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核電會有復興運動、量產時代嗎?-風傳媒

風評:核電會有復興運動、量產時代嗎?

2021-09-28 07:30

? 人氣

全球核電是否可能迎來復興?圖為除役中的核一廠(呂紹煒攝)

全球核電是否可能迎來復興?圖為除役中的核一廠(呂紹煒攝)

日前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首次上調了對全球核電裝置容量的增長預測,外媒富比士雜誌則有文章指出,核反應爐可能量產化,核電未來可能可以快速的普及化與降低成本。雖然這些預測是否成真尚待時間驗證,但對正走在全面廢核關鍵點的台灣而言,相關趨勢是該了解與重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21世紀初,核電曾經是熱門項目,因為相較傳統的火電,核電被認為污染與排碳幾乎為零、有些人甚至視核電為一種綠電,但2011年發生的日本福島事件,重創全球的核電產業,不僅增建核電廠的計劃與腳步大受影響、不少計劃直接取消,連已有核電營運中的國家,也宣布廢核─雖然最後只有德國與台灣真正走上全面廢核之路,但全球核電發展因此大受衝擊。

不過,從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預測來看,核電工業似乎已逐漸「恢復元氣」;一來,應該是距離福島事件已10年了,時間的距離久到足以較理性、正常的看待核電的利弊與風險,二來,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減碳已成全球的共同課題,石化燃料(火力)發電被視為排碳的一大來源,而核電則被視為有助減碳的發電方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為了減碳與降低空污而大力興建核電。

再者,近20年綠電(風電與光電)雖然技術進步多、成本快速降低,但也逐漸出現瓶頸及極限,許多曾大力增加綠電的地方─如澳洲、美國加州,後來也發生供電不穩定而開始檢討修正,或是擴張過度、難以併入電網而不得不「棄電」─例如中國的光電,棄電比例曾高達2成之多。最後,當然是核電技術及安全性的的改善與進步,增加了用核電的吸引力。

從2016年上任以來,蔡政府就一步步的推動其廢核神主牌,核四固然絕對不考慮啟用,原來營運中的核一、核二也停機除役,接著就是核三要除役;相較之下,歐美國家對老舊核電廠,多採加強安全後再繼續使用。

而原來誇口經過仔細計算後,停用核電「絕對不會供電不足」的承諾,顯然也是跳票。國內先後出現幾次全台大停電,原因就是用電吃緊、稍有意外狀況發生就全台電網崩潰大停電;上任後全力推動的綠電,則不僅是被譏為「盤子」竹給予開發商全球最高的保證收購價格,在進度上也明顯不如預期。

更惡劣的是:為了拉高綠電比例,幾乎不擇手段的增建綠電,溼地、潟湖固然要種電,良田、山坡地也要蓋光電,還有埤塘填平、砍光樹林、破壞生態、驅趕野鳥,堪稱集生態破壞者手段之大成。

蔡政府的全面廢核政策,在現實世界中,風險與成本亦越來越高。例如要把天然氣發電比例拉高到五成,而台灣的天然氣幾乎全部進口,因此受國際價格激動影響大,長期來看天然氣價格是看漲,近期價格已經飆漲;天然氣接收站的安全存量只有10天左右,不僅容易受海象影響而短缺,在兩岸日益緊張下,也更容易成為「國安破口」。

此外,蔡政府表面上說以綠電取代核電,實質上供應不穩定的綠電,絕無可能取代可長期穩定發電作為基載的核電,因此我們看到非常荒唐的情況:不斷增加裝置容量、到處都種的光電,傍晚後就歸零,完全無能支應夜間需求─如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是24小時生產,可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台灣押注更多籌碼在半導體、半導體尖端製程又更耗電情況下,瓶頸必然很快碰到。花大錢蓋的風電,在夏天用電尖峰期,發電量極低、甚至大部份時候是掛零。

結果,最後供電的重責大任就在火電上,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最後變成火電占9成左右,帶來的空污、排放量都嚴重,中南部民眾已對空污惡化有刻骨銘心的感受了,而排碳問題,在先進國家開始實施碳稅後,勢必衝擊出口與經濟,很可能到最後,台灣還是要回頭用核電。

在國際機構預測核電可望增加、核電產業可能迎來復興之際,為保險起見,政府最好還是回頭再了解、檢討、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別把台灣的未來推入深淵。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