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日同盟最终难以维续?

欧战之后,新兴的美国海军与IJN一样都是皇家海军的霸权挑战者之一,而美国对联合王国的霸权威胁远远高于日本对联合王国在世界霸权上的挑战。日本无论如何都不…
关注者
41
被浏览
43,240

9 个回答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英国退出英日同盟

(对日方的态度不太了解所以只回答英国)

认为英日同盟的结束是英国对美国在太平洋海权的忌惮或美国干涉的结果是非常美国中心论的,这一时期作为整体的英国对美国成为世界霸权的可能基本毫不关心。因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除了工业发展迅速之外表面上对英国的国际地位几乎构不成威胁(参见灰头土脸的谈判男·威尔逊)。反而日本比闷骚的美国看起来有更强的外向性,所以不是什么美国能挑战世界霸权而日本只能挑战地区霸权的问题。

英日同盟结束的官方解释是这个同盟和国联的原则相悖,但实际我们都知道这个解释是胡说八道,英国结束英日联盟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同盟的价值结束。英日同盟主要是为了遏制沙俄的扩张,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自己还在拉肚子,除了日本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亚太海权表现出兴趣(这里请无视法国),英国最重要的亚太根据地新加坡和香港都只在日本的威胁范围内。延续的同盟只可能纵容日本在这个地区扩大影响力,除了象征性的制衡一下在东南亚猥琐发育的法国之外弊大于利。

第二,内政,英国希望尽一切可能笼络离心力日渐强化的自治领。在1921年的英帝国议会英国本来打算延续同盟上,然而加拿大总理Meighen因为害怕英日同盟会让在北美和东北太平洋代表英国的加拿大卷入日美冲突,竭力要求撤销同盟。英国本身和其它的自治领对日美关系并不十分在乎,为了笼络当时离心力最强的加拿大英国果断成人之美答应了Meighen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走向大概会基本一致,同盟就是一张纸而已,你忘了苏德同盟么...一来二战前期德国攻势那么猛,如果你想扩张恰果子也不会站到颓到只能自保的英国一方;二来日本的战略一直是称霸亚太,只要日本有意扩张就不可能忽视新加坡、香港和以英国势力为主的上海租界这三个航运中心。

英日结盟是 20 世纪初英日两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权宜之计。由于相互的利益需要和地缘政治的因素,一强一弱的英国和日本通过同盟暂时稳定了两国关系。但是,“一强一弱”本身就预示着同盟带有致命的缺陷:如果两国国力发生变化,英国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日本为谋取扩张机会的不同目的势必会引发它们之间的矛盾与争夺。

自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同盟成为国际关系交往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家之间结盟与反结盟的斗争便贯穿了国家间关系的始终。纵横捭阖的缔结同盟与同盟解体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而大国的结盟抑或解除盟约关系又常常对各个历史时期国际格局的形成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国际关系理论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者,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 (Hans J.Morgenthau) 在其经典著作 《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又名《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对联盟即同盟的一般性质进行了考察。他认为,联盟是保持国家间均势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摩根索指出,在多国体系中,互相竞争的 A 国和 B 国为维持和改善它们相对的强权地位,可作出三种选择:其一,增加自身的强权;其二,利用其他国家的权力加强自身的强权;其三,阻止敌手获得其它国家的强权。当它们作出第一种选择时,就开始了军备竞赛,选择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时,就会实行联盟政策。因此一国是否采取同盟政策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是权宜之计。联盟能否存续及其作用大小取决于联盟的基本利益。上述理论完全适用于 20 世纪初存续了近20年的英日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和日本在远东以盟友的形式保持着某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力量消长导致德国海军的崛起,使得在国际事务中一直执行着“光辉孤立”超然外交政策的英国感到威胁剧增,同时德、法、俄也向英国的远东殖民利益进行挑战。英国选择了与俄国激烈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的日本作为维护其远东强权的同盟者,英国许多朝野人士在下院焦虑地说:“必须日本帮助我们,我们方能保卫我们在太平洋北部原有的地位”,“我们方能将俄国驱出中国”,“只有利用日本的力量,我们政府才能……支配有关中国的一切问题,以及太平洋的北部”。日本一方面对俄国的扩张心怀不满与恐惧,另一方面又因其力量较弱而更急于在远东被瓜分完之前多争得一杯羹,也适时依傍了强国英国。两国于1902年 1 月 30 日签署了主要是针对俄国的《英日同盟条约》。因为双方的互有所需,该条约于1905、1911年两度得到续订。

  • 结盟是权宜之计

英日结盟源于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英国得到的好处是:在远东替自己的殖民利益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守护者,“此后我们用不着再为我们在远东的利益担忧”。

