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人的后代是当今的什么人?

是江浙福建一带的汉族人?其他少数民族?东南亚越、泰人?南岛人?或者实际上已经灭绝?
关注者
126
被浏览
208,184

52 个回答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上海原住民宕傣。他们是马桥文化的传承者,与良渚人也有继承关系,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古越人的习俗与语言。他们的身份证民族是汉族,但自称宕傣。复旦的遗传学专家李辉就是来自上海奉贤的宕傣。


宕傣的Y-DNA以O-M119(O1a)占比最高,这点和良渚人是相似的。这是马桥原住民与其他族群的Y染色体比较,资料来自《上海原住民的Y染色体遗传分析》。上海原住民的父系基因遗传结构与台湾原住民、侗台民族以及汉族都有接近的地方。


这是一个好问题,从这个问题入手研究,你会明白,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来的,我们文化是怎么来的?各路专家根据考古情况已经对中国上古得出很多正确的结论,为我们明确指出良渚文明的价值以及良渚和华夏乃至中华切割不断的关系。

但是为什么那些民科还在宣传中原起源论,一遍遍抹黑良渚,他们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西方一直在矮化中华文明,这些人一唱一和,目的显而易见。

那些骂江南是百越的人更是其心可诛,毛主席祖先来源于浙江江山,周总理祖籍浙江绍兴,钱学森是浙江杭州人,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杨振宁安徽合肥人,如你是中国人,你和你的家人受着他们的恩泽和保护,你不但骂他们的家乡和人民,而且还要开除他们的汉籍,那么,按我们中国人说法不作不死,你们一定会有报应的。

由于宣传良渚文明,有些人私信辱骂我,但是真理就是真理,你能骂成不是真理不成,除了低贱粗陋,还有就是可笑可悲!真正中国人应该是讲真理,有情怀,哪里是你们这样的?

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就是良渚后人,华夏就是良渚直接继承者!

5000年前中华大地唯一国家


kxcaca131




施昕更先生

对于良渚文明的兴趣,不光因为杭州,还因为良渚文明的发现者施昕更先生在那个混乱年代写的《良渚考古报告》卷首语,他深情的写道:

“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的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的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可是,我们现在的子孙,眼看到这祖先开辟遗下的国土,一天天的沦亡,我们的文化,也被敌人疯狂的摧残,这正是存亡绝续的重大关头。

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随着对良渚文明了解的进一步深入,我觉得良渚文明理应回归到她在中国历史中正常位置并成为全中国人的骄傲。

良渚博物馆良渚古人复原



一、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良渚是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唯一的国家(关键词“唯一”)

5000年前,中华大地文化多如繁星,但国家只有一个,就是良渚文明。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距今约3500年殷商时期(国家文明)。而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于5000年前一事,终获“国际认证”。

为什么是良渚?良渚如何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赵辉先生:

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不仅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意味着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存在确凿的分工;

众多墓葬资料也反映了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已经是阶级社会;包括良渚古城和水坝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更是大大丰富了对良渚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良渚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明确的城乡差别;良渚古城与周围广大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1)

考古学家良渚古城遗址重要发现者刘斌先生说

在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化,可谓“满天星斗”。良渚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从出土墓葬、良渚古城规模来看,良渚神王一体,具有明显的阶级之分,有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已具备文明的标准——国家的形态。(2)

考古学家李新伟先生
良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其开创性成果至少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兴建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都邑。二是首次完成大规模水利系统的建设。三是对大量农产品的控制。四是社会上层对大规模手工业生产的管理。五是完成萨满式宗教的系统化,使之成为凝聚和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六是制度化的王权和军权的形成。主要证据是高等级墓大量随葬玉钺和石钺。

良渚分布的环太湖地区,聚落等级清晰,以玉器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及礼制系统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良渚社会基本符合中国考古学对于“文明”社会的定义,形成了比一般“古国”更加成熟、可以称作“早期国家”的高级政体。(3)

划重点:5000年前中华大地文化无数,但能称国家的只有良渚文明!

二、华夏文明是良渚文明的直接延续

网友八八六十四对于良渚文明写过以下文字:

从现有的证据加上一定的推理,很容易得出良渚文明是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中华文明。所以现在还在说良渚同时期或之后的其他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人不仅无知还很可能是无耻。

1.中华文明起源地从逻辑上来说必须早于中华文明的开始。

2.史前文化可能或多或少对中华文明都有影响。因此,判断是否是中华文明起源地只能通过定量分析这些影响的重要性来确定。

3.考古学上接近公认的文明的产生是指国家的产生。

4.“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自提出后就被中国各朝各代所接受的“公理”,换句话说,祀与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本质或者说特征,是判断是否是中华文明正朔的主要指标。

5.祭天祭地从常识来说是最重要的祀,重要性应该至少不弱于其他祀加在一起。以琮璧祭天地是周礼所定的,而琮璧目前公认是良渚发明。因此,从祀的角度来说,良渚对中华文明有最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正朔。

6.在周礼中,玉钺是军权的主要代表,而玉钺也是良渚最发达。因此,从戎的角度来说,良渚对中华文明也是有最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正朔。

