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JET LAG有法 - 明醫網

調節JET LAG有法
用日光「校鐘」

[2014-11-11]

「眼光光,等天光」的滋味,相信有過Jet lag經驗的人最是明白。時差,乃自然的生理反應,泛指人們經過不同時區時所產生的生理不適,主要影響睡眠及生活節奏。很多人說調節時差最佳方法是曬太陽,但何時曬、如何曬,也有些竅門,曬不得其法,隨時睡得更差,某些因素如生理時鐘的特性、飛行方向等,可影響時差反應與嚴重程度。

時差出現與否,決定於飛行時區,以每個時區相差兩小時來計算,如飛行距離超過兩個時區,即約四小時或以上,便可能出現時差問題。

香港睡眠醫學會代表兼精神科專科醫生方日旭表示:「若飛往同一時區,理論上不會有時差。時差不適狀況因人而異,較常見是疲倦、睡不好、失眠、集中力差,部分人可能會出現腸胃徵狀,不適通常於剛轉時區首一兩天發生,若過了一周才出現,那就不是時差。」

飛行方向影響時差反應
一般人未必發覺,由香港飛往歐洲等地時,即使相差三個時區以上,感覺上也好像較易適應。反之,由歐洲等地返回香港後,通常也需多花數日時間適應,而且過程也較辛苦,原來箇中關係飛行方向與生理時鐘的問題。

「研究指出,向西面比向東面飛行,可用更短的時間適應時差。舉例說,若由香港飛往倫敦(向西飛),因當地比香港時間約慢七小時,以每天可適應兩小時來計算,只需約兩三天便可適應當地時間。相反,若向東面飛,如由倫敦飛返香港,每天只可以適應一個半小時,或需用上四五天才可重新適應香港時間。」

生理時鐘傾向遲睡
再者,因人體生理時鐘傾向延遲,假如飛行目的地時間較香港慢,抵埗後,需要將時間延後,包括延遲睡覺,但無形中也較迎合生理結構。反之,若飛往目的地的時間較香港快,抵埗後則需將時間推前,換言之,所有活動亦要提前進行,多少有違生理時鐘的特性,自然較難適應。

方日旭也有類似的經驗:「從英國飛返香港時,身體時鐘仍是跟英國行,香港凌晨十二點只是英國下午五時,叫人如何入睡?結果是遲遲睡不着,勉強入睡後兩三小時,便要起床上班,睡眠不足、加上時差不適與工作壓力,更為辛苦,通常要四五天才可適應過來。」

用日光「校鐘」
生理時鐘特性使然,遲睡會比早睡容易,要了解這個有趣的生理現象,先要明白生理時鐘如何運作。

其實,人體的生理時鐘,比自然界多出少許,介乎二十四至二十五小時之間。以往曾有實驗,將人置於封閉房間中,與外界完全隔絕,任由時間流動,在沒有電視、收音機、時鐘及社交聯繫下,慢慢你會發覺人們有些規律會逐漸延遲,如平日慣常十時睡覺,翌日會延遲十五分鐘,後天再遲三十分鐘不等。由此可見,若沒有日光、社交或其他規律限制,人們的活動與習慣亦傾向順延。

調節時差4妙法

01 吸收日光
曬太陽,被認為是調節時差的妙法,背後有什麼根據?這關乎人體生理時鐘的需要。其實,人體每個細胞都有其「時鐘」,會按規律發揮其應有功能,由於人體生理時鐘比大自然的略長,就是這丁點的差異,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換句話說,我們的生理功能亦需要「校鬧鐘」,而這個鐘就是日光。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月瑩解釋:「因光線會告訴身體,現時是日間還是夜晚,這時應該分泌什麼荷爾蒙,幫助身體認知該做什麼,如進食、消化、修補、運作、休息… 如果長期困在密封環境中,人的生理功能及生活模式亦會變得混亂。亦因此,人必須需靠日光來調節,來適應大自然的規律。」

02 曝光/遮光
值得注意的是,因應飛往時區、飛行方向、出發點與目的地的時間差距、快慢等,都會影響睡眠狀態,而無論提前或延遲睡眠,使用的曝光方法均不同,若曝光錯誤,可致反效果。

