南非的海輪,開始去實現他擺脫貧窮的發財夢。等他到了阿拉幹、加入王國的海軍時,他已經從一名小船員成長為一個極富經驗的水手和戰士了。不久,他就被國王提升為艦長,帶領阿拉幹的士兵,橫行在印度洋上。

但是,德布里托並不甘心做一名南亞小國的雇傭軍人,他的野心更大,希望著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這個時候,葡萄牙人已經佔領了印度的果阿和錫蘭,差點還拿下了高棉的沿海港口。德布里托清楚,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關鍵通道,如果在緬甸南部建立一個根據地,就可以扼住馬六甲的咽喉,讓過往船隻自動上貢。他知道,荷蘭人馬上就會來的,這一片沿海地區已經沒有更多的機會剩給他了。

876492 廢墟中心是兩名傳教士的墓葬。

於是,他向阿拉幹國王要了100艘戰船和2000名士兵,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沙廉。德布里托在沙廉招賢納士,徵集了一眾來自葡萄牙的亡命徒,加上緬族人、孟族人、非洲人、印度人,組成一支多國部隊。他在沙廉修築了城堡和護城河,之後,就不再理睬阿拉幹國王了。德布里托帶領部隊,不斷騷擾緬甸內陸城市,搶掠財物。他摧毀了許多佛塔和寺院,逼迫眾多僧侶還俗,並讓他們和周圍的百姓們改信天主教;他把從寺廟里搶來的大鐘融化掉,回爐重鑄成大炮和炮彈;他甚至從仰光的大金塔天臺上,搶走了孟族國王送給寺廟的一口巨大銅鐘,不過,在他試圖將銅鐘通過勃固河運到沙廉時,大鐘翻進了水里,就在今天丁茵大橋那個地方。(緬甸人後來曾進行過幾次打撈行動,都沒能成功。)

1603年,德布里托正式宣佈脫離阿拉幹,自立為沙廉國王,在緬甸的土地上,建立了葡萄牙人的王國。

丹慕沿途給我指了一些凸起的殘墻,説那是舊城墻的片段。但山坡上的教堂也沒什麼可看的,這塊地方本應是德布里托稱王時的王宮所在地,可惜雜草萋萋,看不到任何遺存了。

876493
我在教堂的廢墟上只停留了20分鐘,就帶著遺憾離開了。在回程的車上,我不經意地問丹慕,是否知道一位緬甸王子的墓地在哪兒,他反問我道:“你是説納辛囊?”

正是納辛囊啊!我原本以為這位王子的墓地在仰光附近的什麼地方,卻沒想到丹慕點點頭説,應該就在丁茵城往南約15公里的地方。不過,他還是先開回到了我們上車的“摩的”休息站,和樹下等生意的那群司機們熱烈討論了好一陣,這才讓我坐上車去。顯然,納辛囊墓也是遊客罕至的所在。

876497

齋考寶塔坐落在丁茵城南邊公路旁的一條山脊上,它的樣子是模倣仰光的大金塔建造的,具有相似的結構和氣質。丹慕帶著我直接爬到半山腰一座廢棄建築前,指著一塊立著的牌子説:“這上面寫的就是納辛囊紀念塔,下面應該就是他的墓地了。”

我從牌子上的緬文數字中讀出:1578年到1612年。“為什麼是1612年?我看到歷史書上説,他是1613年死的?”

876499
丹慕對我的問題未置可否,只是嘟囔了一句:“咳,緬甸的歷史……誰知道呢?”

塔的四週被鐵絲網攔著,丹慕説,這裡從幾年前開始,就禁止遊客參觀了。不過,他還是繞到塔的後面,找到護欄的一處缺口,帶我鑽了進去。

876498 紀念塔上的雕刻已經模糊不清。

這座紀念塔簡直就是當之無愧的“廢墟”!它醜陋地矗立在野草叢中。塔的頂部和後墻都已經坍塌,地上散落著掉下的紅磚。通過一個狹窄的門洞,可以沿著樓梯登上二樓的平臺,但上面臭氣熏天,除了鳥糞和雜草,什麼也沒有。二樓的門洞旁有一些石刻的裝飾,已經被侵蝕得不成樣子,基本上看不出原來的圖案了。

我禁不住問丹慕:“怎麼會沒人保護啊?”

他無奈地笑了笑:“政府的錢不夠用。”

我接著問:“你知道納辛囊?”

“知道。當然知道。他是我們緬甸的著名詩人,中學生課本里都有他的詩。”

“你知道他和葡萄牙人的關係嗎?”

“這個……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丹慕説得沒錯,納辛囊是一位著名詩人,大概可以算是緬甸古代最著名的詩人了。他也是一位王子,是莽應龍大帝的孫子。納辛囊7歲開始隨軍出征,14歲跟著叔叔莽應里遠赴暹羅。後來卻隨父叛亂,親手殺死了叔叔莽應里。他後來與葡萄牙人德布里托結盟,試圖割據一方,後來莽應里的兒子阿那畢隆重新統一緬甸,並親率大軍打到沙廉。

納辛囊與德布里托負隅頑抗,誓死不降。就在阿那畢隆攻陷沙廉的前一天,納辛囊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宣佈自己放棄佛教,該宗羅馬天主教,並在一名牧師的主持下,正式接受了洗禮。

攻打沙廉堡的戰役異常慘烈,城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阿那畢隆活捉了納辛囊後,不念殺父之仇,畢竟他倆也是表兄弟。他勸説納辛囊他改“邪”歸正,可以回去繼續作他的太守。納辛囊斷然拒絕,聲稱自己已受洗禮,願隨自己的“親兄弟”而去。阿那畢隆鄙夷地甩給他一句:“你寧願做洋人的奴隸,也不願做同族皇帝的順臣。好吧,去死吧!”便令手下砍了納辛囊的頭。

如果納辛囊的屍體真的被埋在這座紀念塔下,如果真的是阿那畢隆派人料理了他的後事,那也應該算是一種厚葬了。

876490 丁茵城里現在還有幾座天主教堂,居民中看來還有不少信眾。

由於毀壞寺廟在緬甸被視作罪大惡極,德布里托遭受了最嚴酷的穿刺死刑,在他曾經的王宮前,身體從上至下被穿在一樁豎立的木桿中。在極度痛苦中,他居然堅持了兩天才斷氣。

德布里托是第一個在緬甸佛教領土上建立“邪教”王國的西方人,他的影響是,緬族人從此對西方宗教極度排斥,直到義大利天主教和美國基督教浸信會的Judson後來convert克倫人和克欽人之後,緬族人面臨國家又一次被信仰分割的局面,此後軍政府對克倫、克欽等少數民族試圖獨立採取堅決鎮壓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查看完整圖文版

kevin237
2013-05-29, 09:53
妳的遊記,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
看似地理課,又像歷史課!
雖然平平淡淡,似一杯茗茶!仔細品味,卻又高潮迭起,像一杯醇酒!
期待妳的遊記.甘巴爹...加油...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9, 17:12
你的遊記,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
看似地理課,又像歷史課!
雖然平平淡淡,似一杯茗茶!仔細品味,卻又高潮疊起,像一杯醇酒!
期待你的遊記.甘巴爹...加油...

