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_百度百科

潮汕文化

隶属于岭南文化
收藏
0有用+1
0
潮汕文化,也称潮州文化 [36],隶属岭南文化广东三大文化之一。 [1-2]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31]潮汕文化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丰顺汤南留隍两镇 [6],还有说法包括了汕尾市 [30]
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 [3],以海洋文化为主 [4-5],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带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点。以潮汕英歌舞工夫茶潮汕菜潮汕商帮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潮汕工艺潮汕木雕潮州大锣鼓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7]
“圈粉”的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 [9]潮汕是“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 [10],“圈粉”的工夫茶艺是联合国评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8] [32],誉为“茶中香水”的凤凰单丛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 [29] [33],誉为“茶香之王”的凤凰水仙岭头单丛是国家级茶树良种 [28]潮汕是联合国评定的“世界美食之都” [34],享誉中外的潮汕菜粤菜的主干与代表,潮菜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 [34],是“国际上最好的中华料理 [35],“世界鹅王”狮头鹅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良鹅品种 [37]潮汕是“亚洲玉都 [38]阳美村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档玉器集散地 [39],是国内外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出口基地 [40]
潮汕文化遗产是中华的瑰宝。 [11]粤东四市列入国家级的非遗名录已达46项,列入省级名录的达132项。与此同时,有29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2]
中文名
潮汕文化
外文名
Chaoshan Culture
别    名
潮文化 [13]
分    类
广东三大文化之一 [1]
地    区
广东福建香港澳门 [14]
语    种
潮汕方言
戏    剧
潮剧白字戏正字戏皮影戏 [15]
文化饮食
潮汕菜牛肉丸橄榄红桃粿粿条

形成发展

播报
编辑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肇始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有融汇中外兼容并蓄的特点 [41]。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 [31]
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收这些土著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潮剧《苏六娘》中婉转悦耳的《斗畲歌》,就源于畲族民歌。潮汕地区现有的居民,其祖宗大 多数是由中原地方先后移入的,为数众多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中原的语言。 [31]
随着潮汕民众由于各种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也不断传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汕头市的骑楼建筑文化,就是 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而建造的。由此看来,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 [31]

文化简介

播报
编辑
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汕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即今天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个地级市) [1] [24-25],此外毗邻潮汕地区的梅州市丰顺县的汤南、留隍两镇亦有部分福佬民系分布,比例接近五分之一(19.8%),近14万人 [6] [23]。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潮汕地区的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享誉中外的潮汕菜粤菜的主干与代表,潮菜连续三次被官方指定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唯一代表参与世博会 [34],是“国际上最好的中华料理 [35]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汕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潮语是潮汕文化的根基、纽带,也是连结潮汕人民的亲情纽带。
由于经济贸易上,高度联系、往来频繁;思想文化上,愈发融合、观念的普遍认同;同时,行政区划的划分使人容易混淆区划与文化的分界,从而使得“潮汕”一词更为契合时代,契合认同,这一提法也变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思维中,”潮汕“也更为的多元、平等与团结。
“潮”、“汕”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特的地位,共同推动着潮汕地区的发展。共荣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开始习惯于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话等称谓。
潮汕文化,一字点“精”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
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
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
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精"乃潮汕之灵,潮汕文化的点睛之笔。
潮汕文化

定义

播报
编辑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源远流长

播报
编辑
潮州文化是汉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汉文化,为海内外全体潮州人所共有,其涵盖范围甚广,主要包含: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大锣鼓等。
相比于南方的粤文化,潮汕文化的土著色彩偏淡,而保留了更多的汉文化。
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广。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文化丰富

播报
编辑
潮汕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
精雕细刻的潮汕文化
(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
(2)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谣、潮汕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
(3)潮剧。即潮语台剧,系吸呐其他戏剧艺术及潮汕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
(4)潮汕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是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其内容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
(5)潮汕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堪称潮汕地区石雕的瑰宝。
(6)潮汕地区的民间艺术。包括潮剧、英歌舞、灯谜、剪纸、版画、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汕木偶戏)等。
(7)潮汕地区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
明代广东进士分布
(8)潮汕地区民俗。包括潮汕地区潮汕中秋习俗、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
(9)潮汕名贤。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概括起来有“四多”即先贤多、侨贤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明代,潮州府考中进士就有152人,清代有145人,人数均居广东各州府的第二位,仅次于广州府 [19-20]
(10)潮汕农艺。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村民众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种植技术远近闻名,农艺水平高。
(11)潮汕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
(12)潮汕饮食文化。包括潮菜和工夫茶两个部分。潮菜有重视海鲜、清淡鲜美、佐食调料、点心配搭等特点。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
(13)潮汕宗教文化。潮汕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宗教神明繁多:妈祖、伯恭伯嬷、太阴娘,各地的“营老爷”,不胜枚举。
(14)潮汕侨批文化。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侨批的主要特点是“银信合一”。侨批是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经贸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渗透着海外侨胞浓厚的亲情和乡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15)潮汕慈善文化。海内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
(16)潮汕地区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

