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if

近年來,無論臺灣還是全球,氣候都產生了不小的變遷,國際普遍認為溫室氣體的增加是造成極端氣候變化的主因。根據世界氣象組織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布的《溫室氣體公報》指出,二○一八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甚至超過過去十年的平均增幅。

二○一九年世界平均溫度為14.85℃,為全球均溫史上第2熱,相較於工業化之前上升了1.1℃。至於臺灣,二○一九年平均氣溫為24.56℃,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前十名更是全部集中在二十一世紀,可見高溫現象不但明顯,而且仍持續發生。

一般民眾對於較熱的天氣,可能最多只是抱怨兩句,但是對於保險業務人員,卻不能不看到背後隱藏的風險,更應該在為客戶規劃時將之考慮在內。壽險公會建議,應該從瞭解氣候變遷現況及威脅做起,進而能夠教育客戶一起正視氣候風險。

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加劇

空氣每升溫1℃,能夠容納的水分便增加7%,這代表氣溫愈高,颱風等風暴帶來的降雨也會愈多。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的統計,二○一八年的颱風數量高居二十一世紀以來之冠,過去二十年以來,總降雨時數不斷減少,總雨量卻反而上升,尤其單日降雨超過200毫米的天數增加了70%。臺灣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發布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也指出,自一九八○年後,臺灣遇到強烈颱風的機率也在不斷增加。

簡單地說,如果過往每年有二十天要面對豪雨,如今要面對的就是超過每年三十四天的豪雨,平均每半個月就有一天要被潑瓢大雨淋地全身狼狽,甚至有可能伴隨著狂風挾帶樹枝及雨水沖刷,對民眾的人身安全著實是一大危害。

衛生福利部二○一八年公布的《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指出,氣候變遷對於人體健康分為「直接危害」及「間接危害」。直接危害為溫度變化造成的心血管、呼吸道疾病,以及洪災造成的意外傷害。比如二○一九年七月的熱浪,荷蘭單週死亡人數足比往年高出了400人左右。

間接危害則是因溫度及雨量改變,影響微生物、蟲媒孳生,產生腹瀉及登革熱等傳染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夏季與梅雨季之後爆發登革熱的機會,與五十年前相比高出了30倍之多。

根據「未來地球」智庫研究,預計到二○五○年,氣候變遷與二氧化碳的濃度上升,將導致魚類群種的減少,全世界蛋白質供應將因此減少20%,10%的人面臨營養缺乏。若是再沒有適合的調適行動,農產量也將減少30%,14億人口缺乏水資源,並且因為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地區的人被迫搬遷至內陸,造成因人口轉移而產生的紛亂。

所以,民眾應該要能夠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並且做出應對,除了節能減碳、注重環保外,在進行保險規劃時,更應該將面臨極端氣候影響視為風險之一,才能在危機時刻得到及時的救助。

 

面對氣候變遷,國際間投入多方努力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許多針對極端氣候變遷的實務做法,包括:

1.投資考量: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不只威脅民眾的生命與健康,也對經濟造成影響,因此做為資金提供方的保險公司,為了不讓長期投入的資金因為一場災難而付之一炬,必須將氣候影響也考慮到投資評估之中。

對環境影響較小,或者能夠起到正面效應的投資標的應加以支持,對環境產生污染的目標則要加強投資評估,除了對地球付出一份心以外,也因為環保意識正在興起,低碳、環保的企業或產業必將備受青睞,會是良好且適合長期投資的標的。目前,國內外都已經有保險公司將氣候影響列入投資考量之中。

2.提高風險意識:社會上對於氣候造成的影響,大多仍然著眼於直接傷害與經濟損失,甚至覺得沒有必要視為風險。為此,國際間許多保險公司會透過APP或者簡訊等方式,提供客戶災害預警訊息,希望透過平日的累積,給予客戶正確的觀念。就好比,保誠保險在東南亞地區提供登革熱高風險地區預警APP、英傑華人壽在波蘭提供空污預警APP等。

3.針對氣候問題推動合作:國際大型保險公司正與相關利害人針對氣候相關議題進行合作,包括公共政策、綠色投資機會、開發新的工具和方法,以及關於氣候風險的教育計畫等。

國際大型機構投資人亦發起多項與氣候變遷有關的活動,透過與被投資公司協商合作,鼓勵企業加強對氣候變遷風險的治理及監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氣候變遷相關的財務資訊揭露等。例如:Climate Action 100+,這是一個投資者倡議,確保企業僅排放必要的溫室氣體,以應對氣候變遷,目前全球有450個機構投資參與。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