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踐能夠滅吳,竟是因為孔子派子貢遊説「齊吳晉越」四國?

句踐能夠滅吳,竟是因為孔子派子貢遊説「齊吳晉越」四國?

作者:由 阿羯鹿一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1-19

器二不匱指指什麼動物

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這中間即為子貢到齊丶吳丶晉丶越四國遊説內容)。。。。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由以上史記的記載,似乎「句踐能夠滅吳,竟是因為孔子派子貢遊説『齊吳晉越』四國之結果」!

整個事件的根源是「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這田常想要在齊作亂(其實是篡位),春秋之時有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國家,為什麼偏偏要伐魯?仲尼弟子列傳這一段本身就有了答案,怕高、國、鮑、晏(憚高、國、鮑、晏),齊國的政治當時掌握在各家族手中,田常的「田家」是各家族之一,高、國、鮑、晏也是其中的四個家族,「高、國、鮑、晏」丶魯之間有什麼樣的糾結?春秋大大小小戰事無數,為何孔子特別擔心而説出:「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容本文娓娓道來。

「郊之戰」,西元前484年春丶齊簡公三年丶魯哀公11年丶衛出公九年

西元前484年的春天,發生了齊伐魯的「郊之戰」,齊國藉口討回前一年齊吳魯在鄎ㄒㄧˋ的戰役(齊為鄎ㄒㄧˋ故)公道,而派遣「高無㔻ㄆㄧ」(即高無平)丶「國書」出兵攻打魯國。魯國季康子(季孫)派孔子弟子冉求帥左軍,孟孺子洩(孟懿子的兒子)帥右軍,冉求帶著樊遲及三百個武城人為親軍。齊軍從魯稷曲之郊外進軍(師及齊師戰於郊),魯軍不敢踰越戰溝迎戰,樊遲登高一呼:「請主帥您三發號令丶親徵」,冉求依樊遲所請,魯國左軍眾人跟著向前衝,衝入齊軍(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另一方面,魯孟孺子洩的右軍卻掉頭逃跑,齊軍從後追趕而打敗了魯國右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雙方你來我往,魯軍斬首八十齊軍。戰到天黑,探子來報齊軍逃走了(宵諜曰,齊人遁),冉求請兵追,季康子不答應,因此,左勝右敗,魯國得了個小勝。孔子稱讚冉求:「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又說:「義也」。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1年:

十一年,春,齊為鄎ㄒㄧˋ故,國書,高無㔻ㄆㄧ(平),帥師伐我,及清,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孟孺子洩帥右師,顏羽御,邴洩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孫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師及齊師戰於郊,齊師自稷曲,師不踰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踰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宵諜曰,齊人遁,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春秋征伐不斷,這場齊攻魯的小戰事在左傳的記錄為「郊戰」,因為是在「魯稷曲之郊」發生的戰爭,而這次的戰爭源於前一年「鄎ㄒㄧˋ之戰」。

「鄎ㄒㄧˋ之戰」是從西元前490年起一連串的齊國王位爭奪戰

西元前490年,齊國王位爭奪戰之一,齊景公死,小兒子「晏孺子」「荼ㄊㄨˊ」繼位,齊公子陽生奔魯:西元前490年丶齊景公58年丶魯哀公五年丶衛出公三年(齊景公在位58年,西元前547~西元前490年,和孔子有緣份也有交鋒,另文再談)

齊景公燕姬所生之子,未行成年冠禮就死了,燕姬是西元前535年丶齊景公13年丶魯昭公七年來到齊國,她是姬姓燕國王族,在前一年丶西元前536,齊景公想幹預燕國政治(把三年前逃到齊國的燕簡公送回家),發動了對燕之戰(春秋左傳昭公丶六年丶經:齊侯伐北燕),燕國不是對手,因而求和,送上燕姬及珍寶(左傳昭公丶七年: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二月,戊午,盟於濡上,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不克而還)。當年景公有政治考量娶的燕姬經過45年,早已色衰愛弛,燕姬之子本就難以成為繼位者,但是,當此景公在位第58年丶垂垂老矣且多病的敏感時刻,燕姬之子的過世,觸發了王位爭奪戰。核心問題是「齊景公寵幸鬻ㄩˋ姒ㄙˋ,鬻姒生了兒子荼ㄊㄨˊ,年齢尚幼」。眾皇子及其背後勢力怕荼成為皇子就故意提出「太子」這問題,齊景公四兩撥千金,叫大臣們只管吃喝玩樂丶少管太子之事。另方面,在其病情加重時,暗中秘令「國惠子」(國夏)丶「高昭子」(高張)立荼(即是之後只做了一年國君的安孺子或晏孺子)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集中在「萊邑」管理,秋天,齊景公死了,冬,十月,其他兒子怕遭政治報復,紛紛出走,其中,後來成為齊悼公的公子「陽生」及公子鉏ㄔㄨˊ(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記載的公子駔ㄗㄤˇ)逃到了魯國。原文見左傳哀公丶五年:

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諸子,鬻ㄩˋ姒之子荼ㄊㄨˊ嬖,諸大夫恐其為大子也,言於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於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於無君,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立荼,寘ㄓˋ群公子於萊,秋,齊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奔衛,公子鉏ㄔㄨˊ,公子陽生,來奔