謝謝Kevin大大鼓勵!你的探幽之旅攻略曾經給我很多幫助,再次感謝哈!:-D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9, 17:54
(十三)毛淡棉:孟族人、英國人、美國人

從仰光到毛淡棉的火車一早出發,站臺上睡覺的人們也剛剛醒來。售票員説火車要開上10個小時,而實際卻走了12個多小時。

876907 仰光火車站站臺。

奧巴馬訪問緬甸的那天,我正坐在泰緬邊境上一座小鎮的大湖邊,翻閱著緬甸歷史學家、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的孫子吳丹敏的著作 ── 《大河失落的腳步》。邊境上泰國一側的這個小鎮被我稱作“歌城”(Sangkhlaburi),曾是歷史上往來于泰緬兩國的要道,緊鄰三塔關口。緬族人幾次打敗泰國、二戰時日本人深入緬甸,都是從這裡進出的。著名的“死亡鐵路”經過桂河大橋,也在這裡跨越邊境,延伸入緬。後來由於修建水庫,死亡鐵路的這一段被淹埋在了我身前的大湖里。

876908 據説,緬甸很多火車車廂是從停運的滇越火車線退役下來的。

距離歌城最近的緬甸大城市就是孟邦的首府毛淡棉,可惜我卻無法跨越過去。由於孟族與緬甸軍政府多年來的武裝對立,三塔關口時開時閉,我在的時候,正是泰國對外國人關閉三塔關口的時段。歌城收留了很多從緬甸逃難至泰的孟族人,他們居住在泰國最長柚木橋——夢橋對岸一塊特為其劃出的區域。

876915 Sangkhlaburi的夢橋。

我就在大湖邊開始嚮往緬甸,嚮往近在咫尺的毛淡棉……在緬甸的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毛淡棉開始的:佛教的興盛,孟族的源起,英國人的第一個殖民地首府,美國人的第一座基督教堂。這些事件從各個方面,深深影響著緬甸歷史、尤其是緬甸近代史的發展。

作為定居東南亞最早的民族之一,孟族人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擅長航海,最早從斯里蘭卡接受了上座部佛教,並在包括現在的寮國、泰北、泰東北、以及下緬甸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城邦王國。西元1000年之後,來自中國南方和西藏高原的另外幾個民族先後進入東南亞,與孟族城邦發生衝突。寮國一帶被高棉人佔領,泰族佔據了湄南河流域,緬族在伊洛瓦底江中部的蒲甘崛起,孟族的勢力被壓制在今天泰國和緬甸的沿海地區。

876909 鄰座的孟族大媽煙癮很大,一會兒就要點上一支Cheroot。另一位孟族婦女則是看了一路的小説。

蒲甘國王阿努律陀統一了緬甸之後,意識到只有武力征服的“硬實力”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一種征服人心的“軟實力”。他從孟族人這裡請走了佛教高僧,帶走了三藏經,然後在王朝全境大興佛教,廣建佛塔和寺廟。阿努律陀還在孟文的基礎上發展出如今的緬甸文字。可以説,今天的緬甸文化離不開歷史悠久的孟族文明(泰國的文化也是如此)。

蒲甘王朝破滅後,孟族人曾先後在馬達班和勃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並和北面的撣族、緬族進行過長期的戰爭,最後被重新崛起的緬族再次統一。孟族雖然進行過多次反抗,甚至在法國人的幫助下短暫建國,但每一次反抗和獨立都無一例外地被緬族鎮壓了下去。在這些反抗與征服的過程中,緬族人大開殺戒,殘酷地對孟族人進行了滅絕種族的屠殺,並將婦女和兒童當作奴隸,搶掠到緬甸內陸。他們強制孟族人放棄自己的語言、服裝和髮型頭飾等民族傳統,代之以征服者緬族的文化。大批的孟族人逃到泰國境內,而相當一部分留在緬甸的孟族人也逐漸被緬族同化了。

第二次英緬戰爭後,孟族聚集的地方都落入了英國人管轄範圍之內。他們從東印度公司那裏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並且不用再受緬族的壓制 ── 這一點,對孟族來説深具歷史意義。所以,孟族起初是支援英國殖民者的。不過,這種支援沒有延續太久,隨著緬甸全境獨立運動的興起,孟族人也掉轉了槍口,加入到反殖民主義的行列中去。

緬甸獨立後,孟族人曾按照與昂山將軍簽署的《彬龍協議》,要求賦予民族高度自治,結果遭到緬甸中央政府的拒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曠日持久的武裝鬥爭。孟族人先後成立過“孟族人民陣線”和“新孟邦黨”,領導人民進行反抗。直到1995年,新孟邦黨才與軍政府簽訂了停火協定,但保留了自己的軍隊。孟族人有自己民族的標誌 ── 一隻神鴨,現在仍印在孟邦的旗幟上。為了紀念孟族的最後一個王朝 ── 勃固王朝,孟族人還將緬歷每年十一月的滿月之日(公曆每年的一月底或二月初)定為自己的“國慶節”。

據統計,如今在緬甸境內,大部分孟族家庭只會講緬語,能夠講孟語的人數只剩下不到100萬。孟族有自己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白色上衣,粉紅的隆基,男人盤著白色的頭巾,女人肩披一條紅色緞帶。不過,我只是在介紹孟族人的旅遊手冊中看到過這樣的打扮,在毛淡棉的幾天時間里,在這個孟邦的首府,我卻沒有看到過一個這樣穿戴的當地人。

876953

這一段鐵路沿線有著緬甸最美的風景,此話倒並非虛言。

876952
鐵道的西側是緬甸第一大江 ── 薩爾溫江,它一路挾帶著西藏那曲河的雪水和雲南怒江的泥沙,流過撣邦高原的峽谷,在毛淡棉附近匯入安達曼海,將河口三角洲沖積成一片沃野良田。東側是綿亙不絕的道納山脈,山上點綴著數不清的佛塔和寺廟,尤其是進入孟邦腹地後,幾乎每一個山頂都有一座佛塔,讓人止不住驚嘆:果真無愧於孟族“佛教信使”的稱謂啊。

876954
列車接近毛淡棉時,夕陽已經貼近薩爾溫江面,將椰子樹的影子拖得細細長長。粉紅色的田野中點綴著棕色茅屋,金燦燦的佛塔掩映在青灰色的山巒間。“薩爾溫大橋”橫跨寬闊的江水,江心洲上的芭蕉叢里冒出白色炊煙。

876956

876955

876951 沿途風景。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29, 18:24
1890年,一位24歲的英國詩人乘船來到毛淡棉。作為他環球旅行的一部分,在從加爾各答到東京的途中,他的客輪剛剛離開仰光,就意外地在毛淡棉停靠了三天。在一座佛塔的高臺階上,羅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一見鍾情地愛上了一位緬甸姑娘,並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 ── 《曼德勒》。此詩的第一段就讓人無限神往:

毛淡棉的古老佛塔,慵懶地面對大海,
塔邊站著一位緬甸姑娘,我知道她在想著我,
棕櫚樹際的風兒吹著,寺廟的鈴兒吟唱:
“回來吧,英國大兵,回到曼德勒!”