但是,英国同时也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因为它实际在远东扶植起自己的“掘墓人”。1904 年,日本利用同盟的保障发动对俄国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扩张使日本有了一种远东霸主的感觉。当时的一名日本记者就明确表达了此种感觉“:多少年以来,西方国家认为只有它们负有开发世界不发达部分的责任。现在,我国也参与了这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在英日同盟中,从国方面来讲,英国的实力远远超过日本,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远离亚洲的地理位置,英国日益感到在其他国家的威胁下保护远东利益力不从心;相反,日本虽然处于弱国地位,但是由于其地理上的隔绝状态不易招致其他国家的侵袭,使英国将其视为可以利用的盟国,同时日本也认为,要实现扩张野心必须借助英国的力量。因此,由于相互的利益需要和地缘政治的因素,一强一弱的英国和日本递过同盟暂时稳定了两国关系。但是,“一强一弱”本身就预示着同盟带有致命的缺陷:如果两国国力发生变化,那么,英国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日本为谋取扩张机会的不同目的势必会引发它们之间的矛盾与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即向英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日本在远东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带来了“福音”。自 1915 年起,因为协约国向日本订购武器、军需品和食品等战争所需物资,日本开始进入战时景气阶段。在海军方面,日本也得到了很大加强。在远东水域,与日本结盟后,英国逐渐依靠日本的海军力量保卫远东利益。一战结束时,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强国。日本拥有的主力舰虽然只有 9 艘,但是,它战后的建造计划却规模宏大,军费支出也相当高昂。

此外,日本在远东还拥有一条呈弧型的海军基地线,这条线南自台湾岛起,经琉球群岛和日本本士,至北方的南桦太岛止。另外由于巴黎和会将德国的前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及加罗林群岛委任给日本管辖,就使日本在国土东部又拥有了一条前哨线。海军基地线和前哨线为自本争夺太平洋西部的海上霸权提供了“地利”的条件。

借助同盟的力量,日本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国力却逐渐衰落

  • 英国国内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国家领土方面仍然是世界上拥有当实力的一个国家,然而,相对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

战争严重破坏了英国的财政收支平衡。英国为了战争的胜利,在战时支出了 124.54 亿英镑,相当于国家收入的 44%。为了支付这笔巨额开支,英国曾向国内、外大肆举债。在外债方面,至 1919 年,英国欠美国 8.5 亿英镑债务,成为美国的债务国,国际金融垄断地位有所动摇。此外,2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口庞大,英国的经济发展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英国外交部意识到英日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1920 年 3 月,外交部在给帝国国防委员会的备忘录中指出,在考虑续订同盟问题时,“我们坚决不能忽视在中国及其他地方,在许多重要方面我们与日本的利益的冲突”。外交部许多官员反对续订同盟。1920年 6 月,主管远东事务的维克多·韦尔斯利(VictorWellwsley)向外交部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反对续订同盟。

关于是否与日本继续结盟,在英国还有另一种声音,他们提出以安抚而遏制日本的主张。1920 年 12 月,帝国国防委员会召开会议,外交大臣寇松力主用同盟来节制日本的扩张,他说“日本人的办事方法是狡诈和不讲道德的,如果他们不受与它结盟国家的控制从而保持井然的秩序,他们将自由地毫无节制地在中国以及其他地方推行侵略政策”。上述安抚日本的主张还得到了英国内阁和1921年 6- 8 月英帝国会议的支持。

英国出现对日本进行安抚主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这正是英国进退维谷的原因。第一,英国在远东拥有巨大的殖民利益,但是它的实力和海军力量却相对下降,这使它在保护殖民利益时力不从心;第二,安抚日本是抗衡美国的一个手段;第三,遏制苏俄、防止日本转向苏俄的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新生苏维埃俄国的出现引起了英国的极大惊恐,而且,担心苏俄的影响会继续扩及日本;第四,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事实上的承认。尽管英国许多宫员担心日本的扩张,但同时又认为日本是他们“审慎而忠诚的朋友”,他们认为“尽管我们必须尽力制止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但是我们又必须缓慢前进,不要在远东冒另一个爆炸性的危险”。

由于存在着要求遏制与安抚日本两种分歧意见,英国就是否续订同盟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最后,为了不能够招致日本的怨恨,也不可得罪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英国外交部出台《关于三国协议的备忘录》,将现存的英日同盟条约发展成英美日三国协议的决定,以期望通过某种方式保证与日本和美国都维持友好关系。英国的考虑是可以放弃同盟,但是同时必须有一个补救措施来防止与日本关系的恶化,这个补救措施就是利用“更广泛的计划”来处理续订同盟问题。至此,缔结三国协议就成为英国处理续订英日同盟条约问题的基本政策。

同盟存续问题对英国来讲进退两难,继续或放弃同盟都不能保证其强权地位,或是养虎为患,或是反目成仇,只有扩充盟友,重新缔结新的盟约才是损失最小的一种选择。英国的这一选择符合其维持现状政策的思路。对于日本来讲,同盟存续期间,日本无所损失,同盟是其发展实力的护身符,同盟终止对其的打击也不是外界宣传的那么严重,似乎日本曾为国际社会的弃儿,终止同盟是重新选择政策、重新选择盟国的开始,这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常态,不幸的是,借助大国庇护羽翼刚刚丰满的日本尚未学会与世界合作之道,它抛弃了经济帝国主义之路,选择了更加血腥的军事帝国主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