這一段陽生奔魯也見於史記齊太公世家,在這兒寫的是「景公寵妾芮ㄖㄨㄟˋ姬」,芮姬即是鬻ㄩˋ姒,景公身後,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也稱為安孺子),原文見史記卷32丶齊太公世家:

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景公寵妾芮ㄖㄨㄟˋ姬生子荼,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為嗣,乃言願擇諸子長賢者為太子。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景公卒,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荼諸異母兄公子壽、駒、黔奔衛,公子駔ㄗㄤˇ、陽生奔魯。

西元前489年,齊國王位爭奪戰之二,廢安孺子荼:西元前489年丶齊安孺子荼元年丶魯哀公六年丶衛出公四年

如此一來,齊國政治勢力出現不平衡,偏向了國丶高兩家。與其說是齊景公病中的昏憒ㄎㄨㄟˋ行為,其實是他有意為之,因為,在齊景公九年丶西元前539年,景公就曾對晉國貴族「叔向」(楊肸ㄒㄧˋ)説:「齊國的政權最後會朝田氏一族傾斜」,原文見史記卷32丶齊太公世家:

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景公所擔心的田氏一族,當時是以陳乞為首,陳乞丶田乞為同一人,陳乞為何變成了田乞?「註一」有詳細介紹,大體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始食采地於田,由是改姓田氏」,二是「陳田二字聲相近」,陳田二字若用通行的普通話(大陸通稱)或國語(臺灣通稱)來唸,陳是ㄔㄣˊ田是ㄊㄧㄢˊ,相去甚遠,但是若以閩南語或臺語來唸,陳是ㄉㄢˊ田是ㄔㄢˊ,非常接近,尤其是嘴型,幾乎相同(所以,讀古籍,有時以方言發音,即可知道,明明不同的兩字為何相通)。田乞也叫做陳僖子,是陳無宇之子丶陳恆(又名田常丶田成子)之父。田氏或陳氏一族到了陳乞之時,已經有相當勢力,國丶高兩家在齊景公病重時,立年幼的「荼」為太子,「荼」在齊景公身後繼任為君丶即是「安孺子」或「晏孺子」,「國丶高」兩家因此得勢,這是陳乞所不能忍受的。因而陳乞一方面討好「國丶高」,在二人面前說其他官員的壞話,另方面則在眾多官員前説「國丶高」將除掉不聽話的人,鼓動眾人政變。終於,時機成熟,到了西元前489年夏天六月23日(夏,六月,戊辰),陳乞丶鮑牧及諸大夫帶兵入宮,高張(昭子)聽到了訊息,立刻和國夏(惠子)進宮趕到國君「安孺子」住處,「國丶高」丶「陳乞丶鮑牧及諸大夫」雙方在「莊」開戰,「國丶高」敗,國夏逃到莒後和高張丶晏圉丶弦施一起逃到魯國。原文見左傳哀公丶六年:

齊陳乞偽事高國者,每朝必驂乘焉,所從必言,諸大夫曰,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皆曰,高國得君,必偪我,盍去諸,固將謀子,子早圖之,圖之莫如盡滅之,需事之下也,及朝,則曰,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請就之位,又謂諸大夫曰,二子者禍矣,恃得君而欲謀二三子,曰,國之多難,貴寵之由,盡去之而後君定,既成謀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大夫從之,夏,六月,戊辰,陳乞鮑牧及諸大夫以甲入於公宮,昭子聞之,與惠子乘如公,戰於莊,敗,國人追之,國夏奔莒,遂及高張晏圉,弦施來奔。

西元前489年,齊國王位爭奪戰之三,齊悼公立 :西元前489年八月丶齊安孺子荼元年丶魯哀公六年丶衛出公四年

接著,陳僖子(即是陳乞)從魯國找回公子「陽生」(也就是日後的「齊倬ㄉㄠˋ公」),「陽生」經歷過太多事情,因而將信將疑,先是請教在齊景公58年丶西元前490年一起逃到魯國的兄弟「公子鉏ㄒㄩˇ」(南郭且於),並且安排家臣「闞ㄎㄢˋ止」照顧兒子「壬」(日後的齊簡公),才出發,並於深夜抵達齊國,齊國人知道「陽生」回國了(應是陳僖子放出的訊息),陳僖子一方面讓自己所信任的愛妾(子士之母)照料「陽生」,另方面則安排「陽生」混入提供皇家餐飲的隊伍,秘密進入皇宮。