7.综上两点,几乎不可能存在另一个文化从祀与戎或者说国家的角度来说,对中华文明有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最迟到周代良渚就已经被确立了正朔的地位,尽管周人很可能并不知道良渚文化。

8.要否定上述推理,只能证伪上述证据或者逻辑。而上述证据几乎都是没有争议的。所以,目前来说,任何不能证伪上述证据却否认良渚是中华文明正朔的人,在我看来,是即无知也无耻。

9.严格来说,良渚因为已是中华文明的开始,应该不算是起源地。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崧泽文化是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也就是讨论崧泽文化是否能达到文明程度。

对于八八六十四网友的结论,我非常赞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于《左传·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左传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

一是祀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在距今 5500—4000 年的时期,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使用玉制品的文化如红山、大汶口、凌家滩、崧泽、良渚、石家河、齐家等。

这一时期玉器的种类从早期的装饰品和工具为主,发展出成套的玉礼器,标志着中国进入玉器时代。

良渚可谓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良渚人创造的以琮、璧、钺、冠状饰、三叉形器、玉璜、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玉器上都雕刻有神徽图案,并且玉琮、冠状饰、玉钺柄端饰等许多玉礼器的构形都与表现这一神徽有着直接的关系。

玉礼器系统及神徽在整个环太湖流域的良渚玉器上表现得极为统一,是维系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显示良渚文化有着极强的社会凝聚力,且存在统一的神灵信仰。总体而言良渚文明是一种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4)

在同样是四书五经中的《周礼.春秋.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良渚后2000年的周朝也许并不知道这些玉礼器的来源。
经现代考古发现,其中玉琮、玉璜、赤璋、青圭是良渚文明原创的四大玉礼器,华夏的玉礼器主要发源于良渚,“礼仪之大,故谓之夏”,玉器是用来祭祀的,祈求风调雨顺,祭祀先祖,祭奠亡灵等等。

良渚玉琮

鼎,作为夏、商、周国之重器,从器形看与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中的陶鼎更为相似。良渚文化的陶鼎,其典型器型主要有圆锥足式罐形鼎、断面丁字形足式盆形鼎、扁侧足式盆形鼎等,薛家岗文化的陶鼎,其代表性器形有扁柱足罐形鼎、扁凹足盆形鼎、折腹鸭嘴形足罐形鼎等。

总体来看,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中的陶鼎 , 鼎足矗立,足与鼎身的比例与三代青铜鼎一致。尤其是良渚文化的一些陶鼎,器表或饰有精细的澈涡钩连纹和曲折纹等勾连而成的蟠蟆纹图案;或红陶鼎的表面涂上黑色陶衣,与文献所载“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的夏族祭祀礼器相合,这些陶鼎从器形上看就给人以一种威严、神秘之感。

良渚黑陶鼎

这类陶鼎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是与玉钺、玉琼、玉璧、玉冠状饰和玉三叉形皇冠等精美的礼器一起随葬在“高台土琢”或“土筑的金字塔”之上的,其性质显然巳不是一般的炊器,而应是礼仪用器。

因此,良诸文化的陶鼎,无论从器形、风格或其涵摄的文化内涵看,似都与商代前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鼎存在着某种联系。(5)

社祀,或曰社祭,是夏、商、周三代相承的最主要的原始宗教礼仪之一。举凡天子践位、分封诸侯、出征凯旋、祈年攘灾,三代王朝都要举行社祀,向土地神顶礼膜拜,祈祷献祭。

据历史文献记载,社祭作为一种礼制开始于夏代,是夏人宗教信仰的外化。

据先秦两汉文献的综合分析,夏、商、周三代的社祭,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一是封土筑坛以祭祀社神(土地神),如《风俗通义· 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孝经纬》也说:“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社坛一般呈方形,以五色土筑成。《白虎通义·社稷》:“天子有大社焉,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黄土。”

社坛的规模,据《白虎通义》引古代文献说:“天子之社坛广五丈,诸侯半之“。其次是社坛露天而筑,所谓“社无屋,……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 。"

筑坛的地点, 一般选择在高处且四周有大树丛的地方,《墨子· 明鬼下》:“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恒思有神丛与?“汉高诱注曰:“盖木之茂者神所凭,故古之社稷,恒依树木。”《白虎通义·社稷》解释社坛形制特点时说:“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使民望见即敬之。”

其目的在于制造出一种阴森可怖、神秘威严的宗教氛围,使人对土地神产生一种肃敬、畏惧的心理,从而强化人们对社神的敬仰崇拜。

归纳一下夏王朝创制而为殷周王朝继承的三代祭祀土地神的“社“,至少必须具备如下几项特征:

1.封土为社,即祭坛是由泥土垒筑起来的 ;
2.社坛一般呈方形,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3.垒筑社坛的泥土是多种颜色的;
4.社坛是露天的;
5.社坛一般筑在高地上;
6.社的周围有大树丛。

在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即良渚文化中,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发现多处这一时期的祭祀遗迹。

