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练好米芾的行书啊???米芾行书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关注者
47
被浏览
39,459

21 个回答

米芾(1051-1108)

米芾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

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作品全集】手动码字原创不易,各位知友点赞呀谢谢:)

一、《三吴诗帖》纸本 行书 纵30.6厘米 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 天子。瑞节高如松,一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米芾18岁时(公元1068年), 授秘书省校字郎,出任广东浛洸(今英德)尉,居职二年。任内在地方的风化教育上留有很好的口碑。据阮元《广东通志》所载,他在浛洸时“风韵潇远,趣向高洁,山水佳处,游题殆遍,而职事修举,教化兴行,祀名宦。”在浈水边的烟雨楼,望夫冈都留下有名的诗篇,在英德,阳山,潮州都有石刻,在广州留有墨迹。

二、《拜中岳命作》 纸本 行书 纵29.3厘米 横10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拜中岳命作。

芾二。

云水心常结,风尘面久卢。重寻钓鳌客,初入选仙图。鼠雀真官耗,龙蛇与众俱。却怀闲禄厚,不敢著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 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


三、《乡石帖》 行书 纵28.2厘米 横30.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

元章。

四、《伯充帖》行草书 纸本 纵27.8厘米 横3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伯充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行草书。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信札一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因是信札,米芾写来十分随意,但扎实的功力使这件小札也体现了用笔迅疾、力沉奇倔,欹侧取势而无霸气,转折间多机巧锋芒,笔势放的开,收的住,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李之仪评米芾:“超轶绝尖,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经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释文] 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

伯充台坐。

五、《清和帖》行书。纸本。纵28.3厘米 横3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纸本,行书八行,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清和帖”是米芾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释文: 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六、《蜀素帖》 墨迹绢本 29.7×284.3cm 元祐三年(1088年) 台北故宫博物馆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 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释文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絳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託殊。 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鱼霜金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苧,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 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綵牋书尽翦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寧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闭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 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峴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琼衣玉為珥。 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 幽掺久独处,迢迢愿招类。 金颸带秋威,欻逐云檣至。 朝隮舆驭飆,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駈,蟾餮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 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偽。 粉粉夸俗劳,坦坦忘怀易。 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焕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臚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幘。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士苴尪鴟那一顾。 邇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鴟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捨殊途莫迴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七、《虹县诗卷》纸本 行书 纵31.2厘米 横487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卷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两首自作七言诗。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 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贵。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 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 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跋。

释文: 虹县旧题云。 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 碧榆风。满舡书画同明月,十日陏花窈窕中。 再题。 碧榆绿柳旧游中,华发苍颜末退翁。 天使残年司笔研,圣知小学是家风。长安又到 人徒老,吾道何时定复东。题柱扁舟真老矣,竞 无事业奏肤公。

八、《岁丰帖》 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3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於仁

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

九、《留简帖》,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9.7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芾顿首再拜。前留简而去,不得一见,于今怏怏。辱教知行李已及。偶以林宪巡历,既以回避,遂谒告家居。或渠未至,急走舟次也。粮如命。他干一一示下。对客草草。芾顿首。

注: 林憲,字景思,號雪巢,吳興人。乾道間中特科,監南嶽廟。參知賀允中愛其才,以孫女妻之,因寓居天台。工詩,有雪朝小集 。

十、《闻张都大宣德尺牍》纸本 行草书 纵29.4厘米 横33.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者。傥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

十一、《彦和帖》纸本 行草书 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启。经宿。

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

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十二、《逃暑帖》纸本 行书 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衾□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十三、《值雨帖》纸本 行书 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值雨帖》行书。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

释文: 芾顿首。早拜见。值雨。 草草。不知轴议何 者为如法。可换更告 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 里。去住不过 数日也。

十四、《竹前槐后诗卷》行书。纸本。纵29.5厘米 横3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

释文: 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 *然,比想 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 奉寄。 希声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 领华胥屡往还。雅兴 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十五、《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纸本 行草书 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戎帖一、薛

帖五上纳,阴郁,为况

如何?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十六、《箧中帖》纸本 行草书 纵28.4厘米 横3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南宫天机笔妙(鲜于枢书)