毛淡棉市區的中心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脊,山脊上建有十幾座不同時期的佛塔和寺廟,吉卜林登上的正是山脊最高處的“耶淡藍佛塔“(Kyaik-Than-lan Pagoda),Lonely Planet上乾脆稱之為“吉卜林的佛塔”。

愛較真的讀者總是提到,吉卜林的《曼德勒》缺乏細節真實,詩人自己從未到過曼德勒,而且,“通往曼德勒之路”根本就不是始於毛淡棉,薩爾溫江也不是英軍當年直搗緬甸皇城曼德勒時所走的伊洛瓦底江。但是,在我的腦海中,最早形成的與緬甸有關的影像之一,就是在毛淡棉佛塔的臺階上,站立著一位婀娜的緬甸姑娘。於是,我拎著相機,從山腳下開始,拾階而上,一邊攀爬,一邊四下張望,期望逢著一位山丹花般的姑娘。

876978 上山的甬道口,小和尚在灑掃庭除。
通向山頂的石階長廊寬敞整潔,兩旁奶黃色的石磚柱子撐起紅木頂棚,遮擋著熱帶刺目的陽光。走廊外側比鄰著佛塔和僧院,不時聽到院墻內傳出僧人的説笑聲。幾百級臺階先是平緩上升,臨近山頂時,石階驟然變得陡峭,我特意在這裡休息了一會兒,不想輕易放棄等來一個“婀娜的緬甸姑娘”的執念。遺憾的是,除了打掃階梯的和尚和無所事事的野狗,幾乎看不到任何遊客或當地人。

876979 上山甬道。
直到上了山頂佛塔的平臺,我才發現,原來,寺廟新裝了一部電梯,人們可以乘車先至半山腰陡峭開始的地方,再坐電梯直達山頂。電梯里倒是時而走出幾個緬甸姑娘,但臺階上卻再也等不來吉卜林心儀的“素葩遙萊”了。

876980 高塔里就是新裝的電梯。

吉卜林來到毛淡棉的時候,正是第三次英緬戰爭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緬甸全境的第五年。對於征服者而言,新的殖民地充滿挑戰,也充滿誘惑。吉卜林這一時期的詩歌,很多都是在歌頌為帝國開疆擴土的英國士兵的。當然,熱帶溫濕的氣候,神秘佛國的異域風光,柔媚多情的東方女郎,也會引發出詩人無限的遐想。吉卜林當時寫道:

“如果我不是在山腳下第一層臺階上就深深地、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緬甸姑娘,我應該會更好地記住那座寶塔的模樣。而我的蒸汽船第二天中午就要啟航,阻止了我永遠留在毛淡棉……”

雖然只是在毛淡棉短暫的停靠,但吉卜林後來説,自己“盲目地”愛上了緬甸,甚至自己死後,來生“要作一個緬甸人”。詩人的想像力難免天馬行空,可以將一種簡單的“愛”放大到對於一片土地、一個民族的層面上。或許吉卜林的態度代表著大多數歐洲人的心態,對於“姑娘”的熱衷遠遠超過對於這個東方佛國中一座古老佛塔的興趣。離開毛淡棉以後,吉卜林再也沒有回到過緬甸。1907年,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在遙遠的東方,在他曾經短暫“愛”過的土地上,緬甸人並沒有“回愛”英國殖民者,一個模倣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佛教組織 ── 佛教青年會 ── 發起了一場民族主義運動,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歷時幾十年的緬甸獨立運動開啟了萌芽期。

876981 虔誠
實際上,在吉卜林到來的年代,作為城市,毛淡棉就已經風光不再,開始走下坡路了。

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以緬甸失敗而宣告結束。在戰後簽署的“揚達波(Yandabo)條約”中,緬甸割讓了東南部和西南部兩塊沿海的領土,毛淡棉成為英國殖民地的第一個首府。英國人在這裡修建海港,發展工業,促進貿易,很快將毛淡棉從一個小漁村開發為繁華的都市。

876985 日薄薩爾溫江。
但是,毛淡棉作為殖民地首府只有短短的20多年。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之後,緬甸再次戰敗。這次,貢榜王朝割讓了整個“下緬甸”,英國人佔據了緬甸全部的沿海地區,並將行政中心搬到了更為便利、也更加發達的仰光,毛淡棉從巔峰時期走向衰落。

876982 山頂寺廟墻上的畫作頗具後現代風格。

吉卜林來到毛淡棉的36年之後,另一位英國年輕人也來到了這裡。23歲的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從皇家印度警校畢業後,先後在伊洛瓦底三角洲數個城市任職,1926年,他獲得升遷機會,出任毛淡棉的警察局長。

876983 “素葩遙萊”?
雖然只經過了短短的36年,這時的緬甸卻已經和吉卜林時代大不一樣了。緬甸南方的民族主義情緒蔓延,當地人與英國人及其同情者的磨擦不斷升級。作為一名年紀輕輕的警察局長,負責管理一個幾萬人口城市的治安,或許奧威爾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上任只有半年多,他就因射殺了一頭作為私人財産的大象,而被貶去了緬北的傑沙。

877005
清晨,我沿著江邊的濱河大道漫步。太陽從“吉卜林佛塔”的身後露出頭來,照在岸邊的鳳凰樹上。臨江一排殖民時期的老建築在陽光中凸顯著歲月的痕跡,奶黃色的舊墻被陰濕的雨水浸淫出大片霉黑色,遮陽篷銹跡斑斑,顫巍巍地支在木架上,精緻的木雕窗戶時有殘缺頹破,露出猙獰的黑洞。

877006
城里見不到什麼高層建築,也沒有像樣的工廠廠房,昔日的造船廠和橡膠廠早已不見蹤影。這座緬甸第三大城市,與仰光和曼德勒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岸邊有幾處已經廢棄的簡易碼頭,木板拼成的吊橋一頭支在地上,另一頭高高地懸空在江面上。自從薩爾溫大橋通車後,毛淡綿的船運生意已經不再重要,連帶這條殖民時期的主要街道,也不復往日的繁忙景象。

查看完整圖文版

doichang
2013-05-31, 00:59
(十)蒲甘

蒲甘的佛塔很震撼,瑞山都塔上看到的日落也很美。我更喜歡敏南達村幾座蒲甘晚期塔寺中的壁畫,去蒲甘之前曾經讀到這裡壁畫中有阿利教類似歡喜佛的圖案,可惜我沒有找到。有些男歡女愛場面的,大概就是最近似的了。

LZ,蒲甘票價漲到15刀,茵萊湖也漲了。是否屬實?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31, 11:46
LZ,蒲甘票價漲到15刀,茵萊湖也漲了。是否屬實?

不清楚哎。茵萊湖我還沒有去,就要漲價啦?哈。下次去緬甸(2個月後)打算去那裏呢,還有Mark-U,會不會也漲價?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31, 12:18
(毛淡棉继续)

如果要列举三位最有名的与缅甸相关的西方人,人们可能会脱口说出这两位:英国人吉卜林和奥威尔。然而,我以为更为重要的还有一位美国人,贾德森(Adoniram Judson),他对缅甸的影响更为重大。当然,这三个人在缅甸的足迹有一个共同的坐标交集,那也正是:毛淡棉。

878089
贾德森的“第一浸信会”教堂就坐落在正对著达维码头的大街上,是一幢高大结实的砖石建筑,有著高高的塔楼以及穹窿形的门廊、窗户,奶黄色的外墙上挂著灰色的十字架,门旁立著的一块青绿色石板上镶嵌著六块带有黑斑的大理石,上面用英文和缅文刻著:“第一浸信会教堂,阿多尼兰•贾德森博士创建,1827年。”

878087
贾德森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距离波士顿不远的一个小镇,从1813年到1850年,他作为美国浸信会的传教士,在缅甸传播基督教达37年,期间经历了各种艰难坎坷,包括两任妻子病逝,几个儿女早夭,缅族佛教徒的抵制,缅甸国王甚至将他两次下狱,再加上热带气候带来的水土不服等,以至于病魔缠身,最后因肺病死于毛淡棉附近的安达曼海上。

