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業 — 以「精巧」替換「大宗」|天下雜誌

石化業 — 以「精巧」替換「大宗」

在下游「三次加工」業者陸續外移,以及台塑集團可能轉進大陸的陰影下,過去三十四年由下而上整合成有根、有幹、有枝葉的台灣石化體系,如何摸索新的生存模式,併發石化業新的競爭力?

    其他

台灣石化業中游已蠢蠢欲動,將踩著下游加工業的腳步踏上大陸?
「我看台塑是有必要到大陸設立塑膠加工區,」頂著風雨舉行的台塑關係企業運動會之中,董事長王永慶在互相推擠的記者追問下,說出這一句話。

赴大陸必然趨勢
 
 王永慶等於宣告台塑將採取具體行動,整合下游廠商,以就近供料。一方面台塑得以繼續保有這群客戶,另一方面,也能維持這群曾奠定台灣經濟力基礎,卻早已跨海經營的加工業者的競爭力。在上個月召開的台塑股東大會,他更公開表示︰未來到大陸設廠是「必然趨勢」。連石化龍頭老大─台塑─都準備帶領下游進軍大陸,這是否是台灣石化中游未來赴大陸發展的第一步棋?過去三十四年由下往上逆向整合成有根、有幹、有枝葉的台灣石化體系,是否將在大陸翻版?過去三十年,分散在城鄉各角落的中小企業,夜以繼日地和親族家人,把從中油及三十餘家石化中間原料廠拿到的產品,切、縫、敲、打,加工做成皮包、玩具、衣服、鞋子,賣到全世界各地,點點滴滴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尤其民國六○年代,台灣石化業規模達到世界第十二,塑膠、紡織等下游加工業的產值及出口值,創下佔整體製造業四○%的輝煌成績。但情況丕變。今天,水、電、土地、港口等基礎設施不足,圈囿了中、上游的擴充,石化業規模不但在國際舞台上倒退五名至第十七,佔製造業產值也縮小至二八%。廉價成本的競爭優勢不再,中游廠商的大宗石化品生產部門,也將被迫隨著下游加工業外移。然而同時,這些中游廠商也在台灣土地上摸索新的生存模式,試圖迸發石化業新的競爭力。
「用cost(成本)可賺錢的到大陸去,在台灣要用focus(焦點產品)及differentiation(差異化)賺錢,」努力想跳離石化窠臼,而轉往電路基板、工程塑膠開拓的南亞四部經理王文洋,斬釘截鐵地說出石化業新的競爭策略。
 
重尋競爭力

 因此,價格及技術層次高的工程塑膠、複合材料和特用化學品,便被鎖定為石化中游廠商力求擺脫低價大宗品生產型態,跨入支援航太、電子、資訊、汽車等高科技工業材料領域的焦點產品。石化業正藉著新的明星產品,與台灣新的出口產業撘上線。例如工程塑膠總用量的四分之三,都用在電子零組件、資訊周邊設備、機械及運輸工具零件,而不再像過去泛用塑膠來製造皮包、鞋子。這種新的結合趨勢,四年前相繼吸引新光、長春、南亞、台塑等大廠投入生產工程塑膠行列。
 一九八五年,台灣最主要的五種工程塑膠需求量僅一•七萬噸。去年,這數字已達七萬噸。而未來三年,這項新興產品估計將以一二─一五%的速度成長。就附加價值而言,必須要賣掉六噸的皮包、雨衣原料聚氯乙烯(PVC),才能買到一噸的聚碳酸酯(PC,五大泛用工程塑膠的一種)。另一方面,石化業也未放棄原有領域,瞄準紡織、塑膠、運動器材等項目,配合開發新材料,提高這些傳統明星產業的附加價值。台灣製網球拍已摘下世界巿場八成的佔有率;相較於過去一支幾百元的木製或金屬網球拍,用碳纖複合材料製成的網球拍可賣到三千元台幣,而其中用到的碳纖材料不過一五○公克。位於高雄主要生產樹脂的長興化工,則緊抓台灣世界級的紡織及塑膠業,以生產上述產業製程中所需的特用化學品為主。它開發紡織用的上槳劑、柔軟劑,使布的觸摸手感更好;塑膠用的添加劑,可使產品更耐用。這類特用化學品需求量,過去兩年成長了三○%。
 