芾箧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

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

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

酒百馀尊。其他不论。帖

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

上。研山明日归也。更乞

一言。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十七、《苕溪诗卷》纸本 行书,纵30.3厘米 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 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 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 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 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 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 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 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 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 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十八、《珊瑚复官二帖》纸本 行书 分别为26.6×47.1cm;27.1× 4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复官二帖》,前为《珊瑚帖》,《复官帖》附之后,纸本,墨迹,行书;分别为纵26.6cm,横47.1cm;纵 27.1cm,横 49.9cm。 1956年由著名实业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1897--1982年)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擅水墨山水,但米芾画迹不存于世。今天我们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 《珊瑚帖》,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此帖充满着收得名画宝物的狂喜之情,线条流走跌宕,神采飞扬。写到"珊瑚一枝",不禁加重笔画,继而米芾突然以画代笔,似乎还不尽兴,再补之一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愉悦之情,跃然纸上。米芾作画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样兴之所至,随手涂抹。在字里行间随手涂抹的例子还见于《铁围山丛谈》,谓米芾在写给蔡京的一帖中诉说流离颠沛之苦,随手在文中画了一只小船。这是文人墨戏的表现。

  此帖是米芾晚年之作,被认为是米氏的"墨皇",字态尤奇异超迈,随笔而书,神韵自然,且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如元代虞集评言:"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书写材料也很特殊,用的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写的作品。

  《复官帖》,据考证当作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凡十三行,共90字。字型大小错落,字字侧欹险峻,左右腾挪,信手挥就,然绝无造作之气,仿佛西方艺术大师的一幅速写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珊瑚复官二帖》曾经南宋内府,元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梁清标、王鸿绪、安岐、永瑆、裴伯谦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著录。

释文:

《珊瑚帖》——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画珊瑚笔架一座,旁书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复官帖》——一年复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检举告示下。若须自明,託做一状子,告词与公同。芾至今不见冲替文字,不知犯由,状上只言准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告。或闻复官以指挥日为始,则是五月初指挥,告到润乃七月也。

十九、《方圆庵记》碑拓 元丰六年(1083)

《方圆庵记》 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此碑由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时期佳作,多从集王圣教出,颇有可玩味处.

二十、《盛制帖》行草书 纵27.4厘米 横32.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 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 见.寒光之作,固所愿 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 天启亲.

  说明;   此为致蔡肇书札.   蔡天启(蔡肇),润州丹扬人,尝先後从王安石,苏轼学.   此帖为元丰五年赴金陵幕,会主者谪去,因见王安石之时.此时天启正从荆公读书於锺山也.此处主者乃指刘庠.故知此帖乃米黻书於金陵,而时正为元丰五年.   元丰六年(西元一○八三年),米芾因刘庠之荐引,而往金陵拟谋「从事」之职.,遂告落空.此时正值王安石谪居金陵锺山,米芾以诗文贽见.介甫於人向少称许,然於米氏诗文却颇赏识,并与之共论书法,米芾於观赏王荆公书法後,鉴别出其所受堂代书家杨凝式之影响,王大为叹服,谓「无人知之」.此时米芾年仅三十三,然其惊人之鉴赏能力,业已显现.另米芾死後,其「墓志铭」之作者蔡肇,亦於此时相识,盖蔡乃王之门人,时正在帐下.   补:刘庠,宋颜子,字希道,中进士第.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除监察御史裏行,帝不豫,储嗣未正,庠疏颖王长且贤,宜使日侍禁中.神宗立,迁右司谏,历知开封府,王安石欲见之,竟不往,奏论新法,不附安石.元佑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安石称其博.

  赏析:   因是信札,所以风骨超逸,通帖观之,行草相间,愈写愈见精神.   首行起始,出之以行书,接著以草为主,行笔迅猛而带涩势,圆劲流畅而不飘浮.写至款字「黻顿首」处,此时笔锋上的墨已不多,行笔意如游丝,亦如粉蝶戏花,蜻蜓拂水.然而事虽言明,意犹未尽,空纸尚在,遂又笔酣墨饱,纵情挥洒.直至「天启亲」三字雄立乃止.其癫狂怪癖,纵情肆意之态如在眼前.   细观整幅作品,第一行与後三行的字体不一致,「盛制珍藏」四字展露此作品给人的感觉应是向外伸展但带有些刻意笔触;而「荣感日夕」以下却有信笔写来,连绵一贯到底之流畅感,越写越畅快,至最後款字「黻顿首」一笔带起,末笔往上一挑,附加一点,使整幅作品意更饱满,气不外漏.虽然首四字给人庄重,小心翼翼之感,但「荣感日夕」四字调和了上下的意态,由慢而快的速度,把米芾信手执笔意犹未尽的心情表露无疑,更潇洒写出「天启亲」三字.後有董其昌跋:「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於此.」   整体言之,此帖竦瘦节体尚多,意态奇出.