但是,贾德森在缅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刚刚开始其缅甸使命时,他曾立下志愿,在自己生命终结时,能够建立一个拥有百名成员的教会。事实上,在他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创建63所教堂,拥有超过8000名信徒。他翻译并印刷出版了第一本缅文的《圣经》,编写了第一部英缅字典,直到今天还为缅甸人所使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的贡献,才使得缅甸浸信会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浸信教会。不过,也正是因为像他这样的传教士对克伦族和克钦族的传教,才使得这两个民族从文化上脱离了缅族的主宰,客观上为后来缅甸国内的民族战争埋下了祸根。

毛淡棉的第一浸信会教堂是贾德森在缅甸创建的众多教堂中的第一个,我到访的这天,很不巧,教堂大门紧闭。院子里一角有一块由矮墙围出的墓地,里面有四块墓碑。其中两个是缅文的,大概是教堂后来的缅甸人牧师之墓。另外两块用英文书写,最小的一块写著:“查理•贾德森之墓,阿多尼兰和萨拉•贾德森之子,死于1845年8月5日,一岁零七个月。” 查理是贾德森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儿子,好象是不幸溺水去世的。

878088
较大的一块墓碑上写的是:“艾米莉•玛格丽特•汉娜,阿多尼兰和艾米莉•楚巴克•贾德森的外孙女。1871年3月25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11年2月15日逝于毛淡棉。”艾米莉•楚巴克是贾德森的第三任妻子,他们的外孙女追随贾德森的事业,成年之后回到缅甸传教,直到在这里去世。

院子的后面还有一排平房,象是教堂执事人员的住所,我喊了几声“哈罗”,不见有人出来应门。却有两只狼狗从里面应声蹿出,冲著我一通狂吠,大概是“家中无人”的意思吧,我只好悻悻离去。

878090
出门不远,拐过一个街角,我发现了另一间教堂,面向大街的木板上写著:“以便以谢浸信会教堂(Ebenezer Baptist Church),阿多尼兰•贾德森博士创建,1829年。”这座教堂的规模要比刚才看到的第一浸信会教堂小得多,砖木结构的建筑被高大的椰子树包围著。

878092
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见我走进去,便叫嚷著跑向后院。不一会儿,一位戴眼镜、身穿蓝色隆基、头发灰白的老者微笑著走了出来,他一边扣著上衣扣子,一边用清晰流利的英文说著“欢迎,欢迎来我们教堂参观。”

老者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教堂的牧师,名叫Saw Pawwah Winter,是克伦族人。他向我简略地介绍了一下该教堂的历史,告诉我方才那个第一浸信会的牧师去仰光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去了,所以家中无人,难怪我吃了闭门羹。温特牧师又吩咐孩子们去把钥匙拿来,打开了教堂柚木大门上的锁,让我进去“随便看”。

878094
教堂的内部很干净,讲台上只有一些简单的装饰,台下是一排排整齐的木椅。除了墙角的钢琴和四壁的摇头电扇,屋里就没什么现代的痕迹了。Winter牧师把我带到镶在讲台旁墙上的一块大理石板前,上面是历任教堂牧师的名字,第一任正是贾德森。他指著其中一个名字说:“这是我父亲,第37任牧师。”

878095
Winter牧师给我讲述了一些有关贾德森的故事,告诉我贾德森的第一任夫人安娜就是在毛淡棉附近的Kyaikhami去世的,并且安葬在那里。耶哈密曾有过一个非常英美式的名字 ── Amherst。他接著告诉我,安娜是位勇敢的女性,在贾德森被缅甸国王当成英国间谍关进监狱时,她拖著病体,只身到监狱探望丈夫,为他送去书和食物。安娜个人的成就并不亚于她丈夫,她编写了缅文的基督教教义,翻译了泰文的《马修福音》,是第一位将圣经翻译成泰文的基督徒。

我问他:“听说贾德森是在毛淡绵把《圣经》翻译成缅文并付印的?”

878093
“这里。你过来看……”Winter牧师引我来到后院,隔著围墙,眺望另一个院子里的一片操场和一幢两层楼的建筑,“那是一所中学,以前叫‘贾德森高中’,是教会建的,后来被政府收走了,变成公校。早年的时候,那里有一间印刷厂,贾德森的第一本缅文《圣经》就是在那里印刷的。”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5-31, 12:40
(兄弟鬩于墻)

Winter牧師坐在椅子里盯著我,眼鏡片後面閃出敦厚的眼神,“你聽説過三個兄弟的故事嗎?”

我搖搖頭,“沒聽説過。您給講講?”

878098
Winter清了一下嗓子,換了一個坐姿,娓娓道來:“我們克倫人有一個古老的傳説。上帝有三個兒子,老大是克倫人,老二是緬族人,老三是白人。上帝拿出一本書,讓三個兒子學習。老三讀完這本書後,就帶著它遠走高飛了。

當大哥也想看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已經找不到它了。他聽説,在遙遠的地方,小弟因為有了那本書而獲得了知識和財富。於是,他十分渴望得到那本書。上帝便對他説,總有一天,小弟會帶著那本書回來的。他會把它交給你,你學習了之後,也會像他那樣,擁有知識和財富。那是本金書啊!”

“那後來呢?”我的問題提得像一個聽山海經聽入迷了的孩子。

Winter見我聽得津津有味,憨憨地笑了笑:“後來嘛……後來就不是傳説嘍。賈德森博士來緬甸傳教時,克倫人馬上就意識到‘小弟’回來了,都向他索要那本金書。他們對他説:‘你拿了我們的金書,該還給我們了。’賈德森不知所措,不明白他們在説什麼。克倫人又説:‘你現在發達了,就是因為這本金書,現在我們要看看它,好讓我們的孩子也富裕起來。’然後,他們指了指他手里的《聖經》……”

這個故事聽來有些神奇,甚至有點離奇,我不禁低聲嘀咕了一句:“真的假的啊?”

牧師保持著臉上的笑容,未置可否。少頃,他説:“我們克倫族人的傳説中確實有很多與《聖經》中相似的故事,比如大洪水,比如伊甸園,我們的上帝叫依瓦(Y’wa),在我們的傳説中,依瓦是永恒的,他創造了世界,創造了水和食物,創造了男人和女人,男人叫達奈(Thanai),女人叫伊舞(Ee-u),他們住在上帝的花園里,被魔鬼引誘吃了樹上的禁果……”

我大吃一驚,呆坐在椅子里,不知該説些什麼。

878101 (Judson,網路圖片)
我從賈德森的傳記里讀到過,他剛開始在緬族人當中傳道時,受到了深信佛教的緬族人的抵制,成效甚微。1819年,賈德森在仰光大金塔寶塔附近搭了一個草棚,開始了他第一次布道。聽者寥寥,只有15位緬甸人坐了進來,其中還有幾位是由於天熱,進來歇歇腳。1819年,他吸納了第一位入教的緬甸人,而直到1822年,他進入緬甸的第九個年頭,他才一共教化了18名信徒。

後來,他進入叢林中的克倫族腹地,很快就教化了很多克倫人。傳統上,寄居山林的克倫人只信仰鬼神一類的原始拜物教,後來,最先走出大山的一部分克倫人與沿海地帶的孟族人和緬族人不斷融合,才開始接觸系統化的宗教。教化這樣的族群顯然要比教化緬族人容易一些,但我還是沒有想到,克倫人與基督教之間早已心有慼慼焉了。

