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霍巴利王的希瓦伽米可以当皇太后?有点不合逻辑啊?

关注者
21
被浏览
70,907

8 个回答

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巴霍巴利王》里的摩喜施末底王国类似契丹、是一个由王族与后族共同支撑的二族共治政权,而“大婶”希瓦伽米夫人与早崩的原王后同出一族;她能当上“皇太后”(或许类比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意译成“皇母摄政王”更合适233),靠的不是王嫂的身份、而是娘家的支持。

基于这样的猜测,影片里一些诡异之处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比如,在第一部的回忆篇里,一开始就是一场很诡异的政变&反政变——先王之兄(也就是希瓦伽米夫人的丈夫)发动政变、谋夺侄子巴霍巴利的王位,希瓦伽米夫人居然联合大臣站出来反对,并且还当场策反看起来本已被自己丈夫收买的禁卫军首领、对忠于自己丈夫的势力大开杀戒。

按照常理,自己的丈夫要是当了国王,她这个当妻子的就是王后了,怎么都不亏的;而巴霍巴利又不是自己的孩子,犯得着冒险为他撑腰、跟自己丈夫唱对台戏吗?更奇怪的是,她还能架空自己的丈夫、与大臣和禁卫军首领建立同盟——你能想象奶茶架空东哥、跟X东的高管建立同盟吗?

但如果希瓦伽米夫人本来就是后族成员,这一切就说得通了:

先王意外早崩(可能是王兄也就是希瓦伽米夫人的丈夫下的黑手,也可能是后族下的黑手),本该摄政的真·太后(也就是先王遗孀)也意外早崩,王族之中一些边缘势力于是团结在王兄(也就是希瓦伽米夫人的丈夫)旗下,意图发动政变、推举王兄上台。很显然,相比于还在吃奶的巴霍巴利,早已是成年人的王兄更不容易被后族控制。如果他政变成功,势必打破二族权力平衡、损害后族利益。

于是,作为真·太后意外早崩之后的后族领袖,希瓦伽米夫人果断对自己丈夫发动反政变,联合大臣(很可能也是后族成员)、策反禁卫军首领(王族的叛徒),血洗自己丈夫的支持者、沉重打击了王族势力,继而摄政、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又比如,在王储人选问题上,希瓦伽米夫人表现得异常“大公无私”,完全没有偏心自己儿子的意思。天底下真有如此尧舜的统治者吗?

如果我们从二族共治的架构出发,就很好理解了:不管谁当王储,身上的后族血统都是一样多的;希瓦伽米夫人作为后族领袖,自然不能偏心自己的亲儿子、必须精挑细选一个最能维护二族共治体制和后族利益的王储出来。

再比如,巴霍巴利被确定为王储之后,原本英明神武的希瓦伽米夫人仿佛突然智商下线,因为提婆犀娜公主拒绝自己亲儿子的提亲、选择巴霍巴利而恼羞成怒,进而废黜巴霍巴利的王储地位。国本大事如此儿戏,实在是过于滑稽。

如果从二族共治的架构出发,此事就合情合理了:在巴霍巴利还是王储的时候,自己的亲儿子当然可以与外国公主联姻(既不会威胁后族地位、又可以亲善外国),但巴霍巴利这个王储如果娶了外国公主,那么未来的王后就跟现在的后族没关系了;更何况提婆犀娜个性十足、又有母国撑腰,势必不会乖乖任由自己和后族摆布,那么自己和后族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绝对不能让提婆犀娜当上王储妃!

要阻止提婆犀娜成为王储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巴霍巴利放弃她;但巴霍巴利偏偏不低头,还反而为了提婆犀娜而跟希瓦伽米夫人唱反调(想想光绪、珍妃与慈禧的关系)、流露出不肯当傀儡的苗头,那就更是得要早做打算、以绝后患了。希瓦伽米夫人废黜巴霍巴利,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电影里把这一段描述成她受人蛊惑、冲动而为,实际上是为尊者讳。

只可惜,希瓦伽米夫人按下葫芦浮起瓢,解除了提婆犀娜和巴霍巴利的威胁,却没料到自己的亲儿子跟自己的丈夫一样不是省油的灯。亲儿子登上王位之后,跟老爹一起迅速对老娘展开反攻倒算(估计后族也难逃被清洗的命运),希瓦伽米夫人这才想起保护巴霍巴利与提婆犀娜的儿子——毕竟他也有四分之一的后族血统,只能指望他为自己和后族复仇了。

“皇太后”只是个翻译而已,您不会认为她真的就是中国这种皇太后吧?

而且我发现中国人普遍对皇太后这个概念有一个误解,认为太后就是现任皇帝的妈,其实不是的,现任皇帝的父母如果在世的话,应该是太上皇帝、太上皇后,而不是皇太后。皇太后其实是前任皇帝的皇后。相当于一个皇帝死了,他的正妻成为皇太后,儿子成为皇帝。儿子不一定是正妻生的。

他这个大婶并不是什么皇太后,在贵族寡头政治中,每位寡头都有自己的势力。前任国王死后,这位大婶个人势力最强,于是成了最有实力的一位寡头,其余寡头也都暂时依附于她,尊她为共主。这是寡头政治的常见模式。电影翻译为了便于中国观众理解,就翻译成了“皇太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