二十一、《叔晦张季明李太师三帖》 纸本 行书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故以秘玩赠之,题以示两姓之子孙异日相值者。襄阳米芾、元章记。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释文:

余收张季明帖。云秋

气(衍字点去)深,不审

气力复何如也,真

行相间,长史世间第

一帖也。其次"贺八帖"。

余非合书。

释文: 李太师收晋贤十四 帖。武帝、王戎书若 篆籀,谢安格在 子敬上。真宜批帖尾 也。

 米芾《三帖卷》 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均纸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二十二、《向太后挽词帖》 纸本 小字行楷 纵30.2厘米 横2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芾《向太后挽词帖》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叶恭绰记《宋米元章〈向太后挽词〉》载:“米元章书法,以小楷为最佳,但现存仅一件,即《向太后挽词》也。其实,亦系行楷。此物,以前未入过元、明、清三朝内府,以挽词犯忌讳也。”此《挽词》“本为端方所藏,后归景朴孙,又归袁珏生。袁去世后,转入鄞人周湘云手。闻与耶律楚材诗卷,均入故宫博物院矣”。

释文: 大行皇太后挽词 余庆源真相,求贤佐 裕陵。 知几卷箔早, 戡变叱 龙升。 静德群邪震, 清心后世矜。 大恩知欲报, 圣孝已逾曾。 右一。 温厚同 光献, 刚廉法 宝慈。拥扶乐推 圣,照彻托公欺。南纪归忠魂, 东朝足 素规。 仁明存 旧幄,常似 补天时。 奉议郎充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武骑尉赐绯鱼袋臣米芾上进。

二十三、《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 行书 纵27.6厘米 横3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十四、《公议帖》(又称《长至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瞻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二十五、《韩马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3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预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


二十六、《新恩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4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再拜,

新恩吏部侍郎台坐。春和,

恭惟

神明相佑,

台候起居万福。芾即日蒙

恩。

大贤还

朝,以开太平,喜乃在己。芾

薄留泗滨,烝然来思,岂

无念哉?谨奉状上

贺,不宣。门人米芾顿首再拜。

新恩吏部侍郎台坐。

三月三日上。

二十七、《论草书帖》 纸本 草书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

子。变乱古法。惊诸

凡夫。自有识者。怀

素少加平淡。稍到

天成。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

可悬之酒肆。辩光尤可

憎恶也。

二十八、《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 纸本 草书 纵25.2厘米 横3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说明: 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份施展。 在帖中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对书法求好的态度。涟水时期,米芾勤于练习晋人草书,此帖与《焚香帖》、《草书论书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经常与薛绍彭书信往返,讨论购帖事宜、交换习书心得,或是品评论书,两人堪称最佳书画友。 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江苏涟水)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海岱楼在江苏涟水地区,是唐、宋时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楼,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最佳旅游景点,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来形容它视野辽阔、宏伟壮丽的景观。它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楼所见迷蒙的景致。在另一阙词〈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并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诗人登楼眺望,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二十九、《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 纸本 草书 纵25.2厘米 横3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 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

三十、《研山铭》卷 南唐澄心堂纸 行书 纵36厘米,横13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米芾《研山帖》,行书墨迹。在明代张丑的《真迹目录初集》、《清河书画表》和清代吴其贞的《吴氏书画记》中都有记载,据推创作于1101年至1102年间,作品沉雄苍劲、挥洒纵横,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专家研究说,作品早年曾入藏宋代内府,后一直为民间文人雅士珍藏。上个世纪20年代被日本一家博物馆收购而东渡扶桑。   《研山铭》共计39个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专家对此帖的评价为:“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也正因为如此,这件墨宝一露面就引起众多书画家、收藏家的关注,热切期待能让它返回祖国。   国家文物局获此信息后,依法组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有关专家对这件作品进行了鉴定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确属米芾真迹,具有极高艺术、历史价值,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再次流散境外。据此,国家文物局经批准,使用专项经费,依法通过定向拍卖方式竞买了这件《研山铭》。

