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總是分不清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啊?一篇文看完台灣宗教歷史-風傳媒

為何台灣人總是分不清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啊?一篇文看完台灣宗教歷史

2016-09-04 10:00

? 人氣

漢人的移民大多來自閩地的漳泉二州,面對堅苦的環境,從渡海到開墾,處處都是危機。 為了集群力開墾合作,建立聚落與大型公共設施(比如水利灌溉系統), 同鄉的移民們帶來了自己家鄉的信仰,作為凝聚力量的重要依據與信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祈求渡海的平安,移民們信奉媽祖與玄天上帝(北極星化身)。 為了能脫離新墾地的瘴厲之苦,移民們信仰能夠去除瘟疫的王爺們。 當工商業漸漸發達後,關帝的信義精神成為商家或幫會的信仰, 加之鸞堂興盛,恩主公信仰對於關帝信仰的普及更是推波助瀾。

這種有保佑就拜的民俗習慣,將道佛二教的神靈與賢者民俗化,而非作經典教義上的探討與分辨,許多信眾是「逐靈驗而信」,常有兼拜多神的習慣,甚至一廟寺多祀數神, 間接造就了宗教混血的狀況。 

3. 官員

官員如果沒有在經典教義上多所涉獵,自然大多也搞不清楚狀況。 別說明清時代的官員,當今的許多官員可能也不太清楚純佛教與純道教是怎麼回事。

許多官員在主導廟寺的建立時,有權力安排奉祀的神祇與延選主持的僧道。 常常蓋一個城隍廟或天后宮,後殿就安排陪祀個觀音菩薩。 或是建了個佛寺,旁殿也安排個土地公坐坐,反正這些神明都有大慈悲心, 救苦救難,彼此也不會計較門戶之見。

這些廟寺每逢神明們壽誕,亦照樣辦法會不論佛道之分。 另外,清代官員們多半從閩地延請神職人員來台辦理廟寺事務,然而清室尊佛抑道, 佛興道衰,僧人多而道人少。

台灣的官員往往聘任僧侶來當道廟的住持,管理廟務,以天后宮與關帝廟最常見。 這也影響到近代廟眾管理委員會自理廟務的習慣,比如北港朝天宮就以出家師父主持廟務 ,甚至請和尚(妙傳法師)撰寫天上聖母經作為唸誦之用

4. 神職人員

在清朝的時候,台灣的神職人員往往來自福建這個二教的邊陲地帶, 許多佛教僧侶不一定受嚴格的戒律要求,也不見得非常仔細的深研經典, 他們把宗教當作是糊口的工具更甚於自身的修行,本身對於純粹的二教教義不見得有 非常清楚的分別與分辨,但是這些並不影響他們為信眾完成宗教法事,科儀經懺等等。

因此自然不會特別要求信眾去分辨其中的差異。 以道教來說,福建一地的道教信仰以支派閭山派為大宗,此派有很濃厚的地方巫教色彩, 結合了道教南系的正一派,佛教的禪宗思想,甚至部份密教的修法與咒語, 本身就是一個混血濃厚的道教支派。

閭山派主要分二派,紅頭道士奉三奶夫人為主神,多作生者法事。 黑頭道士奉法主公為主神,多作亡者法事。 另外齋教與鸞堂等等三教合一的信仰在清朝時,亦漸漸在台灣生根興起, 隨著這些神職人員的不太認真(分辨彼此)與認真傳教(三教合一思想的新教), 這都促成了台灣歷史宗教文化上的佛道不分情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