見我默不作聲,Winter牧師拍拍我的胳膊,説:“今年是賈德森來緬甸傳教的200週年,年中的時候,仰光大學的浸信會教堂將會舉辦一場隆重的紀念活動,歡迎你到時候來看看。”

然後,他又補充了一句:“你應該知道吧?那所教堂也叫‘賈德森教堂’。” 我告訴他,我已經去過那裏了。

第一位經賈德森施浸而改信基督教的克倫人被載入了史冊,他的名字叫柯大溥(Ko Tha Byu),是一名罪犯,曾因搶劫、盜竊、殺人而入獄,光是他自己記得住的就殺過30多條人命。他在被賣給一個改信基督的緬族人做奴隸後,認識了賈德森。賈德森對他的第一印像是,“那是一個邪惡而充滿仇恨的人”。不過,賈德森還是對他以“兄弟”相稱,幫他贖身成為一名自由人,很快,他就被感化而接受了洗禮,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名“熱心而充滿活力的基督徒”。

柯大溥的到來幫了賈德森很大的忙。1828年,當另一名新到的美國傳教士博德曼(George Boardman)帶著柯大溥深入克倫山區時,他們遇到的場面近乎溫特牧師給我講的故事,克倫人似乎早已做好了準備,簞食壺漿,等待著“白人小弟”給他們帶來上帝的金書。在柯大溥的熱情傳播下,幾年的功夫,一千多名克倫人就受洗加入了浸信會,這遠比賈德森在緬族人群中傳教的成效顯著。

居住在緬甸東南部大山中和南方沿海地區的克倫族實際上是一組少數民族的總稱,其內部仍分為20幾個亞支,包括斯高克倫、波克倫、紅克倫、克倫尼、巴奧族等。但根據專家的説法,克倫族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就是中國西北的戈壁荒漠,他們應該是羌氐的後代。克倫族是較早遷徙到緬甸的民族之一,曾經定居在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的河谷平原地區,後來被平原上另外幾個更為強大的民族趕進了大山。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克倫人可能是從戈壁沙漠往南方遷徙的路途中,接觸到了曾在中國唐朝盛行一時的景教。這個起源於敘利亞一帶的基督教教派受到太宗李世民的青睞,被允許在長安周圍建寺並傳教,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景教的傳教士為了更好地在中土傳播,將教義佛教化,把很多佛教詞彙和稱謂融入進去。後來,景教在唐朝晚期的滅佛事變中受到牽連,逐漸衰落。

878102 (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
儘管景教的一些教義與傳統天主教存在差異,而一直被教廷視為異端,但至少其《舊約》中的一些主要故事應該和天主教、乃至後來的新教相差無幾。所以説,如果克倫人真的很早就接觸到景教,他們對創世紀和伊甸園的類似描述也就不算稀奇了。不過,我是在離開緬甸之後,才有機會讀到關於這種説法的研究資料,所以當時聽聞Winter牧師匪夷所思的故事,才會震驚莫名的。

878103
我告別Winter時,教堂旁邊的一間簡易木製教室內,教會學校的孩子們已經開始上課。見我走過,老師讓孩子們跟我打了招呼。他們大多應該是克倫族的孩子,兩天后,我會去克倫邦的首府帕安看看。

878104 墻上孩子們的畫作。

878105 街頭化緣的僧人。

回旅館的途中,我路過毛淡棉警察局,門口站崗的警察笑意殷殷,和我互致問候。我沒有進去,這已經不是那個奧威爾時代的警察局了。這裡原來是一間英國聖公會教堂,緬甸獨立後,大批的英國人和英緬混血兒離開了緬甸,教堂的信眾數量連年遞減。幾年前,警察局看中了這個地方,強制拆掉了教堂,並將院子里英國人的墓地刨出,轉移到山那邊的一塊新址去了。

查看完整圖文版

jwkuang
2013-06-01, 11:15
朱諾大大 6/1 了呢 期盼你的續文呀!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1, 14:15
朱諾大大 6/1 了呢 期盼你的續文呀!

謝謝支援!|-) 午飯後繼續。

先插播幾張緬甸最近發生的事件圖片:

878752
緬甸著名男演員Ye Deight5月28日在仰光聖瑪麗大教堂前因褻瀆宗教場所被捕。

878753
登盛訪美前,永盛監獄又特赦一批政治犯和普通犯人。這是永盛監獄大門口。

878754
萊比塘銅礦附近村民繼續示威。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1, 14:42
繼續Judson Church......

緬甸有很多座以Judson命名的教堂,除了毛淡棉和仰光,我還拜訪過曼德勒的賈德森教堂。

878764
曼德勒的“賈德森紀念教堂”位於忙碌的82街上,灰色的石墻顯得凝重而沉穩。教堂的塔樓不似仰光那座的四方柱體,也遠沒有那麼高大,而是像哥特式建築,有著八棱的尖頂。

教堂的內部卻有著同樣的簡樸,十幾行木椅整齊地排列著,老舊的吊扇懸挂在房頂,講臺上也只有簡單的陳設,一群婦女正在練習唱福音歌,看到我走進教堂,一位面容慈祥的女士迎上前來,熱情地招呼我。

878761
我説明來意:“聽説這裡收藏著賈德森翻譯、印刷的第一版緬文《聖經》?我特意來看看。”

878762
女士高興地説:“沒問題。”她自我介紹名叫琴琴米亞,然後就招呼了一下屋里的其他人,不一會兒,一位年輕姑娘就抱來了一本厚厚的大書。它比一般的《聖經》都要大出一倍,十六開的樣子,封面是精裝的深藍色布面,扉頁有些破損,英文的書名頁上寫著:“聖經。舊約和新約。賈德森牧師由原文翻譯成緬文。”里面的內文就全是密密麻麻的緬文了,我翻了翻,又徵得同意拍了幾張照片,“看不懂,”我笑著把《聖經》遞還給琴琴米亞,可這本聖經怎麼看也不像100多年前的東西啊,“這本書應該是後來印刷的吧?我聽説這裡收藏的是第一次印刷的版本?”

她迷茫地看著我,搖搖頭説:“我沒有聽説過有另外一個版本。我們這裡都用這個。”

另外幾位女士也圍攏上來,經琴琴米亞翻譯後,七嘴八舌地討論了一陣。我不確定她是否明白了我的意思,也就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得到了正確的翻譯和解釋,總之,她們最後都露出遺憾的表情對我笑了笑,然後就自顧自地練歌去了。

1834年,賈德森終於完成了緬文《聖經》的翻譯工作,並於次年將其付諸鉛印。這是他花費了20多年嘔心瀝血的結晶。他編篡的《英緬字典》以及後人幫他完成的《緬英字典》,至今仍在被緬甸人所使用。1950年代,曾有人向當時的總理吳努建議,重新編寫《英緬字典》,吳努直截了當地拒絕了這項建議,並説:賈德森博士已經抓住了緬甸語言的精髓,這部字典清楚易懂。

賈德森在美國也受到了眾多的獎譽,至少有36個浸信會教堂、兩所大學、三座小鎮以他或他第一任妻子安娜的名字命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艦艇。美國聖公會教堂將賈德森去世的日子,4月12日,定為教會的節日。

878766
曼哈頓Greenich Village的Judson Memorial Church (網路圖片)

我問琴琴米亞:“你們都是克倫族嗎?”

“不是。我就是緬族。”她向我介紹説,自己做過中學老師,曾于1983年到1987年去英國留學過4年,“那可是經過一輪輪的競賽淘汰後爭取的政府獎學金名額噢!”她不無驕傲地説。

“那你們這裡有克倫族人嗎?”