用技術整合競爭

 由於下游搶的是時間,產品更替快速、且應用範圍廣泛,工程塑膠、特用化學品及複合材料的開發,自然步入少量多樣、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差異化時代。外表斯文清瘦的長興化工研發部經理黃舜仁笑著指出,有些特用化學品為因應各個季節的不同物性要求,春、夏、秋、冬都得修改配方。不同於以往用卡車裝運的大宗化學品,這些特用化學品是「五公斤、甚至一公斤一公斤裝在桶子出貨,」他邊說邊比劃提著桶子的模樣。南亞去年七月才開始量產的聚對苯二甲酸二丁酯工程塑膠(PBT),開發規格達到二百種,其中一一○種已在巿場推出。以往石化中游廠商大量生產單一規格產品,技術要求較低。現在少量多樣生產技術變得繁複,如何透過技術整合和客戶共同開發產品的能力,便被業者視為競爭的著力點。過去廠商只要管自己的技術,現在則要考慮如何和供應商及客戶結合,「甚至要了解客戶的客戶的需求,這就是技術管理,」南亞塑膠王文洋語氣急促地分析指出。共同開發新材料的特殊規格,往往需耗費長時間來回討論,反複試驗。主要生產浴缸、容器材料聚丙烯(PP)的福聚公司,曾應一家輪式溜冰鞋客戶降低成本的要求,投入開發新的取代材料。一次次不同物性的試驗和推薦樣品,起碼花了半年時間。現在將近兩年過去,這項產品仍未完全成功,只能替代一部份。
 
一通電話馬上到

 但正因為這些新材料數量小、用途特殊,因此一但新產品被共同研製成功,便不容易被取代。「除非(下游)找到品質更好或成本更有競爭力的,」逐漸由單一產品朝向特殊規格發展的福聚公司副總經理吳宏基,道出石化新產品的特性。新石化材料除了仰賴上、下游的技術整合外,即時的售後服務也成為國產品取代進口貨的競爭利器。資訊、電子、電器等下游產品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是打速度戰的台灣下游業者最迫切的需要。台灣第一大連接器製造商鴻海精密工業,在用了美國GE公司PBT工程塑膠十五年之後,改用國產品。他們便是著眼於品質相當的條件下,服務及交貨的速度。「我們打一通電話,材料商當天馬上坐飛機從台灣南部趕來,」精密零件事業處經理戴正吳,在隆隆聲的工廠中說。國內供應商的技術人員,每個月都會到鴻海公司工廠,和現場機台人員做成型加工、打樣。而國外供應商一年偶爾來一、二次,「沾了醬油就走(意謂未解決問題),」戴正吳以嘲笑口吻用閩南語說道。即時服務帶來的技術改良和快速交貨,節省了鴻海精密工業二○%的總成本。和坐在辦公室中接訂單、用傳真發貨的大宗化學品銷售人員相較,新興材料由於技術層次高,服務和銷售人員一般皆需工程師背景出身,才能和客戶適當溝通。南亞上個月才剛為美國經銷商訓練好一批營業人員,「都是碩士 、博士呢!」南亞塑膠四部從美國延聘回來、擔任工程塑膠推廣中心主任的化工博士林來福解釋。雖然現在小而精致的產品走向,已完全不同於過去台灣以大宗石化品為主的發展模式。但是台灣石化業三十四年來扎下的根基,卻為這一代產品提供了發展優勢。
 
幼稚園跳不上大學

 首先,過去經驗的累積,提供了工程塑膠、特用化學品、複合材料等這些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基礎。以工程塑膠中產製技術較低的PBT而言,就是利用原有聚對苯二甲酸二乙酯(PET)的合成纖維技術,變更生產設備與製程而開發出來的。台塑台麗朗事業部在實驗室花了十年,四年前才開始量產的碳纖,也是因為已具備一年產量十萬噸亞克力棉的相關經驗,才生產出全世界至今只有日本人發展出來的原絲。而世界ABS樹脂第一大廠奇美實業,更是在泛用級ABS品質及巿場規模都穩定之後,才投入汽車工業用的耐熱級規格開發。「高科技東西不是從幼稚園就能跳上大學的,」一名在台塑將近四十年的元老級高階主管打比方。
技術之外,台灣石化業更擁有大批擅於將產品商業化的應用人才。對勞動成本只佔五∼六%的中游加工業而言,素質高的腦力,正是石化業發展的最大資產。石化工業完整的樹狀體系,對必須透過上、下游緊密互動來共同開發的新石化材料而言,是其他國家欠缺的利基。整個開發過程中,上、下游能否坦誠公開資訊或對外保密,便依靠既往合作的信賴程度。
代工生產世界前三大網球拍的拓凱企業董事長沈文振,看到國外的熱塑型系統製造出可回收的複合材料,馬上將這項新技術的情報,傳給其碳纖材料供應商台塑,供它研究開發。長興化工為客戶研製出的塗料、接著劑,也往往被要求半年、一年內不能賣給別人。這些多年合作的默契隱然是另一種競爭力的來源。
 
