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除了看足球、最好的享受莫過於倚在沙發邊,喝茶、看一本好書。最近整理書桌時,我覷見一本小時候讀過的世界名著:法國文豪大仲馬的《黑色鬱金香》。

這本書短小輕薄,立馬打敗群雄、榮登我這週六德法八強賽的前菜。

提到大仲馬,你可能想起《三劍客》、《基督山恩仇記》又或是《瑪歌皇后》等膾炙人口的巨作;至於《黑色鬱金香》?這聽起來十足像是前幾年的怪奇、黑色刑探電影《黑色大理花懸案》;不過這本書的內容其實頗為單純,描述了一位熱愛鬱金香的年輕人,因為鄰居的忌妒而捲入了一場政治風波,不過最終他得以化險為夷,並娶得如花美眷。

當然,這些是我的童年印象,或許經過了 10 年,再次閱讀這些畫面能夠出現更為細膩、清晰的紋理。

不過,有趣的是,再一次看到這本書的背景架構:17 世紀的荷蘭、熱愛鬱金香的青年;讓我聯想到了一則經濟史中有趣、而富有特色的片斷「鬱金香狂熱」(又稱:鬱金香泡沫經濟、鬱金香熱潮、鬱金香效應)。

震盪 300 多年前歐洲經濟的「鬱金香狂熱」?

什麼是鬱金香狂熱(Dutch Tulip Mania)?它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投機活動、泡沫經濟事件!

而故事,是這樣的:

傳聞之中,這種花朵碩大、顏色鮮亮的花朵來自中亞天山山脈,在鄂圖曼土耳其大國壯大之際,他們發現了這神奇的花種,並為之瘋狂(鬱金香甚至成為了土耳其國花)。

待到 16 世紀才經由商人傳入了歐洲、荷蘭。彼時,鬱金香成為了歐洲人眼中的「魔幻之花」,並以當代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的荷蘭(就是東、西印度公司的那個年代)對鬱金香熾熱的喜愛為最,甚至也以鬱金香為國花。

不過當初鬱金香剛引進歐洲,不僅數量少又難以培育,因此也僅有那十足富裕、手頭寬裕的人們能夠把玩。但隨著人們的熱愛,許多園藝家與愛好者不懈的改良、培育,慢慢發展出了多種品種;就如同《黑色鬱金香》中的男主人翁心頭所愛、日日所為。

至於荷蘭因為它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成為了栽培鬱金香的主要國家之一。

當時的荷蘭人有多麼熱愛這種花朵呢?林布蘭的著名畫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下圖)畫中的主角 Nicolaes Tulp 就是其中一例;他愛鬱金香愛到把名字改成了鬱金香(荷語:Tulp)。

時至 1630 年左右,鬱金香成為了歐洲上層社會最時髦的標誌,如果沒有那你不是家裡太窮、地位身分不夠、不然就是人品太差

而為鬱金香一擲千金的案例更是多倒數不過來,例如:當時巴黎最好的鬱金香花莖價錢相當於 110 盎司的黃金、一顆高級品種球根換得了一座宅邸。

「1636 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鬱金香狂熱》Mike Dash

真的沒有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的。

一擲千金的傳言流入民間,鬱金香從此陷入了失控的飆漲

鬱金香需求膨脹讓荷蘭在各處設置了鬱金香交易所,即使連一些偏遠的鄉村啤酒罐都被改造成現場交易鬱金香球莖的場所。

一本出版於 1643 年的名為《花朵的盛開和凋零》的小冊子記載說,手工業者、船員、農民、泥炭搬運工、煙囪清潔工,以及商人和貴族都被鬱金香熱潮所俘虜了。

而這種風尚、流行也流入了民間,有不少平民因此愛上這種花、進入了這個交易市場,使得原本平價品種的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在這種狀況下,投機份子漸漸進入,哄抬價格、賺取差價。甚至因此出現了期貨交易的模式,人們在酒館交換「明年四月交付球根」之類的票據,以及連平民都能夠負擔的少量預付款。

這種模式,讓麵包師傅、農民都可以輕易地進入。一時之間,需求量膨脹、價格飛漲。甚至有短短一個多月鬱金香的價格就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紀錄。

這種市場交易機制,讓鬱金香球根的價值完全脫離了現實,依附於人們的欲望。

著魔程度,真的如同瘋了一般。四處都可以看到下至販夫走卒、上至貴族為了鬱金香典當家財;四處都可以聽見一夜致富的傳聞野史。

然而,泡沫同樣也在毫無預期的狀況下破了

不過就在一片混亂之中,鬱金香的泡沫卻突兀地破了。

那一天,是在 1637 年 2 月。交易所一如往常地開張,但買賣的狀況卻陡變,大量的拋售湧現、價格瞬間崩盤(找 不到買家、票據無法兌現),一夜之間許多人淪落到街頭乞討、家財盡失。整個城市都籠罩在恐慌、憤怒的氛圍中。

許多人受不住自殺了、許多人憤而告起身邊的朋友「都是你害我的!」。最終政府介入,鬱金香狂熱的時代陡然結束。

至今,人們還不知道究竟是為何突然導致了泡沫的破裂,而當時的歷史資料中也少有相關的敘述。而一位蘇格蘭詩人、作家 Charles Mackay 形容鬱金香泡沫是:「大眾的集體瘋狂而引發的醜聞。

小小一朵花,竟然能讓整片歐洲大陸都為之瘋狂,甚至引發了一場金融風暴。

歷史的片段盡顯人類的怪誕,將之當作故事一笑而過之後,卻又恍然想到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我們架構出來的理論、公式,大都是建築在「理性人類」的基礎之上。

而這樣不加掩飾的瘋狂行徑、慾望驅使所為的瘋狂,卻是課本之外再真實不過的「世界」。

推薦閱讀

解決本世紀經濟問題的根本方法:每人每月發三萬台幣?
學校教你市場和供需、大家都很理性,但顯然真實世界的經濟根本不是這樣
劍橋政經博士出書說:不要相信這些患了大頭症的經濟學家!

(資料來源:wikipediaMBA 智庫百科大公網;圖片來源:Simon Bonaventurewikip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