“有哇。”她給我指了指正在彈鋼琴的中年女士,“她就是克倫族的。其實,曼德勒城里還有專門克倫人的教堂,但我們這裡用緬文布道,所以來的信眾比較多。平常都會有100多人,星期天,大家呼朋喚友的,能來300多人。”

我看著前面準備排練的婦女們,從她們的穿著打扮中,我根本看不出誰是哪個民族的。她們彼此交談著,互相更正著音調,有説有笑,親密和睦。

琴琴米亞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用一種近乎官方對外宣傳的口吻説:“我們這裡呀,包含有各個民族。你看,她是克欽,她倆是撣族,那幾個是緬族,穿白衣服的那位是孟族。”

一派民族大團結的景象!讓我趕上了。賈德森博士如果在天有靈......

“Nice。”我不禁脫口而出。

琴琴米亞也露出喜悅的笑容,揮手招呼大家:“來,咱們給客人唱支歌吧。”

878763
大家也不謙虛推讓,毫無扭捏造作,自自然然地站在長椅前,同聲高唱了一曲讚美詩……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1, 15:49
(十四)帕安

從毛淡棉到帕安的公家船已經取消,Breeze GH代理私家船公司,售價6000基,加1000基的碼頭Pickup。一位德國小夥子俏銷告訴我,不遠處街邊一個檯球屋賣的船票只要4000基,呵呵,當然去買便宜票嘍。

878816 檯球房外面的船票廣告。

這裡吐槽一下Breeze GH,名聲很大,在毛淡棉從業較早,為Lonely Planet所推薦,但實在是不咋的!沒電視,沒WIFI,沒熱水,浴室滿地蟲子,早餐差勁,還要25美金!我第二天就搬去了另一家Sandalwood Hotel,稍貴些,但性價比好多了。後面街上一家cinderella Hotel客滿,應該是最好的。這裡提醒一下,我臨行前就有朋友建言,在緬甸寧可多花幾塊錢住當地好一些的Hotel,也不要住一些亂要價的GH,性價比不划算。

878808
我們的船是這樣的。在經歷了順流伊洛瓦底之後,這次乘坐小船逆流薩爾溫江,感覺有些不一樣,但是沒有上次那麼激動了。這次的船上都是遊客,不似上次從傑沙到曼德勒,船上都是當地人。

船開出不到一個小時,就出了問題。船老大的解釋是載人太多,小船不斷進水,哈,後面座位上的幾個夥計在不停地向外舀水,估計快堅持不住了。少頃,他們截下來另一艘較大的船,我和另一位遊客被送上大船。呵呵,我還替小船里剩下的遊客們祈禱了一下。

878814 這是大船,我坐在了船老大的頂棚里,視野極好,超級豪華佳座。哈

878811 兩岸的風光是這樣的。

878812

878813

878815

878810
船老大是孟族人,名叫Nai,39歲,有4個孩子。我遞給他一支cheroot,他拿出檳榔給我嘗嘗,這是我第一次在緬甸嘗試檳榔,很擔心會留下血盆大口。

878867 接近帕安時。

878862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1, 20:39
我来帕安本想看看柯大溥的“兄弟门”追随基督的场景。然而,除了那里秀美的风光和质朴的人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漫山遍野的佛塔。我入住的酒店房间阳台上,正对著克伦人的圣山 —— 醉咖宾山(Mountain Zwegabin),那座山的山顶曾经是当地人祭拜原始鬼神的地方,现在也被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所占据。

879052 酒店房后的圣山。正好赶上一场暴雨,远处的圣山更显得神秘。

帕安城里的佛教寺庙随处可见,在市中心还可以看到几座印度穆斯林的清真寺,而唯一的一所基督教堂却坐落在城东南挺远的郊区。当地的克伦人告诉我,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人只占极少数。

879053 清真寺与佛寺交相辉映。

关于改宗基督教的克伦族人数,缅甸人的说法和基督教会的统计有很大的出入。缅甸官方的数据是百分之15的克伦人信仰基督教,而教会自己的宣传册上却说这个比例高达百分之40。

1853年,另一位美国传教士梅森(Francis Mason)在贾德森缅文《圣经》的基础上,完成了克伦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到了今天,即使按照百分之15的比例来算,克伦人中至少也有100万的基督教徒了。

879054 街头的三轮车夫。

二战期间,很多克伦人加入了英军,与亲日的缅族军队展开过正面交锋。缅族人一怒之下,曾经在日军进军途中路过克伦人村寨时大开杀戒,杀害了不少无辜的克伦村民,一度使两个民族的对立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后来,还是缅军的日本指挥官出面调停,才使得事态没有进一步加剧,但互相仇视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了彼此的心中。(为日军带路的昂山将军曾因为亲手杀死反日的本国人,在战后被告上法庭,当时的英国人意识到只有昂山才能稳住缅甸独立前的混乱局面,就将此事压下,息事宁人了。)

879055 帕安街头。

战争结束后,克伦族被排斥在旨在各民族团结一致、寻求共同独立的《彬龙协议》之外,这使得克伦人更加气愤。而当克伦人找到英国政府寻求帮助时,曾经同一战壕的“兄弟”却对克伦人的要求漠然处之,躲躲闪闪。克伦人只好自己做主,率先提出要求自治的主张,先发制人。

独立前夕,1947年2月,克伦民族联盟在仰光召开大会,700多位代表克伦各支派、各村镇的委员们都赶来参加了。会上通过了一些向英国殖民政府提出的要求,包括在独立后国会中增加百分之25的克伦人席位,克伦自治邦的划分要有一段海岸线,军队中要有专门克伦人的部队。在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回应后,克伦民族联盟主席苏巴乌基愤而从政府内阁中“交通及通讯”部长的位置上辞了职。

879056 江堤老树。

缅甸独立后不久,克伦人继续向联邦政府要求扩大自治邦的领土,他们希望得到的不仅是现有版图上克伦邦的一块地区,还要求将克伦人比较聚集的其他几个区域,包括伊勒瓦底区、丹那沙林区、汉沙瓦底区等一并划归克伦邦。他们还给这一整块地区取了一个克伦族的名字:考都雷(Kawthoolei),意为“富饶幸福的土地”。他们的要求自然遭到了缅甸政府的拒绝,克伦人也被斥为“英国的傀儡”,“缅族的敌人”。

879057 江边寺庙。
1948年2月,缅甸全国40万克伦人举行和平示威,他们提出了四大口号:立即承认“考都雷”的版图;请用行动表达民族平等;反对种族冲突;反对内战。

1949年1月,缅甸政府突然宣布撤掉了军队总指挥、克伦族人史密顿(Smith Dun)将军的职务,而由他原来的副手奈温接替,这直接导致了克伦阵营揭竿而起,组成了克伦民族自卫组织,与缅甸政府军展开激战。克伦军一路杀到首都仰光的郊区,政府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著名的永盛一役,就打了112天。传说中的老大和老二,终于上演了一出“兄弟阋于墙”的悲剧。

879063 萨尔温江落日
虽然克伦军的起义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此后的几十年中,“克伦族解放军”一直是缅甸各少数民族对抗政府军的主要力量。

60年代以后的军政府时期,克伦人的耕地、农场都被无偿“收归国有”,粮食被官价强行统购统售,克伦族的学校受到粗暴破坏,克伦人不被允许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学习,不可以有克伦文的书报杂志。大量克伦人流亡到泰国,并在那里建立了各种民权组织,向全世界控诉军政府灭绝种族、全盘缅化的暴行。如果你看过电影《第一滴血4》(Rambo 4),史泰龙从泰北进入克伦邦境内帮助克伦人,缅甸政府军枪杀克伦百姓,就是这段历史。

879062 孩子们的笑脸
由于缅甸军政府的强力镇压,以及众多不堪忍受常年战争的克伦人逃出边境,克伦族解放军的人数逐年缩减,到2006年,其兵力已不足4000人,而对手是号称40万之众的缅甸国防军。此后,克伦人的军事对抗逐渐转入消极,终于在2012年,克伦民族联盟与吴登盛的文官政府在帕安签署了停火协议。

879065 寺庙的窗口。
我在泰国美索见到了很多缅甸克伦人,那里有全世界最大的难民营,就是收留克伦难民的。我曾和一位克伦老人聊天,他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英国统治缅甸的时期是克伦族人日子最好过的时期。我问他,那为什么还有克伦人站出来反对英国殖民呢?