1982年至1984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考古家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掘出一处良渚文化晚期的大土坑中间筑有方形土台的祭祀遗迹。1987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家在浙江余杭安溪瑶山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 12 座良渚文化大墓。(6)

瑶山祭坛遗址的发现,是本世纪以来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它对于中国史前期社会、文化和宗教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年之后,浙江省的考古家们又在余杭县瓶窑镇汇观山遗址发掘出一处与瑶山祭坛相类似的良渚文化祭坛和四座打破祭坛的良渚文化大墓,

把良渚文化的田野发掘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生汇观山祭坛的发现,是先夏时代东南地区祭礼已趋规范化、程序化的可靠证据。

有趣的是,夏后氏“社祀"的祭坛遗迹在传统认为是夏文化发祥地的黄河流域不见踪影,而良渚文化的祭坛遗迹又恰恰与三代文献记载的“夏社”形制及其文化内涵颇为相似。

通过考古学家对良渚文化祭坛的个案剖析及其与先秦两汉文献记载的三代之“社”的比较研究,终于揭破“夏后氏社祀”之礼制的起源地。

1.良渚文化祭坛呈方形,不仅与三代社坛形制相合,而且与传统的“地方说“一致;
2.良渚文化祭坛用三色土精心垒筑而成、红土台 、灰土围沟和黄褐土台里外三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台面。这与文献所载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以红色、青色、黑色、黄色土筑成的社坛大致相同;
3.良渚文化祭坛露天而筑,四周至今树木繁茂、绿绿葱葱,当年这一带树丛参天之景可以想见。这与文献所说“夏社“无屋、社坛露天、周围林木丛生、百姓望而肃敬的情景相符;
4.瑶山祭坛筑于小山顶上,南面为广阔的平原田野,正是当年良渚文化先民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土地。因此,祭坛显然与先民中盛行的土地崇拜有关,是先夏时代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凡此种种,表明良渚文化祭坛与三代之“社”的密切关系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一考古学上的可靠证据充分证明: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的社祀礼典,其实就是从良渚文化祭坛发展而来的。(7)

良渚祭坛

划重点: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的社祀礼典,其实就是从良渚文化祭坛发展而来的。

二是戎
戎具体来说就是钺,戊也是指钺。

钺作为王权的象征、王朝统治者军事统率权的权杖。《司马法》曰:“夏执玄戊,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戊,右把白髦。”殷人所执之白戚,乃戊之一种,《说文解字·戊部》:"戚,戊也。“

《墨子·非攻下》也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殆之,日妖宵出,...…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震)。高阳乃命玄官,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有神人而鸟身,奉瑾以侍,槛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墨子》所谓“天之瑞令“,据董楚平先生考证,乃是《六韬》中所谓“天钺“,大禹征伐三苗时所握的玉质信物钺,文献明言乃天赐,而在商、周二代,作为王权象征物的钺均是从前代王朝所承继,并由商王、周王赐给方国诸侯以为授予征伐军权的信物。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东南史前文化圈(即长江下游的江、浙、皖、沪四省市)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石钺最为流行的地区。这里的石钺不仅在发现的数量上居全国之首,石钺的器形最为丰富,而且各种类型石钺的萌生、发展和演变序列也甚为清楚。

作为夏、商、周三代王权之象征和军事统率权之仪杖的礼仪重器玉钺和青铜钺,从器形及其涵摄的文化、社会、政治和宗教功能上说,玉钺直接流行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而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区域文化所不见;青铜钺则是东南地区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玉、石钺的延续;(8)

而我们从良渚反山的12号墓,亲见的玉钺王,颜色青带黄(玄),未有使用过痕迹,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这斧头真心不错

有人对于商朝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铜钺非常不解,想妇好一娇滴滴美女,怎么使一把大板斧?这些人是真的不懂,这青铜钺是军权的象征,是一种身份,传承于我们伟大的祖先,所以呢,人家妇好挺正宗的。



无论是大禹还是妇好,当他们向前举起大钺,便是万千勇士冲锋之时,钺之所向,强虏灰飞烟灭!

大禹宝座哪里是河泥铸就,是用无数钺(钺、越、夏古音越)族战士的尸骨铸就。

杭州,
烟雨朦胧的宝石山,雨中的屋檐,风冒出嫩芽的声音,经过风铃时,很轻很轻;爬满青苔的朽木,如桥般的横跨在布满浮萍的池塘,花不知名而分外娇艳,然后向后退去,退成眼前的风景。


参考:
(1)《良渚的国家形态》,赵辉《中国文化遗产》2017 第3期
(2) 2021年12月刘斌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的讲话
(3)《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李新伟, 光明网 2021年1月
(4)《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刘斌 期刊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04期
(5)《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第61、62 页 陈剩勇 2002年第2版
(6)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载《文物》1986年第10 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第1 期。 刘斌、王云路《余杭汇观山遗址发现祭坛和大墓》,裁《中国文物报》1991年 8 月11日。
(7)《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129页 陈剩勇 2002年第2版
(8)《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 48页 陈剩勇 2002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