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罗马万神庙这样的顶部敞开式建筑,下雨时怎么办?

就任凭它漏雨,雨后再打扫吗?
关注者
1,038
被浏览
606,719

39 个回答

翻万神庙资料翻到三年前的高赞,好古老,首先答得不错,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是错的。

我赞成第一句:“下雨的时候室内是会漏雨的”,答主在后面分析了两部分:1,气候和文化;2,内环境&微气候;这个我要分别质疑一下。


首先说气候,

还可以看到罗马的降雨量无论是从天数还是累积毫米数上来看都是非常少的,当然对应嗨翻天的夏季,月降水量还不足1厘米。
所以,这样的天气在最开始就预设了一个少雨的前提

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的数据,夏天的降水的确不多,但绝不是答主所说的月降水量不足10mm

再则按答主的节日对应理论,我们他提供的图表,里面每月节日有15天以上的月份有7,9,4,11,10,12这6个月(按从长到短顺序),对应的降水量为:

7月-14.7mm,9月-68.2mm,4月-54.7mm,11月-110.5mm,10月-93.4mm,12月-89.6mm

说降水量不够直观,我们来看看降水天数:

7月-1.6天,9月-4.5天,4月-7天,11月-9.9天,10月-7天,12月-9天

还不够直观?我们看看降水天数占这个月的百分比

7月-5.16%,9月-15%,4月-23.3%,11月-33%,10月-23.3%,12月-30%

这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罗马少雨吧,奇怪的是这个数据很明显啊,简单查一查就能看到了,放这里三年了都没有人拿数据来质疑下,奇怪。


然后我们说说 “内环境&微气候” 这部分,画了挺多分析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热浮力这个我们现在管不了,里面也没啥蜡烛也没法考证,我们光说说这个气压差真的会有那么大可以把雨都吹出去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每年圣灵降临节在万神庙都会有漫天的玫瑰花瓣从穹窿的洞口洒进来,绝美的画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900157143536238592

很美吧!你有仔细看洞口的玫瑰花瓣的姿态吗?

试想一下,雨滴相对于玫瑰花瓣受力面积小了很多,如果能把雨滴都吹出去,这里的气流不说一定能把花瓣吹出去,至少能看得出来有明显的气流扰动吧?但我们如果仔细看视频的话会发现其实几乎没有气流吹动的感觉。

那么你们觉得连花瓣都吹不动的气流可以把大部分的雨水都吹出去吗?我觉得即使加了答主所说的热浮力这种外挂也悬得很,手头没资料也没办法做模拟实验,但我想这玫瑰花瓣就算一次试验了吧,结果告诉我们,这气流并不防雨。

画气流分析图是没有问题,但是不定量的分析都是在瞎扯。


--------------------------------------------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下雪天,雪花都是笔直下落。

雪中的万神庙https://www.zhihu.com/video/1010231566382944256雪花笔直穿过万神庙洞口https://www.zhihu.com/video/1010231598960197632

大雨天,这里就是一个进水口

雨中的万神庙https://www.zhihu.com/video/1010231376515284992雨中的万神庙https://www.zhihu.com/video/1010232011348275200

所以其实雨水雪花这些基本都是直接进入了万神庙室内,高赞答主还有一个东西说得对,万神庙里面是有排水的,而且在这四周地板是向排水口有一定倾斜,以便让水快速排走。

那么万神庙里下雨时怎么办?雨水真的会进来,管理者的应对措施是拉根线把中间拦起来,不让你淋到雨就是了。

下雨时万神庙室内https://www.zhihu.com/video/1010231204490215424

这也是我的答案,没有那么玄玄乎乎,生活的真相往往都是平淡的。


在 Quora 上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问题,我挺喜欢这直白的回答:

- 当下雨时万神庙里会怎么样?

- 地板会湿掉。


以上。


Ps:刚才和朋友讨论了下这件事,谈到了古罗马人的自然观:“这个洞其实反映了自然观的变迁。室内气候的标准化调控可以说是现代性的产物,古典时代的人们是live with nature的。”

我一下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题目是“像罗马万神庙这样的顶部敞开式建筑,下雨时怎么办?”,扩展一下,下雨时,古罗马人会怎么办?live with nature 的话会打伞吗?

去查了一下维基百科,

古罗马人只用阳伞,不用伞来挡雨?