这位40多年前逃出缅甸的克伦难民一拍大腿:“他们胡涂啊!当然,英国人也有傲慢的时候,但他们的殖民制度比缅族的野蛮封建制度要好多了。英国人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他们不论是对缅族人还是非缅族人,至少还都当人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可以上学,我们的风俗传统可以保留,对我们克伦人来说,那段时期比历史上任何一段缅族统治的时期都好哇。”

查看完整圖文版

大賴
2013-06-02, 22:22
感謝妳的文章,讓我看到現在的緬甸。
緬甸正走向『緬甸之春』民主之路,雖然還有很長的路。
從妳拍的相片看出緬甸保有非常多的傳統建築及生活方式。
有機會一定要去緬甸一遊。

查看完整圖文版

2013-06-03, 02:33
沉思中~~~~
些許的哀愁夾雜著思念
我異地客居15年緬甸竟然只認識到皮毛
崇拜...............................

查看完整圖文版

doichang
2013-06-04, 00:09
今天看到缅甸宗教冲突已经打到大马了,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啊?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5, 10:48
感謝你的文章,讓我看到現在的緬甸。
緬甸正走向『緬甸之春』民主之路,雖然還有很長的路。
從你拍的相片看出緬甸保有非常多的傳統建築及生活方式。
有機會一定要去緬甸一遊。

謝謝鼓勵。緬甸絕對值得儘快一去,傳統生活方式終究會被現代生活衝擊得面目全非,現在還有些原汁原味。哈。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5, 10:52
沉思中~~~~
些許的哀愁夾雜著思念
我異地客居15年緬甸竟然只認識到皮毛
崇拜...............................

15年噢!?你一定有很多那裏的故事的。我覺得緬甸一旦走上正軌,很快就會發展起來,從歷史上來看,緬甸就是東南亞一個強悍的國家,解決好民族矛盾,專心發展,緬甸會迎頭趕上周邊國家,而且更好。我已經等不及再去一趟那裏了。呵呵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5, 10:54
今天看到緬甸宗教衝突已經打到大馬了,會不會越來越嚴重啊?

是噢?這幾天旅行在路上,都沒有看新聞了。希望衝突不要擴大了。

查看完整圖文版

jwkuang
2013-06-08, 09:12
看完你的遊記後我就開始拜讀 Burmese Days by George Orwell ,看完前兩段之後就覺得這本書寫的真好,人物景描述得栩栩如生,簡直就像是在看一副畫。實在是感謝你讓我接觸到這本書。Thanks!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8, 23:06
看完你的遊記後我就開始拜讀 Burmese Days by George Orwell ,看完前兩段之後就覺得這本書寫的真好,人物景描述得栩栩如生,簡直就像是在看一副畫。實在是感謝你讓我接觸到這本書。Thanks!

不客氣!;-) 我在傑沙看到有遊客隨身帶著這本書遊緬甸,哈哈。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8, 23:57
(十五)缅甸游随感

说是随感,不过是一些前面遊记中没有提到的感想罢了。缅甸一行28天,根本不够用的,回来后,脑海里还不断浮现出那里的山水和人们,也记挂著那些我没有去到的地方:密支那,Mark-U,抹谷,Naga Land,伊洛瓦底三角洲......等等等等。

一些点滴:

1,此行给我的惊喜之一,是缅甸的流行乐水平极高。几次在船上和长途汽车上播放的缅甸摇滚乐和Pop,让我耳目一新,无论是音乐的创作水平还是制作水平,在东南亚堪称首屈一指,比泰国、越南好出许多,比香港、中国大陆也要高出一个档次。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乐队是“铁十字”乐队(Iron Cross),后来发现Youtube上有不少他们的视频,其中一场在美国的演唱会现场很感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听一听。

2,缅甸,尤其是缅北和曼德勒周边,近20年来涌进了大量的中国云南移民,据缅甸人说,整个90年代,进入曼德勒周围地区的云南籍华人就高达25万到30万人。我无意探讨华人在其他国家讨生活的艰辛,也不想占领道德制高点,说那些身居异乡应该如何如何的话。我只是想记录一下,我了解到的缅甸人对这个移民潮的感觉。

我在品乌伦没有感觉到当年殖民地夏都的清爽和干净,反而觉得那里有点像曼德勒,暴土狼烟的。请我到家里做客的印度裔老太太潘茜直言不讳地对我说:“品乌伦过去不是这样的,现在中国人越来越多了,连接中国的公路上整天都是运送矿石木材的大卡车,城里越来越脏乱。”她明知我来自北京,却对我说下这些,对于她的直率,我深表感激。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一直闭关自守的缅甸刚刚开放,就像一个尚未开挖的金矿,我那些嗅觉灵敏的同胞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一定会借著毗邻之便捷足先登的。

对于大量华人新移民的不满和抱怨也在缅甸百姓心中滋生,这种逆反已经从缅北散播到缅甸其他地区。蒙育瓦莱比塘铜矿地区,当地农民对铜矿抗议的原动力难免不带有针对华人经济扩张的抵触。好在缅甸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克钦人、克伦人、掸族,最近的一波反印度穆斯林的浪潮成为目前缅甸境内最棘手的民族问题。

2012年,缅甸歌手霖霖(Lin Lin)录制了一首新歌,名叫《曼德勒之死》(点击收听:Death of Mandalay),歌中表达的就是曼德勒正逐渐被中国人占领的伤感、恐惧和厌恶之情,其中的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委婉地,我不想说
缅甸历史文化的堡垒
我出生的城市,消失了
都是谁,在这个城市里
东边的那些邻居
长著细细的眼睛
我想到无数的为什么
连皇宫城墙也沉默了……
他们是谁?在这个城市里
缺乏同情心的人
说著我们听不懂的话……
我们的曼德勒已经死亡

这首歌在缅甸很是流行了一阵,西方媒体也对此做过报道。霖霖在每一场演唱会上,都会被听众要求演唱这首歌曲。歌曲的最后,是一段吉他独奏的缅甸国歌,伴随著听众的齐声合唱,很有些众志成城、驱逐汉虏的味道。

3,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缅甸近两年来的改革开放也正是以新闻媒体的开放程度为标志的。2011年6月,缅甸信息部所属的媒体审查与注册局(PSRB)宣布,首先允许部分娱乐、体育、科技、卫生和儿童出版物实行自我审查,而不再需要出版前的预审。

