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節儉|37歲夫妻年薪百萬 無安全感不敢花錢 專家斥:搵錢多全無意義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40410

過度節儉|37歲夫妻年薪百萬 無安全感不敢花錢 專家斥:搵錢多全無意義

個人增值

撰文: 黃正軒

發布時間: 2024/04/10 08:30

最後更新: 2024/04/10 18:37

分享:

分享:

過度節儉|37歲夫妻年薪百萬 無安全感不敢花錢 專家斥:搵錢多全無意義

擁有230萬美元(約1,800萬港元)身家,相信對不少人而言已屬財富自由上岸境界,短期內不用再太過擔心金錢問題。

尤其是對於40未到的打工仔,年紀輕輕便累積到這樣可觀的財富,絕對稱得上是人中之龍。

但一樣米養百樣人,有對夫婦雖有這個數字的淨資產,仍對儲蓄不足深感惶恐,覺得財務狀況危機四伏...

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當地家庭淨資產中位數為16.69萬美元,這個數字在230萬美元面前相形見絀。

一對37歲夫婦就是此等級數的超高收入人士,拋離九成美國家庭,但仍寫信給理財專家Ramit Sethi表達「財務焦慮」:

  • 兩人均從事科技工作,年薪總計約85萬美元(約666萬港元)
  • 他們的淨資產合計230萬美元(約1,800萬港元)
  • 其中退休和定期投資帳戶逾150萬美元(逾1,175萬港元);
  • 但他們仍擔心儲蓄不足

驚被AI取代,故拼命守財
專家:杞人憂天

Ramit Sethi在其播客節目分享了此宗奇特的理財過案,認為這對夫婦的人生將變得非常富有。他假設兩人只是把這筆金額留在投資市場,不作他選,「按照7%回報率,這筆錢就會變成數百萬美元。」

夫婦兩人對金錢的態度明顯和他們相對安全的財務狀況有着巨大落差。他們在信提到失業憂慮,擔心人工智能(AI)會讓他們的工作變得過時。

但即使如此,Sethi認為他們在拼命防守,屬穩陣過頭,「已遠遠領先於幾乎任何人,但仍感到擔憂。」

可自由支配開支僅佔月入4%
「嚴重待薄自己」

Ramit Sethi的播客節目大部份時間都是教人慳錢,因為Sethi收到的求助案例往往涉及入不敷支。

他總是鼓勵人們在開支方面的需要進行檢討,要麼是固定成本如抵押貸款和汽車付款,要麼是可自由支配開支如出外用餐和旅行等。

然而,這對「200萬美金夫婦」的固定成本佔收入比例,遠低於Sethi所建議的50%至60%佔比。以下是他們月度支出明細:

  • 生活費用包括抵押貸款、育兒和食物等總計18,305美元,這約佔這對夫婦實得淨工資的40%;
  • 由於已預留了約7萬美元作應急基金,因此已不會定期增加緊急儲蓄;
  • 大部分收入用於投資——每月約2.5萬美元,包括退休儲蓄、應稅經紀帳戶和子女的529儲蓄計劃(按:一種免稅的高息儲蓄帳戶,只供學費之用);
  • 約1,862美元用於「無罪惡感支出」,包括食飯和睇戲

Sethi形容以兩人的收入水平,這筆可自由支配開支實屬「糟糕而可憐」,不希望讀者像這對夫婦般拼命囤積金錢。

他直斥兩夫婦缺乏創造力去想像如何有意義地花錢:「年薪85萬美元,每月只花1,800美元或4%,並不值得稱讚。」

文化背景影響金錢觀
「不知已贏在起跑線」

即使投資價值約150萬美元,又不是常見的「高收入月光族」反而是守財奴,夫婦仍全無經濟上的安全感,Ramit Sethi認為這是他們的文化背景造成——兩人都是印度移民。

本身也是印裔,亦是白手興家的過來人,Sethi自言很了解印度文化:

他們可能會在餘生中為金錢而擔憂,認為自己落後了,為微不足道的開支而苦惱,卻從未真正放眼世界並認識到自己已經勝出了比賽。

Sethi表示哪怕夫婦他日遭到解僱,他們仍會沒事,「何況這本身不太可能發生」。

花錢亦屬要培養的技能
「否則搵咁多都無用」

Ramit Sethi深信金錢是一種工具,能夠為人們提供生活中最熱情興奮的事物。

無論收入水平如何,如果沒有在帶來人生樂趣的事情上投入足夠金錢,一個人可能永遠不會感受到財富帶來的力量,或對積累財富所付出的努力感到充實而滿意。

我永遠不會告訴你停止某種感覺,但你的感覺可能會讓你誤入歧途;對於這對夫婦來說,這戲劇性地將他們引入歧途。

他指出,如果夫婦兩人繼續按目前速度投資,到65歲時他們將擁有約3,500萬美元(約2.74億港元)。

他很想知道,到時兩人會用這筆鉅款做甚麼事。「在我看來,如果不培養有意義地花錢的技能,這種對財富的追求是毫無意義的。」

有錢是事實
貧窮是感覺

Ramit Sethi在節目中很少教人要花更多錢,但對這對夫婦卻是例外。

他認為以此等收入,他們在理財上的可能性「幾乎無限」。與其出於恐懼而當守財奴,不如正視自己的成就遠比想像中多,已經為晚年退休做好準備,能夠在富有意義的事情上輕鬆月花5,000美元,包括:更便利的托兒服務、度假時搭商務客位、僱用其他人為他們購物等等...

「既然財務部份做得很好,我真的希望看到消費心理部份有所改善。」

撰文:黃正軒

相關文章:

40歲第7次失業 靠未婚妻養家 母親籲樂觀︰「錢只是唯一問題」

三十而立|30歲肩負重擔?專家教必做3項部署 及早擺脫財富黑洞

財富自由|7年人工幾乎全作投資 29歲提早退休 分享財自5大關鍵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