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骨科 :馬偕兒童紀念醫院
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科室醫療團隊

科系簡介

     出生第一天到生長板閉合前,都屬兒童骨科的治療範圍

 

      兒童骨骼中生長板的存在即為兒童骨科的特色。相較於生長板已經閉合的成人,兒童除了骨骼的大小和形狀會隨時間改變之外,生長板的存在也會影響日後骨骼的形狀、功能、關節活動度。

      兒童骨科治療的對象,來自後天環境、疾病以及遺傳或是懷孕過程受影響的兒童。如:髖關節發育不全、脫臼、或者發生率約千分之一的杵狀腳(螃蟹腳)。治療包括兒童骨折創傷、長短腳、脊椎側彎、關節變形攣縮、各種後天因素的肢體畸形及缺損、特異性的兒童關節炎、兒童骨腫瘤等。

      複雜疾病整合治療「團隊合作」才能給最好的治療。例如脊椎側彎有先天性或青春期才發生的,是兩種不同疾病群,兒童骨科會與脊椎骨科合作進行評估矯正。

      馬偕醫院兒科擁有各種兒科疾病的豐富治療經驗,兒童骨科和兒科間彼此轉介做資源連結的管道暢通且快速,和病友團體也有密切的連結,如:黏多醣堆積症候群(黏寶寶)、成骨不全症後群(玻璃娃娃)、腦性麻痺的小朋友,兒童骨科也會與兒科專長醫師共同研討長期治療計畫。


 

醫療服務

兒童骨科治療的對象,來自後天環境、疾病以及遺傳或是懷孕過程受影響的兒童。如:髖關節發育不全、脫臼、或者發生率約千分之一的杵狀腳(螃蟹腳)。治療包括兒童骨折創傷、長短腳、脊椎側彎、關節變形攣縮、各種後天因素的肢體畸形及缺損、特異性的兒童關節炎、兒童骨腫瘤等。

 

成就展望

      複雜疾病整合治療「團隊合作」才能給最好的治療。例如脊椎側彎有先天性或青春期才發生的,是兩種不同疾病群,兒童骨科會與脊椎骨科合作進行評估矯正。

      馬偕醫院兒科擁有各種兒科疾病的豐富治療經驗,兒童骨科和兒科間彼此轉介做資源連結的管道暢通且快速,和病友團體也有密切的連結,如:黏多醣堆積症候群(黏寶寶)、成骨不全症後群(玻璃娃娃)、腦性麻痺的小朋友,兒童骨科也會與兒科專長醫師共同研討長期治療計畫。

 

衛教資訊

【小兒骨折】

      兒童骨折與大人骨折有許多不同之處,不成熟的骨頭通常較軟,這意味著嬰兒骨頭較易彎曲而不易折斷所以不完全骨折或稱柳枝狀骨折即是小兒獨有的骨折,另外小兒骨通常有較厚的骨膜。

      生長板的受損亦是小兒骨折的特性,一旦受損即可能造成生長停止或彎曲畸形。

      另一特性是小兒骨頭的再塑性很高而再塑性與許多因子有關,如年齡愈小生長速度愈快,骨折位置越接近末稍則骨頭的再塑性就愈大,這意味著這樣的骨折越不需要完全的復位即可完全恢復。

      通常在嬰兒時期骨折很少需要開刀治療,只有在如影響關節不穩定骨折或某些等級的生長板骨折需要做較精確的復位時,才需要手術固定。

      另外一點大家較關心的是骨折何時會癒合,癒合時間的長短與病患年齡、骨頭大小與所在位置都有關。一般而言,小的骨頭如指骨或掌骨約需四週,中型股如前臂骨約需六週,大型骨如肱骨、小腿骨約需八至十週,至於最長的大腿骨則需八至十週, 而生長板的癒合約只需骨折癒合一半的時間。

      小兒骨折一般亦不會有僵硬的情形通常在骨折癒合後較不需要復健即可於短時間恢復。

 

 

【O型腿與X型腿】

      一旦小孩開始學走路媽媽最容易發現的問題,就是唉呀!我的小孩怎麼有O型腿呀!事實上,這類的O型腿十之八九都是生理性的那麼如何知道O型腿究竟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呢?

      一般來說,一歲以下的一嬰孩通常有O型腿一直到約一歲半時通常腳是最直的時候,而由一歲半至三歲時腳則往X型的方向發展,而大約要到七歲時才又漸漸往直的方向發展回來。而一般成年人的膝關節角度為外翻五度左右也不是完全直的 。

至於什麼是病理性的呢?

