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遊----于家石頭村
景點

民俗風情遊----于家石頭村

2217
LIJ8982
舊 2010-02-18, 22:01
事隔許久,于家石頭村略遊的還沒補上,簡單贅述,不為別的,等年老後再來回顧曾經,再遲,恐都要全忘記,,,從趙州橋回來的次日一早6點,在西王客站上了去微水的車,又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到了井徑縣城,著名的蒼岩山風景名勝區就坐落於此,罷了,離縣城還很遠,暫且不去了,從井徑再坐上去于家村的小巴,又是大概一個多小時,,末了下車,終於到了傳説中的石頭村------中國民俗文化村:于家石頭村。
于家石頭村門票20元,可以不買,但很多的景點是要進到裏面看的,導遊負責拿鑰開鎖講解,就是説一定還要配備導遊,才能真正了解于家石頭村的含義,,和她500年的興衰風雨,,









矗立在井徑縣城的一座紀念碑-----以此紀念著名的井徑之戰
井徑之戰
衝突:楚漢相爭時期
時間:前204年
地點:井陘(今河北井陘)
結果:漢軍得勝

參戰雙方
漢軍
指揮官:韓信
兵力:萬餘
傷亡:未知
趙軍
指揮官:陳餘
兵力:廿萬
傷亡:未知

簡述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欺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大勢已去,故一哄而散。

戰爭背景
韓信破魏後,請求率兵三萬向北進攻代王陳餘及其所扶植的趙王歇。漢王派張耳同往。

十月,韓信與張耳率數萬人下井陘擊趙。趙王歇命成安君陳餘聚兵于井陘口迎擊。當時,趙軍號稱二十萬,且先扼守住通向趙國的路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

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餘之眾,且多為新募之兵,加上千里行軍,人馬倶疲,很明顯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戰場地勢
井陘口是太行山的險要關溢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漢軍欲取趙國就得要先通過這條驛道。

兩軍部署
趙國謀臣李左車主張將韓信的隊伍逼到崎嶇難行的井陘口,趙軍深溝高壘堅守,不與漢軍正面交戰,再派三萬精兵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圍困漢軍,使之因糧草不濟而敗。但陳餘認為韓信兵少而疲,決定佔據有利的地形,遵從兵書上“倍則戰”的道理,正面與漢軍交鋒。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採納,陳餘有輕敵之心後,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半夜時點兩千輕騎,命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乘天黑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囑咐他們一見到趙軍傾巢而出就偷入敵營,換上漢軍旗幟。

在明方面,韓信擺出大將旗仗,令漢軍主力全部到井陘口的河邊背水列陣,以更增陳餘的輕敵之心。

戰鬥經過
首先韓信向趙軍叫陣。陳餘見韓信兵少,自己又佔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接戰不久後詐敗,假裝逃得連戰鼓和旗幟都來不及帶。陳餘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這時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則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

漢軍因背河而戰,無路可退,人人咬緊牙關拚命,與趙軍殊死決戰。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於是打算退兵。誰知一退到營前突然發現營壘已插滿漢旗,趙軍以為不知還有多少漢軍已經佔據了自己的營地,於是隊形立時大亂。這時退到水邊的漢軍掉回頭來趁勢反擊,配合關內的漢軍兩面夾擊,趙軍陣腳馬上大亂,將士四下奔逃。

戰果
陳餘被殺于泜水,趙王歇被生擒。

後記
戰後漢軍將士問韓信:“怎麼這違反一般兵法的背水陣竟能取勝?”韓信笑道:“兵法上不是都説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只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拼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韓信以萬餘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而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車上拍的井徑風貌,和大多數普通的北方縣城一樣,



粗糙,豪爽,缺少南方城市的細膩唯美

井陘口所處位置是扼守燕晉兩地的交通要衝,古驛道位於此處的東天門。這裡先後發生過多次著名戰事,如西元前229年秦將王翦伐趙之戰;西元前204年漢將韓信以少勝多的背水之戰;西元756年唐將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西元1900年清將劉光才,抵抗八國聯軍的庚子大戰等。自秦漢至明清,據史書記載,發生在井陘關的戰爭多達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漢將軍韓信指揮的“背水之戰”,數以百萬計的大軍經由井陘口東去。




“井陘口”兩邊石壁陡峭,艱險難行。秦始皇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巡,病死在沙丘平臺後,就是經這條驛道返回咸陽的。這條古驛道能完整無損的留下來,是因為清末修築了正太鐵路,人們才漸漸地遺忘了這條險惡、難行的地段。時至今日,這個歷經數千載風風雨雨、金戈鐵馬而最終頑強存留下來的“見證者”,始終凝望著身邊發生的滄桑演變,承載著那凝重深厚的千年曆史文化。

于家石頭村主要景觀:




於氏宗祠、清涼閣、石頭四合院、石頭古街道、石頭井窖池、真武廟、觀音閣、南山叢林、白廟遺址、青山洞、老虎洞

村裏接待處的于翠田大姐,是于家後代,因過了五服,可以同姓通婚,這樣于家後代女孫也不用遠嫁異鄉,每逢有客人來,她都是導遊,因祖上于家功臣廉官,也落得個後人承祖奉明,大姐人很好,講解很詳細!因當時全村就我一個遊客,每到一處院落還需開門,真難為大姐專門為我一人講解,而每一處又有很多美好離奇的傳説,于大姐很耐心的講給我聽,作為于家的後代,誠然她也自豪自己的先輩留給後世無盡的恩惠,而每一個經典景點也似乎向後人傾訴500年前的真真切切,悲歡離合,
于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






村裏的博物館珍藏的遠古時期人們耕作生活用的石皿
全部的都是石頭雕琢而成,真正的天然物件












各種各樣的石製器具,

封閉的世界照樣可以豐衣足食

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洼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於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歲月的磨擦使石頭棱角圓潤光亮,但這石路光而不滑,幹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站在這石頭街上,環顧四週,與腳下的石路相連的街、巷、衚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房院,隨便推開一扇石門,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築造的小天地。











窄窄的石井衚同,曲徑通幽
于大姐講,其實衚同狹窄一是發大水時,可以做水路,以防淹抵民居,二是全村都是一個于姓,相鄰的兩家上面按個天橋,可以互相串門子,或是逢下雨左家晾曬的衣服糧食右家人可以幫著收拾,不言而語,曾經的于家氏族也是過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幸福生活,忻樂融融,天下太平,,,,







於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佔地3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五間,其中供奉首先祖于有道及其後代先逝者。於氏宗祠大門上方挂有一塊黑綠色金字大匾,上書“於氏宗祠”四字,字體蒼勁雄健,氣宇軒昂。旁邊挂有宮燈,兩扇黑漆大門,門檻兩邊是石雕門墩,門板上貼有對聯。院內有棵古柏,稱為旋柏,又叫龍柏、茶柏。“旋柏”是由於樹身從下到上旋轉而生,像是于家人團結向上而生。龍柏,是取名龍生五子,于家五支,有天地玄機;茶柏是因為此樹之葉可以入茶,清香可口,回味無窮,,



這家門戶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居所。500年前,于謙之子隱居井陘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東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間(約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攜家眷秘密遷居於這曠野深山隱居。當時這裡荒無人煙,于家人“與木石居,與鹿逐遊”,生活條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頑強的精神,艱苦創業,開拓生活。他們用石頭搭房壘屋,造石具開荒種田,炊飲食具全部用石頭打鑿而成。春風秋雨,世事滄桑,于家人在這裡依漫山石頭,開一方鄉土,繁衍生息,由幾戶人家,發展到一個石頭村落。目前,這個石頭村已有40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裏人95%以上是于姓。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謙,曾以石灰為喻,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節操,寧願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間留下清白的品格。
他的後裔用樸實堅貞的石頭在荒野深山抒寫下不朽的生存史詩。于家石頭村,穿越歲月滄桑,存活到今天,這是于家後裔堅韌不拔,代代相傳的奮爭精神的寫照,也是先祖精神風範的遺存,,












這裡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還有古色古香的四合樓院,沿白色石階登上石樓,放眼四望,周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門與門相對,戶與戶相連。據介紹,這裡房屋建築規範明確,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為衚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衚同,總長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鋪就,街巷串連的石頭房屋4000多間。
這是一片石頭的天地,這是一部石頭抒寫的家族史詩。















觀音閣












這個應該是瞭望臺,還有一個壓著的龍頭,,隔久了,這裡的典故都忘掉了,,
















戲臺,





戲臺的廣場上還有幾處水井之類的,據説是收集雨水用







這顆柳樹有個傳奇,很邪乎的傳説,





本來樹的主幹已經冒死很多年,分支卻因于家先祖的豐德而枝繁葉茂

陰鬱蔥蔥,而且一長就是500年!











東門清涼閣





于家村雖是一個深山小村,但選址講究,不到村口不見村,四面環山四面有門,東門清涼閣,西門西頭閣,南門觀音閣,北門龍天閣,儼然一座天然城池。












“清涼閣”又稱“神仙閣”,坐落于井陘縣于家村東口,是這村的標誌性建築。此閣始建於1581年(明萬曆九年),相傳由力大無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井陘縣誌料》曰:“清涼閣在縣治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節閣。明萬曆九年(西元1581年,辛巳)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強,家貧好義,獨立興建。至萬曆二十年,方砌成下層,及第二層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層,係村民用木磚補葺。閣下層所砌之石,多達萬餘斤重。下層東面懸一石制桌裙,上鐫梅花鹿,工粗而雅。”














清涼閣,纍纍巨石,鱗次櫛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學、力學、建築學、數學、幾何、物理學于一體,盤根錯節、鬼斧神工,可謂建築史上之奇跡,國家之瑰寶,山村之明珠。是于家石頭村十大景觀之一。