到了冬十月24日(冬,十月,丁卯),突然立「陽生」為齊倬ㄉㄠˋ公。在齊倬公宣誓就職儀式時,鮑牧(鮑子)假裝喝醉了參加典禮,由駕駛車輛的管家鮑典發難質問:「立齊倬公是誰的命令?」,陳僖子誣賴鮑牧:「是鮑牧下的令」,鮑牧説:「大家忘了先君齊景公扮牛,背著鍾愛的小兒子荼(孺子),因而折斷牙齒的往事嗎?如今,想違背齊景公立小兒子荼的遺詔嗎?」。齊倬公叩首說:「我知道鮑牧丶您是講義氣之人,不管我當國君與否,不要發生流血事件,凡事跟著道義走,唯您是從」。一番以退為進的話説得義正辭嚴,在此形勢比人強的當兒,只是做個樣子的鮑牧打蛇隨棍上:「誰不是齊景公的兒子」,就接受了齊倬公繼任國君。之後,齊倬公將安孺子(荼)交由胡姬(就是死了兒子的燕姬?)帶著往「賴」(山東章丘西北)而去,並驅逐了荼的母親鬻姒。齊倬公順利繼任國君後叫「朱毛」告訴陳乞:「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意思是要殺掉安孺子(荼),陳乞貓苦耗子假慈悲:「安孺子(荼)沒有什麼罪過,群臣只是為了齊國的未來,才廢幼立長的(意思是不要殺掉安孺子)」。「朱毛」回報齊倬公,齊倬公很後悔去問陳乞,因為原本想把弒君這罪名冠在陳乞頭上,沒想到被老奸巨滑的陳乞反將一軍。沒辦法,只好親自下令把安孺子(荼)遷到駘ㄊㄞˊ,聰明的「朱毛」半路上在野外的帳幕結果了安孺子(荼)。雖然,是齊倬公殺了安孺子(荼),但春秋仍然寫著:「齊陳乞弒其君荼」。原文見左傳哀公丶六年:

春秋經:齊陳乞弒其君荼

左傳:陳僖子使召公子陽生,陽生駕而見南郭且於,曰,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出萊門而告之故,闞ㄎㄢˋ止知之,先待諸外,公子曰,事未可知,反與壬也處,戒之,遂行,逮夜至於齊,國人知之,僖子使子士之母養之,與饋者皆入,冬,十月,丁卯,立之,將盟,鮑子醉而往,其臣差車鮑點,曰,此誰之命也,陳子曰,受命於鮑子,遂誣鮑子曰,子之命也,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曰,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義則進,否則退,敢不唯子是從,廢興無以亂,則所願也,鮑子曰,誰非君之子,乃受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去鬻姒,殺王甲,拘江說,囚王豹於句竇之丘,公使朱毛告於陳子曰,微子則不及此,然君異於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敢布諸大夫,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群臣乎,以齊國之困,困又有憂,少君不可以訪,是以求長君,庶亦能容群臣乎,不然,夫孺子何罪,毛復命,公悔之,毛曰,君大訪於陳子,而圖其小,可也,使毛遷孺子於駘ㄊㄞˊ,不至,殺諸野幕之下,葬諸殳冒淳。

這一場「齊陳乞弒其君荼」丶立齊倬公之事也見於史記,只是更戲劇性,田乞找大家會飲,並將裝著陽生的大口袋(橐ㄊㄨㄛˊ中)放置於餐廳正中央,杯觥ㄍㄨㄥ交錯間突然開啟袋子,陽生走出來,陳乞宣佈:「此乃齊君矣!」,原文見史記卷32丶齊太公世家:

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偽事高、國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大夫從之。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晏圉奔魯。八月,齊秉意茲。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橐ㄊㄨㄛˊ中,置坐中央,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悼公入宮,使人遷晏孺子於駘,殺之幕下,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賤而孺子少,故無權,國人輕之。

西元前487年夏「季姬之戰」,齊國攻擊魯國並取得魯國讙及闡二地:西元前487年夏天丶齊悼公二年丶魯哀公八年丶衛出公六年

記得之前所說的,在西元前490年,齊景公死後,齊公子「陽生」奔魯,陽生畢竟是齊國國君的候選人之一,魯國三大家族之一的季氏當然想拉攏他,所以季氏的領導「季康子」將妹妹「季姫」嫁給了「陽生」當妾,「陽生」即位成為齊悼公後,就來接「季姫」(而逆之),沒想到,「季姫」已經和叔公「季魴ㄈㄤˊ侯」(季康子的叔叔)私通了,「季姫」向老爸據實以告(女言其情),季康子一聽,大驚失色,不敢把「季姫」送到齊國去了(「季姫」已懷了「季魴侯」小孩?),齊悼公大怒,西元前487年夏天丶五月,派「鮑牧」帥兵伐魯,拿下了讙ㄏㄨㄢ及闡二地。到了秋天,雙方同意講和,魯國「臧賓如」丶齊國「閭丘明」簽署協議並將「季姫」迎回齊國(「季姫」所懷的「季魴侯」小孩已經生下或打掉了?)。到了冬天十二月,齊人歸還了讙及闡,主因是「季姫」受到齊悼公的竉愛之故,原文見左傳哀公丶六年:

春秋經:

夏,齊人取讙ㄏㄨㄢ及闡。

左傳:

齊悼公之來也,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即位而逆之,季魴ㄈㄤˊ侯通焉,女言其情,弗敢與也,齊侯怒,夏,五月,齊鮑牧帥師伐我,取讙及闡。。。。。

及齊平,九月,臧賓如如齊蒞盟,齊閭丘明來蒞盟,且逆季姬以歸,嬖。。。。

冬,十二月,齊人歸讙及闡,季姬嬖故也。

也見於史記,原文見史記卷32丶齊太公世家:

悼公元年,齊伐魯,取讙ㄏㄨㄢ、闡。初,陽生亡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及歸即位,使迎之。季姬與季魴ㄈㄤˊ侯通,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西元前485年春「鄎ㄒㄧˋ之戰」:西元前485年春天丶齊悼公四年丶魯哀公十年丶衛出公八年

兩年前的齊伐魯雖未造成魯國巨大損失,但是畢竟不愉快,因此在吳王夫差的稱霸中原的野心之下,西元前485年春天,吳丶魯丶邾子丶郯子聯合攻伐齊南部邊境,眾國在鄎ㄒㄧˋ會師。值此之戰爭之際,齊國竟然發生政變,齊悼公被殺(齊人弒悼公),雖説是「齊人弒悼公」,但是,主使者應另有其人,各種經典記載不一,晏子春秋丶諫上:田氏殺陽生,史記丶齊太公世家:鮑子弒悼公,由此,可以推測,陳乞或鮑牧嫌疑最大。殺了齊悼公後,擁立悼公之子齊簡公「壬」即位(即之前所說的,齊悼公派家臣「闞ㄎㄢˋ止」去照顧的兒子「壬」)。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0年:

十年,春,邾隱公來奔,齊甥也,故遂奔齊,公會吳子,邾ㄓㄨ子,郯ㄊㄢˊ子,伐齊南鄙ㄅㄧˇ,師於鄎ㄒㄧˋ。齊人弒悼公。

由上述,可以知道魯國捲入了齊國王位爭奪戰,整理如下:

「齊悼公」陽生在西元前490年出逃至魯且娶了魯國大家族季康子之妹為妾。

西元前489年,齊國三大家族領導「國夏」丶「高張」丶「晏圉」及弦施一起逃到魯國。

有了「齊悼公」丶「國夏」丶「高張」丶「晏圉」奔魯之事,魯國自然成為另一大家族「田氏」(即「陳氏」)的忌諱,當「田氏」一族的權柄逐漸由田乞(陳僖子)傳到其子「田常」(陳恆丶田成子)手中時,田常想要有所表現,借機伐魯也在情理之中。剛上任的「齊簡公」顯然對老爸「齊悼公」所竉愛的丶來自於魯國的「季姬」也相當敵視,「田常」丶「齊簡公」君臣二人敵愾同仇,必欲「去魯」而後快的心思,對於熟悉春秋各國政治的孔子而言,肯定對自己的出生地魯國憂心沖沖。又如前所述,在這一年丶西元前484年春天,剛剛發生了齊伐魯的「郊之戰」,沒想到齊國立刻又進兵,如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所說:「田常欲作亂於齊(三年後的六月五日田常殺了齊簡公,立平公,見『左傳丶哀公14年』,最終,田常篡位,齊國成為田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這才有了前述「孔子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的事情,最終敲定由能言善道的子貢出馬到齊丶吳丶晉丶越四國遊説(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為了保全魯國,子貢是如何十年內,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丶霸越,我們來看看

子貢到了齊國,找上當權派田常,子貢說:[攻打魯國對你不利,不如打吳國。],田常說:[怪了!怎麼會叫齊國去打強大的吳國,而不打弱小的魯國?],子貢說:[如果你要內鬥,就得攻打強國,弱國很容易打敗,如此一來,率兵攻打魯國的將領鮑牧、晏圉就得勢了,而且齊國愈打勝仗、國君就愈有勢力,臣下就愈被君主看不起(君主資源愈多,愈能平衡臣下),但是若去攻打強大的吳國,打敗了,死了一堆人、一堆統兵的將領,齊王就只好靠你了。] ,田常說:[有理,但是軍隊已經向魯國開出去了,總不能突然轉向、攻打吳國?!],子貢說:[沒關係,我去吳國,叫他們出兵救魯,這樣,你就可以把齊軍轉頭,和吳國一戰。],原文見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洩,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彊,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彊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柰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子貢立刻到了吳國,見到吳王夫差,子貢說:[齊國打魯國是要和吳國爭霸,吳國應該救魯國] ,夫差說:[好,但是越國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吳國,等我先收拾了越國再去救魯國。] ,子貢說:[齊比吳強、越比魯弱,有可能吳國還沒打完越國,齊早已幹掉魯國了。難道…。吳國怕了強盛的齊,因而去打越國?!打齊國、不打越國,表示大王的仁德、並給晉國一點顔色,才能稱霸諸侯。如果對越國有所疑慮,不如由我去叫越國出兵和吳國一起攻打齊國,讓越國當馬前卒,趁機掏空越國。] ,夫差說:[好!] ,原文見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彊,竊為王危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彊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彊齊。智者不疑也。」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彊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夫伐小越而畏彊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吳王大說,乃使子貢之越。

