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眾志成城」特展 帶你一窺造礁生物建構的亙古地景奇觀

科博館即日起至109年5月底止在第三特展室推出《眾志成城—生物礁特展》,地球漫長生命史上各種造礁生物建構的地質構造,擷取其精華展現,有大型生物礁標本、疊層石礁和層孔蟲礁,還有眾人所熟悉的珊瑚礁與藻礁標本等。

 

策展人科博館地質學組王士偉主任表示,這次特展共計有132件標本,其中22件是生物學標本,特展門口兩件大標本是從採集地桃園新屋開挖帶回的標本,讓民眾能近距離觀看珊瑚藻礁灰岩的切開面。展覽內容分為四大主題,從展場入口兩座大型生物礁標本開始介紹「生物礁」這個讓一般人看似熟悉又帶點陌生的名詞,說明造礁生物如何在艱辛漫長的過程中建造礁體,以及釐清一般對生物碎屑沉積形成的岩石和生物礁的差異。為了讓民眾瞭解各種「生物礁」的型態與構造,更展出了博物館「壓箱寶」等級的珍貴標本:億萬年前的疊層石礁、層孔蟲礁、深海造礁珊瑚、近千隻管蟲聚集黏砂造管所形成的「管蟲礁」等,還有眾人所熟悉的珊瑚礁與藻礁標本。疊層石礁是前寒武時期唯一的生物礁,疊層石主要由藍綠菌等微生物經圈捕與黏結作用後,所形成具有紋層結構的生物沉積建造體。層孔蟲礁是具有鈣質骨骼的固著底棲群體型動物,因具有層狀而多孔的內部結構得名。管蟲礁是由大量纓腮蟲棲管黏聚建造而成的生物礁,現今管蟲礁大多發育於10公尺深以內的溫帶與熱帶海岸。

「生物礁」特展的最大亮點,是軟珊瑚所形成的「骨針岩」。傳統海洋生物學的教科書,都指出八放珊瑚目的軟珊瑚類,只會在組織裡形成游離的細小骨針,所以不具造礁功能。但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鄭明修研究員在30多年前偶然在海邊發現了一塊連同活組織被颱風從海底拔起,颳到岸上的骨針礁岩,啟動了研究的靈感,結合了臺灣大學與本館的研究團隊長期研究之下,終於證實了指形軟珊瑚也具有膠結游離骨針形成緊密礁岩的能力,讓全球科學界接受軟珊瑚也能造礁的事實。這塊讓臺灣研究學者改寫海洋生物學教科書的啟蒙骨針岩,這次也承中央研究院慨允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