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粤有移民海外的传统?

福建和广东,是国内的两个沿海传统移民大省,福建的福州,莆田,闽南,广东的潮汕,梅州,江门都是国内的主要海外移民流出地,历史上下南洋的很多,,,而闽粤北…
关注者
58
被浏览
44,277

21 个回答

地理决定论+历史演变论=合力结果。

提起闽(南)粤(东)历史,不能不提一个标志性的词汇——械斗。

要追根溯源,闽粤的土客械斗能追溯到历史上的三次华夏衣冠南渡,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衣冠首次南渡、八姓入闽,第二次唐代安史之乱,衣冠二次南渡,第三次北宋靖康耻,衣冠三次南渡。

农业时代,土地和粮食是一切发展的根基,而闽粤本来就多山少田,资源短缺,“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想活下去就得靠争抢厮杀,穷山恶水出刁民,土著本就民风彪悍、械斗频繁。

而游牧民族来一次,北方人就往南方跑一次,大批北客三次南迁,导致当地人口激增,与本地土著争山斗田抢资源,挤压当地有限的生存空间,加剧矛盾,自然雪上加霜,为延绵千年的土客械斗埋下祸根。

因为临海,面对大批中原客族空降,本地土著退无可退,恶劣的生存环境注定两省之民想活下去,要么内卷,要么外扩,只有这两条路可选。

同样因为临海,也幸好临海,除了内卷械斗,还有外扩这条路可走——海洋贸易。

早在唐宋时期,闽粤就是中原王朝跟世界交流,负责航海贸易的重要地区,各种大港小港、官港私港比比皆是。

广州港从公元三世纪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中国唯一对外贸易大港,即所谓的“一口通商”,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千多年始终长盛不衰的港口。

而泉州港也不遑多让,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宋时与泉州进行贸易的海外国家有34个,南宋增加到56个,元朝暴增到80多个,一度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侨居的海外大食人、三佛齐人、真腊人、占城人多达十几万,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五方混杂、华夷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马可波罗都恨不得老死泉州。

这种要么内卷要么外扩的极端生存环境,也无形中塑造了闽粤山民的主要性格底色——圆滑兼狠辣。

能温文尔雅做得了买卖,也能瞬间翻脸砍得了人头。

做买卖是为活下去,砍人头也是为了活下去,这种为求生存不顾一切的极端性格我们至今还能从闽粤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风格上看到浓厚的影子和味道,比如莆田系和狼藉海外的某些华人黑帮。

有意思的是,我在北京时爱喝100一两的茉莉银毫,有次逛街无意中进了一家福建茶店,十七八的小老板正在泡茶,见我进去立刻满脸堆笑,热情邀请我坐下品一杯,边品边推荐各种好茶,可一听我是奔着廉价花茶而来,立刻掉了脸色,来个180度大转弯,丝毫都不掩饰,满脸嫌弃的给我称了茶叶,随便打发出门。

当然,以利取人,商人本色,用利益的多寡来决定售卖的时间成本和服务质量,这无可厚非,我那以后看见“福建茶”三个字立刻泛起心头阴影,再也不敢进去,跟福建人打交道也提着万般小心,如今想想,小伙倒是替闽茶剔除了一个只能提供微薄利润的小散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用在大客户身上,从商业效率这个角度讲,无可指摘。

至于我舒不舒服,那是我的情绪管理问题,京师居大不易,能理解,扯远了。

地理大发现之前,受限于中原王朝时而开海时而锁国的摇摆政策,以及当时的航海技术,闽粤在“士农工商”的内卷外扩上还是保持一致的,并无特别明显之处。

农业时代嘛,械斗是为了争田争水吃饱饭,吃饱饭才能读书,读书才能当官走出去,这是一个家庭乃至宗族从农到士的必走之路。

至于做工,闽粤都有共同选择——驾船下南洋,去东南亚寻找活命的机会,用命搏一笔钱再落叶归根。

唯独商人,在地理大发现前后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

粤商在明清三次断断续续的“一口通商”时期,抓住良机,依靠半官半商的广州十三行,一举垄断了中原王朝与世界的海外贸易,成为“天子南库”,最后以潮商跻身清代最顶级的三大商帮之一。

到后来,晋商和徽商因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唯独潮商,不仅伴随近代海外移民的高潮不衰反涨,强势崛起于东南亚、香港及潮汕一带,出现了李嘉诚、陈弼臣等世界巨商,时至今日仍旧长势不衰。

而闽商作为传统的十大商帮之一,明清至今有过两次高峰,明清交际之时的郑氏海商集团,敢跟当时世界第一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掰手腕,最终打败荷兰人,掌握了台湾制海权,垄断了东西洋的海上贸易,通商范围遍及东南亚和欧罗巴。

那之后,正式开启闽人大规模出海、遍及全球的序幕。

再就是如今,改开之后,大批新一代闽人再度奔赴世界各地,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福建商人,有福建商人的地方就有专门欺负华侨华商的华人流氓黑帮,国内就别提了,福建茶商遍地开花,哪儿哪儿都有,大名鼎鼎的莆田系更是如雷贯耳......

闽(南)粤(东)的海外移民传统,是特定地理和历史不断相互交织最终演变而成的。

至于除了浙南之外,江浙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形成移民传统,很简单:

第一、江浙平原,鱼米之乡,蚕桑遍地,农有田,士有书,工有业,商有本,士农工商都有事儿干,出海干嘛,没那个内驱力。

第二、长江、运河两条华夏大动脉贯穿其中,又都是一江一河的末端,江南资源集散地,辐射广大,能足够有效的吸收和缓冲内卷的残酷性。

第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本就是这个星球上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之地之一,兴胜繁华,人文荟萃,吃喝玩乐爽的一比,有天堂不待着,干嘛九死一生去海外那种蛮荒之地瞎浪?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 @刘震撼

人均耕地不足,人地矛盾严重。在福建尤其以泉州为典型。在家乡种不了田养活自己,只能以海为田。在福建,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的福州和南平等地对于海洋的驱动力就明显减弱,文化上就趋于内敛和保守。所以说文化是对地理环境的自适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