子貢來到越國,越王句踐在西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臥薪嚐膽已經十年(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一聽說夫差派子貢來,立馬夾道歡迎,子貢說:[吳王想要打越國,夫差殘暴兇猛,國家連年徵戰,已經不行了,你們倒不如自願上前線,和吳國一起伐齊,這樣吳王才不會打越國;打完齊國,如果吳國敗,你們有福氣安全了,如果吳國勝,夫差一定會去打晉國,我現在馬上去邀晉國和越國一起打吳國,這樣越國就可以一舉打敗吳,未來甚至滅了吳國。] ,越王句踐再三拜謝子貢,並且包了黃金兩千多兩(金百鎰ㄧˋ,一鎰二十兩或24兩)當紅包,子貢不收就上路回吳國,原文見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問曰:「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句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願也。」遂問子貢。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銳兵盡於齊,重甲困於晉,而王制其敝,此滅吳必矣。」越王大說,許諾。送子貢金百鎰ㄧˋ,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遂行。

子貢又回到了吳國,對吳王夫差說:[越王十分懇切,不敢背叛您] ,同時,越王句踐的使者文種也到了,除了大批禮物,還要求:[我們派三千軍隊,由我主句踐率領打前鋒。] ,吳王聽了很高興,告訴子貢:「越王句踐自願跟著我去打齊國,可以嗎?」,子貢說:「不可以,空虛了別人的國家,呼叫別人的民眾,又讓其國君跟從,不義。您不如接受錢幣禮物、軍隊,不要句踐率領打前鋒,自己帶了兵去打齊國」,吳王覺得有理稱諾,辭謝了越王參與戰事。接著,吳王就發動九郡兵馬去伐齊,原文見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於會稽,國為虛莽,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於吳王曰:「東海役臣孤句踐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問於左右。今竊聞大王將興大義,誅彊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請悉起境內士卒三千人,孤請自被堅執銳,以先受矢石。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領,鈇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許其師,而辭其君。」吳王許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

以上吳王夫差辭謝越王跟著去伐齊亦見於左傳,其文更加入了伍子胥勸諫夫差不可伐齊放越,因為「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得志於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這些不中聽言論替伍子胥惹來殺身之禍,眼看勸說無效的伍子胥接受了夫差的派遣出使齊國,同時,帶上了兒子,託付給齊國鮑牧,並將兒子改姓王孫。伍子胥回到吳國後遭人告密,吳王大怒,賜伍子胥「屬鏤劍」自殺,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1年:

吳將伐齊,越子率其眾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諫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面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得志於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越不為沼,吳其泯矣,使醫除疾,而曰必遺類焉者,未之有也,盤庚之誥曰,其有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邑,是商所以興也,今君易之,將以求大,不亦難乎,弗聽,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為王孫氏,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將死,曰,樹吾墓檟,檟可材也,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

西元前484年五月,吳王夫差藉故同一年春天的「郊戰」而出兵攻齊,是為「艾陵」之戰:西元前484年五月丶吳王夫差12年丶齊簡公壬二年丶魯哀公11年

吳王夫差點齊兵馬、出兵攻齊,五月25日(壬申)軍隊到達齊國「嬴」,吳國陣勢:「中軍跟從吳王,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展如將右軍」。齊國陣勢:「國書將中軍,高無㔻ㄆㄧ將上軍,宗樓將下軍」,大戰之前,陳僖子(陳乞)對其弟陳書說:「你若死了,我一定得志」,其他齊國將領也都士氣不高,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場「政治戰爭」,原本是「齊伐魯」,經過子貢在齊吳越折衝,反倒成了「吳魯伐齊」,齊國成了兩面受敵。陳書說:「這一戰,我只能聞聽進攻的鼓聲而已,不能聽聞收兵的鳴金聲了」。五月27日(甲戌)兩軍在「艾陵」對陣,展如打敗高子,國書打敗胥門巢,胥門巢得到吳王中軍之助而反敗為勝,吳王在「艾陵」之戰大敗齊師,俘虜了齊國的「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輛,甲士頭首三千,吳王將此送給魯哀公,表示感謝子貢之策略及魯國之併肩作戰,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1年:

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五月,克博,壬申,至於嬴,中軍從王,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展如將右軍,齊國書將中軍,高無㔻ㄆㄧ(平)將上軍,宗樓將下軍,陳僖子謂其弟書,爾死,我必得志,宗子陽與閭丘明相厲也,桑掩胥御國子,公孫夏曰,二子必死,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陳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公孫揮命其徒曰,人尋約,吳髮短,東郭書曰,三戰必死,於此三矣,使問弦多以琴,曰,吾不復見子矣,陳書曰,此行也,吾聞鼓而已,不聞金矣,

甲戌,戰於艾陵,展如敗高子,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於公

這一頭,子貢又馬不停蹄地到了晉國,見到晉定公,子貢說:[吳國大軍一打敗齊國,就會來打晉國。] ,晉定公:[怎麼辦?] ,子貢說[備戰!] ,原文見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今夫齊與吳將戰,彼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晉君大恐,曰:「為之柰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晉君許諾。

之後,子貢就回到了魯國,靜待事態的發展,原文見史記卷67丶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去而之魯。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後首度打敗吳王夫差:西元前482年丶越王句踐15年丶吳王夫差14年丶魯哀公13年丶晉定公30年丶齊簡公三年