文化特色

播报
编辑
概括说来,潮汕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
1、民间性。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精细性。如潮汕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开拓性。如潮剧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汕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开拓精神尤其显著,因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意义和作用

播报
编辑
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杨群熙)

潮汕方言

播报
编辑
潮汕地区语言为“潮州话”(潮汕方言),亦称潮汕话,简称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潮汕话属于闽南语系次方言。 [21]
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也在各地广为流传。
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汕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播报
编辑
潮剧
潮剧又名潮汕戏、潮音戏、潮调,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汕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汕方言。
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
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大锣鼓
潮汕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潮阳笛套音乐;以潮汕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汕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
千百年来,潮汕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

潮汕歌册

播报
编辑
潮汕歌册是潮汕俗文学中最流行的说唱文学,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潮汕歌册由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它是在潮汕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于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反映政治道德、风物人情、阶级矛盾上。
潮汕歌册以往非常深受潮汕妇女喜欢,但时移世易,唱歌册的人越来越少了。
潮汕歌册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消失,应该有人传承下去,毕竟它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

英歌

播报
编辑
潮汕英歌(上京表演队—普宁南山队)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日报》更撰文“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但现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宁的潮汕先民们后续的一些武装起义事件中加入武术套路形成,而后传到潮阳、惠来各县。
现今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南部的普宁、潮阳、惠来等地,其为民间广场最具代表性情绪舞蹈之一。其造型源于梁山108好汉,尤其取材自梁山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解救卢俊义的故事。其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便于2007年12月21日在“走进揭阳”的专题中对潮汕英歌发祥地普宁做了详细报道。

潮语讲古

播报
编辑
潮语“讲古”,是以潮汕方言讲故事,形式与北方评书基本相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既有群众自发聚集在一起讲的,也有专门请讲古为业的民间艺人讲。潮汕以前没有像北方一样的专门说书场,故讲古艺人便利用宫庙、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开讲。解放前,汕头的福合埕、潮州的开元寺、揭阳的城隍庙等地都设有讲古摊,亦日亦夜开讲。讲古艺人多为谋生计的穷困文人或败落子弟,每讲到一个段落至精彩处,便停下来向听众收赏钱。听众多为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和小贩。听说书的人,坐其椅子的就必须给钱,但多少不限。若站着听的人,就不必给钱,说书人对此等听众也很欢迎,因为热闹更易于吸引人。说书的传统书目多为长篇章回小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长枪袍带书,如《三国演义》、《精忠说岳》等。二、短打公案书,如《水浒传》、《包公案》等。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等。四、谈狐说鬼书,如《聊斋》等。20世纪30年代的潮州还掺入一些武侠小说,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而在潮汕农村,群众自发的多聚集在闲间、桥上、树下等地,听者也多为男人,因为女人则较喜欢听潮州歌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汕头市各区的文化馆、文化宫大多很重视这一民间文化活动,专门在里面设置讲古厅,进一步加以发扬。汕头市文化局还把流散于街头摆摊讲古的陈四文徐鸿飞、陈树绵等一批人组织起来,成立汕头市新声说书组,在福合埕开设讲古场,以满足群众文娱活动的需求。1958年成立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也把讲古列为演出项目,并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倡导开展讲故事活动,汕头市文化局于1964召开全区讲故事工作会议,使讲故事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潮汕农村也普遍成立文化室,配备故事员。故事内容多为解放后出版的新书,如《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等。因此这一时期,潮汕各地掀起一股讲故事的浪潮,讲古者也深受群众所尊敬。但好景不长,“文革”时期,讲古艺人备受冷落,说唱无门。“文革”后,党和政府再次重视文艺事业,讲古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又重焕光彩。
在潮汕,潮语讲古名艺人很多,有陈四文、王敏、郑永、林江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其中陈四文先生是最为有名的,他讲演时多用“谐音”、“戏白”,配以脚手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流连忘返。离团后,陈先生仍多次应邀举办讲古专场。 [22]

潮汕工艺

播报
编辑
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汕地区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 “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汕抽纱,多姿多彩的潮汕花灯潮汕剪纸,潮汕银饰,枫溪陶瓷潮汕嵌瓷潮汕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汕建筑

播报
编辑
下山虎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四马拖车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州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潮汕人文

播报
编辑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

播报
编辑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潮汕中秋习俗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潮普各村的“营老爷”等习俗。

潮汕饮食

播报
编辑
潮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汕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东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
潮汕小食,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潮州胡荣泉春卷,潮州西马路尾豆干牛肉丸汤,潮州铁铺老银猪脚,潮州铁铺松下集市的老字号“雨记”腐乳饼,汕头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汕头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
潮汕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汕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汕工夫茶,中国的茶道。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

潮汕赋

播报
编辑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潮汕赋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词汇解释

播报
编辑
①威镇:指潮汕人杰地灵,五神灵气相助。
②八俊七贤:七贤为.许申 .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 .吴复古;八俊为.翁万达林大钦郭之奇 黄奇道.
萧端蒙许国佐罗万杰林大春
③玄山开元:指碣石玄武山寺;潮州开元寺
④大明大德,清月清风:指明朝和清潮,同时也是用艺术的角度来描述。
⑤时冠二林,文武状元:潮汕明朝嘉靖年间文状元林大钦,清朝康熙武状元林德镛

