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多个地区拼凑起来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地区闹独立?

印度东北各邦一直闹独立为什么却一直都没独立起来呢?
关注者
1,779
被浏览
3,686,842

234 个回答

印度的独立势力多得很。

前几年中印洞朗对峙这事应该很多人还记得吧?印度之所以对洞朗如此紧张,是因为洞朗正好卡在印度东北部“鸡脖子”的位置。这段距离只有窄窄的几十公里,中国一个集群突击就可以完全把这部分的交通给截断。而阿萨姆邦,正式印度闹独立闹得最凶的邦之一。

如果中国截断了这条路,阿萨姆邦100%会闹独立,并且完全支持中国打击印度。而对印度来说更麻烦的一个地方是,东北部的那几个邦没有入海口,印度的海军完全没用,只能靠空军和陆军来硬打。如果缅甸、孟加拉国不同意印度借道,那印度就只能干瞪眼。所以,对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举动,印度一直是很紧张的。

由于印度的民族多样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因而印度面临地方分离主义的危险也大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印度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各界政府必须谨慎和强硬处理的高难度问题。

在讨论有分裂危险的各邦之前,先看一看印度的主流邦。

按照我国领土主张的正确印度地图。下文中出现的印度地图,以印方资料为主,其中领土主张和我国不一致的,请以我国主张的正确地图为准。

/*按照我国领土主张的正确印度地图。下文中出现的印度地图,以印方资料为主,其中领土主张和我国不一致的,请以我国主张的正确地图为准。*/

红线内的邦基本是以印度主体民族为主。强行类比的话,可以理解为类似中国所有汉族占多数的省市自治区。

这些邦包括人口最多的北方邦(世界第一大地方行政区,同时也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行政区)、中央邦(更穷)、比哈尔邦(每年恒河的所在地,唐朝玄奘留学时印度的中心),首都新德里以及首都周边的哈利亚纳邦(类似于把北京周围的天津廊坊保定唐山单独拉出来组一个省),其主流语言是印地语(尽管存在的少数民族语言,但地位无法和印地语想比),可以理解为印度的“汉族”地区。尽管它们存在各自的社会问题,但没有独立分离的可能。

此外,马哈拉施特拉邦(经济最领先,孟买所在的邦)等虽然和北方恒哥流域在语言(本地语言是马哈拉蒂语而非印地语)文化(本地文化v.恒哥流域文化)经济(比北方恒哥流域那些又穷人口又多的邦强一大截)有很大差异,但由于其印度“长三角”的地位,本地分裂主义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印度南方、西北边境和东北部,却存在不容忽视的分离倾向。

安得拉邦:地方主要政治势力忌讳言及分离主义,但仍遭中央警惕

安得拉邦及其在印度的位置

安得拉邦自二战以来就一直存在各种政治骚动。该邦为曾属于海德拉巴部分土邦王公的南印度的泰卢固语地区和部分英国马德拉斯管辖区的多语言混合区合并而成。

60年代末曾爆发特兰伽纳分离运动—只不过运动的主张是成立一个新的邦,而不是从印度独立(自知之明)。1983年,地方政党泰卢固之乡击败国大党成为地方的执政党,新德里很快将泰卢固政治家拉玛•拉奥视为对手,尽管拉玛本人小心地避免分离主义的言辞,但新德里部分国大党领导人依然将其视为有分裂危险的“卖国贼”。

泰米尔纳德邦:唯一一个出现将分离主义列为主要政治议题的大邦

泰米尔纳德邦是南印度大邦。该邦语言文化和北方印度主体有着巨大不同。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泰米尔语和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地语差异巨大。

早在印度独立前的1937年,“达罗毗荼运动”就抗议在学校将印地语作为必修课,称这是“对泰米尔人的征服”。印度独立时,泰米尔民族主义政治家E.V.拉马斯瓦米.奈克尔支持巴基斯坦的诉求,试图以巴基斯坦的方式建立“达罗毗荼斯坦/达罗毗荼纳德”国。

1957年,达罗毗荼进步联盟在邦议会选举中将“一个独立的泰米尔纳德”作为其核心主张。

不过出于政治现实,达罗毗荼进步联盟放弃了独立诉求。1965年,该邦又发生反印地语的政治运动,不过分裂独立的诉求已没有主要政治势力提及。

新德里一直试图在南部强行普及印地语,然而总是早到激烈反对。尽管今天,印度已经完成了印地语的普及工作,但泰米尔语依然是本邦的绝对的强势语言。

连2011年火爆的印地语电影《三傻》也要出泰米尔语版本的Nanban

旁遮普邦:宗教冲突导致的暴力分离主义

旁遮普本是传统印度的重要核心区域,但由于印巴分治,被一分为二。尽管和泰米尔、泰卢固地区比,旁遮普的语言文化和印度主流并无太大区别,但由于宗教冲突,70-80年代旁遮普的分离主义以震撼世人的暴力方式展开,并导致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大屠杀和政治强人英迪拉•甘地的死亡。

