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就像一臺相機,鏡頭用久會變髒,眼睛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也會產生白內障,讓視線開始不清楚,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屈光科主治醫師侯鈞賀以此比喻。

  老化是白內障最常見的原因,水晶體隨著時間慢慢變硬、混濁,都說人老珠黃,「珠」指的就是水晶體。白內障好發於55歲以上成人,若視力模糊到妨礙到正常正活,一般就會需要動手術。

  隨著時代進步,大眾平均壽命延長,白內障是絕大部分老年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根據統計,50~60歲的人罹患白內障率約6成,在60~70歲約8成,到了70歲以上則約9成有白內障現象。

  「只要你活得夠久,一生中都會經歷1次白內障手術。」侯鈞賀指出:「白內障手術不僅是眼科中最常見的手術,以全身各部位來比較也是前幾名。」

多種自費水晶體有哪些差別?

  治療白內障,健保有給付最基礎的人工水晶體,取代病患原本混濁的水晶體,只不過健保給付的是單焦球面人工水晶體,有老花或是散光困擾的患者還是要額外配戴眼鏡來矯正視力,因而造成提供特殊功能的自費水晶體出現。

  以下3項是眼科目前主流的人工水晶體:

一、非球面水晶體

  目前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是單焦點球面水晶體,材料品質很好。它能有效降低近視及遠視的度數,但是因為瞳孔周邊光線所造成的像差,民眾視野周邊可能不如原本的水晶體。也容易造成夜間眩光,對於有夜間開車需求的族群可能偏不足。

      非球面水晶體最大的好處是提昇夜間視力的品質,適合有夜間開車需求或繪畫家等對視覺有精準要求的民眾。

二、矯正散光水晶體

  現代人因為用眼過度,有近視和角膜散光者不在少數。如果原本就有角膜散光問題,白內障手術後還是會存在,導致還是要戴眼鏡矯正視力。

  如果患者平時不戴眼鏡(裸視),視力便會不夠清晰,這時就可以用矯正散光的人工水晶體來改善平時要戴眼鏡的困擾。

  侯鈞賀提到自己有位病患,人生前60年都有嚴重的角膜散光問題。最近剛換了矯正散光水晶體,驚喜道:「我人生從來沒看得這麼清楚過。」

三、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畢竟不是真實的人體器官,健保給付的單焦人工水晶體,並無法像人體水晶體一樣,能夠調節看遠、看近。

  患者很可能手術後看遠沒問題,看近時卻老花。尤其是年輕、原本沒有老花問題的族群,或許會因此不習慣。

  為了彌補單焦人工水晶體的不足。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能利用繞射或折射原理將眼前的光束分為看遠及看近的兩部分,能滿足遠近視力的需求。不過也因為分光的關係,需要光線充足下才有較清晰的視力,另外在夜間也可能有眩光的情形 。

  對於喜歡閱讀或工作需要近距離用眼的患者來說,此種人工水晶體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跟醫師充分溝通後,瞭解各式人工水晶體的優缺點再做選擇。

自費醫材是否有其必要性?

  侯鈞賀在眼科病房時,最常被病人問起自費醫材是否有其必要性?他認為仍是要依照每個人的需求考量,畢竟每個人的「必須」標準都不見得一致,不過無論是何種自費選項,都應先想清楚3個原則:

1.我的眼睛狀況如何?
2.我有多少預算?
3.我想要達成什麼樣的視力品質?

  侯鈞賀建議病患第一步先確認自己的眼睛條件,例如:許多白內障患者會兼有黃斑部病變,對光線的敏感度本來就低,高價人工水晶體效果可能就無法達到預期。

  再來需要考量是否有足夠的預算,或是有沒有相應的保險。侯鈞賀認為健保已提供基本保障,民眾應把自己的需求程度與經濟能力做一個通盤的考量,量力而為比較重要。

  最後,患者想要達成什麼樣的視力品質以及生活的習慣為何?有些民眾希望老年能夠不戴眼鏡進行閱讀、繪畫或持續從事近距離用眼的工作,那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就是一個可以考量的選擇。

  「若民眾可以接受需要的眼鏡配戴、沒什麼近距離閱讀及晚間用眼需求,健保支付的水晶體就已足夠,還是要以民眾需求為主。」侯鈞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