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持續、新冠源頭調查、甘肅越野賽慘劇與更多本周精彩故事

求神祈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2021年5月最後一星期,台灣疫情仍然嚴峻,外界開始提問:台灣的「防疫神話」為什麼會出現破口?

另外,各國也繼續討論新冠肺炎病毒的起源,其中一個理論指病毒是從實驗室洩漏,這個想法最初被認為是「極不可能」的陰謀論,但美國媒體近期報道稱,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是病毒的源頭,令總統拜登也下令當地情報機關要加緊搜集更多相關信息。

香港立法會在中國人大常委宣佈修改當地選舉辦法後兩個多月,三讀通過修改當地選舉辦法,香港政府解釋,修法是為了實現北京當局要求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議會內討論民生事項時也仍然會有反對聲音,但民主派人士認為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參選的要求,也令香港的民意要進入議會制度變得更加困難。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下新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它們,BBC中文帶你一一回顧。

3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成功阻擋病毒入侵,2020年4月至12月連續8個月的本土感染零確診記錄也讓台灣人引以為傲。但是自2021年4月底、5月初以來,受到全球讚譽的台灣「防疫神話」在短短的數周之間破滅,先是有華航機師諾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然後又爆發萬華茶室群聚和多個地方的衍生感染。

為因應本土社區感染連續每日數百確診病例,台灣已經實施並延長了第三級防疫警戒至少到6月中,這距離「全面封城」的第四級警戒只差一步。

一年多以來的成功防疫,為什麼最後會突然爆發多起本土社區感染,曾讓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新冠疫情防治措施又為什麼出現破口?

被圍封的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正門(中新社資料圖片)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當局認定病毒來自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從動物傳染人類。但美國媒體近期報道稱,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才是真正源頭。

美國總統拜登在年初上台時要求情報機關就新冠病毒源頭提交報告,而在本月份收到報告之後,他要求「加以跟進」。拜登指出,各情報機關人員目前分成了兩派,但兩派均認為對方沒有足夠信息來評估哪一派理論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拜登下令情報機關加緊搜集更多信息,在90日內向他報告。

1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甘肅白銀周六(5月22日)發生一起嚴重的馬拉松越野賽事故

中國甘肅白銀5月22日發生一起嚴重的馬拉松越野賽事故,21名參賽者在比賽中身亡。有遇難者家屬質疑組委會沒有提供相應保障。

慘劇發生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景區當天舉行的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現場。

曾經多次在中國大陸以外參加類似比賽的人士向BBC中文表示,比賽的路線設計可能沒有充分考慮緊急救援的情況,並形容這是一個「很低水凖、不夠標凖的組委會」。

疫苗捐助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拜登5月17日宣佈,美國將在六個星期內,向國外供應8000萬劑疫苗。

在此之前,美國在全球疫苗供應中基本是缺席的,而中國、印度和俄羅斯佔據主要角色。有評論稱一些疫苗供應行為與地緣政治角力掛鉤,成為「疫苗外交」。

分析認為,美國的最新舉措或將改變各方在這場全球疫苗供應賽中的地位。

中國國慶日親北京香港群眾揮舞五星紅旗巡遊(1/10/2020)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香港立法會在中國人大常委宣佈修改當地選舉辦法後兩個多月,三讀通過修改當地選舉辦法,被批意在大幅提高反對聲音進入議會的難度。

這次修訂其中一個爭議的地方,是大幅加強政府遴選參選人的權力。新議案下,參選人除了需要取得選民提名外,還必須得取得新成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許可,再取得最少10名主要由親北京人士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提名,才能成為候選人。

香港政府解釋,修法是為了實現北京當局要求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議會內討論民生事項時也仍然會有反對聲音。中國外交部也說,新選舉辦法更好體現香港居民廣泛、均衡的政治參與。

但民主派人士認為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參選的要求,也令香港的民意要進入議會制度變得更加困難。

The Friends cast on set around 2001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老友記》(Friends,又譯《六人行》)在1994年首播,前後歷經10年一共播出10季的節目,在2004年播映完畢。

六名主角在劇終17年之後重新聚首大談往事,也讓無數劇迷們回憶起這個陪伴他們渡過10年歲月的電視劇裏面許多經典片段。

過去17年裏影視媒體出現很大的變化,網絡流媒體的出現讓《老友記》收獲新一代的年輕劇迷觀眾,這些年輕觀眾通過網飛(Netflix)這樣的流媒體追劇。

也是因為如此,《老友記》在告別電視熒幕17年之後,仍然深植於人心之中,劇中許多經典片段和對話直到現在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交媒體上不斷地被人拿出來重新詮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