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印刷术是独立发明的还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关注者
53
被浏览
84,903

4 个回答

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的是印刷术不是一个固定的死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流传演变的实用技术,各个国家民族都在其中有自己的贡献,都是共同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一人发明其他人抄作业。


1.原始印刷术

最早的印刷术,或者说原始印刷术,是印章的技术:

公元前2000~2500年古印度印章
古罗马时期希腊文印章

这种水平的原始印刷全世界到处都有,从签章封泥,泥板钱币比比皆是。


2.雕版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在原始印刷之后,中国首先在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有趣的是雕版引刷可能并不直接来源于印章和印文,而是来源于另一门有关联的手艺——石碑和拓文,现在流传的雕版印刷手法和拓印极为相像,而刻版几乎是拓印的反过程。无论如何,将印文扩大到书本尺寸用来复制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是中国的首创。

石碑拓文
雕版刻制,Author: 三猎@wikimedia

雕版印刷技术随着时间流传,12~13世纪间随着蒙古帝国和十字军东征两大事件的交汇,欧亚之间发生了密切的交流,十字军将东方的印刷品带回了欧洲,催生了欧洲的雕版印刷行业。

直至14世纪和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品,用木板印制纸牌,书籍,画像和课本。现存最早的欧洲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印制的《圣克利斯道夫像》,15世纪中叶,雕版印刷遍布欧洲各地。

圣克利斯道夫像

一般来说学术上的“印刷术传入欧洲”,指的是这一段雕版印刷发源于中国经由蒙古阿拉伯和十字军传入欧洲的历史,这是源流清晰毫无争议的,先有旅行家对远方印刷术的记载,然后是异国印刷品实物记载,最后是本土印刷作坊出现,再然后是普及全欧。


3.容易引起争议的活字印刷

3.1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

通常来说有争议的或者是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是过去对中国在印刷术贡献的宣传着重于活字印刷而不是实际传播影响更大的雕版印刷。这么做容易和现存印刷技术扯上关系但史学上不甚严谨。

中国的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毕升的胶泥活字或者说陶活字,后来是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并记载了南宋年间的锡活字。但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一是汉字种类众多字形复杂,非读书人不能胜任排字工,而雕版工可以不识字照墨迹雕刻;原因之二是在活字材料上陶活字和木活字加工精度和耐久性难以满足印刷要求,而金属活字虽然浇铸保存有保证,但古代中国用的墨水是水加胶液配成,用于有吸水性的木活字尚可,用于金属活字挂墨均匀始终难度很大。

这两点技术原因使得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小规模试用状态并多有反复,明代官印图书从未有活字印刷实例,清雍正年间用了一次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之后乾隆时期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又改为木活字便因如此。即使已经到了清末对灵活性要求很高的报纸尚有大量雕版印刷,它们最终败于西方传入的铅印和石印而非传统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中国古代的手工活字印刷

3.2 欧洲金属活字印刷

在另一边的欧洲,随着13~14世纪雕版印刷的传播,古登堡在15世纪中期发明了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有如下特点:

  • 批量生产标准金属活字的程序,包括合金配方,字模和制造流程
  • 适用于金属活字的油性墨水
  • 木制活字印刷机和整套印刷流程,这一流程类似于古代钱币压制而不是雕版印刷和古代中国活字印刷的拓印
古登堡式印刷机
印刷工坊的版画

这些发明使得活字印刷术第一次成为一种实用大批量具有明显优势的印刷技术,引发了欧洲的印刷革命,在50年内风靡欧洲。古登堡创立的的金属活字油墨印刷机三大要件,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上半叶的铅字印刷,最终为感光版和光学照排取代。

有的说法特别是中国方面的说法习惯于强调活字印刷在中国方面要早几百年,但考虑到以下几点:

  • 活字印刷在中国自身很长时间未能流行;
  • 活字印刷不像雕版印刷一样有清晰的引进流传过程,尤其是阿拉伯地区有雕版而无活字流传;
  • 最为重要的,使古登堡印刷术成为实用技术的几项关键技术在古代中国皆不存在。