打敗齊國的吳王夫差,其志向是成為春秋之霸,下一個目標就是晉國。過了兩年,到了西元前482年夏天丶越王句踐15年丶吳王夫差14年,殺了伍子胥(申胥)的吳王夫差,少了唯一敢於犯顔直諫之人,不等稻穀成熟(不稔ㄖㄣˇ「稻穀成熟」於歲),就起師北征。掘了深溝,一直通達到宋(商)、魯之間,向北連到沂水,向西連到濟水,以此準備會晉定公「午」於黃池。原文見國語丶吳語:

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ㄖㄣˇ於歲,乃起師北征。闕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於黃池。

吳丶晉黃池之會,也見於左傳丶魯哀公,當時為西元前482年夏天,魯哀公丶單平公丶晉定公丶吳王夫差會於黃池。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3年:

夏,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於黃池。

很不幸的是,吳王夫差想著,先再打敗齊國一次,挾此優勢去會晉定公,定可順利奪下五霸的頭銜,因此下令:「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唯一敢於犯顔直諫的伍子胥已死,群臣噤聲,只有太子找了個機會勸諫:「兩年前齊伐魯之時,不知道我們吳國盡全力打敗它(悉境內之士,盡府庫之財,暴師千里而攻之)。現在我們只知道踰境去征伐不該屬於我們的齊國(齊國太大,吳國吃不下),不知道越王趁著我們大軍遠離,派出懷必死決心的勇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殺我們吳國的軍民,滅我吳宮。天下最危險之情況,莫過於此時!」,但是吳王夫差不聽,堅持出兵。只是,吳國現狀很差,收成不好,戰事連連,老百姓多所怨言(連年不熟,民多怨恨),這場戰爭打得勉強,原文見吳越春秋丶夫差內傳丶14年:

十四年,夫差既殺子胥,連年不熟,民多怨恨。吳王復伐齊。闕為闌溝於商魯之間,北屬蘄,西屬濟,欲與魯晉合攻於黃池之上。恐群臣復諫,乃令國中曰:「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太子曰:「。。。夫齊徒舉而伐魯,不知吳悉境內之士,盡府庫之財,暴師千里而攻之。夫吳徒知踰境征伐非吾之國,不知越王將選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吳國,滅我吳宮。天下之危,莫過於斯也!!」

吳王不聽太子之諫,遂北伐齊。

吳王夫差帶著大隊人馬向北進發後,這個破綻就是「子貢先前提到的吳伐齊後必把軍隊開往晉國」,越王句踐立刻把握機會,六月11日分兩路進兵,作為先鋒的疇無餘丶謳陽,自南方開至吳國郊外。吳太子友丶王子地丶王孫彌庸,壽於姚在泓水上觀察越軍軍容,吳太子友說:「等待救兵」,但是王孫彌庸丶王子地沉不住氣,六月20日(乙酉)先以五千兵馬出戰,王孫彌庸俘虜疇無餘,王子地俘虜謳陽,打了個勝仗,只可惜尚且來不及高興,越國大隊正規軍到達,攻守易勢,王子地只好守著陣地,如此一來吳軍遭到切割,六月21日(丙戌),兩軍正規對壘,越大敗吳,俘虜了太子友丶王孫彌庸丶壽於姚,,六月22日(丁亥),越軍攻入了吳國都城,前後僅用了兩天就解決了吳。訊息由七人快馬傳報吳王夫差,吳王怕壞訊息傳聞到晉國耳中,在軍帳中親手殺了這七個信差(王惡其聞也,自剄七人於幕下),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3年:

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隧。疇無餘,謳陽,自南方先及郊,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自泓上觀之,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讎而弗殺也,大子曰,戰而不克,將亡國,請待之,彌庸不可,屬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戰,彌庸獲疇無餘,地獲謳陽,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復戰,大敗吳師,獲大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王惡其聞也,自剄七人於幕下。

越王句踐臥薪嚐膽後首度打敗吳國也見於吳越春秋丶句踐伐吳外傳,除了相似的戰爭描述外,進一步說了吳王夫差跟諸侯在黃池訂立盟約後,立馬向越國求和,越王句踐思忖無法一舉滅吳,就同意和談。原文見吳越春秋丶句踐伐吳外傳丶句踐15年:

其夏六月丙子,勾踐復問,范蠡曰:「可伐矣。」乃發習流二千人,俊士四萬,君子六千,諸御千人。以乙酉與吳戰,丙戌遂虜殺太子,丁亥入吳,焚姑胥臺。吳告急於夫差,夫差方會諸侯於黃池,恐天下聞之,即密不令洩。已盟黃池,乃使人請成於越。勾踐自度未能滅,乃與吳平。