      如果有兩膝彎的角度不一致或彎的角度過大或彎的情形與生理性不符者,則需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斜頸症】

      就是俗稱的歪脖子通常發於新生兒,父母常可發展現嬰兒睡時臉常朝向同一側或臉型有不對稱的現象。

      通常可分先天及和後天兩大類:先天性斜頸通常是肌肉性斜頸,通常在出生後發現頸部下方有一腫塊而在五六個月大時通常會消失,少部分則造成胸鎖乳肌的纖維化。如果在左側 ,頭則傾向左邊,下巴則傾向右邊。

      此情形若發生於一歲前可以用復建的方式來改,一般是由治療師教導父母如何幫小孩做拉筋的運動所需的時間約為三個月至六個月。而在一歲以後的小孩則需考慮以手術方式放鬆胸鎖乳突肌。

      另外需注意的是此類病人約有五分之一會合併有髖關節脫臼的發生,所以一般至門診時醫師也會一併做髖關節脫臼的篩檢。

      此病亦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較佳。

 

【扁平足】

      扁平足又分生理性與病理性,生理性通常較柔軟,一般來說剛出生的嬰孩通常因腳底脂肪層較厚及關節較鬆弛較易有足弓較扁平的現象,這又稱為發展性扁平足,這是正常成長的一個階段。而在成年人來說,則約有15%的成人有軟性扁平足的現象 。

      關於生理性扁平足通常也會有其它關節的鬆弛的情形而在小孩墊腳尖站立時就會有足弓出現,而這種生理性扁平足通常不需治療,矯正鞋或各式各樣的鞋墊不但不需要,有時反而造成小孩的自尊受損,如果真要為小朋友做些事可以買較柔軟的鞋子並限制其體重勿過重即可。

      國外的研究顯示,軟性扁平足不但不會影響活動反而較少會有壓力性骨折的發生。

 

【生長痛】

      約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小孩曾有這樣的經驗,女孩多於男孩,通常發生在晚上一個突然的下肢痛又摸不出明顯的痛點。有時是兩邊一起痛但是多不影響行走甚至會痛到醒過來哭,但是熱敷或過一陣子又不痛了。

      通常生長痛在臨床上是一種需把其他可能的疾病排除以後才能得到的診斷 建議父母如有類似的情況可以先幫小朋友熱敷或給些止痛藥,但如果症狀持續或一再發生或有明顯跛行及關節活動限制,可能就須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

 

【足部外翻】

1.只要安靜時足部正常,baby用力時足部有外翻的現象不必處理,其實也無法作何處理。

2.小孩何時要開始站,何時要開始走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父母不必擔心。

      發育發展過程中,絕對不會因為太早站、太早走而有任何運動發展或肢體發育上的問題,倒是要注意不要讓小孩長時間坐學步車,每次使用大約不超過十分鐘為宜,而最好的時機是稍會走路以後才開始。

      以幼兒發育或發展的觀點來看,在還不太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用「學步車」,如果使用的時間太長或太早,反而是一種「緩步車」,因為學步車太方便了,小孩愛到哪裡就到哪裡,因此匍伏爬行等技巧的發展反而受到了阻礙,對肌肉的發育、協調發展,反而會有不利的影響。

      學步車也可能導致不正確的肌肉發育:主要只運動在小腿,大腿及髖部的肌肉運動相對減弱,但這些都是走路時重要的肌肉。所以要不要給小孩坐學步車,答案應該是:不需要。

3.抱時小孩喜歡站,當然可以。

4.足部外翻是否影響走路時的姿勢? 不會

5.小孩喜歡何種睡姿不影響骨骼發育,不必擔心會造成足外翻。 不過光以您在網路上所提供的資料可能無法為您做最正確的判斷,建議您最好還是到骨科專科醫師處實際診察,才能確定診斷與治療方式。

 

【脊柱側彎】

      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背部出現彎曲變形的情況,在外型上常會有兩肩高低不同,胸廓變形,以及背部呈現C或S型的曲線,除了外觀上的畸形造成不便與疼痛,還會造成心理上的退縮與自卑,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健康與社交。其中最常見的側彎形態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椎側彎(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盛行率約2~3%,以一個30人的國小或國中班級來說,就可能有一個小朋友有脊椎側彎,而女生較男生易患此疾病,男女比例約1:7。其他種類的脊椎側彎尚包括先天型脊椎側彎(congenital scoliosis,脊椎椎體有先天發育的異常)、神經肌源型脊椎側彎(neuromuscular scoliosis,如腦性麻痺,神經纖維瘤等) 、症候群型脊椎側彎(syndromic scoliosis, 如馬芬症候群,玻璃娃娃,小胖威力等)以及退化型脊椎側彎(degenerative scoliosis)。

      目前脊椎側彎的治療方式係根據年齡、側彎角度、生長發育的狀態來做決定,角度小於20度時,以門診追蹤觀察即可,同時也會給予復健及運動治療,角度介於20~40度之間,則要看生長發育的狀況,若還在發育期,背架矯正治療是首選,若已經過了發育期,穿戴背架的效果就不佳了,所以才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於超過40度以上,通常多會建議手術矯正,以免心肺功能受到影響。

      由於手術與麻醉技術的進步,利用手術治療脊椎側彎並非難事,除了手術前的基本檢查以及影像分析外,手術中還會利用神經監測以及喚醒測試可以減少對神經與脊髓的傷害,手術中的即時影像也可確保植入物的位置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通常手術的矯正率可達七到八成,但若為先天型或角度大於100度以上矯正率可能會下降,建議家長手術前需要和醫生做溝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