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麻省教授:台灣人缺點就是太客氣,我們是歐美醫學研究的解答!|天下雜誌

哈佛麻省教授:台灣人缺點就是太客氣,我們是歐美醫學研究的解答!

疫情席捲下,最新醫學研究備受關注。2021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哈佛醫學院旗下麻省總醫院的張智威教授認為,歐美主流醫學長年偏向白人體質,台灣應該站出來,成為精準醫學的亞洲代表。

CWEF-哈佛-張智威-精準醫學-天下經濟論壇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其他

我在哈佛醫學院研究的目的,就是看見全球醫療照護的問題,並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

過去,我曾在圖書館找到一本1840年出版的古老解剖學教科書,但從中我卻看到一些問題。

近200年前,歐美國家開啟現代醫學研究,是目前醫學研究主流。然而,從美國的人種分布來看,白種人佔65%為最大宗,非裔、西班牙裔各約15%次之,但亞裔僅5%。

美國進行的醫學研究,納入的亞裔人種也僅佔個位數。這反映出一大問題:這樣的醫學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

乳癌,就是最好的例子。

亞洲乳癌確診年齡,比白人早十多年

2016年美國乳癌篩檢指引建議,女性在50歲前沒有必要篩檢,因為多數美國女性在60歲前不會罹患乳癌,只有極少數在50歲前發病。

然而,在我與世界各地的外科醫師交流時,發現台灣建議女性40歲後開始進行乳癌篩檢,即便是較貧困的墨西哥,也是從40歲起開始篩檢。

我檢視乳癌高風險族群資料,才發現西班牙裔、非裔與亞裔族群,乳癌高峰都落在40多歲,只有白種人的發病高峰落在60多歲。

2018年我們刊登《美國醫學會外科期刊》(JAMA Surgery)上的研究,發現,若按照人種細分,亞洲女性乳癌確診高峰介於45至50歲,比白人女性早了十幾年。

廣告

因此,美國或白種人的醫學研究標準,顯然不適用於其他種族。

另一個例子則是,為了預防手術後發生深部靜脈栓塞,醫師會視狀況會給予抗凝血劑,但抗凝血劑同時也會讓術後止血較為困難。不過,相關研究發現,術後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也有種族差異,是否都要予以抗凝血劑呢?

此外,老年人跌倒後的死亡率,亞洲人風險比其他族群高一倍。此外,人體解剖構造如膽管、產道等,以及白血球與免疫反應,不同種族也有些微差異。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日前《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也有一篇論文提到,血氧儀測量也有種族差異。又如討論牛奶是否健康的議題時,卻少有考量到各地乳糖不耐症盛行率的差異,患乳糖不耐症者,喝了牛奶容易腹瀉,牛奶就不是個健康飲品。

三大優勢,台灣是解答

歐美醫學研究的種族差異問題,台灣,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為何台灣能解決問題?首先,台灣有民主與信用,做出的研究較具有可信度。非民主國家只講好處,不講壞處。再者,台灣有很好的醫療照顧體系,以及強大的IT科技,而最重要的就是,台灣具有多元的種族,歷經百年前從中國渡海來台、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日治時期,到現今的東南亞新住民,以及原住民血緣可追溯至南太平洋海島。

廣告

因此,台灣的種族多元性,成為世上少數可解決此問題的國家。我們要用科學來講台灣的故事、民主亞洲的的故事。

智慧不是從西方過來,本土醫學專家的意見很重要,上述很多與歐美醫學教科書不同之處,都是由本土專家發現。

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研究自己的人、我們的基因、我們的行為。

西方研究橄欖油、咖啡、健身房、馬拉松對健康的益處,我們可以研究熟悉的擔仔麵、茶飲、廟宇與太極拳。

西方老年人習慣團體治療,與陌生人分享自身經驗,但台灣最流行用Line互傳長輩圖、早安圖問安。

又如台灣坐月子文化,已經發展成精緻的月子中心商機,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坐月子對健康的益處,吸引別人仿效我們,並加以推廣。

廣告

短期內我希望號召哈佛的教授學者,一起設立專門亞洲人研究中心,並與台大合作,發展亞洲人特有的精準醫學。

台灣人的缺點就是太客氣,不會推銷自己,我想訓練台灣人成為KOL,推銷自己的亞洲精準醫學研究。台灣健保資料庫有豐富的檢驗檢查影像,透過大數據分析,甚至可能重寫解剖學教科書。

亞洲人精準醫學帶來的廣大商機,這是西方無法做到的。如專屬亞洲女性的乳癌篩檢儀器、適合亞洲人的眼底鏡、適合亞洲人口味的管灌食物等,就如同台灣流行的長輩圖,也能帶來商機。

臨床醫學是照顧眼前的病人,而醫學研究是照顧未見過的人。台灣醫生給台灣人很好的照料,我們其實可以照顧更多亞洲或全世界華人,發展具亞洲特殊的精準醫學。現在我們告訴世界「Taiwan can help」,但我們應該說「Taiwan is helping」。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愛你就是給你最好的 京華SID頂級車工鑽石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