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投錯注?從玩「世足運彩」學選擇:絕對要避開 4 個心理因素!|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為什麼你會投錯注?從玩「世足運彩」學選擇:絕對要避開 4 個心理因素!

2018-07-06 整理‧撰文 盧廷羲

6 月 14 日起,4 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在俄羅斯舉行,雖然台灣未能參賽,國人關注度絲毫不減。取得世足賽轉播權的愛爾達電視統計,截至 7 月 3 日,愛爾達 OTT 平台網路用戶收看世足賽的累計瀏覽數,就已逼近一億次。

在全民瘋世足的同時,有些球迷會花錢買運動彩券(下稱運彩),替特定隊伍加油,增加看球樂趣;除此之外,今年許多強隊提前出局,冷門連爆的情況下,讓不少玩家願意「豪賭一把」,想趁機大賺一筆。

今年世足帶動的運彩買氣有多熱?台灣運彩公司指出,2014 年世足賽,他們的總銷售額約為 24 億元,對比之下,今年比完 16 強後,累積銷售額就突破 38 億 5000 萬元,其中光是 16 強戰、西班牙對上地主俄羅斯的單場賽事,就售出 1 億 9000 萬元。

運彩的迷人之處,在於玩家可以透過各種數據分析,評斷球員、球隊近況,預測合理戰局,而非純粹的「買樂透」。這當中,不論你把它視為一種消遣、投資、甚至是賭局,基本目標都只有一個──找出與賽事結果符合的投注選項。

而每筆投注,就等同做出一次「決策」,你必須思考、判斷局面、找出正確解答。我們沒辦法告訴你誰會獲勝,但從投資學、機率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掌握 4 大觀念,能幫助你做出較佳的決策。

1. 事先設定總投入成本,控管風險

在賭場中,有一句話這麼盛傳:「不怕你贏錢,只怕你不玩。」莊家與玩家的最大差別,是每位玩家的籌碼有限,博弈過程中,一旦玩家不小心「梭哈」,就可能導致無法翻身。相反的,即便你是億萬富翁,莊家在每場賭局都會設定停損點(例如台灣運彩的單筆投注,最高中獎金額為 2000 萬元),更直觀來說, 連資本雄厚的莊家,都會評估風險,玩家更要有相同的危機意識。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提前控管「進場籌碼」。 例如這次世足 8 強後的賽事,你只設定花 8000 元來投注,不再加碼。接著,你可以根據 8 強後有 8 場比賽、拆分每場只投注 1000 元,幫助你分散風險。設想,如果你的預測準確度高達 80%,但在第一場賽事就投入所有籌碼、落得 20% 預測失準的結局,也沒有籌碼可以翻盤了。

2. 掌握遊戲規則,才能看清投報率

每一項決策,都會得到對應的結果,想提高勝率,就是先分析「結果的好壞」。以運彩來說,玩家應先計算,投資報酬率有多少?有些人可能以為,只要一直買強隊,或是長期預測準確度超過 50%,就會提高勝率,但實際上這可能是決策中的「主觀盲點」。

通常,博彩公司賽前會調整「讓分」(spread),來平衡強弱隊的關係,例如 A 籃球隊實力出色,球迷都看好他們能贏 B 隊,這時開盤者將設定一個標準值,像是 A 隊「讓 10.5 分」,也就是 A 隊最後必須贏 11 分以上,買 A 隊的玩家才能獲利,這時候,其實買 A 隊與買 B 隊的獲勝機率,都會接近 50%。

進一步來看,每一次決策結果,還會受選項的「賠率」影響。以台灣運彩來說,當投注選項只有 2 個(例如足球中,兩隊進球數合計是 2.5 顆以上或以下),兩邊的賠率大多分別是 1.75 倍,意指投注 A 選項 100 元,過關後只能拿回 175 元(含本金)。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玩家每場投資 100 元,經過 100 場後,總成本為 1 萬元,假設勝率是 50%,卻只能拿回 8750 元(每場贏回 175 元,乘以 50 場)。只有當平均勝率高於 58%,才會開始獲利(每場贏回 175 元,乘以 58 場等於 1 萬 150 元)。 換句話說,你必須意識到,如果只是盲目跟風、對賽事的規則不夠熟悉,長期下來,就等於做出「失敗決策」。

3. 小心「賭徒謬誤」,每一次決策都是獨立事件

許多玩家最常犯的錯,就是投注時失去理性......

《莊家優勢》作者馬愷文(Jeffrey Ma)舉例,他曾與朋友到賭場,玩一款輪盤的遊戲。規則很簡單,輪盤上有 38 格,其中 18 格是紅色、18 格黑色,只要猜中下次轉到哪種顏色,就能贏走籌碼。

當時,馬愷文的友人觀察,輪盤已經連續 8 次轉到紅色,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選「黑色」,豈料結果仍是紅色。此後,一直到第 13 次,他的友人始終選擇黑色,卻老是開出紅色,讓他輸掉所有籌碼。

馬愷文指出,這種行為稱為「賭徒謬誤」(The Gambler's Fallacy),意思是 在某個隨機、多次的試驗中,玩家看到結果異常一致,就會預測下次將開出相反的結果,以平衡「異常」現象。 球迷也是如此,如果某足球隊連續 5 場都沒踢進半個球,許多彩迷便會認為,下一場勢必會踢進很多球。

然而,關鍵在於每次轉盤試驗、每場球賽都是「獨立」事件,照道理來講,每個結果出現的機率是相同的。 一味看到「連續幾場」發生某件事,就認定下場「一定不會」發生這件事,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陷入「確認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太過關注支持自己觀點的資料,反而忽略與自己衝突的數據,缺乏全面分析,就容易選錯答案

4. 只思考「要 A」或「要 B」,會錯過許多更好的選項

除了不理性和衝動等情緒,人們做錯選擇的原因,還可能源自「狹窄框架」(narrow framing)。《零偏見決斷法》指出,當你猶豫要做某件事時,往往會思考「要」或「不要」,進而忽略其他更好的潛在選項。

比方說,到了世足決賽前一刻,你想花1萬元預測冠軍,在選擇「A 隊」或「B 隊」之間猶豫不決,正是落入選項偏狹的典型。換個角度想,你可以買 A 隊、B 隊、或「只投注 5000 元,剩下一半存起來」,甚至是完全不投注。很明顯,只要冷靜下來想想,「還有哪些可能的選項?」就有機會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