難成母體企業

 即使工業局的公元二○○○年明星工業,或是經建會曾經提出的石化業發展計劃,都將工程塑膠、特用化學品及複合材料列入其中,但這些新興產品卻已面臨發展瓶頸。雖然開發這類高附加價值材料,以較便宜價格來替代進口品,是台灣石化工業必然走向。但因為其用量少、巿場小,任何一家廠商為了維持企業本身的規模,都必須和原有大宗品撘配生產,所以這些新的明星產品很難成為母體產業。日本新力(Sony)公司的化學材料指定廠商──西德化學大廠赫斯特公司,一直為新力不計利潤地配合開發特殊規格。其著眼點卻仍在取得新力的長期信任,以從其他大宗品獲利。此外,由於這類新興產品扮演的是提供材料的支援性角色,其未來前景將和新的下游產業休戚相關。因此,縱使有人主張以第二次逆向整合來帶動新興石化品的發展,但就業者立場,在石化舊體系動搖、新體系尚未成型的夾縫中,他們一致的答案竟是︰「恐怕很難。」第二次逆向整合的先決條件是︰台灣必須有扎實的航太、汽車、電子、資訊、家電等下游工業,才能帶動上游高附加價值石化材料的經濟規模。然而,航太工業目前仍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電子資訊及家電業,又因液晶顯示器(LCD)、壓縮機等關鍵零組件尚未在國內生根,而顯得虛晃飄搖。

下游另謀生路

事實上,日本強的關鍵在第一線產品,而非第一線的化學工業;「他們的塑膠拿去做影印機、照相機,而我們的塑膠卻拿去做臉盆,」長興化工黃舜仁無可奈何地聳聳肩說。
  台灣下游產業設計能力不足,仍停留在OEM型態,加上提升品質意願不夠,更阻礙了這些新材料的推展。以國內最先產製出的工程塑膠PBT為例,七五%由國內電子電器產業消化,但目前進口貨卻高達整個PBT巿場的九七%,其中更有五○%是品級次等的副牌料。雖然工程塑膠的下游是應用於科技產業,但為數眾多的OEM型態科技產品加工廠,不僅被國外廠商指定用料而無法幫助國內工程塑膠業成長;更因為競爭成本上漲,也開始有外移趨勢,這個現象尤其於家電業中更為凸顯。「工程塑膠才剛起步、下游卻已另謀生路,」新光合纖工程塑膠材料部經理侯玳梁憂心忡忡地表示。做為國內第一家生產PBT的廠商,侯玳梁想到新光利用整個關係企業資源──如分送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貴賓卡、請客戶參加台新銀行開幕典禮,以開拓PBT巿場的辛苦時,仍不免搖頭感歎。除了巿場因素外,石化廠對研究發展投入不足,更是影響台灣發展更高技術層次產品的隱憂。新光合纖副總經理李壯源觀察指出,過去因外在競爭環境沒有大轉變,石化業似乎還能生存,「對開發新產品的認知未到迫切程度,所以腳步慢。」事實上,台灣雖然基礎研究弱,但模仿力強,仍有充裕的應用人才可投入產品應用發展。面對石化業新一波產品發展遭逢的巿場困境和技術瓶頸,再轉頭望望隔鄰的日本,石化廠商又不得不寄望政府能發揮影響力。環顧日本的產業發展,政府有時必須以產業政策,甚至法律手段,來協助建立新興產業。為了扶持FRP(一種強化性塑膠)複合材料這個產業生根,日本政府在建築法規中便明確規定,新建房屋的蓄水池,強制要用具有防火功能的FRP建造。而為了解決石化原料供過於求的情況,日本通產省曾透過行政指導,下令將聚氯乙烯(PVC)反應槽打洞,每家減產二○%。轉變為支援性材料工業的角色後,石化業的興衰將與其他產業密不可分。如何依照台灣既有環境、技術、巿場條件,規劃出最適合台灣發展的工業,並將石化業與之整合,「我到現在還看不出有一個產、官、學的互動模式,」政大企研所畢業,擔任長興化工協理的蕭慈飛期待地說。
 
熬吧!

 新興石化品中,特用化學品才剛萌芽,而四年前挾著旺盛氣勢發展起來的工程塑膠,還未站穩就面臨巿場考驗;PBT生產廠商長春石化、新光合纖以其他部門的獲利來補洞,南亞塑膠四部也因將三分之二的PBT膠粒轉作纖維,從上個月才開始賺錢。面對這項明星產品與整個石化業混沌不明的未來,塑膠材料公會理事長李志村,以一句「熬吧!」輕輕帶過。國際競爭環境丕變,台灣石化業絕不可能再重回高成長時期。然而有技術、有人才、有完整體系的台灣石化工業,「沒有理由悲觀,它起碼仍有能力和國外競爭,」福聚公司副總經理吳宏基充滿期望的說。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紐約市公共空間長劉雅婷:公共空間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