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幸灾乐祸的心理?

下班的时候看到马路上堵车堵得跟个大停车场似的,我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车阵中,感觉有种莫名的喜感。同时又觉得别人很焦躁的堵在那里,我觉得好笑似乎不太合适。 …
关注者
346
被浏览
130,630

31 个回答

最近看了一篇新的文獻,正好是在講幸災樂禍心理的,由三位分別來自美國Emory大學和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學者寫的(Wang, Lilienfeld, & Rochat, 2019)。內容通過綜述提出了一個三個維度的幸災樂禍動機理論模型。

看的原因也是因為正好聽了一個PodCast針對這種心理講了半個多小時,因此引起興趣。

幸災樂禍在心理學裡面用了一個德文Schadenfreude。從理論上,可以分成“罪有應得”(Deserving Theory),羨慕(Envy Theory),組間競爭(Intergroup Theory)。

罪有應得

“應得“的觀點就好像看到人家本來光芒萬丈的高高在上,一個不小心敗露了自己的醜陋一面,一夜倒台,人設崩塌。這種更多是建立在我們心裡尋找公義,就好像每次看到某些明星被曝光醜聞,星途一落千丈,或者近期的某保健品直銷被人狠狠踢爆引來政府正視調查。大家都會覺得大快人心。研究發現這種【幸災樂禍】跟我們覺得對方的遭遇是否【罪有應得】有很高的關聯度。但是這種說法不能說明到底我們覺得人家是罪有應得我們才幸災樂禍,還是我們樂了然後因為認知誤差的原因和心理解決機制去找藉口說人家罪有應得。


羨慕

然後就是「妒忌、恨」唄!這個導致幸災樂禍的原因在於「自我評估」,通過社會比較,我們會覺得一些人混的比我們好,自己心裡酸酸的。其實,這個還有一個反向鄙視,當我們自己覺得高人一等,看不起社會中比我們低層的人。在這些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有幸災樂禍的反應。往上層的比較,就好比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結果人家真的吃到酸的時候我們就真高興了:「看!早說房地產會開始跌的嘛!還十幾套房子呢,這次還不虧死你!」。往下層比較的時候,就如看到一些第一次坐飛機不懂飛機上餐飲是包了的不敢要餐飲而在旁邊暗笑,甚至心裡還說人家「沒文化真可怕」那種情況。但是研究這個說法的實驗久久都沒被其他研究人員成功複製。然後,心理學家就開始懷疑,這裡面有可能應該分為輕微的Benign Envy和惡意的Malicious Envy兩種。最近的研究發現羨慕在一些研究中並沒有跟幸災樂禍有任何關聯,要是有關聯也是和惡意的羨慕有關。


組間競爭

團隊組別當然都希望自己那隊勝出,往往都有競爭性。一個女團的粉絲們往往會跟另外一個女團的粉絲們吵起來,對著幹。當看到人家那隊出洋相了,當然是幸災樂禍啦。想當年,在張國榮和譚詠麟兩個互拚之前,其實還有位蔡楓華也是紅極一時粉絲無數,結果因為他自己是TVB「勁歌金曲」的司儀,當年沒有拿到大獎,直播時候說了一句「一剎那的光輝不是永恆的」來暗示張國榮,後被TVB封鎖冷藏,那時候,張國榮和譚詠麟分粉絲們簡直高興得。這種幸災樂禍是因為自我的「社會身份」所導致的。也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文獻中也提到,這些幸災樂禍的根源很多都是在成長中養成的,在學前兒童中就有社會公義的一種概念出現,羨慕妒忌恨那種社會比較心態也在小學期間開始了。也就是說,發展心理學說的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是其根源。


其他個人區別

  • 因為幸災樂禍其實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想著也蠻黑暗的。臨床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心理病態者(psychopath)因為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自己不會有任何感受,所以,他們更容易體驗到幸災樂禍。如果你發現有朋友看著人家亂過馬路被車撞飛了,還當場笑出來的話,盡速遠離!
  • 一些人格特徵也會於幸災樂禍有關。研究人員設立了三個情境:(1)一個糟糕的司機超速駕駛被罰款(這個應該是反映公義上罪有應得的情景);(2)對方球隊一位高傲的球員因為逞能炫技受傷(反映組間對立競爭的情景);(3)一位同事工作評估得到差評(可能用這個場景來反映羨慕妒忌那種)。結果發現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中的精神病態(Psychopathy)人格高的人在這三個情景下都會有幸災樂禍的感覺,接下來就是重權術套路心機的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人格高的,在(2)和(3)的情況下會幸災樂禍,而自戀(Narcissism)人格高的,就只在第(3)個羨慕妒忌(看不起人家)情景下幸災樂禍。
  • 還有就是自尊(self-esteem)低的人也會比自尊高的人有更多的幸災樂禍體驗,但是也有研究說這兩者沒有關聯。
  • 那些對於世界公義有深信的人也會去閱讀更多的罪有應得新聞。