印巴分治前,旁遮普邦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等并无明显东西分布。然而印度独立后宗教冲突激烈,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对对方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为了保命,大批印度一侧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一侧的印度教徒逃至对方国境内。此次冲突使得旁遮普地区形成西穆斯林、东印度教徒的分布。在这场冲突中,“圣雄”甘地因反对大屠杀被印度教激进分子刺杀。

70年代末,宗教冲突再次在旁遮普大地上引燃暴力。1978年,在反锡克教的浪潮中,国大党扶持锡克教激进政治家宾德兰瓦勒成立政党,去反对另一个锡克教政党阿卡利党,避免后者在旁遮普执政(这操作,以毒攻毒吗???)。国大党政府公开发表白皮书,指责宾德兰瓦勒的政党以“成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为公开目的,不过双方依然由于存在共同的敌人而没有撕破脸。1980年大选中,宾德兰瓦勒积极帮助甘地夫人重新掌权。

英迪拉•甘地掌权后,这个昔日盟友、但却主张在印度境内分裂出一个锡克教主权国家的政治势力成为了一个必须被处理的问题。为此,她先认命温和世俗的锡克教徒达巴拉•辛格为旁遮普首席部长(地方一把手)。辛格上任后,对锡克教和印度教双方的极端分子都采取强硬立场,力图平息局势。然而双方的极端分子越发不受控制,宾德兰瓦勒集团的极端分子不断实施暴力行为。

作为旁遮普邦的一把手,达巴拉·辛格逮捕了在本邦煽动暴力袭击的宾德兰瓦勒,然而这导致了更多的暴力活动。锡克教激进分子——现在应该叫恐怖分子,开始破坏铁路以使火车出轨,劫持民航客机。由于没有足够证据,也是为了平息事态,英迪拉·甘地释放宾德兰瓦勒。

然而这并没有使宾德兰瓦勒放弃暴力活动。1982年,宾德兰瓦勒本人到阿姆利则的锡克教圣地黄金寺中避难,但却没有停止策划暴力行为。1983年,受他控制的军队肆意屠杀印度教徒,破坏印度教寺庙。1984年5月,甘地夫人停止了和宾德兰瓦勒理性沟通控制事态的尝试。6月,印度军队进攻黄金寺,局势彻底无法收拾,越来越多锡克教徒加入暴动、兵变和恐怖袭击。最终,10月31日,两名锡克教徒以人体炸弹答方式刺杀英迪拉·甘地,一代政治强人命丧于恐怖袭击。

《时代》封面上,印巴战争中的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的死导致了反锡克暴乱。仅在首都德里,至少3000名锡克教徒被杀。国大党官员为暴民提供锡克教徒的住址,部分武德充沛的国大党议员带着煤油支持暴动,医院拒绝接受锡克教受害者,警察也拒绝阻止印度教徒的暴行。

锡克教恐怖主义的反抗则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其最知名的恐怖袭击,是1985年6月23日的印航182航班炸弹袭击。锡克教恐怖分子将定时炸弹藏在行李中,导致一架波音747在大西洋上空爆炸。同样的袭击还导致了东京机场的地勤人员被炸死——因为航班延误,本该在空中爆炸的炸弹在转机机场的地勤处爆炸。

锡克教暴乱的不良后果直到今日依然存在。但对于激进的印度教徒来说,他们认为这存在正面后果:一来他们给那些包头巾的家伙(指锡克教徒)“好好上了一课”;二是旁遮普尽管还存在着不满的异教政治势力,但无论对方是锡克教徒还是穆斯林,都被印度教势力的“铁拳”压得死死的。

查谟与克什米尔: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控制

克什米尔地区的分裂势力主要是分离倾向的穆斯林势力,且背后往往和巴基斯坦缠在一起。尽管印度《宪法》第370条对克什米尔做了特别规定,但新德里一直在试图加强中央在当地的权力。1962年克什米尔的地方选举中,受尼赫鲁支持的巴西克甚至搞出了“拥有邦议会97%席位”这样类似**政治笑话的结果,使得尼赫鲁要求巴西克丢掉几个席位以免看上去太假。1987年,被拉吉夫·甘地”硬点“的阿卜杜拉在几乎所有当地穆斯林群众的激烈反对下,强行高票当选,引发了波及全邦的抗议,最终遭到军队武力镇压。