睡眠延遲狀態(Delayed sleep phase)

例子:香港飛往英國

時差:英國比香港約慢七小時

飛行方向:向西面飛

調節方法:抵埗後翌日日間盡量減少接觸強光,可戴太陽眼鏡遮光,並在下午五時至晚上九時,盡量補足光線。

目的:延遲入睡時間。

睡眠提前狀態(Advanced sleep phase)

例子:英國飛返香港

時差:香港比英國約快七小時

飛行方向:向東面飛

調節方法:回港後翌日於日間曬太陽(約半小時)、入夜後將室內燈光盡量調暗,減少曝光,如有需要,可與醫生商議於下午五至晚上八時服食褪黑激素,提升睡意。

目的:讓人可早點入睡。

03 留意體溫最低點
然而,方日旭指出,曝光理論中有些微妙的地方需留意。以英國飛返香港為例,其實不能夠於抵港後翌日大清早立即曬太陽,否則翌晚更難早睡,原因與體溫最低點有關:「假設於凌晨兩時入睡,早上九時起床,體溫最低點大概在凌晨五、六時,研究指出,如可於體溫最低點後暴露於陽光下(約早上七、八時),當晚傾向較早有睡意;相反,若於之前曝光(約凌晨三、四時),當晚便會較遲才入睡。」

按此理論,首天返港,體內生理時鐘仍然跟隨英國模式,若然回港翌日早上八時曬太陽,其實這時只是英國時間凌晨二時,因未到體溫最低點的時間,若於此時曝光,當晚反而會更遲才能入睡。所以,他建議留待中午時分約十二時、過了體溫最低點的時候才曬太陽,晚上便可早點入睡。隨後數天,建議每天逐小時提早曝光時間,直至生理時鐘回復正常狀態。

04 服食褪黑激素
研究指出,低劑量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有效調節因時差導致的短期睡眠問題,待生理時鐘回復正常後,便毋須再服用。方日旭稱:「現時,普遍褪黑激素產品由植物提煉而成,每粒約含三毫克劑量,此分量通常針對失眠人士,如用來調節時差,0.5毫克劑量已經足夠。要注意是,如服食劑量太高,可致頭痛及月經失調。雖然目前褪黑激素只是屬健康食品,並非註冊藥物,但市民仍要小心使用。」

C+S要配合
其實,只要認識睡眠機制,要調節時差並不困難,應付其他睡眠障礙亦然。要睡得好,需要C(Clock,生理時鐘)及S(Sleeping drive,睡眠動力)的配合,前者可用日光調校,後者則需靠意志控制。

劉月瑩說:「其實沒睡愈久,便愈易睡着,當儲存足夠沒睡眠的時間,睡眠動力便愈高。舉例說,若知道飛抵目的地時是夜間,因時差關係,需要提前睡眠,我會盡量不在飛機上睡覺。由於太久沒睡,即使抵埗時並非睡覺時間,亦會較疲憊,相對易睡。」簡單來說,若要儲存足夠的睡眠動力,就要避免在不適合的時間睡覺。

周末補眠 自製時差
時差,不一定於飛行後才發生,原來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已不知不覺地自我製造循環時差,從而也衍生了種種睡眠問題。她稱:「平日工作繁忙,到周末無疑想睡多一點。假設平時早上七點起床,周末睡至十一點,遲了四小時才起身,這儼如飛往另一個時區,擾亂了睡眠習慣;到了周日晚上,又要準備翌日上班,於是提早九時半上床,事實卻未儲夠睡眠動力,亦不是生理時鐘低位,最後失眠機會更大。此情況下,至少需兩三日才可調節正常。然而,剛調正過來後,周末又重蹈覆轍,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規律是睡眠質素的最基本條件,尤其是起床時間,多數人未必留意。劉月瑩謂:「對於有睡眠問題或睡得差者,建立睡眠規律更為重要,譬如將睡覺及起床時間規律化,就算於周末假期亦要按時起床。」許多因素可引致睡眠障礙,但令問題持續的關鍵,多數與壞習慣、睡眠錯誤認知有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