越王句踐臥薪嚐膽後首度打敗吳國也見於史記卷越王句踐世家,原文見史記卷41丶越王句踐世家: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句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吳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秘之。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在這一年(西元前482年),吃了敗仗的吳國因為不等稻穀成熟(不稔ㄖㄣˇ「稻穀成熟」於歲),就起師北征,國內糧食缺乏,吳國申叔儀向魯國公孫有山借糧,申叔儀說:「佩玉美酒對我都沒有用(意思是缺糧)」,公孫有山回答:「好的糧食沒有,陳舊粗糙不堪的倒有,不相信的話,你到山上喊一聲要買比十等更下等的庚癸等級糧食,有人會應你的」,所以吳國沒拿到糧食。吳王又想以宋國不參加黃池之盟為藉口而攻擊宋國,並威脅要殺了其男人搶奪其女人(其實是想搶糧),大宰嚭說:「可打勝,但未必能搶到糧」,因此就不打宋國,返回吳,並在冬天和越國簽署和平協議,這一戰吳國人窮馬盡糧竭,自此一蹶不振,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3年:

吳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曰,佩玉繠ㄖㄨㄟˇ兮,餘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餘與褐之父睨之,對曰,梁則無矣,麤ㄘㄨ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王欲伐宋殺其丈夫,而囚其婦人。大宰嚭曰,可勝也,而弗能居也,乃歸,冬,吳及越平。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後二度打敗吳王夫差:西元前478年丶越王句踐19年丶吳王夫差18年丶魯哀公17年

過了四年,來到了西元前478年三月丶越王句踐19年,越王句踐二度伐吳,吳王夫差在吳淞江(即蘇州河,古稱)笠澤應戰,兩軍隔江對峙,越國兵多將廣糧足,吳國精鋭四年前消耗大半,越軍半夜分左右二路人馬佯裝擊鼓進攻,吳國中計,派出大隊人馬分至左右抵抗,因而中軍空虛,越王句踐帶著三軍偷偷從中路渡河,擊破吳國中軍陣地,切斷其左右,吳軍大亂而大敗,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17年:

三月,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吳師分以御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後二度打敗吳王夫差也見於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在史記中,進一步描繪吳王夫差四處竄逃,越國軍隊圍剿了吳王三年。原文見史記卷41丶越王句踐世家:

其後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後第三次打敗吳王夫差:西元前475年丶越王句踐22年丶吳王夫差21年丶魯哀公20年

到了西元前475年11月丶越王句踐22年,吳國有志之士公子慶上書勸諫,夫差不聽,因而出奔於楚,聽到越要伐吳,趕回吳國想除去夫差身邊的小人,結果反被殺害(吳人殺之)。十一月,越圍困吳王夫差,趙孟聽到了,就降低飲食,表示遵守其父當年與夫差的「好惡同之」之義,但趙孟也無力幫助吳王夫差。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20年:

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聞越將伐吳,冬,請歸平越,遂歸欲除不忠者以說于越,吳人殺之。

十一月,越圍吳,趙孟降於喪食,楚隆曰,三年之喪,親暱之極也,主又降之,無乃有故乎,趙孟曰,黃池之役,先主與吳王有質,曰,好惡同之,今越圍吳,嗣子不廢舊業,而敵之,非晉之所能及也,吾是以為降,楚隆曰,若使吳王知之,若何,趙孟曰,可乎,隆曰,請嘗之,乃往,先造于越軍曰,吳犯間上國多矣,聞君親討焉,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請入視之,許之,告於吳王曰,寡人之老無恤,使陪臣隆,敢展謝其不共,黃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齊盟,曰,好惡同之,今君在難,無恤不敢憚勞,非晉國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為大夫憂,拜命之辱,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曰,句踐將生憂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王曰,溺人必笑,吾將有問也,史黯何以得為君子,對曰,黯也,進不見惡,退無謗言,王曰,宜哉。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後三度打敗吳王夫差也見於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延續了三年的圍剿,吳王曾一度退守姑蘇山上,但是仍然吃敗仗,只好往西北走(根據日本人「瀧川資言」著「史記會注考證」所引用「史記正義」),到了西元前475年11月丶越王句踐22年丶吳王夫差21年丶魯哀公20年,越國軍隊將吳王團團圍住,被團團圍住的吳王終於認敗,越王遂將吳王又移回姑蘇山上。原文見史記卷41丶越王句踐世家:

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

到了西元前474年丶越王句踐23年丶吳王夫差22年丶魯哀公21年,越國霸業即將成型,因此第一次到魯國示威。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21年:

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來。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後滅吳,吳王夫差自殺:西元前473年丶越王句踐24年丶吳王夫差23年丶魯哀公22年

到了西元前473年丶越王句踐24年丶吳王夫差23年丶魯哀公22年,越滅了吳,假意要吳王夫差移居舟山島(甬東),是種羞辱之意,吳王夫差就自殺了。原文見左傳丶魯哀公22年:

冬,十一月,丁卯,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辭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縊ㄧˋ,越人以歸。