看來,我們對於一些結論的過於主觀執著,就像覺得對方罪有應得(冰冰逃稅被罰活該),可能中間涉及到我們的社會比較(仇富那些),或者自己站隊要效忠要表態(如自謂的無神論者整天要攻擊有宗教信仰者,看到某宗教出醜聞就來勁起哄)。再加上自己的自尊不足,需要幸災樂禍才能找到自我存在感的,也許對於世界很多抱怨的,人格中黑暗面比較大的,這些人都會很容易幸災樂禍。


當幸災樂禍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缺的是共情,缺的是同理心,缺的是放下,缺的是自尊,缺的是客觀性,缺的是如實的認識自我




參考文獻:

Wang, S., Lilienfeld, S. O., & Rochat, P. (2019). Schadenfreude de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A tripartite motivational model.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52, 1-11. doi:10.1016/j.newideapsych.2018.09.002

这首歌确实很形象的道出了幸灾乐祸者的心理:

幸灾乐祸之歌_三次元音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听。

看到别人遭难时,人常见的有两种反应:同情和/或高兴(幸灾乐祸)。有些人的反应以同情为主,有些人以幸灾乐祸为主。比如最近的天津港爆炸事故,一些人非常同情,努力想去做些什么,另一些人则是以幸灾乐祸的心态评头论足。

怎样理解当看到别人遭难时的幸灾乐祸呢?此时,必然有一种心理需要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便是自恋需要(即自己是好的,优秀的,幸运的,被特殊眷顾的)。毕竟,与遭难者相比,没有遭难的人暂时处于了优越的地位。当然,光有这种满足还不够,还得加上这个人缺乏同情心,才会表现为幸灾乐祸。有同情心的人在别人遭难时也会有高兴的感觉(特别是当对方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时),但他能体谅到对方的痛苦,也不忍心因为表现出幸灾乐祸而加重对方的伤害,所以一般不会直接表现那种满足感。

因此,幸灾乐祸=自恋满足+同情心缺失。

下面再来更多的谈谈自恋。自恋的满足得通过他人来得到,当孩子的被欣赏、被肯定、被回应的需要(这些就是自恋需要)能够被父母恰到好处的尊重和满足时,那么他便会感觉到自己是有活力的,自信的,与此相伴的是这种需要的降低并慢慢发展为健康的自恋(能承受满足的受挫,有适度的雄心与抱负)。相反,如果孩子的自恋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种需要仍然处于原始的、幼稚的状态(原始自恋)。原始自恋会努力寻求满足,主要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显性自恋,表现为自负、夸大、自我表现的、渴望被关注和崇拜的;显性自恋者夸大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自卑的情感,以及由于受挫而产生的强烈的攻击性。另一种是隐性自恋,表现为缺乏自信和主动性,模糊的抑郁的感受,对工作或学习缺乏热情,以及对他人潜在的敌意,隐性自恋者背后潜藏的是原始的夸大感(比如会有很多完美的或伟大的幻想)。

自恋的父母会制造出自恋的孩子。自恋的父母非常在意外在的成就、面子、荣耀、地位等,他们一生都会为了这些而努力奋斗着,他们同样会把这种需要加诸在孩子身上,变成一种期望(在关心的名义下)。另外,自恋的父母缺少同理心,很少能对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予以尊重和理解,而是会要求孩子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他们潜意识里,孩子只是满足父母需要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外在可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这些关心都是他们自恋需要的延伸)。在跟这样的父母相处时,孩子的自恋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仍处于原始而强大的状态,所以也会成为一个自恋的人。

这样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自恋者缺乏同情心了,因为幼时很少被同理地对待过,所以他们缺少同理的能力与习惯。他们甚至会鄙视同理的行为,在幻想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足够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这是应对幼时关爱缺失的防御性态度)。当看到别人遭难时,他们认同了幼时父母嘲笑、鄙视、冷漠的态度,并为自己处于优胜的地位而自豪。像“五十步笑百步”那样,因为比较而产生的优越感让他们满足了自恋,并因为同理心缺失而尽情地表现为幸灾乐祸。

参考文献:Wink P.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61:59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