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獎金是怎麼設計出來的?一張表,解密主管的思考邏輯|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第 170 期

年終獎金是怎麼設計出來的?一張表,解密主管的思考邏輯

歲末年終,老闆最在意的莫過於全年度的累計賺賠;員工最關心的,也許就是年終獎金了。

不同於銷售人員的業績獎金,年終獎金的制度通常是「吃大鍋飯」,也就是依著公司整體的賺賠,決定發放額度,俗稱「年終獎金池」;再按照各單位的目標達成程度或績效表現情況,先發放至各單位,最終分配至員工。

一般來說,年終獎金池有幾個常用的計算因子:

1. 業績成長: 獲利較去年成長,則獎金池大於去年。
2. KPI達成程度: 按照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達到的程度高低,依級距表計算獎金池大小。獲利超過預算目標,超幅愈大,獎金池也愈大。
3. 獲利百分比: 以公司計算年終獎金前的實際獲利為基準,從中提撥一個百分比(如 25%)作為獎金池。假設公司賺 100 元,其中 25% 歸員工,75% 歸股東。
4. 特殊貢獻: 完成特定的專項計畫,給予額外獎金。
5. 保底: 無論虧損多大,設定下限保底。
6. 封頂: 無論獲利多大,設定上限封頂。

法令規定公司賺錢要發年終,發多發少老闆說了算

儘管公司年終的計算有上述方式,在實務上,公司決定發放多少年終獎金,往往還是老闆說了算!

當公司虧損,老闆說上一句「共體時艱」,員工就很難對年終獎金有所期待。然而,當公司賺錢,老闆如果決定「不發」年終獎金,除了對員工來說是天理不容之外,這樣做有違法嗎?

《公司法》第 235-1 條規定,「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至於比率訂定方式,《公司法》相關解釋函令中說明,企業可以選擇以固定數(如一定百分比)、區間(如 2~10%)或「下限」(如 2% 以上、不低於 10%。注意,可以有下限,不能訂上限,因為如果規定不超過 2%,就表示 0% 也包含其中)等方式。

讀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法令規定公司有賺錢,就一定要發年終。不過,由於決定公司獲利分派比例公司章程,通常是被董事及股東操控,試想,如果章程訂出的下限是 0.000 ⋯ 2% 以上,那麼根據這個比例計算出來的員工酬勞金額也微不足道。

再來看看目前最保障勞工權益的《勞動基準法》,根據第 29 條和獎金相關條文,「事業單位於營業年度終了結算,如有盈餘,除繳納稅捐、彌補虧損及提列股息、公積金外,對於全年工作並無過失之勞工,應給與獎金或分配紅利」。乍看之下,與《公司法》一樣,也是規定公司如有盈餘,應派發員工獎酬。

然而,弔詭之處在於,《勞基法》只規定了賺錢公司要發年終獎金,卻沒有強制規範發放的額度或比率。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即使賺錢公司的老闆只發給每個員工 200 元的紅包,應該就不算違反勞基法了。

別寄託太多希望在年終,議定年薪才能保障薪酬權益

面對年終獎金的發放額度,很難經由「勞雇雙方協商」決定,只能老闆拍板的情況,員工可以怎麼做?

不妨參照《勞基法》解釋函令中提到的:如果勞資雙方事先約定了獎酬的發放額度(如保障 14 個月年薪),並明訂於勞動契約中,這就是屬於員工的權利,公司需依照勞動契約,發放議定的 2 個月年終獎金。

畢竟,我們不太能決定老闆的苛刻與否,也可能無法干預年終獎金池的制度設計,要為自己拚獎金,就要回到簽署勞動契約的當下,仔細盤盤可以接受多少月薪或年薪,才算不委屈。 至於年終獎金,就當作意外之財吧!

千萬別讓老闆的苛刻澆熄了工作熱情,一不小心弄壞日後換工作的資歷查核,職場上的損失就更慘重了。

年終是這樣算出來的!「年終獎金池」制度設計範例

企業通常會依著公司全年整體的賺賠,根據業績成長、KPI 達成程度、獲利百分比、特殊貢獻、保底、封頂等原則,決定年終的發放額度,俗稱「年終獎金池 」,以下為參照不同計算因子的示範案例。

「年終獎金池」制度設計範例.png
經理人月刊第 170 期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疫後行銷怎麼做?TGiLive洪獻聰拋「D2L」策略,掌握實體OMO經營是關鍵!

2024-04-22 經理人 X TGiLive居生活

數位轉型是企業生存的關鍵,疫情更推波助瀾加速轉型。如今處在疫後復甦時刻,是重新掌握轉型脈動的時機,也是重塑商業發展方向的機會。TGiLive居生活數位整合有限公司,在創辦人洪獻聰的領導下,近年攜手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與數位發展部,協助上千家中小企業實現數位轉型、運用數位整合行銷為品牌加值。在嶄新的疫後時代,洪獻聰如何領投TGiLive居生活巧妙佈局,帶動品牌迎向回歸實體的商機?

