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yuán]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原(拼音:yu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2],古字形像泉水从石头下流出。原的本义是指水流的起始处。后用“”表此意。由水源引申指开始的、最初的,又表示原来、本来。“原”又表示谅解、宽容。如:情有可原。平原的“原”是原的假借用法。
中文名
拼    音
yuán
部    首
五    笔
DRII [3]
仓    颉
MHAF [3]
郑    码
GGNK [3]
笔    顺
①横、②撇、③撇、④竖、⑤横折、⑥横、⑦横、⑧竖钩、⑨撇、⑩点
字    级
一级(编号:1868) [1]
平水韵
上平十三元 [3]
四角号码
7129₆
统一码
U+539F [3]
总笔画
2+8
异    体
厡、𠩤、𠪥、𠫐、厵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注音字母
ㄩㄢˊ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会意字 。金文(图1)中,它的左上部分“”(读作hǎn)表示突出的山崖 ,右下部分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涓涓不息地流出,是“源泉”之“源”的本字。图3的篆文,由原来的一股泉变为三股。由于形体复杂,后世又简化为一个泉眼。简化小篆(图4)中的“原”字与金文大致相同,但形体线条化 ,把原来像“泉水源”的部分直接写成了“”字。在隶书中, “原”字已经和现代字形非常相似。楷体形体产生了一些讹变,原来小篆“厂”下“泉”字的“水” 楷体讹变成了“小”字。 [2] [4]
原的原始意义指水流的发源地,即水源。宇宙中万物的形成,包括宇宙本身在内;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形成,包括人类本身在内,像水流一样,都有各自的来源。原字的本义是水的源头,从个别扩大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就用原字表示开始发生和根源。原由水源引申为事物的开始,相当于最初的、本来的意思,用于原始、原因、本原、原生动物等词。
原始的东西也就是未经人为改变过的东西,因此,原又可引申指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如原料,指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原油,指未经提炼的石油,等等。
原在现代还有一个常用义是指平原,即广阔的平地。此义一般认为是假借了“邍”字。《说文解字》:“邍,高平之野,人所登。”意思是高而平的野地。因“邍”形体过繁,早在上古就已经用同音的“原”字代替。《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处于不同地方、不同状况的广阔的平地又有各不相同的具体名称,如海拔较高的平原称为高原;能生长大片绿草、可供畜牧的平原称为草原;人迹罕至、植被稀少的平原则被称为荒原,等等。 [16-1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yuán
名词
”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fountainhead;
source
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荀子·君道》:“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本原;根本。
cause;source
《荀子·非十二子》:“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汉书·叙传上》:“《诗》《书》淫乱之戒,其原皆在于酒。”
指来源或起因。
origin;source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明·李东阳《修建广平府庙学记》:“圣人之道原于人心之同。
本来的样子。
水浒传》第六回:“鲁智深见了包裹,依原背了。”
鲁迅《孔乙己》:“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
复原;还原
宽广而平坦的地方。
plain
《诗经·大雅·緜》:“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羱羊,后作“”。
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
骏马。后作“”。
汉·桓宽《盐铁论·取下》:“原马被山,牛羊满谷者,不知无孤豚瘠犊者之窭也。”
(Yuán)姓氏用字。
动词
推究;考究;研究。
examine
《荀子·儒效》:“俄而原仁义,分是非。”
《汉书·刘向传》:“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
谅解;宽恕。
excuse;
pardon
《史记·高祖本纪》:“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原谅;原宥情有可原
免,赦免。
remit
陈书·高祖纪下》:“晚订军资未送者并停,元年军粮逋余者原其半。”
形容词
本来的,没有改变的。
initial
书林清话》:“若果为原版所有。”
原地;原价;原班人马;原封不动
最初的,开始的
initial
原始;原罪原生生物
指未经加工的。
副词
本来。
true
红楼梦》第八五回:“他原该来的,只因无人看家,所以不来。”
原本
依旧。
海上花列传》第十四回:“﹝赵朴斋﹞心想陆秀宝如此无情,倒不如原和王阿二混混,未始不妙。”
再。
《周易·比卦》:“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yuàn
形容词
同“”。 谨慎老实。
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朱熹集注:“原,同愿。”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 [5]《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6]