三十一、《砂步诗帖》 纸本 行书 29.6X38.5cm 29.5X3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三十二、《吴江舟中诗》卷 31.3×559.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全卷31.3×559.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米芾大行书传世书迹不多,以吴江舟中诗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凡四十四行,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有“张文魁”印)视为至实。後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JOHNM.CRAWFO RD) ,并寄赠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释文: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 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 舡工怒鬭语、夫坐视而怨。添槹亦复车、 黄胶生口咽。河泥若祐夫、 粘底更不转。添金工不怒、意满怨亦散。 一曳如风车、叫噉如临战。傍观鸎窦湖、渺渺无涯岸。一滴不可汲、 况彼西江远。 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晩。

朱邦彦自秀寄纸、呉江舟中作、 米元章。

三十三、《淡墨秋山诗帖》 纸本 行书 29.1X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三十四、《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诗,麻、楮混料纸 行书 纵29.4厘米 横2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十五、《向乱帖》,又称《寒光帖》 淡黄纸本。行草书。纵27.3厘米 横3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乱帖》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此帖书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释文: 向乱道在 陈十七处,可取租及米, 寒光旦夕以恶诗奉 承。花卉想已盛 矣。修中计已到官。黻顿首。

三十六、《粮院帖》,又称《历子帖》 纸本 行书 纵25.6厘米 横3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再启。历子倅车

送去,粮院欲推过他

人,不任其责。傥粮院知

于法无碍,即自勘,使句

院自驳,驳处即求直

之端也。度此事必辨

于上下乃已,幸

左右明察,公文非得

已也。或携示倅,佳。

芾皇恐。

三十七、《元日帖》 纸本 纵25.2厘米 横40.5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 泗戎东下未 已有书至彼,俟之.

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为草书九帖之三。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三十八、《德忱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5.4厘米 横7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

说明: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 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 。 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惇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 。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御寇”二句,即用此典。 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 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 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 。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此实记实之言。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 ,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

艺术赏析: 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虽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间有的字略小,但大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单字方面,这帖有一些重复字出现,端看米芾怎么作变化: 林:“林”君和满“林”。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君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比竖起来写,多用藏锋,末一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 寺:“寺”院和在“寺”。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若非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气来。 海: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第一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一个倒三角形;第二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大变化;第三个“海”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 求:“求”门馆和应“求”。此二字没有很大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方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 能:必“能”、“能”容和傥“能”。第一个“能”字和第二个“能”自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一个“能”字较紧缩,第二个“能”字向下伸展,一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角,第一个“能”字有折角;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一致,看似平淡。 舟:吞“舟”和此一“舟”。这两字截然不同的写法,前者细挺的线条,加上竖钩时狠狠往上锐利一钩,横画也以粗笔带过,成为字的重心所在;后者小而圆,中间的短撇靠右,横画顺势带开,感觉到这个字重映带相接,前者重体态。 也: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第一个“也”字圆软,向势的笔画居多;第二个也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第三个“也”字较第一二个夸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以余观点,第二字最佳。

三十九、《恶札帖》 纸本 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

四十、《法华台诗帖》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

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

似登台。

四十一、《道林诗帖》 纸本 行书 纵30.l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 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 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释文] 道林 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 杉松振老髯。僧 迎方拥帚,茶细 旋探檐。

四十二、《焚香帖》 草书 纵25.2厘米 横25.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

 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四十三、《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 行楷书 纵22.9厘米 横4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澹秾动 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

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

左司郎中黄诰。

隋珠荆玉烂生光,际天蟠地射八荒。嗟我一见犹激昂,而况好古真元章。不买金钗十二行,以 彼易此归华阳。天公六丁气焰长,雷电取去宜深藏。

职方郎中刘泾。至人代天发幽光,手生苍华秀芜荒。万夫蛇蚓谢轩昂,断是龙被五色章。大 珠自点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公其敬识神理长,不畀正眼非归藏。

