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發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解析──臺灣保險業發展趨勢與契機

文◎許仲博 照片◎本刊資料

0
3628

臺灣保險業現況及發展

臺灣保險業2019年資產總額為29兆7,800億元,業主權益為2兆600億元,到2020年11月底已達31兆9,600億元,業主權益增加至2兆6,100億元,屢創新高。

過去10年臺灣保險業總資產持續成長,主要來自壽險保費收入成長挹注,但2019年壽險保費收入成長率-1.28%,是2012年以來首次負成長,2020年至11月底壽險業整體保費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9%,如果壽險保費收入持續負成長,臺灣保險業總資產規模之成長可能會有持續減緩之趨勢。

關於整體保險業總資產占金融機構總資產比重之情形及趨勢,過去10年臺灣整體保險業總資產占金融機構總資產比重增加了將近10%,2019年達到35.98%,主因是壽險資產之增加,如果壽險業資產成長減緩,未來保險業總資產對金融資產占比可能會發生減緩上升之趨勢。

再看保費收入結構,2019年產險保費收入約達新臺幣1,771億元,成長率6.96%。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20年11月底產險業整體保費收入新臺幣1,771億1,0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產險保費收入有逐年漸增趨勢。就歷年產險業各險種保費收入占率來看,汽車保險占5成以上居第一,其次是火災保險占1成5左右,再其次是傷害險占1成左右,臺灣產險業各險占率維持穩定趨勢、變動不大。

2019年壽險保費收入約達新臺幣3兆4,667億元,成長率下降1.28%,是2012年以來首次負成長,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20年至11月底壽險業整體保費收入新臺幣2兆8,16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9.0%,故壽險保費收入可能有減少趨勢。

就壽險業各個險種(人壽、健康、傷害、年金)的市場占率來看,各險占率仍維持穩定。而壽險業初年度保費,利變型壽險占率最高,但主管機關監理措施:包括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死亡保障最低比率門檻規定、合約服務邊際(CSM)不得為負等,加以各主要市場國家央行因應新冠肺炎,採取高度寬鬆貨幣政策,形成金融市場持續低利率現象,2020年利變型壽險初年度保費占率已下降,傳統型壽險占率已發生上升趨勢,預期未來保障型商品及投資型商品保費收入占率將上升。

至於保費通路的情形,近年來產險業保費收入之通路分布,最高為保險業務人員約在4成左右,保險代理人次之約占3成左右,保險經紀人再次之約占2成左右,直接業務約占1成左右,臺灣產險業保費收入各通路占率預期未來維持穩定趨勢,不致有大變動。壽險業新契約初年度保費通路分布,銀行保險通路初年度保費收入在2008年首度超過傳統業務人員通路之市占率,近年來,銀行保險通路市占率維持在50%以上,業務人員通路市占率約在30~40%左右,保經代通路初年度保費占率約在10~15%左右,因為主管機關相關監理措施及長期低利率,儲蓄型保險商品銷量下滑,未來投資型商品可能是所有通路包括銀行保險通路的接替商品。

過去10年臺灣產險業保險賠款及壽險業保險給付金額持續成長,未來趨勢是穩定漸增。但壽險業解約給付占給付金額比重漸增,主要為2013年起熱賣之利率變動型保險,已進入免解約費用期間。

臺灣保險業的國際排名一直名列前茅,2019年與世界其他市場比較,臺灣總保費收入為世界第10名,約占世界總保費收入1.87%;其中壽險業保費收入,臺灣為世界第7名,約占世界總保費收入3.34%;產險業保費收入,臺灣為世界第16名,約占世界總保費收入0.6%。2019年臺灣保險滲透度為19.97%,世界排名保持為第1名,其中壽險保險滲透度為16.51%,臺灣為世界第2名;產險保險滲透度為3.46%,臺灣為世界第11名。2019年臺灣保險密度為4,994美元,世界排名為第9名,其中壽險保險密度為4,129美元,臺灣為世界第5名;產險保險密度為865美元,臺灣為世界第26名。要特別留意的是,臺灣這些指標未來在國際排名變化的關鍵影響因素,在於壽險保費收入變化趨勢。