越王句踐滅吳也見於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住在姑蘇山上丶認敗的吳王派遣公孫雄低聲下氣地來求和:「希望越王句踐能像當年夫差安置句踐於會稽之事,赦免夫差之罪,讓夫差回國」,句踐假意不忍,表示出想要答應。范蠡說:「會稽之事,上天把越賜給吳,吳國不取。今天,上天把吳國賜越,越國不可逆天而為,而且國君你起早睡晚,不是為了滅吳?策劃了二十二年,一旦放棄,再也沒有機會,這樣可以嗎?國君忘了在會稽所受之臥薪嘗膽的罪了?」,句踐:「想聽你的話,但是不忍對其使者開囗」,范蠡乃擊鼓進兵:「越王已把事情交給我,使者快快離去,否則治你的罪」,吳國使者聽了,悲泣而去。越就此滅了吳,同時,為了表現肚量,派人通知吳王:「把你遷到舟山島(甬東),給你一百家」,吳王知道這是羞辱,辭謝:「我老了,不能事奉君王你了!」,遂蒙著臉自殺。自殺前吳王夫差説:「我沒臉見伍子胥」,越王葬了吳王,殺了太宰嚭。原文見史記卷41丶越王句踐世家:

吳王使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之厄?」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吳使者泣而去。句踐憐之,乃使人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ㄆㄧˇ。

為什麼要殺太宰嚭ㄆㄧˇ呢?就是因為其不忠於吳王夫差,當初吳王打敗句踐,越國送了八個美女給太宰嚭,讓太宰嚭替越國遊説吳王,太宰嚭的好色導致吳的滅國。原文見國語丶越語上: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安之。

以上越滅吳的過程,依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所記范蠡說:「謀之二十二年」,和左傳相合,更合於左傳哀公元年,傳文中伍子胥所説的「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相符,原文見三民書局新譯左傳讀本丶魯哀公23年之説明:

越國在本年滅了吳國。從魯哀公元年吳王夫差在夫椒打敗越國,到本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前後隔二十二年,這與哀公元年傳文伍子胥所説的「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相符

越王句踐滅吳後,更加強大,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依據「荀子」,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原文見荀子丶王霸:

國一綦ㄑㄧˊ(約定)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ㄅㄚˋ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齺ㄗㄡ然(牙齒上下相合的樣子)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危)中國,無它故焉,略(取)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越滅吳的過程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是以「快節奏」敍述了這十年雙方的戰爭。春秋末年各國爭戰不已種種詳如上,一切都始於西元前484年齊國田常為了奪權而興兵伐魯,孔子派子貢遊說齊吳越晉,因此吳王夫差與魯國聯軍打敗了齊國。過了兩年,在西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與晉人爭霸於「黃池」,晉軍曾打敗吳軍(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另一頭,越王趁虛而入,奪了其都城(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黃池爭霸後返國求和(去晉而歸),越此時也無法滅吳,因此兩國簽訂和約(如本文上面所詳述)。之後吳越在五湖糾纏(與越戰於五湖:即是本文上面曾引述夫差之子勸諫父親:「越王將選死士出三江之口入

五湖

之中」),吳國三度被越國打敗(三戰不勝),最終在西元前473年,圍住了吳王夫差,逼死夫差,殺了太宰嚭ㄆㄧˇ(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之後三年,越國稱霸中原(破吳三年,東向而霸),原文見史記卷67、仲尼弟子列傳:

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於五湖。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所說:「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從西元前484年到西元前473年的十年間,正是「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史記、傳」的寫作是散文形式,具故事性,孔子派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歷來招致許多批評,本文援引春秋左傳、國語及史記等,將短篇幅的散文故事依年代延展開來,雖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吻合,但是,看來史記所言不無道理。

子貢與晉定公約定的變數-「孔文子想要進攻晉定公的表叔丶衛大叔疾」:西元前484年丶魯哀公11年

在左傳丶哀公11年,併列了兩個事件:

西元前484年五月

「艾陵」之戰

孔文子想進攻衛大叔疾(晉定公的表叔),但被孔子制止,因此孔子稱讚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詳見之前文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為何是下問?問什麼?」)

「艾陵」之戰和孔子制止孔文子進攻衛大叔疾併列於左傳丶哀公11年,看來並非巧合的,因為「艾陵」之戰後,吳晉接著會有爭霸戰事,孔子制止孔文子進攻晉定公的表叔丶衛大叔疾,應該是要避免子貢與晉定公的約定産生變數。由此更可以看出孔子對春秋時代各國政治的細節之掌握。

之前的文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為何是下問?問什麼?」中詳述了「孔文子丶大叔疾兩人之不共戴天之仇」和另一人「宋子朝」有關,「宋子朝」其人其事,容我日後解説。

至此,「句踐能夠滅吳,竟是因為孔子派子貢遊説『齊吳晉越』四國之結果!」講完了。

您,覺得我説的「有些道理」嗎?

「註一」齊陳乞丶田乞為同一人,陳乞為何變成了田乞?陳乞為「陳完」後代,因陳國政爭而逃到齊國,陳完到了齊國成為田氏,據瀧川資言丶史記會注考證:「史記集解丶徐廣説:『應劭雲:始食采地於田,由是改姓田氏』;史記索隱中,有以陳田二字聲相近一説,也有顧炎武以陳氏為田氏,蓋太史公之誤,春秋傳未有稱田者,至戰國時始為田耳,而俞樾又曰:『古田陳同聲』」。又,田乞即陳僖子,陳無宇之子,陳恆丶田常丶田成子之父(史記)。原文見史記卷46丶田敬仲完世家:

陳完者,陳厲公他之子也。。。。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完卒,謚為敬仲。仲生稚孟夷。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