2011年9月,3万多个长期被封锁的国外网站被解禁,其中包括YouTube、缅甸民主之声、美国之音等。同时,外国记者也可以自由获得签证,进入缅甸进行报道。

2012年8月,缅甸政府就正式宣布,停止对所有出版物进行出版前预审。

2013年4月1日,16家私营日报正式获准发行。虽然许多被批准的媒体尚未准备停当印刷上市,但仍有4家做好准备的私营日报当天登陆报摊。缅甸媒体称,这一天是缅甸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100多年前,敏东皇帝进行改革时,就于1873年颁布了缅甸的第一部《自由出版法》,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版自由的先驱。殖民地时期,缅甸全国共发行有200多种报纸和杂志。即使在独立之后,缅甸的媒体也由于受到1947年宪法的保护而享有空前的新闻自由,缅甸遂成为当时东南亚新闻出版最活跃的国家。

1962年3月奈温发动军事政变后,缅甸媒体的状况大家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现在中国央视的样子。由于长期的媒体封锁,缅甸成为全球最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之一,在非政府组织“记者无国界”每年的国家新闻自由度排行榜中,2010年,缅甸在178个国家中排名第174位,仅领先伊朗、朝鲜等4个国家(中国排名第171)。

然而,在2013年度由“记者无国界”组织评选的国家新闻自由度排行榜中,缅甸上升了23位,排在第151名,几乎赶上了东南亚的菲律宾和新加坡。(中国下滑了两位,排在第173名。我的一位缅甸朋友告诉我这个排名时,很得意地冲我笑了笑。呵呵)

查看完整圖文版

大賴
2013-06-09, 00:08
緬甸一直往民主之路邁進中!
祝福他們。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9, 00:25
緬甸一直往民主之路邁進中!
祝福他們。

謝謝大賴大大支援!也希望他們給中國做出個榜樣來。

(今天客棧好像發佈了圖片啊)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6-09, 14:16
4,缅甸交通工具

在缅甸尝试了几乎所有形式的交通工具,其中火车坐了四次。品乌伦到昔卜一段走了7、8个小时,是相对较短的一程,风景也很棒。曼德勒到杰沙最长,又是夜车,夜里很冷。仰光到毛淡棉风景最美,在火车上和老和尚聊天,他还送给我一袋咖啡。

885312

如果没有机会体验其他路段的火车,仰光的环城火车还是蛮有意思的,1美金的票价,环游三个小时,很多人描述过,恕不赘述。上几张照片吧:

885310 当地人的日常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

885311 各色人等,芸芸众生。

在蒲甘租了一天马车,另外几天租自行车。蒲甘的马车夫挺团结,集体抬价,Monopoly,不过,还是有议价空间。蒲甘不大,脚踏车都可到达,但较远的地方和沙路较多的地方不好骑,马车更方便。

蒲甘的长途汽车也是漫天要价,酒店订票加价百分之25是常事,街上各种掮客甚至马车夫都愿意帮你买票,从蒲甘到仰光开价18000到22000不等。直接到汽车站买票,一排售票棚子都开价15000,我顺嘴问了一句,“不是13000吗?”卖票的女子回答,“那是政府定价,我们总得赚点吧?”不过,她把我拉进里间,躲开外面的其他人,与我讨价还价了一番,最后13500成交。呵呵,议价空间挺大的,驴友们可参考。

缅甸的船运还算发达,不过,估计不久就会被其他交通工具取代。最近,缅甸成立了伊洛瓦底江水文保护委员会,对船运对水质和生态的影响展开研究,据说,有些航段将不再开放客运,想要一览沿江风光的童鞋恐怕要尽快成行了。

5,书报摊

缅甸书报摊和书店很多,比东南亚其他国家都易见。曼德勒的夜市里有专门的二手书市场,仰光街头有二手书一条街,仔细找找可以发现一些难得的旧书。

885299

仰光的书店一条街。很多出版社都在这条街上。

885300

885308 街头二手书摊。

885309

居然有Ayn Rand的Atlas Shrugged,国内中译本叫《阿特拉斯耸耸肩》,200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读者调查中,这本书被列为“影响美国人的100本书”第二位,第一位是圣经。

6,缅甸生肖

885326

缅甸的生肖不同于中国的十二个,而是只有八个。不是按照年份轮回的,而是按照一周,其中周三上下午分开,于是为八个。具体为:

周一:虎
周二:狮子
周三上午:公象(带牙的)
周三下午:母象
周四:老鼠
周五:天竺鼠
周六:龙
周日:妙翅鸟

885325
寺庙里都有专门为各种属相的人专用的拜坛,在大金塔等处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只在自己属相的神龛前烧香,呵呵,可别拜错了。

好像缅甸人起名字也是和这个生肖有关的,同是某个名字的人大概都是一周中同一天出生的。所以说,缅甸这个生肖对缅甸人的生活很重要。

————————————————————————————————————————

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啦,稀稀落落地写了好久,感谢栈友的鼓励。

查看完整圖文版

mak88116
2013-06-16, 01:21
您寫的真棒,給您拍拍手,一路看完除了對緬甸的風土人情感到好奇外,對於您在歷史政治上的解說也著實給我上了一課。再次感謝。看來有空我也需要找來歐威爾的書來瞧瞧了,他的另兩本我倒挺喜歡的。

查看完整圖文版

migitso
2013-06-24, 03:15
非常棒的描述,我看得很感動。
今年九月即將踏上緬甸ㄧ看這神秘的國度,身在一個伊斯蘭國家得我,周遭的朋友一直不斷告誡我要想清楚,因為那裡的宗教衝突、種族衝突,幾乎沒有停過。
但我想用自己的雙眼看看這個地方,不想只片面的聽別人述說那是個多麼危險的國家。
樓主把緬甸描述得栩栩如生,讓我捨不得移開視線,只想一直讀下去。
希望今年去緬甸時我也能將這美麗的國度好好的刻印在腦海並通過文字照片傳遞出去,讓周遭親朋好友知道,它其實很值得的!
謝謝樓主得分享。

查看完整圖文版

朱諾
2013-07-18, 12:17
您寫的真棒,給您拍拍手,一路看完除了對緬甸的風土人情感到好奇外,對於您在歷史政治上的解説也著實給我上了一課。再次感謝。看來有空我也需要找來歐威爾的書來瞧瞧了,他的另兩本我倒挺喜歡的。

謝謝支援。:-D

非常棒的描述,我看得很感動。
今年九月即將踏上緬甸ㄧ看這神秘的國度,身在一個伊斯蘭國家得我,週遭的朋友一直不斷告誡我要想清楚,因為那裏的宗教衝突、種族衝突,幾乎沒有停過。
但我想用自己的雙眼看看這個地方,不想只片面的聽別人述説那是個多麼危險的國家。
樓主把緬甸描述得栩栩如生,讓我捨不得移開視線,只想一直讀下去。
希望今年去緬甸時我也能將這美麗的國度好好的刻印在腦海並通過文字照片傳遞出去,讓週遭親朋好友知道,它其實很值得的!
謝謝樓主得分享。

馬來嗎?呵呵。

我大概也是在9,10月再去緬甸一次,原來計劃7月的,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啊。呵呵,很多地方都漲價了。

查看完整圖文版

aliceyiao
2016-02-03, 11:50
不知如何形容
看到你緬甸遊記的感受
文字娓娓道來 卻有說不出的憂傷
旅行不只是旅行 你看到的可是靈魂...

查看完整圖文版

緬甸歲月 ««« 查看完整圖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