金融情勢及疫情對臺灣保險業之影響

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與金融海嘯相比是不相上下的,Swiss Re Sigma(瑞士再保險研究機構)估計疫情使全球保費收入成長率減少2.7%,所幸臺灣疫情控制得當,截至目前沒有重大理賠爭議案件發生。

疫情對國際壽險業影響較大,Swiss Re Sigma預估亞太地區2020年壽險保費大幅衰退,到今年才會回彈。但臺灣疫情控制得宜,壽險業尚未明顯出現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發生之保費收入變化趨勢,目前壽險業保費收入下降,主要是因宣告利率及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以及實施最低死亡保障門檻規定等影響。

關於利率走勢對臺灣保險業之影響,最近10年,利變型壽險商品逐漸成為主力商品,保費收入大量增加,卻造成壽險資金去化與資產配置壓力提升,而持續低利率將促使壽險業者轉向發展保障型商品及資本耗費較低之投資型商品,這已經是壽險商品發展之趨勢。在儲蓄型商品銷售減弱後,考量臺灣高齡化快速,發展健康險成為保險業強化保障型商品之首選,以提供民眾彌補老年醫療保障不足之缺口,積極發展健康險,可能會逐漸形成趨勢。

臺灣保險業當前面臨之挑戰

保險業市場將面臨6大挑戰,分別為:

①經濟發展遲緩長期低利率
根據IMF於2020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2052年之基準實質GDP成長預測,全球多往下滑,美國、日本、歐洲皆低於3%,長期經濟遲緩。OECD在2018年7月也有類似的預測。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利率已下降,2020至2021年間預期仍維持低利率。因此,美國國會預算局(CBO)預測美國短期利率直到2026年仍會維持接近於0利率,2030年才會升至2.1%。

②新臺幣計價投資工具不足
臺灣債券市場如排除在臺發行但以外幣計價之國際板債券,2019年新臺幣債券之總發行餘額約為13兆6,300億元,而2019年底壽險資金運用總額為26兆5,000億元,顯然無法容納所有壽險資金之投資。而國內固定收益投資工具不足,超過10年期以上的固定收益型投資工具不多,公共建設證券化程度不高,也無法投資長期照顧機構,目前國內的投資標的收益率多低於壽險業平均責任準備金利率,導致保險資金無法在國內充分運用。

③法規遵循成本攀升
壽險業的另一個挑戰為遵循法規成本的成本攀升,臺灣全面採納國際會計準則(IFRSs),以及參考ICS 2.0發展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將同步於2026年正式實施。估計臺灣保險業接軌IFRS 17成本有4大項,包括精算系統升級、資料庫建置、人員訓練、建立資產評價模型等,小型公司所需成本至少2億~3億元;中大型公司所需成本至少5億~15億元以上。估計臺灣保險業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以ICS 2.0為基礎)法規遵循成本也有4大項。法規遵循成本尚在導入初期,但初估至少也需花費數千萬元以上。

④金融科技的浪潮衝擊
在金融科技浪潮下,自動化將逐漸取代保險業的價值鏈作業人力,包括:商品開發、銷售、核保、保單及理賠管理,甚至是客戶服務等。透過大數據分析及進階分析的技術掌握個別客戶風險,將使保險費率高度個人化。保險公司利用生活化APP數位互動模式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客戶的行為,加上APP所提供的加值服務,更有利於增加客戶的黏著度。保險公司利用實體如:感應裝置、手機和許多設備蒐集數據,建立預測模型並識別異常情況,利用科技預防損失將成為保險商品主要特點之一,保險公司將從過去被動的風險承擔者,未來可以主動積極的轉變成風險管理者。

⑤高齡化與少子化造成的人口結構轉變
而高齡化與少子化已是現在進行式,從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全球生育率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臺灣平均一位育齡婦女生1.05個嬰兒,國發會推估2020年出生人數降為約16萬4,000人,少子化已成為趨勢。聯合國的資料也顯示65歲以上人口族群是成長最快的族群,可推知全球步入高齡化社會,臺灣在2018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4%,邁入「高齡社會」, 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達20%,更邁入「超高齡社會」。

 