承议郎薛绍彭。宝晋不空来夜光,沧浪一濯聊治荒。至宝无价谁低昂,怀充押尾开元章。楷 字不见褚影行,永和岁月今茫茫。传至太平随世长,金题玉躞重珍藏。

刘泾。金十五万一色光,平生好奇非破荒。神明顿还貌昂昂,冠佩肃给系宝章。晓趋大庭动 鹓行,但笑不与见者忙。北窗卷舒化日长,何必绝人洗而藏。

绍彭。晋大司马至洛阳,威略已著摧破羌。声驰江左传国光,右军笔阵争堂堂。妙用作意驱 俊鋩,惊鸿乍起游龙翔。仁祖无奕乌衣郎,挂名篇末流遗芳。开元散落王涯藏,联翩飞动茂密行。 料简鉴赏盛有唐,传授视此真印章。

四十四、《提刑殿院帖》(又称《衰老帖》 存疑) 行书 纵34.5厘米 横4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启。衰老人所弃,蒙□节,翌日欲拜谢,虑大君子讶其情文,钦向钦向!晴和,起居何如?想□检已了。来日欲屈华节,同彦勉家庖早饭,不审肯顾否?谨具启,不备。芾顿首再拜。提刑殿院节下。


四十五、《来戏帖》 翰牍九帖之一 纸本 行草书 纵25.5厘米 横4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下添: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务(旁注:是晋公绘像恩泽)家秀才(下双行注: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双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米芾《来戏帖》,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翟院深的画及王羲之《来戏帖》,为米芾所错失的两件佳作。不知为何,米芾后来却积极想要获得,且愿意付出比当时更高的价格。此札记录了米芾收藏的过程及心态转变,对于 北宋 书画 鉴藏活动,提供具体而生动的例证。

翟院深,营丘(今山东淄博)人,山水学李成,临摹逼真。李成之孙宥为开封尹时,所购藏其祖父之画作即多为院深之笔,可见其风韵之相近。

此札中,米芾认为秀才跨马图为翟院深所画,然在《书史》中将之定为李成。

米芾因价格问题而未购此作,后为长洲县(今江苏吴县)的宝月大师所得。最后,米芾希望宝月大师可以割爱,为此他愿意付更高的价格。

米芾叙述王羲之《来戏帖》的状况,黄纸玉轴,草书,末书“来戏”二字。

王羲之《来戏帖》卖方欲售一万五千,但米芾只出一万,故未成交。后来,米芾愿于原价上再加二、三千,希望可以收藏此作。

四十六、《致伯修老兄尺牍》 翰牍九帖之二 纸本 行草书 纵25.4厘米 横4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前

补书: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芾顿首启:画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书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草字,上有为人模墨透印损痕。末有二字: “"来戏”,*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办。或能白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顿首上,伯修老兄司长。……不记得也。存纸尾。来戏,*才字。

四十七、《晋纸帖》 翰牍九帖之三 纸本 行草书 纵23.7厘米 横3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

四十八、《适意帖》(又称《玉格帖》) 翰牍九帖之四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35.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四十九、《贺铸帖》(翰牍九帖之五) 纸本 行草书 纵23.4厘米 横3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

五十、《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2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 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   “丹阳”乃润州古称。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   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从文字看来,已有《世说新语》中晋人名士风度。

  赏析:   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五十一、《致伯充尺牍》(翰牍九帖之七 又称《业镜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2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敬闻命。此石亦不恶。

业镜在台州耳。

芾顿首。

伯充台坐。彦臣如何?

五十二、《惠柑帖》 翰牍九帖之八 纸本 行草书 纵22.7厘米 横3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十三、《戏成诗帖》(翰牍九帖之九) 纸本 行草书 纵23.9厘米 横34.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戏成呈司谏台坐,芾。

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

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

里,赤目雾起阴纷薄。我曾

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

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

—夜转筋着艾燃。关漼。 如今

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

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五十四、《紫金研帖》 纸本 行书 纵28.2厘米 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苏子瞻携吾 紫金研去,嘱其子 入棺。吾今得之,不以 敛。传世之物,岂可 与清净圆明本来 妙觉真常之性同 去住哉