清涼閣上面兩層皆為廟宇,最上層是玉皇廟頂,供玉皇大帝,第二層分四室;東室三皇廟,供堯、舜、禹;南室三義堂,供劉、關、張;北室閻王殿,供閻羅王;西室觀音祠,供送子觀音、癍疹娘娘和眼光娘娘。下層是搭券形建築,朝東向西宛如城門,是于家村的大門。拱券中央頂部有于喜春侄兒于朝興雕刻的碑文:“萬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築其實難。二十五年完下節,思量何日得週全。闔村都説使木植,憑吾獨力鑿石山。經營暫停觀此境,等待功成萬古傳。”







據傳,清涼閣原擬建九層樓閣,但修至二層,于喜春在懸挂風動匾時砸傷手臂,繼而病故未能如願。該建築共有三層,形似北京前門。其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奇巧,雕梁畫棟,五脊六獸、鬥拱重檐。東門懸有風動石匾,西門高挂扇形鎦金匾,南側嵌有圓雕龍頭。扇形匾上書“清涼閣”三個鎦金在字;風動石匾製作石怪,雙童簇擁梅花鹿,大風不動小風動。
相傳于喜春在當時挂匾時,剛好閣下一人路過停駐歇息,看見他很吃力的一個人挂匾,遂用隨身挑貨的扁擔從下面幫頂了一下,但上面的人不知道啊,不曾小心就砸傷了手臂,血從上面流到地下的石頭上,至今還可以看得見,,
此閣上層是磚木結構,下面兩層為全石建築;石墻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階石欄、石門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龕、石磬石匾,比比皆巨石,纍纍成石山。








閣內供奉的送子觀音












整個閣的內部全市巨石鉚成




清涼閣上下三層,結構各異,引人入勝,第一層為搭券四門式;第二層是實芯四室式;第三層及明柱回廊式,該建築頂層係“木磚補葺”,四面明柱,單門殿堂,白墻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下面兩層是全石建築,錯落有致,欲爭有讓,高低伏仰,犬牙交錯,跌宕起伏,勾心鬥角,頗有力學價值。







更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乾打壘而成。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百噸,有的原封示動,有的鏨跡寥寥。構造粗獷奔放,設計獨出心裁,巍巍然,凜凜然,聳立於山間村首,蔚為壯觀。在古代條件下,如此巨大的石塊、巨大的工程,如何完成,難以想像。



當今,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紛紛告別磚瓦平房而喬遷高樓大廈,高檔裝潢把居室粧點得如宮殿一般,這雖然是歷史的變遷,文明進步的象徵,但看一看石頭村,它會不由地給人一種精神的昭示:那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最寶貴的東西,開拓生活的精神與韌力,無論在怎樣的優越中都不能遺失掉……
石頭村一天就可以全部覽完,但農家院落也可以住宿,石頭村農家住宿,15元人/天(7元住一晚、8元管三餐)(參考)
我當時在‘葡萄院’霍來清奶奶家吃的飯,她一個人在家,兒孫自有其他住處,霍奶奶給做的包裹飯,就是兩種面摻雜在一起,很好吃的,本來是明碼標價4,5元一頓飯,管飽,但就一個人麻煩那麼大年紀的人很不好意思,包裏還有20元的零錢就都給她了,臨走她還送了她的名片,呵呵,上書:
葡萄院





霍來清



地址:河北省井徑縣于家石頭村



郵編:050301
電話:0311--82376636



于翠田大姐是給我簽名留了電話:13131191960
呵呵,都是很淳樸的人家,有想去的可以和他們聯繫!

于謙 (1398-1457),明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廷儀益。永樂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曾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加少保。次年(景泰元年),英宗放歸。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發動政變,奪回帝位。他以“謀逆罪”被殺。萬曆年間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其著名詩作: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井陘周邊地區旅遊景點






  鬼斧神工蒼岩山






  蒼岩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井陘縣境內,總面積63平方公里,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美譽。
蒼岩山的峰巒之間,散落著眾多禪房、古剎、亭臺、碑碣,大都是明、清時期的遺物。蒼岩山的主要代表景點是橋樓殿,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據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築。在橋樓殿上方100米的彎路上,過往行人皮膚有變黃變綠的現象。此為蒼岩山“一奇”





  消夏避暑清涼山






  在距省會石家莊市48公里的井陘礦區境內,有一處獨特的風景名勝區。這裡山勢峻峭,古木蒼翠,景色秀麗,山腰間多有天然溶洞,清泉長流,即使酷暑盛夏置身於此,也有清涼如洗之感,此山名為清涼山
山上殿堂樓閣多依懸崖絕壁而建。樓閣周圍白雲環繞。清涼山有溶洞山泉20多處。最大的溶洞名為水龍洞,洞內泉水叮咚,如鳴環佩。洞內還有一大奇觀——太行第一大裂縫。






  娘子關風景區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在河北省井陘縣境內,距宋代古城娘子關只有16KM,是晉冀兩省的交界處,扼踞三晉東面門戶和交通咽喉要道。離娘子關城堡東門約300米,就可至妒女祠和娘子關瀑布了。妒女祠前即為娘子關一帶的最大瀑布——水簾洞瀑布。

【天涯部落格】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801588&PostID=12573232
2217 次查看


主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