⑥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
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IAIS)於2018年7月發表「氣候變遷風險對保險業影響專題報告」,指出人類明顯影響氣候變遷,而保險業除面臨TCFD將氣候變遷分成實體風險及轉型風險2類之外,尚有1類責任風險亦源自於氣候變遷。責任風險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實體及轉型風險對保險業產生之責任風險,包括對氣候相關訴訟之責任險理賠風險,以及因保險業未完整考量或回應氣候變遷之影響,或未適當揭露現在及未來風險產生之責任。

 

未來發展契機

面對未來市場變動,保險公司未來發展契機如下:

*商品策略轉型
在壽險業方面,長期低利率將引導保險業者重視死差益(例如健康險、意外險等保障型商品)及費差益(例如投資型商品)的發展。在保障型商品方面,可發展具有3個特性之保障型商品以賺取死差益及費差益,第一是確定有資產可匹配負債、第二是去保證化包含降低保證利率、可調整費率及保障內容、第三為期繳保障型商品。在高齡化商品方面,可發展年金險之創新商品,補足一般人退休金準備不夠的缺口。另外長期照護服務保單未來可朝向實物給付設計,由於給付項目為實際服務或實質資產,可協助保戶自然免除通膨風險。除保障型及高齡化商品外,也可思考發展其他保險創新商品,例如弱體健康保單、遠距照護保單或健康管理保單。

*通路策略轉型
保險公司已將保險商品的銷售管道擴張至網路投保平台,網路投保快捷且手續費低廉,投保沒有時間和地域限制,消費者投保前可上網針對保費、保障內容與保單條款多加比較,找到自己合適的保險。近年來網路投保新契約保費收入及承保件數成長迅速,保險公司必須積極配合通路的變化所導致商品的變革。

成熟保險市場仰賴市場結構重組,才能擴大經營效益,另創新科技可改變舊有遊戲規則,有效運用科技可擁有較佳之競爭優勢,因此,保經代行業可以積極思考市場重整如:大型化、合併,或採用創新科技,發展電子商務或網路投保平台,以引領保經代新的市場願景。

*優化資本運用
檢視過往以銷售儲蓄型商品為主力的業者,因儲蓄型商品的高收益要求,導致投資操作脫離低利安全之長年期投資等級債券配置,而將資產配置調整至股市等高風險標的、或是信用風險較高之高收益債券,不利於整體資產負債健全匹配。而壽險業的資產配置收益,應確保足以長期穩定支應資金成本,必須甩開儲蓄型商品高收益要求壓力,回歸長期資產負債配置規劃,謀求長期穩定獲利投資。並應逐步提升自有資本,以符合未來參考ICS所訂定規範之資本需求。

*發展保險科技
保險業擁有大量資訊及個資,是資訊密集及資訊敏感行業,長期持續低利率環境下,保險業界的贏家必然是善用科技降低營運成本及回應客戶需求者,業者不能忽視保險科技的發展。

目前業者在保險科技方面的發展,主要包括:運用資訊科技改善作業流程,以增進業務效率、降低成本,運用網路社群行銷,以應用程式介面(API)開發通路,推出企業專屬App針對目標客群進行宣傳等。但由各公司依業務發展目標自行研發,呈現分散式、資本密集性發展模式,故目前保險業尚未建立整體性資料庫,大多數數據仍分散於各機構,仍有待蒐集充足完整資料。主管機關如有政策需要發展完整性保險資料庫彙集機構,建立保險聯合資訊中心,發展電子化保單存摺、自動化核保理賠及依個別客戶風險需求之客製化商品等,保險業界應當全力配合。

*拓展海外市場
保險業所處市場如已發生飽和現象,或人口減少趨勢,市場萎縮不利業者之經營,必須拓展海外市場,包括確認具有發展潛力之地區及市場、推動保險交流簽署MOU建立夥伴關係、辦理資料蒐集、研討會及國際人才培訓,只要業者做好風險控管,應可積極拓展亞洲新興市場。亞洲新興市場GDP成長率預計2021年超過6%,遠高於全球及已開發國家,尤其是東協10國,總人口數約6億3,000萬人,是全球人口總數的10分之1,保險普及程度偏低,臺灣對東協10國貿易額占比甚高,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