  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40厘米。钤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鉴赏”、”宣统鉴赏”等鉴藏印。见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宝》册,《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等有著录,是最为著名的米芾传世书法佳品之一。   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秦汉以前的书法,自然也讲流爽之美。传秦时蒙恬论用笔,曾说:“若能用笔,当自流美。”但这种“流美”,却又“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秦·李斯论书语)。所以说,中国早期书法的“流美”一词,是为以中锋运笔,令点画线条有“玉箸”之态而设置的。嗣后,虽然书法的笔法开始走向“夫书势法扰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之态(汉萧何论 书语),但此期书法笔法所重视的,仍然是书法外在的视觉美感,还没有达到令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审美高度。   当然,在唐代的书法中,已经开始有了对书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识追求,但此期尚属探索阶段,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理论总结,然而,到了宋代,对“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仅有了明晰的理论述说,而且还出现了米芾《紫金研帖》这样的书法力作。   米芾的《紫金研帖》,确实是令毫平铺纸上,并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且使书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书法力作。这种“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笔法,犹如中国人吃饭时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两根细棍,在指头的作用下,可以“夹”、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还可以“叉”,总之,它是灵妙多变,为方便人们实用服务的。照之于书法,那“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笔法,在书法家以气运腕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苏”字的草头两点、“之”字上点的写法;可以“叨”,如帖中的众多横画的起笔;甚至还可以“夹”,这是一种“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两点;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笔的两撇。总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为了使书法血浓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够姿奇态逸而灵活用笔的产物。宋代以后的书法大家,如元之鲜于枢、明之吴宽、徐渭、黄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铎、傅山,都是在深刻研习米芾书法后而卓然成为大家的。

五十五、《政事帖》(又称春和帖) 纸本 行书 纵30.5厘米 横40.8厘米

[释文]芾顿首再拜。春和,政事之暇,起居何如?芾幸安。春入沂水,想多临览之乐。只尺何时从公游?临风引向。谨专人奉状,不宣。芾顿首再拜。知府大人麾下。

五十六、《乐兄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9厘米 横66厘米

释文:

芾顿首启。乃者忝命畿邑,蔽于法守,与监司辨事于朝廷。方时清明,大理监司,伏辜。于是请解以疾,尚蒙优恩,坐尸廪赐,少遂江湖之心。方图再任,而近制厘革,念非久复。仆仆走黄尘,未能高卧,此为恨也。蒙故旧不遗,枉书感愧感愧。监□□中岳祠米芾顿首上,

乐兄同官阁下。

五十七、《真酥帖》 纸本 草书 纵28.6厘米 横2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酥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五》。   黄山谷《糟姜银杏帖》有“雍酥二斤”语,遂知“真酥”乃真州所产者也。   《宋史·徽宗纪二》:“(崇宁四年七月)辛丑,置四辅郡。以颍昌府为南府,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帖有“胡西辅”,故书于此后甚明。此人乃胡宿之子胡宗回。《宋史》本传:“兄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大观中卒。”吴廷燮《北诵经抚年表》系胡氏知成德军于崇宁五年,则此即为《真酥》下限也。   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人,宿从子。用荫登地为编修,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为熙河帅。属羌郎阿章叛,宗回遣将讨之,皆败死。于是转运判官秦希甫议弃湟鄯,宗回持不可。会徽宗弃鄯州,夺宗回职知蕲州,凶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   米芾入都为书画博士前,或居润州,或官无为。润州入京,唯有水路,而无为枕西江,何如直北为便。帖云“一兵陆行”,既可差役,则非无为莫属。此帖乃得系于崇宁四年七月至是年之末。

释文: 真

一斤,少将微意,欲置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将。都门有干示下,

是 胡西辅所送。芾皇恐顿首。 虞老可喜,必相从欢

五十八、《臈白帖》 纸本 草书 纵30.5厘米 横23.7厘米


五十九、《陈揽帖》(昨日帖) 纸本 行书 纵25.9厘米 横2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

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

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

到部,未缘面见,欲罄

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

六十、《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知府大人尺牍

释文: 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 长者于此,数厕 坐末,款闻 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 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 遂末遑只造 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 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简介:

  此为致知府大夫书札。

  由“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或即元祐二年去汴京东归时所作。

  元祐二年,米黻过甬上(今安徽宿县),六月南都舟中(南京、商丘)。居汴京保康门内,出则戴高檐帽,撤轿顶而坐,招摇过市,晁说之喻为鬼章。是年,以唐巾深衣语蜀党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郑嘉会、秦观、陈虚碧、王钦臣、刘泾及圆通和尚雅集王诜私邸之西园。公麟作图,米黻为诗集作序。当时宋的政坛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这样的称呼。蜀党以苏轼为首,依附朔党的人最多,这时候熙宁、元丰两朝掌权的官员,都已经退休居闲散的官职,怨恨的情绪都浸入了骨髓,暗中在窥伺内争的嫌隙。   余以为米黻或许不想淌入政争,遂离汴出京,以避交游出饯。   高后垂帘时诏避父高遵甫讳,故文及甫但称文及。“府”字犯嫌名,乃缺笔避之。   此帖末签名形态与《苕溪诗》几同,“闻”字门部,亦与《苕溪》“兰”字相似,皆集颜行使然。但写时或略早。

  评论:   宋曹勋《松稳集》:“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赏析:   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书写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如相次的“进邂逅”三个辵字边,便有一律之嫌,这无疑是经验不足所造成的。《蜀素帖》这个部首变化无端,极少雷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书早于“元祐戊辰”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整个布局上,以余浅见,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六十一、《甘露帖》(又称弊居帖) 纸本 行书 纵35.5厘米 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再启。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东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之西为致爽轩。环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垂荫一亩,真一亩之居也。四月末,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运致宝晋桐杉之间。五月望,甘露满石次,林木焦苇莫不沾,洁白如玉珠。郡中图去,至今未止。云欲上,既不请,亦不止也。芾顿首再拜。

六十二、《烝徒帖》 纸本 行书 纵29.9厘米 横3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 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

六十三、《自叙帖》宋拓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自叙帖》宋拓本,被收入《群玉堂帖》。此帖运笔迅劲,枯润燥湿,错落有致。米芾大字一向流传较少,故此帖尤为珍贵。学者如能潜心揣摩,边临边悟,定能登老米之堂奥。

六十四、《建州帖》碑拓 行书残本

米芾《行书建州帖》,又称《送陈觉民诗》。凡十五行,共一四一字,写于元符二年(1099)六月。

【释文】  □□□□□數惡詩上呈送陳建州覺民

七年烏帽抗黃塵,晝錦歸來世又新。

若過武夷山下看,人間不太敝精神。

□ 頭何慕久京華,靜洗黃塵眼界花。

萬寶精神在風月,好詩追取不須賒。

陳詩首唱云:

汨汨塵埃閱歲華,青山相見認空花。

清淮風月元無價,慿仗詩翁為我賒。

又一篇云:

長淮千古自流東,六月城頭日日風。

天際玉潢無出處,夜山圍在月明中。

絕唱,近為之刻而不復和。

六十五、《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唐中书令河南公褚遂良字登善临晋右将军王羲之兰亭宴集序,本朝丞相王文惠公故物。辛未岁见于晁美叔斋,云借于公孙。辛巳岁 购于公孙巘。黄绢幅至“欣”字合缝,用证摹刻僧字,果徐僧权合缝书也。 虽临王书,全是褚法。其状若岧岧奇峰之峻,英英秾秀之华,翩 翩自得,如飞举之仙。爽爽孤骞,类逸群之鹤。蕙若振和风之丽,雾露擢队干之鲜。萧萧庆云之映霄,矫矫龙章之动彩。九奏万舞,鹓鹭 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宜其拜章帝所,留赏群仙也。至于永和字合其雅韵,九觞字备著其真标,浪字无异于书名,由字益彰其楷则。 若夫临仿莫称于薛、魏、赏别不闻于欧、虞。信百代之秀规,一时之清鉴也。壬午八月廿六日,宝晋斋舫手装。 襄阳米芾审定真迹秘玩。

六十六、《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 纸本 24 X 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摹。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余皆双钩,清润有秀气,转摺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   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   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著谈标,书存马式(戎)。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瑶机绵绰。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元祐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   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褚遂良摹兰亭序》元陆继善摹本后跋赞(旧题明陈鑑藏本)。此跋赞文句与米芾《书史》所载大同小异。   关于《褚遂良摹兰亭序》此摹本,明文嘉及王世贞等人云,此本系成化年间对陈鑑(字缉熙)据所藏古模本钩模后以米芾跋赞移配而成,基本保存了原貌。后人亦据文嘉和王世贞对陈鑑的评论,皆误将此本定为陈鑑所伪。后考证,此摹本实为元代陆继善所摹,陆继善曾经勾摹其兄所藏的《兰亭序》,传世有五种之多,此为其一。(参考《文物》2006年第5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元陆继善摹兰亭序考》)