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欧洲真正使用雨伞到17世纪中期去了,那么古罗马人怎么挡雨?或者就真的 live with nature 了?有了解这个的吗?能来解一下惑。

PPs:评论里谈到说我刻意忽视了热浮力

当整个大厅被数万根蜡烛照亮,与此同时的是燃烧所发出的热量。不仅仅如此,拥挤人群里那些泡完澡,喝着酒,享受着国家买单福利的罗马人都可以当成一个个功率可达100w以上的散热体啊。于是,室内空气被加热,开始上浮(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了~)

关于这个上面没细讲是因为一方面觉得这个东西没法定量也不可考没法说,第一个视频里万神庙里也是挤满了人似乎没有看到热浮力有多大威力,二呢觉得答主想答这一点主要是为了秀一下那蜡烛的样子,因为这么一个大厅来点几万根蜡烛,还是那么大的蜡烛,除非有过硬的证据,我是不太相信的。

我手上没有古罗马一根蜡烛的多少钱的资料,如果谁有可以来提供一下,但我知道在中国蜡烛古代还挺奢侈的,你要知道晋朝石崇用烧蜡烛来炫富,全国最顶级的大富豪偶尔炫次富就是多点点蜡烛来做饭,虽然不是同一个国家但我觉得蜡烛这种东西不会便宜那么多,三百年前的罗马就可以每次聚会点几万根蜡烛,就为了取暖?(采光一则洞口采光足够了,二则即使不够当时也一般点油灯照明),似乎太过于奢侈不太可信。


PPPs:我放大雨的视频只是为了给你看看下雨是什么样,我觉得里面气流多大,能不能挡住毛毛细雨在花瓣那里也差不多说清楚了,而且,毛毛雨的视频没有找到…我也并没想用这个视频来砸他说的毛毛细雨的情况。

为什么写这篇质疑,我不是要怼答主,我都不认识他,我只是想纠正一下他传达给大众的观点,我看看他的一些话:

雨水进入的是一个内环境,而这个内环境的强大,很有可能足以影响雨水的运动。
……
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情景:本就不大的毛毛细雨被风卷裹着拂过穹顶洞口,刚想落入穹顶,就被室内上升的热气流吹的不知道东西
……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敞开的大洞就会百分之百的风雨不侵。

的确他是没有说雨都进得来,也提出了毛毛细雨的情景,但我想他想表达以及分析结果传递出来的信号是:这个敞开的大洞大部分时间来说是风雨不侵的,不然知乎日报的标题也不会是这样:

我很喜欢万神庙,但我喜欢是一个真实的万神庙,不希望大家对他有太多神化的解读,与其聊开洞不漏水这种不实传言,倒不如去看看万神庙里拉斐尔的坟墓,那墓前总是会放着一朵玫瑰花,不过我去的几次都没有看到玫瑰花,或许你看到了这儿,下次去带一支玫瑰花去放在墓前,献给那位带给我们温柔与阳光的大师,献给这座伟大的万神庙。


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侵删。

巧了不是,一次去参观的时候,刚好下着毛毛雨。

结论:淋着。

建议:避开中间漏雨部分,在淋不着的地方活动。

空洞产生原因:根本不像有些人吹的那样,啥神秘,啥采光,啥通天之光,啥敬神,那统统是水。人家古罗马一系后代,十分诚实,原因就在自家建筑系教科书上大方写着——当时数学几何和工程技术不到家,到顶会塌,合不拢~~要能合拢,人一个窟窿都不会留的!

室内积水处理:建筑本身建在台基上,雨水顺着管道就排走了,不易积水。下暴雨怎么办………巧了不是,我也遇到过,看水流走就行了,淹不死人。

室内照明增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会堂和神庙建筑一直都是以人工照明为主!万神庙不是教堂!

古代是用蜡烛、油灯、火把等。现代会配合内部当时用途添加人工照明。(说明:古建筑照明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没听说过的别胡乱蹭)

解决方案:后来穹窿技术牛了之后,其它穹顶建筑中间就没洞了。

次生缺陷:雨是不漏了,但采光滴不行,黑!

二级科技树开始点开:论花玻璃窗的艺术行为~


以下为追加吐槽部分,想了想,算了,删了大部吧,非必要可不看。

奉劝各位蹭蹭还是先学一学基础建筑构件和力学,了解它们的出现原因和工作机制。知道什么叫有效光照距离。弄明白什么叫有效“采光”,隧道里白天也不黑呢是吧,毕竟两头都开口~还有至少去现场看过之后再出来“科普”行吗?!别看个百度就觉得自己砖家在世,资格顶天!套个“神”和“美”就骗老实人!

中国人请别骗中国人!………请各位“专业建筑学毕业人士”、“实地考察体验派”酌情避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