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月圍城》:很好看與歷史感之間的矛盾

《十月圍城》都說很好看。的確很好看。陳可辛這次與陳德森再次示範給張藝謀們看看,商業片是怎樣拍出來的。之前的《如果·愛》和《投名狀》如果還不夠“示範性”的話,那麼,這部講孫中山故事的影片,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更能夠說清楚,革命歷史為題材的商業片也是可以這樣拍的。

好看的主流商業電影通常是這樣的:通俗、耐看。

《十月圍城》完全具備了上述條件。特別是影片以反清愛國為主題包裝起來的一部動作片,極為討好地獲得好多觀眾好評———儘管本片故事本身大可拍成一部孫中山遇險記,但陳德森、陳可辛十分聰明地反將孫中山虛化地出現,事實上拍攝一位偉人不易討好,而將重點放在幾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身上,他們未見過孫中山,甚至他們保護的只是孫中山的替身李重光(王柏傑飾),然而,正如影片的宣傳所說,他們,為了一個素未謀面的人而獻身。這樣眾志成城拱衛共和革命之父,譜寫出可歌可泣、義薄雲天的悲壯樂章,煽情處,令人潸然淚下。因為,挑選普通人物作為群體來寫,這個虛構的故事就有了充裕的想像空間和發揮空間。

雖然影片的最後60分鐘均以武打串起來,高潮迭起,但這些小人物不一定都懂武功,如果是這樣就不好看了。因為這與多年前那些殺出少林寺十八銅人陣,又或與李小龍未竟完成的《死亡塔》那樣,一層層往上打,每上一層,對手就越高一級 ,本片如是者再重複,那就了無新意了,當然不好看。但這60分鐘是最好看的60分鐘,追截、堵殺、埋伏、圍攻及最後乞丐的一夫當關,力敵眾多殺手,最後與閻孝國決一死戰。乞丐這一戰,是為了讓李重光這個孫中山替身與孫中山母親見面。樓下打到血濺橫飛,樓上卻是孫母向李氏家人深切道謝,在爭分奪秒之間,有着道不盡的情與義,令人黯然。事實上,李玉棠(王學圻飾)與其子李重光的傳統倫理親情是不可指責的,當陳少白(梁家輝飾)知道李重光抽中作孫中山替身的籤時,他幾近崩潰,他怎可讓一直支持共和革命的李玉棠將獨子送上虎口?但劇本上這樣的人性衝突為後來李重光見到孫母的感情迸發,作了重而有力的鋪墊,因此感人。“抽籤 ”與“見孫母”這兩場戲構成影片重要細節,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細節,令影片眾人的捨生取義上升到了一個高度,因而,影片就有了耐看的優質感。

但本片的歷史感不足,這與香港許多導演的局限性產生的毛病一樣,“雙陳”也不例外。個人認為,電影上的歷史感應當不止是一種背景、襯托,而是可以從中讓觀眾感受到的某種氣息和南感的結合。前些天我重臨陳少白在廣州長堤的故居塔影樓,登上四五樓,歷史的味道悠然而至,味道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但可以感覺得到。《十月圍城》所以感覺不到其歷史感,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受到劇本時空局限,另一方面則是製作人、導演均缺少了這方面的視野和知性。例如,明知行蹤暴露,會有危險,為何孫文仍鋌而走險?非要在此刻到港不成?有着龐大國家機器的清朝,獲悉孫文來港卻不知道他來港作甚?可能嗎?這就是歷史,而不僅僅是思維邏輯問題。倘可以將這兩點稍加發揮,那種歷史感覺,或味道,是應該大可表現出來的。

再就是當年孫文與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被稱“四大寇”,四人常在廣州、香港聚集,為何不就此展開一定的展述呢?

但是,影片拍出了應有的氣質與可觀性,所以,本片將是今年度最好影片之一。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