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於加密貨幣(下):黎明前的黑暗,三個逐漸顯現的動盪風險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0年之於加密貨幣(下):黎明前的黑暗,三個逐漸顯現的動盪風險

2020年之於加密貨幣(下):黎明前的黑暗,三個逐漸顯現的動盪風險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真正的問題所在,可能來自於產業仍未成熟、基礎框架仍然脆弱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加密貨幣界的「投資標的」如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幣種,並沒有實質上太大的問題,但出現可能風險的問題在於「系統性風險」。

「最壞的時代」:市值過小、監管扼殺與USDT發行問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市場將焦點都專注在加密貨幣的市場發展時,本來仍能爭取時間逐一解決的問題,也瞬間被攤在太陽底下、由專家用放大鏡加倍檢視。

前篇文章講完了正面的趨勢,此文則會從三項負面的角度,來分析與探討可能造成加密貨幣產業界的動盪因素;分別是:市值過小、監管扼殺與USDT發行問題。

1. 市值過小:機構踏踏腳,散戶屋全倒

雖然加密貨幣的發展如火如荼,市值最高的比特幣、以太幣又因為主流媒體、報紙的渲染而被大眾所熟知,但其實若真的以數字上來看,截至2021年1月27日,三種市值最高(比特幣、以太幣、USDT穩定幣)的加密貨幣總值為7699.5億美元,僅佔美國股市市值的6.7%左右。

市值較小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很容易被影響、甚至被有心人士操控。常常聽到台股股民說台股市場容易被「主力」坑殺,就是因為相較於主力的資金,台股的市場市值太小,因此較容易被刻意的影響。

若是市值很大,例如美國股市的市場,就比較難發生這樣的問題;而若是更高一個層級到了全球外匯市場,那主力的資金也變得小的可以忽略,而能夠忠實的反應市場本身供需的變化。

簡單一句話,市值太小,就容易被機構主力的投資熱錢給影響,甚至操作市場的走向,刻意的坑殺小散戶。

當加密貨幣市場開始吸引主流傳統金融的投資人進入、機構就開始大筆大筆的買入加密貨幣。一方面因為投資的熱錢不斷的湧入市場,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會推升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但另一方面也因為這些機構主力加入市場,很容易放大市場的波動性,而有意無意的將散戶上沖下洗、刷出市場。

更糟的情況還在後頭,資金來的快、當然也可以去得很快。若未來有什麼不利於加密貨幣市場發展的情形,機構投資人大量的資金將毫不留情的抽走。而由於此時市場的資金多半都是集中在幾個機構投資人手中,去留的速度將會比以往快的很多、影響也更是加倍慘烈。

市值過小、過淺的缺點就會在這時展露無遺,抽資造成幣價快速大幅下跌、連帶造成恐慌而拋售,被放大的波動效果,將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加密貨幣市場沉重的打擊。

加密貨幣的市場未來一定會隨著時間成長而慢慢日趨穩定,但以目前的發展來說,仍是屬於即為年輕的階段。此時開始受到主流市場的青睞當然是好事,但若熱錢過於快速的湧入,也未必是對長遠發展最好的利基。

就如同當年網路泡沫化的背景一般,當整個產業都還很年輕時,過多的機構投資金灌進市場,造成每一個能跟網路沾上邊的公司都能夠一飛沖天;過快的發展、過高的估值與過大的期待,都埋下了後來泡沫破裂的遠因。

網際網路並不是沒有價值,從今日的發展就可見一般。同樣的,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同樣也是,但此時脆弱、不成熟的體系在有過多的機構投資、熱錢湧進時,很可能會過度快速的推升相關資產與公司的價值,而造成短期神話炒作、長期泡沫墜落。

2. 監管扼殺:一抓就散,一放就亂

加密貨幣界在2020一飛沖天的蓬勃發展,受到主流市場密切關注的另一個連帶問題,就是政府也陸續開始將目光的焦點轉向加密貨幣產業。這通常意味著「加速監管」。

但由於尚未有完善的了解與相應的法規,大多數政府的態度是想將「加密貨幣從業者」視為「傳統金融機構」,用一樣的牌照、相同的法律來逼其就範。

熟悉台灣金融業的讀者就知道,過度的監管將會使業者綁手綁腳、缺乏創新,因為事事都必須向主管機關請核、核可後方能行動,在瞬息萬變的現代尚已經是迂腐不堪,又怎麼可能應用在走在技術最前緣的加密貨幣產業呢?

而當美國祭出監管法條、要求如同銀行帳戶的實名制一般,要求交易所從業者不但必須對客戶做出詳實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審查、連與交易所互動的私人錢包,也必須知道錢包背後使用者的真實訊息後,市場就炸了鍋。

整個業界群起反彈、就連一直以來最奉公守法、老牌交易所Coinbase都出言反對,聲稱這是在「扼殺產業界的創新」。

但其實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除了難以理解技術不論,其實就算真的理解了,也沒辦法真的想一套完善又能夠規範得妥當的條文法律。

這就像是業界的實務創新飛快,但要能解釋其成功甚至是預測的學界模型理論,往往都要落後數十年才會出現。而這樣的結過並不是大家口中常常所說:「因為學術界總是跟不上實務界思想的創新」。

原因在於法條規範與學術理論一般,是要想像到8、9成以上可能發生的情況,才能設計出一套完善的理論或規範。業界實務錯了只需要快速更正、重新再來就好,但法條與理論卻不能這樣朝令夕改,因此要重新生出一套完善的法規法條有其根本的難度所在。

而大機構、主流市場開始大舉入資加密貨幣界,使得政府與監管單位要來「籌劃」完善的法令與監管條文的時間,瞬間縮少了許多。

本來可以漠視的新興產業已經大到不能忽視、政府在手上沒有其他武器時,只能強行用最類似的「金融機構監管」條文來濫竽充數,希望能夠達成控制的效果。這樣的舉動就被業界笑稱為現代版的「紅旗法案」:要求早期汽車的駕駛採取安全性的預防措施,包含在汽車的前方揮舞紅色旗幟示警。

但無論政府的法案是否合理,其存在的公信力仍具價值;當政府積極要介入加密貨幣界而將其監管時,無可避免地將會扼殺目前產業界內一定程度的自由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