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都需要冠夫姓吗?

在翻译字幕的时候遇到了这个问题,一个美国人说中国历史上女性嫁人后是不用改姓的,这句话实际上引申出好几个问题: 1、改姓指的是户籍上的姓还是契约文书上的…
关注者
30
被浏览
99,027

14 个回答

中国从来没有妻改夫姓的。虽然有冠夫姓的,但也不是所有女人都冠。

一些明清之际女文学家在出书作画时冠夫姓署名的例子(来自古籍原本或者古画):陆卿子署名“赵陆卿子”,邢慈静署名“马邢慈静”,顾若璞署名“黄顾若璞”,钱凤纶署名“黄钱凤纶”,季娴署名“李季娴”,柴静仪署名“沈柴静仪”,冯娴署名“钱冯娴”,李淑昭署名“沈李淑昭”,屈淑署名“韩门屈氏”,方维仪署名“姚门方氏维仪”,陈舜英署名“方门陈舜英”,方御署名“李门方御”,方如环署名“胡门方如环”,方如璧署名“邓门方如璧”。

但不冠夫姓的也有很多。可以说除了上述例子,我没再见过女子出书署名冠夫姓的。朱淑真署名“幽栖居士朱氏淑真”,沈宜修署名“吴江沈宜修宛君”,沈静专署名“松陵沈静专曼君”,方孟式署名“夫人方孟式如耀”,朱妙端署名“海宁朱妙端”,王端淑署名“山阴王端淑玉映氏(后面多个氏不是女子特有的,她丈夫也自称丁圣肇睿子氏)”吴宗爱署名“永康吴宗爱绛雪”,查惜署名“女史查惜淑英”......事实上在出书行世之类的正式场合,不冠夫姓的比冠夫姓的多多了,都是称xx之妻x氏xx,或者连氏字也省了。

有更开明的直接称号,李清照自称“易安室”,王微自称“草衣道人”,甚至都不称姓名。

冠夫姓基本是正妻的特权,侧室冠姓的目前没见过。金陵名妓杨宛从良后,出书署名“钟山女子杨宛宛叔”,柳如是集署名“河东柳是如是氏”。

至于xx氏这样的称呼,在古代是对的,翻了几本县志,记载普通女人的时候都是叫xx氏,动辄几百几千个,就算女子本姓是复姓也是这么记载,我曾看到有一个“黄诸葛氏”。要是丈夫姓也是复姓,那应该就是“诸葛欧阳氏”之类的叫法,虽然非常别扭,但的确如此。

但是有名望的女子,哪怕是只留下一个名的都不会这么记载。如果是命妇的,族谱上对她们的记载都是某某之妻(某某配)x夫人、x恭人、x宜人、x安人、x孺人之类的,x是娘家姓,不冠夫姓。例如:《吴中叶氏族谱》记沈宜修:“明工部公绍袁配沈宜人”;《海宁周氏宗谱》记朱妙端:“子济字汝航,号简庵,成化四年岁贡福建光泽教谕。(朱)恭人幼聪慧,七岁能诗......”,没有什么“叶沈氏”、“周朱氏”之类的叫法。前文所说的“韩门屈氏”只是屈淑安人自己这么称呼自己,并不能代表官方的写法。

不是命妇的,就会记成某某之妻(某某配)x氏,名xx,有字流传的加一个字xx。当然青史留名的女子也有被称呼为xx氏的,比如徐吴氏(吴宗爱)、杜纪氏(纪映淮)、周贺氏(贺双卿)。但是这样的叫法并不普遍。《吴江沈氏家谱》记叶小纨为:“沈永祯配叶氏蕙绸”,不称什么“沈叶氏”;吴宗爱在史书上也不会称什么“徐吴氏”,《清史稿》的称呼是“徐明英妻吴,名宗爱,字绛雪”。

综上:正史上对封建时期女性最普遍的官方称呼是:xx妻x氏,名xx,字xx。或者xx妻xxx,字xx。只要有名字流传,正史上就不会称为xx氏,这是县志、族谱通行的叫法。事实上就算是县志、族谱,直接称xx氏的也基本都是那些没有名字的或名字未被知道的。有名字流传的都会写名字。

《清史稿》中一个称xx氏的例子:

“任寨村二十烈女,任寨村宝丰县村也。嘉庆五年,教匪至,距村不十里,村民出御。此二十人者,与同村诸妇避於楼。教匪入村,攻楼,不能克,乃收禾黍积楼下,环而焚焉。火炽,楼中诸妇有穴墙而跳者,或欲与二十人俱,二十人同声曰:“教匪盈野,理难自拔,万一求死不能得,何颜食息于人世?死于刃,死于水,死于火,死同也。惟毕命於此,吾侪志决矣!”俄而风起,火益怒,楼烬,二十人熸。二十人中已適人者,何李氏、张王氏、刘王氏、冯刘氏、傅李氏、任赵氏、任周氏、任宋氏、任邱氏、任张氏、任赵氏、赵叶氏、李张氏、张赵氏、崔郝氏;未字者,何氏、冯氏、傅氏、熊氏、崔氏。”

这样称呼是因为她们并没有留下名字。

1、古代沒有改姓一說。戶籍以夫家為主,記錄男子則稱名不姓,記錄女子則稱某氏,一則婦人不通名,一則明其娘家。契約亦然。若前文不及夫姓,則冠以某門某氏,若某某氏以明之,行文需要耳。

2、有封贈的婦人都是稱其封的。比如《家禮》神主:母則曰“宋故某封某氏諱某字某第幾神主”粉靣曰“皇妣某封某氏神主”。神主是最神聖,且蓋棺定論的東西,陷中所題是人最本質的身份,這裡只有姓,沒有夫姓。

3、後世習俗,未出嫁女子有稱名的,需要時則稱姓。出嫁後則稱某氏,需要時則加夫姓。

案中國義理,1、婦人必有歸宗,為父兄期年,此小宗不變也。父母在,雖諸侯夫人歲一歸省,此親不變也。2、夫婦義合,以義合者有絕道,夫婦非不可變也。3、夫為妻之父母緦,子為母之父母姊妹小功。姻親謂之兄弟,載於五服。綜上所述,婦人雖屬夫族,必存其姓,存其氏,厚其小宗,以備大歸有所依也。則以秦姬呼之者,猶以吳孟子諱之也。所謂稱夫者,避其名,取簡便而已。後世所謂吳王氏云者,非先夫姓,不過婦人居夫家,故衙門主夫之門第而問之耳。

西人所以從夫姓,蓋以為婚姻神定,一成不可變,夫死不得改嫁,不義亦不得離婚。過去西人又以為婦人智力低下,沒有處事能力(如經營產業,跨越省界),所以一概由其夫做主,故改夫姓。

日本及部分地區就是墻頭草,還有人真以為代表中國傳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