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工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_百度百科

汽车服务工程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机械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1-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汽车服务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能综合考虑社会、法律和环境等因素,使用现代工具对汽车服务工程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具备在汽车服务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在团队中认识角色定位,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化视野和善于学习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
中文名
汽车服务工程
外文名
Automotive Service Engineering
学科门类
工学
专业代码
080208
专业层次
本科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类别
机械类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代码由目录外080308W调整为080208 [2]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机械类(0802),专业代码:080208 [1]

培养目标

播报
编辑
汽车服务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4]

培养规格

播报
编辑
  • 学制与学位
汽车服务工程基本学制为四年,总学分建议150~19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 业务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汽车服务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汽车服务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汽车服务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7)能够理解、评价汽车服务工程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4]

课程体系

播报
编辑

总体框架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

理论课程

  • 通识类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 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 专业类课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等 [4]

实践教学

  • 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 课程设计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生产实习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 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4]

教学条件

播报
编辑

教师队伍

  •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 教师发展环境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4]

设施资源

  • 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4]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4]

质量保障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

培养模式

播报
编辑
  •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背景,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融入汽车市场营销、汽车企业管理、汽车国际贸易、汽车市场分析、消费心理学、汽车金融等经管类课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汽车技术理论相关知识后,又能具备必要的汽车营销、金融等方面知识,确保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多元化,满足新工科发展的需要。
(2)建立“汽车服务校企合作联盟”,发展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汽车服务专业教研室和科研团队,参与其制定应用型汽车服务专业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专业学习的综合学习目标,以实现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结合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专业转型的需求,转变培养方式,实现由教师以“教”为主到以学生“学、做”为主的转变。通过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项目和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主题研讨等教学方式的改变,达到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纳入讨论环节,丰富授课方法,形成以翻转课堂为主多方式结合的讲授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4)转变考核方式,实现由单一的、一次性考核学生知识为主向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多形式、多阶段、多模式考核方式的转变。为配合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对学生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相应的也进行改革。例如,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学科考核的过程中,开展项目制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可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如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核,建立以“学”为基准的学生考核标准,改变以“教”为基准的倾向,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加大应用性课程的比例。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适度增加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增加应用性课程的课时数,并加强与应用性课程配套的试验及实践课程,以深化对已有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实践环节本身就是工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应用性课程的强化,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驱动,开展顺应行业发展的实践学习活动,最大程度缩小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差距。
(6)理论研究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从理论课程讲授到毕业设计指导,都不同程度的引进企业人员进入教学指导过程中,通过外聘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进入课程,使得理论实践能够更加高效地结合。
(7)教学和实践内容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形式设置。各门课程教学和实践内容、目的、顺序的安排、效果的检验等围绕工程项目来进行设置与检验,形成拉动式教学模式,并使其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强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实践环节内容和方式,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每一步都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来夯实实习的内容,严格落实实习的各个环节的考核要求 [5]
  • “学期周”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借鉴德国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新生周”的培养模式,引入“学期周”。每学期以“学期周”开始,结合科研项目及社会热点,引入实际问题。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与协助者,让学生在每学期期末以“学术活动周”作为问题解决与学习进展的阶段总结,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贯穿学习全过程,最后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毕业设计 [6]
  •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实践实训为手段,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改革、打造重点课程、双创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等为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汽车行业需求的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广阔的国内国际视野、丰富的实践实训经验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金融学、管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以往专业领域界限,改变学科专业定势,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开设跨学科专业课程;二是组建面向汽车服务工程跨学科专业、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和跨学科专业项目平台,加强跨学科专业合作学习,打造体现“新工科+汽车科技金融+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7]

发展前景

播报
编辑

考研方向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可攻读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载运工程运用工具、交通运输、汽车电子、自动控制等方向的研究生 [3]

就业方向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从事汽车机械设计、汽车电子研发、汽车项目管理、汽车检测、维修、保险理赔、交通事故勘查、市场营销、汽车运输、售后服务等与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贸易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有关的汽车服务领域的工作 [3]

开设院校

播报
编辑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
----
----
----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学
保定学院
唐山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东方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科技学院
山西
中北大学
太原学院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晋中学院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
----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
辽宁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大连科技学院
沈阳科技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沈阳工学院
辽宁理工学院
----
----
----
吉林
吉林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长春人文学院
北华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
长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
----
黑龙江
东北林业大学
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绥化学院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
----
----
上海
同济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 [10]
----
江苏
盐城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
三江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常州工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南通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
浙江
温州大学
宁波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
----
安徽
皖西学院
铜陵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滁州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蚌埠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
----
----
福建
福建工程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厦门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9]
----
----
----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学
景德镇学院
南吕理工学院
南昌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
九江学院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
----
----
山东
青岛理工大学
聊城大学
临沂大学
潍坊科技学院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华宇工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
德州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现代学院
烟台理工学院
----
----
----
河南
河南农业大学
许昌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安阳工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商丘工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黄淮学院
河南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黄河交通学院
信阳学院
商丘学院
湖北
武汉科技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武汉商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
江汉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
----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长沙学院
湖南工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
----
----
广东
岭南师范学院
深圳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州理工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广东理工学院
深圳技术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白云学院
湛江科技学院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
----
----
广西
广西科技大学
南宁学院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柳州工学院
----
----
海南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
----
----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四川
西华大学
绵阳师范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
吉利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西昌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攀枝花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阳学院
----
----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陕西
长安大学
西安航空学院
西京学院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甘肃
天水师范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
宁夏
宁夏理工学院
银川能源学院
----
----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0年10月16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