六十七、摹王献之《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六十八、摹王献之 《东山松帖》,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六十九、摹王羲之《行穰帖》硬黄纸本 24.4×8.9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载:“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两行,十五字,有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双龙、“宣和”、“政和”等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又为清安岐所藏,后归清内府,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行穰帖》点画敦厚,行笔充实有力,节奏稳健,气息平和,毫无剑拔弩张之习,所谓“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书谱》)。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於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古法偏於雄而少於秀。王羲之的出现,则是完美的统一,且出於天然,得之天放。但《行穰帖》则以雄为主,回归古法,在王羲之众多作品中,其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董其昌对此甚为赞叹,跋云:“然观其行笔苍劲,兼籒篆之奇踪。唐以后虞、褚诸名家,视之远愧,真希代之宝也。”可以想见,右军笔法,变幻莫测,如龙如象。正如乾隆帝御笔题首:“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七十、摹王羲之《大道帖》,纸本,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七十一、《褚摹兰亭序》卷,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后纸题跋、印章考证,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又据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也可印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点画用笔少锋芒,与近真的《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呈鹅毛笔书写特点的风格迥异,亦和以褚摹为底本的唐摹本墨迹不同,当属于唐以后一再重摹的宋摹古本。此卷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亭八柱”。

七十二、摹颜真卿《湖州帖》纸本 纵27.6厘米 横5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是帖无书写年月。帖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 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考颜真卿于 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 (廿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落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关于杭、湖、苏、越因海啸而引起 的水患,新旧《唐书·代宗纪》及《古今图书集成·水灾部》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 刘尚书即刘晏。刘晏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为尚书之职。“刘尚书”下不清二字,应 是“安抚”。故此可知颜真卿此帖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

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 等收藏。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 、“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 明《快雪堂帖》曾刻入。  

此帖又称《江外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 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 完全可以定为米书。  

七十三、《行书多景楼诗册》纸本 (各)纵31.2厘米 横538.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册米芾行书十一开,无款印。所书从头至末,风樯阵马,沉着通快,一气呵成。崇宁元年(1102),同朝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台北叶公超亦有一本,两者皆疑为摹本。释文:

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

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

指分坱圠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

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

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

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

多景楼。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

七十四、《苏太简参政帖》(疑)纸本 行书 纵19.6 厘米 横6.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参政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仅有三行,但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趋于丰肥,转折处以流便的圆转笔法取代方折笔,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其姿媚处颇得二王的笔韵。此帖与《苕溪诗帖》等俱为其中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品。

七十五、《寄魏泰诗帖》(即《与魏泰唱和诗帖》疑为摹本 ) 纸本 行书 纵26厘米 横102.5厘米 香港王氏藏

释文:

寄米元章。魏泰。

绿野风回草偃波,方塘疏雨净倾荷。

几年萧寺书红叶, 一日山阴换白鹅。

湘浦昔同要月醉,泂湖还忆扣舷歌。

缁衣化尽故山去,白发相思一陪多。

次韵。米芾。

山椒卜筑瞰江波,千里常怀楚制荷。

旧怜俊气闲羁马,老厌奴书不玩鹅。

真逸岂因明主弃,圣时长和野民歌。

一自扣舷惊夏统,洛川云物至今多。

泰,襄阳人,能诗,名振江汉,不 仕宦。昨入都久留,回山之日,芾始 及都门,故人不及见。寄此诗,乃和。 故与王平甫并为诗豪。


米芾其他题名题跋刻本复刻本限于篇幅不再收录

欧阳询曾说:“墨淡即伤神采,墨浓必滞锋毫”。而米芾的行书《适意帖》,虽然一色浓墨,亦不见一丝滞结。米芾惯用浓墨,然其笔下之浓却了无呆滞。米芾善于以劲健之笔写浓墨之字,在墨极浓时,以锋劲笔酣、气胜力遒而求“活”,故浓而能润,沉酣有力,神采自然。

[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高清大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