潮汕文化溯源

播报
编辑
潮汕人常常自嘲处于“省尾国角”。展开中国地图,潮汕地处东南一角,北有山,南临海,居于粤之东,距离省城广州便有近五百里,谓之“省尾国角”倒也名副其实。即使如今交通便利,在揭阳潮汕机场坐飞机可直达广州,北京,但是坐汽车到广州仍需五六个小时。试想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可不是“鸟飞犹是半年程”?
潮汕人属于福佬民系,其形成与从福建进入的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福建历来地狭人众,而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其只有一岭之隔,是福建移民迁入的第一站。唐宋以来,福建移民源源不断地向广东涌入。据说韩愈贬潮州期间,曾“以正音为潮人诲”,即用中原语音来改造潮州土音,但是没有成功,显见潮州方言当时已经日趋定型,难以改变。宋代开始,为数不少的闽人和潮汕人一批批沿海路南迁,抵达粤西沿海和海南岛,与那里的住民发生交流整合,形成福佬民系在广东的另外一个分支。
潮汕地区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并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加上历来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这样的生存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故潮汕人有“种田如绣花”的说法。
潮汕人分布在广东东南沿海,生活无不资仰于海洋。耕海、冒险、海神崇拜等海洋文化至为发达,是潮汕文化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唐宋时期,潮州渔民已在深海渔场作业,出现我国最早渔场之一。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进行贸易。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已有发达的海洋性商业贸易活动。即使在清初海禁时期,潮汕商人还是偷偷进行海外贸易。“潮州帮”商人集团与“广州帮”一样,远涉鲸波,逐海洋之利。
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潮汕人到海外谋生者比比皆是,因此潮汕地区成为和江门五邑齐名的重要侨乡。当然闯世界总不会一帆风顺,那是拼却了生命的拼搏与挣扎,是被生活所逼走投无路的艰难抉择。有歌谣为证,“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袱过暹罗(即泰国)。火船一到七洲洋,回头再望我家乡。父母嬷子个个哭,哭到我心如着枪”,“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恨难消。”但潮人终归是拥有精明头脑和拼搏精神的,再加上南洋这些国家当时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喜好抱团的潮人生意便越做越大。如今东南亚地区尤其在泰国,许多大商人的祖籍都在潮汕。
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颇具优势的文化品质。他们不仅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也是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故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但惟利是图、精明过头的商人,总归招人嫉妒。这也是历史上血迹斑斑的排犹运动的导火线,东南亚的“排华运动”也有相似的原因。如今不少潮汕人对“东方犹太人”的名头似乎沾沾自喜,引以为荣,其实这个命名背后是一段心酸的血泪史。
在中国历史上,晋商、徽商和潮商曾闻名天下,而且晋商和徽商的名头显然要比潮商显赫,山西人开的“票号”左右了大清朝200余年的金融市场,连慈禧太后也向晋商伸手借过银子。财大气粗的晋商衣锦还乡,极尽奢华建宅子,直到今天还留下了诸多山西“大院”。只是现代晋商和徽商都偃旗息鼓,而潮商旗帜依然树立。这与晋商和徽商本质上都是官商、唯有潮商走市场之路不无关系。作为官商,晋商和徽商依附于朝廷经营盐、米、茶叶等生活必需品,或者开票号,相当于今天的钢铁、烟草和金融行业,通常受国家调控,一旦进入这些垄断经营行当,伴随而来便是巨额利润。然而晋商和徽商一旦失去依附的时代,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完结。潮商人坚持走比较单纯的市场化之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能一直走到今天。
世界各地有华人的许多地方都建有潮州会馆。明清时期,在国内的许多商埠也都设有潮州会馆。在东南亚各国和美、加、澳等地也组建有潮人社团。1981年成立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聚会。1997年第八届年会第一次在潮人本土汕头举行,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向大会发来贺电,潮商在海外影响可见一斑。
潮汕人精于商业之道,但也不排斥读书人,潮州人相信这和被贬到潮州担任刺史的中唐大文豪韩愈有关。韩愈上任后荐举地方俊彦主持州学,同时兴办学校,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还捐出8个多月的俸禄。后来历任地方官也都注重教育,成就了潮汕人儒雅的秉性。精致的生活态度在潮人身上根深蒂固着,仿佛融进了血液里的那一份讲究,即便是贩夫走卒,也不例外。曾见过三轮车夫,等待客人的那点儿空闲,也不忘来上几杯儒雅的工夫茶。宋代词人柳三变曾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潮人是把浮名微利也拿来浅斟低唱,工作与生活两不耽误。曾有人把潮人的心态归纳为“工夫茶”文化,颇多微辞,仿佛一旦抛却了工夫茶似的精致,换上大碗茶,就当能干出大事。这不免皮相,没了工夫茶的精致,何来潮人? [22]

研究机构

播报
编辑
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
2021年9月16日,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暨南大学成立。陈平原被聘任为首任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