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四季》:希望總在絕境中綻放,成長的殘酷多隱於平淡日常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史蒂芬金《四季》:希望總在絕境中綻放,成長的殘酷多隱於平淡日常

史蒂芬金《四季》:希望總在絕境中綻放,成長的殘酷多隱於平淡日常
Photo Credit: Waiti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四篇小說就與書名一樣,既具有一定程度的連結,也各自擁有屬於自身的特質,就這麼以四季分明之姿,構成了完整的一年,使這樣的一年成為一種人生或社會的縮影,裡頭的每個季節,都可能象徵著不同時期與不同環境裡的我們。

文:Waiting(本名劉韋廷,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曾為某流行媒體總編輯,近日常以「出前一廷」之名於部分媒體撰寫電影相關文章。個人FB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不管以銷量或評價來看,剛推出全新中譯本的中篇小說集《四季》(Different Seasons),都可以稱得上是最受台灣讀者歡迎的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作品。

事實上,《四季》除了是當年史蒂芬.金作品成功重返台灣書市的里程碑以外,就連在他個人的創作歷程裡,也是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在《四季》之前,金為人所知的著作,大多均是具有超自然元素的恐怖或驚悚小說,較為少數的例外,則是收錄在《有時候,他們會回來》(Night Shift)裡的部分短篇、長篇小說《狂犬庫丘》(Cujo),或是他以理查.巴克曼(Richard Bachman)之名發表的數本科幻及驚悚小說而已。

然而,在《四季》收錄的四則中篇裡,除了最後一篇的〈呼吸法則〉(The Breathing Method)外,其餘三篇均在當時讓許多讀者首度接觸到他不同的創作面相,不僅沒有超自然元素,更有兩篇並非恐怖或驚悚小說,就連根據這些作品改編而成的三部電影,也在各具特色的同時,獲得了相當出色的評價,按照金本人的說法,甚至到了多年以後,還有一些宣稱自己從不讀恐怖小說,只看優秀文學作品的人,在稱讚那些電影的同時,竟然還不知那些片的原著便是出自他的筆下。

自《四季》改編的第一部片,是1986年的《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這部具有濃厚懷舊色彩的成長電影,改編自〈屍體〉(The Body)一篇,劇情透過身為作家的主角回憶兒時往事作為切入角度,描述他與三名好友尋找一具失蹤兒童屍體的經歷,藉由這樣的故事情節,極為生動地道出了一則向童年告別的故事。

金在這篇小說中,透過孩子的雙眼描繪出不同的家庭問題,以充沛情感訴說他們無能為力的困境。那些生動無比的角色,既會讓我們想起兒時的某些朋友,甚至更會想起一度的自己。除此之外,〈屍體〉也利用了書中書的手法,讓人看見主角在不同人生階段時的想法,並藉由這樣的方式告訴讀者,無論是怎樣類型的故事,其實均有可能暗藏作者自身的過往或煩惱,這些私密的情緒,有時甚至還會以作者本人也沒意識到的方式,流洩在故事的每個角落之中,就這麼透過文字,低潺地朝著讀者內心緩緩流去。

就金個人認為,《站在我這邊》是第一部真正將他原著裡的精神給完整翻譯為影像媒介的電影。由於這部片的票房及評價都有優秀表現,也使得由班.伊.金(Ben E. King)於1961年發表,被本片拿來作為同名主題曲的老歌,亦因此成為了絲毫不亞於電影的經典存在。

改編自《四季》的第二部片,是稍早於台灣重新上映,並獲得票房佳績的《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雖然這部片當年的美國票房並不出色,但在台灣卻稱得上是部賣座電影,因此與全球大多數市場相較,台灣觀眾則可稱得上是慧眼獨具,從一開始便給予這部後來極具盛名的電影足夠支持。

《刺激1995》改編自書中的〈麗泰.海華絲與裘山的救贖〉(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關於這部電影及小說已在〈小說改編電影的最佳典範──聊《刺激1995》〉與〈你可能看過《刺激1995》無數次,卻未必知道的那些相關逸聞〉)中提過許多,如果要再補充些什麼,則是若以小說情節與架構來論,〈麗泰.海華絲與裘山的救贖〉其實也可以算是一部推理小說。故事那個陡然翻轉的高潮,其重要線索早已妥善埋藏在各個細節之中,一切只待關鍵時刻,才為讀者一一揭曉開來,使這篇小說在打動人心的同時,卻也扎扎實實地擁有推理小說那種叫人恍然大悟的閱讀樂趣。

至於改編自《四季》的第三部電影,則是與書中〈納粹學徒〉(Apt Pupil)一篇原文同名的《誰在跟我玩遊戲》。這部電影是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繼1995年的成名作《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後,相隔三年才推出的作品,而就在本片推出兩年後,他則另以《X戰警》(X-Men)改寫了美漫英雄片的歷史。

〈納粹學徒〉的故事,描述一名看似品學兼優的績優生,私下對各種戰時的殘酷刑罰著迷不已,並在發現附近的一名獨居老人其實是隱姓埋名的納粹戰犯後,以揭穿他的身分來要脅對方,強逼老人說出各種他在集中營內折磨猶太人的第一手經歷。但這樣的舉動,卻使老人深藏在心中的嗜血欲望再度復甦,也讓這名看似完美無瑕的好學生,內心的黑暗跟著日益膨脹⋯⋯

這則中篇雖然沒有超自然元素,但卻透過兩名主角的心理角力,展現出黑暗不已的驚悚效果,甚至描繪出我們對於某些殘酷行為既恐懼又好奇的矛盾心態。而電影版的結局雖說與小說不同,但也同樣是部相當精采的驚悚片。兩者相比之下,小說像是一場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的幕後祕辛,而電影則在削弱原著中較為明顯的社會隱喻後,變成了隱藏在日常生活裡的險惡暗流,同樣有其精采之處。片中的納粹戰犯一角由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演出,光是他在片中的演技,便精湛到使本片有著務必一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