海外顧問返台創業,助品牌轉型

曾長年旅居英國、在歐洲擔任市場開發顧問的洪獻聰,擁有豐富的跨國商業合作經驗,跨足商業貿易、數位行銷、跨境電商、物流管理等領域。2013年,海外事業告一段落後,他回到台灣,發現台灣雖然有很多很棒的服務與產品,行銷火侯卻似乎還差了那麼一點。因此,2016年他創立了TGiLive居生活,在電商發展大舉起飛、充滿新機會的時代,以「品味而居,數位生活」的理念展現在一站式解決方案,包括數位整合行銷、跨境電商、Martech等,致力推廣將數位技術融入品味生活服務。

儘管市場上有許多數位行銷、數位整合方案的競爭者,但洪獻聰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我們的思考邏輯不是B2C或B2B而已,而是從最終端的user需求出發,是B2B2C的脈絡,為客戶找到解決方案。」換言之,TGiLive居生活並非單點式、專案式的策略,而是為企業客戶釐清最終目標,提供最完整的策略。「尤其,在數位的大框架底下找出解決方案,考驗的是對科技、對趨勢、對傳產需求的敏銳度。」而擁有海內外豐富業界經驗的他,顯然掌握了最佳利器。

TGiLive居生活.jpg
TGiLive居生活數位整合創辦人洪獻聰。
經理人

疫後轉型新篇章,重掌線下體驗之必要

走過疫情風雨的三年,洪獻聰認為疫後復甦也是重新洗牌的時刻,觀察到消費者紛紛回歸實體,以及許多零售業者也擴大展店的趨勢,品牌是時候重新掌握實體經營、形塑OMO整合體驗。

「實體不死,且更優化。」洪獻聰強調,數位轉型不是為了追逐新技術,更不能忽略線上與線下的結合,OMO全渠道的整合體驗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不過,有別於過往從實體思維出發,強調線下品牌發展線上行銷;如今必須做的是「D2L」(Digital to Land)的逆向路徑,意即原以線上發展為主的品牌,也必須增加實體體驗,掌握線下商機。

TGiLive居生活.jpg
TGiLive居生活旗下咖啡廳「lavi cafe #安居咖啡」也是實現實體OMO的示範場域。
經理人

為了實踐D2L概念,TGiLive居生活積極探索實體與數位的結合。例如近期開幕的咖啡廳「lavi cafe #安居咖啡」,即是從線上VR虛擬店面出發,消費者可先在網站瀏覽咖啡廳氛圍,再選擇進到實體店面體驗;走進店內,透過QRcode點餐、電子支付等數位工具,讓消費者的線下行為足跡也能留下紀錄,作為後續行銷優化參考。

TGiLive居生活.jpg
「lavi cafe #安居咖啡」線上VR虛擬店面
TGiLive居生活

又例如TGiLive居生活在微風廣場GF進駐的高爾夫球服飾店「ON the Green」,也是將電商品牌擴增實體場域,消費者可以前往實體門店試穿,補足線上所沒有的體驗。

TGiLive居生活.jpg
高爾夫球服飾店「ON the Green」線上虛擬店面
TGiLive居生活

洪獻聰表示,「透過D2L的模式,品牌可透過實體場域更接近大眾,也帶來OMO整合行銷的多種好處,如比一般百貨櫃位減少70%的庫存量,不僅節省空間,也能讓空間有更多展示運用。」TGiLive居生活以身作則、典範先行,將D2L落地實踐,讓更多品牌看見重掌或創造線下體驗的可行性。

TGiLive居生活.jpg
洪獻聰領投TGiLive居生活數位整合探索「D2L」的可能性。
經理人

回應時代脈動,以數位實現品味

在疫情間,TGiLive居生活就曾展現應變能力,推出「居空間VR Mall」VR虛擬實境商城服務,透過線上實境店鋪及VR虛擬展間,為品牌渡過困難時刻,更獲得「金炬獎」十大潛力企業的創新設計獎與雲市集TOP 20資服業者青睞;如今疫情過去,「居空間VR Mall」服務仍獲得無數產業品牌的青睞,紛紛導入作為線上展示或數位典藏方案。

展望未來,TGiLive居生活的初衷不變,持續為各種企業品牌提供整合的數位轉型方案。這句話說來簡單,卻相當考驗團隊能耐,「傳統做法是有什麼、做什麼;但數位思維是結果先行,定好目標才能反推策略。」也因此團隊必須靈活多變,隨時因應趨勢與市場需求,端出兼具創意與成效的做法。而在洪獻聰的帶領下,TGiLive居生活勢必會持續帶來嶄新洞見與驚喜,令人拭目以待。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TGILive居生活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