近义辨析

播报
编辑
原—元
这两个字都有本原、根本义。如“原来、原始、原由、原煤、原原本本”本来写作“元来、元始、元由、元煤、元元本本”。现代很多词语中,用“原”还是用“元”是有区别的。如“原件”指文件的原本,“元件”指电器等的零件;“原形”指本来面目,“元形”指大自然赋予的形态,即万物。 [18]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原”作“厵”,异体作原。

说文解字

【卷十一下】【灥部】愚袁切(yuán)
厵,水泉本也。从灥(xún)出厂下
厡(原),篆文从泉。
〖注释〗臣铉等曰:今别作源,非是。①“从灥”句:徐灝《说文段注笺》:“源泉所出,往往数处合流,多者至百源,故从三泉。” [8]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一下】【灥部】
“(厵)水本也”注:各本作水泉本也,今删正。《月令·百源》注曰:众水始所出为百源。单𧦝曰原。絫𧦝曰原泉,孟子原泉混混是也。
“从灥出厂下”注:厂者,山石之厓巖。会意。愚袁切。十四部。
“原,篆文从泉”注:此亦先二(同“上”)后上之例。以小篆作厡,知𠫐乃古文、籀文也。后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别制源字为本厡之厡,积非成是久矣。 [9]

广韵

愚袁切,平元疑 ‖原声元1部(yuán)
原,广平曰原。亦州名,汉髙平县,魏为鎭州,又改原州,盖取髙平曰原为名。又姓,孔子弟子有原宪。《说文》本作邍。原即与厵同。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厂部】原;部外笔画:8
古文:𠪥、𨘡、𠪰
《唐韵》《集韵》《韵会》竝愚袁切,音元。《说文》: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泽坟衍原隰之名物。《礼·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
又《前汉·食货志》:农渔商贾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马相如传》:尔陿游原。注:孟康曰:原,本也。
又《尔雅·释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贞。朱传:必再筮,自审有元善长永正固之德。《礼·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注:末,勿也。谓所食之馀,不可再进也。《前汉·礼乐志》:以沛宫为原庙。注:师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庙,更重立也。
又《韵会》:推原也。《易·系辞》:原始要终。《前汉·薛宣传》:原心定罪。注:师古曰:原,谓寻其本也。《管子·戒篇》: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注:原,察也。
又宥罪曰原。《晋书·潘岳传》:会诏原之。
又通作源。《前汉·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注:师古曰:原,谓水泉之本也。
又姓。《广韵》:孔子弟子有原宪。《前汉·赵广汉传》:颍川大姓原褚。注:原褚,二姓也。
又州名。《韵会》:汉高平县,魏为镇州,又攺原州。
又《韵补》叶虞云切。《史记·叙传》: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幷(并)于秦。 [11]

字形书写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原字书写笔顺
【规范提示】“小”的第二笔楷体是点。
【写法】❶底部“厂”高。“厂”,横笔居上偏右。❷“白”,“曰”上宽下窄;首笔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竖笔写在竖中线左侧;框中短横写在横中线。❸“小”,亅(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钩尖抵竖中线。 [12]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3]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i̯wăn
先秦
王力系统
ŋ
ǐwan
先秦
董同龢系统
ŋ
juăn
先秦
周法高系统
ŋ
jwan
先秦
李方桂系统
ngw
jan
西汉
东汉
jan
jan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元魂痕
jwən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元魂痕
jwə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i̯wɐ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ŋ
ǐwɐ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juɐ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iuɑ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jwɐn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ǐuɐn
(参考资料:汉典 [14]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二十二元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愚袁切
ŋjuɐn
集韵
平声
二十二元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愚袁切
ŋiuɐn
中原音韵
阳平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iuɛn
中州音韵
平声
先天
于涓切
去声
先天
余眷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一先
次浊
于权切
oyen
去声
十一霰
次浊
虞怨切
oyen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三鸳婉怨乙
(参考资料:汉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yan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yæ̃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yæ̃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yɛn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yɛ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yĩ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yẽ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ye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ȵiø
24
阳平
未注明异读原因
ȵiø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ȵy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yẽ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uĩ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ȵyɔn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ȵian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jyn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jin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guan
24
阳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ŋueŋ
55
阳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ŋuɔ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ŋyɪŋ
22
阴去
未注明异读原因
ŋuɪŋ
22
阴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