但从加强中央权力的角度看,新德里试图加强对地位特殊的克什米尔的控制是有效的。最近的一次举措是莫迪总理在今年夏天趁着国际社会注意力在别处时做出的,其手段之强硬足以和”铁娘子“英迪拉·甘地相比。总的来说,尽管克什米尔的分裂势力有当地群众基础,有领国支持,但基本是在印度中央的强大实力下”被摁着头打“。

东北部七邦:最零碎、最复杂

东北“七姐妹”邦。其中阿努纳恰尔为我国主张的领土。不正确地图.jpg

与其他有分裂问题的邦不同(安得拉邦、泰米尔纳德是印度经济领先的南部;旁遮普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核心),东北部七邦既不是印度主体民族历史上长期控制的核心领土,而且经济状况非常差(虽然个别地区在识字率等发展议题上做的还不错)。这一地区部落复杂,不同部落构成拥有共同认同的“族群(一个不同于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族群”排外。这使得“东北七姐妹”远远比其他邦更加割裂——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那里还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意识,锡克教少数群体、穆斯林至少能有一个宗教认同,然而阿萨姆、曼尼普尔这里连形成一个邦层面的认同都做不到。

比如在东北部地区,洛哈尔人、安加米那加人的本民族生产方式依然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只不过是在自己固定的耕地上刀耕火种;而纠摩人则更原始——他们不仅刀耕火种,还是那种没有固定耕地的刀耕火种。相比之下,迁移入当地的孟加拉人,在文化水平和生产方式上领先一大截,控制了过多的经济命脉。

面对“卑鄙的外乡人”,各个土著族群团结起来一致排外的——就像它们之前排斥彼此一样。在巴基斯坦分裂(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前,印度一直向当地移民孟加拉人,数量多达数百万。这一度引发阿萨姆各族群激烈的排外活动。而新成立的孟加拉国拒绝重新接纳这些孟加拉人(理由是他们主要是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移过去的,而非孟加拉国)。排外运动在1979年开始进入高潮期,持续数年,最终导致印度1984年在印孟边境树立铁丝网、激化和孟加拉国的关系。1985年,拉吉夫·甘地不得不亲自和阿萨姆人达成一个勉勉强强的协议,虽然并未解决移民问题,但结束了和孟加拉国的冲突。

/*然而当地的排外以及与中央的矛盾并不会消失。在2019年12月的《公民身份修正案》通过后,由于担心孟加拉国印度教徒涌入当地,以阿萨姆邦为首的东北部地区开始了示威游行,并最终发展成暴动*/

不过,中文网络上很多对这一地区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很多关于印度东北部的谣言和事实相去甚远,光我见过的就有“六星红旗”、中华后裔等暴论。但事实上仅仅部分东北部土著(主要在曼尼普尔)在长相上和东亚人更接近,语言也属于汉藏语系。

至于所谓“六星红旗”和曼尼普尔“解放军”——曼尼普尔的分裂势力只是和印X(M派)有合作,但两者并非一回事,那个“六星旗”就是印X(M派)的。

而M派也并非印X的主流——印X是合法注册的政党,1957年通过大选成为喀垃拉邦执政党(该邦也是全印度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但两年后被新德里中央政府强行接管政权。1964年,印X分裂,剩余的组织改名叫“印度XXX(M克SZY)”(以下简称印XM),一部分分出去的成员则沿用了原来印度XX党的名称。1977年,印XM成为西孟加拉邦和Tripura(也是东北部七邦之一,上图中最下面紫色的那个)执政党,并在西孟加拉邦进行土改。土改使得西孟加拉邦80年代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印度平均水平。但由于大部分土地贫下中农自己手中(我国则是农村集体所有),在新世纪,当地因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或修建大型基础设施时,遇到了比印度其他地方(比如经济最强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莫迪曾经执政的古吉拉特邦)更大的阻力.....

扯远了......为解决东北部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印度的确实施了许多成功的政策,比如大手笔地经济补助来提升东北部的人均收入,来减少当地土著人对分离主义的支持。尽管当地分离主义问题没有被彻底解决,但大多数曼尼普尔人已经拥有足够强大的国家意识。曼尼普尔人以骄傲的印度人的身份,参与了印度的各行各业。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印度距离解决东北部“七姐妹”(即使排除和我国的领土争端)的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仍然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但当地的分离主义已对印度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不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