因此,学术上一般认为古登堡极有可能结合欧洲传统的印章封蜡,钱币压制和中国传来的雕版印刷技术重新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即使未有确切证据地认为古登堡受到了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他至少也是独立发明了实用的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这是欧洲独立发明印刷术的说法来源,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印刷术指的是接近近代做法的实用金属活字印刷术。


4.西方印刷术回传中国

在古登堡之后,西方印刷术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在技术上一度远远领先中国。

十九世纪初西方发明铅版凸印,以铅活字版为母版压制泥型和纸型的阴版,然后浇铸铅版,最后用铅版装机印刷。十九世纪末西方发明照相版,用感光原理刻制分色金属网版并套色印刷。这些技术和早先的铅字版一同传入中国,在清末击败了传统的木板雕版和木活字技术。

中文铅字库
中文铅字报纸排版

在此之后印刷术走上了迎接光与电,告别铅与火的道路。1946年,西方发明光学照排技术开始告别古登堡的铅字,1949年施乐复印机开始销售,1968年日本精工推出针式打印机,1971年施乐推出激光打印机,1984年惠普推出喷墨打印机,至此印刷术不再仅是工厂独占,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在电脑上轻松排版印刷或者复制书籍。

中国在印刷技术史上再一次有所贡献是王选院士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王选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在1987年印出了第一张非铅字印刷的中文报纸。此后中国再次融入了印刷科技发展的主流中,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是不是传到了欧洲,从而成为欧洲活字印刷的先声呢?对此,行家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多数学者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雕版印刷传到了欧洲。尽管尚没有充分的直接证据,然而他们还是坚持这一点。有人提到公元9世纪威尼斯就印过《古兰经》,但因为此书并未留存至今,人们对此说法难以相信。很多东方学专家认为阿拉伯人对印刷术不怎么爱好,所以直到14世纪蒙古大军西征时,中国雕版印刷才传到欧洲。

1423年的《圣克利斯多夫像》是现有最早的欧洲雕版印刷品。早在1550年,意大利的约维斯对葡萄牙人从中国带回的几本雕版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事后他得出欧洲的印刷术渊源于中国的结论。卡特对中国雕版印刷导致了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明这一说法予以肯定,根据是从雕版走向活字既然是中国人走过的历程,欧洲人也必会有此经历。他指出,欧洲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心即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后来也是最早发展活字印刷的国家。此外,他还指出雕版对于拉丁字母不太适合,所以在欧洲不怎么受欢迎,因而很快适宜拉丁文的活字印刷就代替了它。显然,铸造20几个字母同铸造数以万计的汉字相比要简单得多。

西方也有一些人认为欧洲的活字印刷完全是独自发展起来的,与中国无任何关系。绝大多数严肃的学者对这种抱有明显偏见的观点不能苟同。卡特明确指出,如果说欧洲和中国的“印刷术完全各自独立发展,毫无联系,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中国印刷术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欧洲,又是怎样促使欧洲发明活字印刷的?这一问题还没有圆满的答案,很多地方还是不怎么清楚。

谁又是欧洲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人呢?普遍认为是德国的古腾堡。古腾堡是德国美因兹城的金工,在1400年前后出生,经过刻苦研究,他铸造了金属活字,手摇压印机也是他制造出来的。1450年左右,古腾堡印行了《最后的审判》、《天文历书》、《拉丁语语法》3种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近代印刷术诞生的标志。但现在找不到上述3本书了,1455年古腾堡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有48部流存至今,成为无价的宝贵文物。古腾堡的发明早已得到世界公认,马克思给予活字印刷术以高度评价,认为活字印刷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它还被雨果称作“一切革命的胚胎”。

但是法国、荷兰都宣称金属活字是他们的人最先发明的。古腾堡早年曾到过法国斯特拉斯堡研究活字印刷,有人就据此认为法国有人比古腾堡更早发明活字印刷。特别是在荷兰,15世纪就流传这么一个说法,即哈勒姆城一个叫考斯脱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并且比古腾堡早得多。荷兰人一直把考斯脱当作他们的民族英雄,他的铜像至今还矗立在哈勒姆中心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