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武藏的“兵法三十五條”(五輪書)@《翠玨軒》|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8 21:01:37| 人氣2,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宮本武藏的“兵法三十五條”(五輪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兵法三十五條

三先 
 
    
先先之先、先之先、后之先謂“三先”。所謂“先”系搶先機制勝之機會。劍道非常注重搶先攻擊。常謂攻擊為最好的防御。始終制先攻擊就是最安全的攻擊。如有等候對方進攻始加以防御的意念,這絕非可靠的防御。由劍道能養成積極的性格,就是劍道始終重視“先”的緣故。

1
先先之先

    
因雙方都有先攻的意念。察知對方有搶先進攻的意念,吾制其先。搶先一步進攻的機會,謂先先之先。此時對方的先攻動作尚未表露,而吾制先搶攻。所以須預先察知對方的意念,屬高度技巧。宮本武藏的遺著“兵法三十五條”中稱之為“我懸敵之先”。經多年的練習,自然由對方的動態可以察知其搶先的意念。人的大腦如決定要作進攻隨即通知雙手舉劍,右腳踏出,作進攻動作。在此瞬間如受攻擊,大腦甚難立即變更命令,再通知手腳改作防御動作。所以對方有進攻的意識而開始動作的發招前一剎那,因其心理、生理解剖學上無法及時做出防御反應動作,屬一種虛隙,自然為吾方攻打的絕佳機會。如躍入擊面法屬此。

2
、先之先

    
吾尚無先攻的意念,對方制先發招。而待其竹刀快要擊中尚未擊中之前,吾隨即發生進攻的意念,而反攻制勝的機會。宮本武藏的遺著“兵法三十五條”稱之為“敵懸來時之先”。此時對方的攻擊動作正在進行中,生理解剖學上甚難變更動作,而對吾方的突發攻擊作防御。所以此時亦為絕佳的攻擊機會。例如“撥胴”等屬此。

3
、后之先

    
對方搶先攻進來時,吾方將其竹刀折上、撥開、迎托、掃開等,以因應刀法制勝的機會謂后之先。宮本武藏遺著“兵法三十五條”稱之為“我懸敵懸時之先”。此時不無漏接敵刀之可能,所以需要沉着的膽量及高度的技巧,為高段劍士所用的招式,初學劍道的人應研究前二者較宜。

劍道心訣劍道劍訣
            ——
名劍


一、無心、不動心、無我、空

            
這是劍道的最高心境,達到無心的境界,始得發揮自己的一切本領而制勝。所謂無心、不動心、無我、空。即舍棄自我的意識。如果有了自我意識,由此發生種種的雜念,無法集中精神發揮能耐及潛力。不動智神妙錄載謂:無我并不是自己空空,而是指心能隨所欲,任何瞬間概不停留于某一特定事物的心境而言。宮本武藏的著作。五輪之書空之卷釋稱“知有、知無,即空”,所指知有即是熟識有關劍道的一切招式及知識,知無即是劍道的高手摒棄所有的經驗,終于覺知自己并無一物的心境。禪所謂人本無一物,就是說由此境界來觀望自己,自然不會有雜念來擾亂心境。比賽時都會想表演美技取勝,這就是雜念,心身因而緊張,活動無法靈活,絕技更無法施展。“天狗藝朮論”載謂:“對敵時忘生、忘死、忘敵、忘我、不動念、不介意,無心而委其自然。即變化自在,應用無礙也。總之對敵用劍時如果忘卻一切,一心一意進攻,自然能夠達到。無我的心境。

二、氣、劍、體一致

    
氣、劍、體一致即心、氣、力一致。這是劍道技朮的最高階段。一見很容易,其實不簡單。尤其是劍道的打突目標有限制,而且對方時時刻刻正在伺機進攻的狀態下,一瞬間要准確地擊中小目標,實在必須經過多日的鍛煉。無論初習者偶然亦有氣、劍、體一致的擊突。但如果要求每一招式均如此,即頗不容易。腕力大的人自然會依靠腕力攻打,體力大的人亦都會依賴體力進攻。但全靠體力、腕力攻打,尚非真正的劍道。必須摒棄一切,全心擊突始有准確的擊突。所謂氣就是勇猛果敢,不撓不屈,強剛堅定的意志。所謂劍就是劍朮招式包括“間合”。體就是身體,包括姿勢、腰的進退、雙手的伸屈、雙腳的移動等等。這三種的一致配合,始有准確的擊突。例如雖有勇猛的斗志,及適當的姿勢腳法,如無適度的間合及合理的招式,該攻打擊突即屬僥幸的擊中而已。氣劍體的一致僅靠不斷的練習始得體會。

三、殘心

    
劍道的進攻打突動作完了后,不可放松姿勢及斗志,應有隨時因應對方反擊的心理准備及架勢、氣力,謂殘心。無論每一招式皆須全力以赴,絕非故意殘留一點預防反擊力量。但經多日鍛煉后,自然于進攻動作完了后,尚能殘留備攻的余力,猶如茶杯的水倒出后,杯底卻尚殘有一點水,這就是殘心。

四、懸待一致

    
這就是攻防一致,攻擊與防御相一致的意思。如果攻擊與防御的動作相分開,即無法得到有效的打擊。劍道常有“一致”的用語,但這并非指二項事物合成為一,而是表示兩項事物均包含在一事物。例如所謂“懸中待”是攻擊動作中兼有防御動作。這是懸待一致的基礎觀念。小野派一刀流有一絕招謂“切落”,對方攻進來時,吾亦攻進,將對方刀劍劈落防身,順刀勢同時攻打對方。這就是攻擊與防御不對立,而一個動作兼有二個作用,即謂“相擊之先”。因應招式多屬“待中懸”。例如托刀擊手法、折刀擊面法皆是。

五、三先

    
先先之先、先之先、后之先謂“三先”。所謂“先”系搶先機制勝之機會。劍道非常注重搶先攻擊。常謂攻擊為最好的防御。始終制先攻擊就是最安全的攻擊。如有等候對方進攻始加以防御的意念,這絕非可靠的防御。由劍道能養成積極的性格,就是劍道始終重視“先”的緣故。

1
、先先之先

    
因雙方都有先攻的意念。察知對方有搶先進攻的意念,吾制其先。搶先一步進攻的機會,謂先先之先。此時對方的先攻動作尚未表露,而吾制先搶攻。所以須預先察知對方的意念,屬高度技巧。宮本武藏的遺著“兵法三十五條”中稱之為“我懸敵之先”。經多年的練習,自然由對方的動態可以察知其搶先的意念。人的大腦如決定要作進攻隨即通知雙手舉劍,右腳踏出,作進攻動作。在此瞬間如受攻擊,大腦甚難立即變更命令,再通知手腳改作防御動作。所以對方有進攻的意識而開始動作的發招前一剎那,因其心理、生理解剖學上無法及時做出防御反應動作,屬一種虛隙,自然為吾方攻打的絕佳機會。如躍入擊面法屬此。

2
、先之先

    
吾尚無先攻的意念,對方制先發招。而待其竹刀快要擊中尚未擊中之前,吾隨即發生進攻的意念,而反攻制勝的機會。宮本武藏的遺著“兵法三十五條”稱之為“敵懸來時之先”。此時對方的攻擊動作正在進行中,生理解剖學上甚難變更動作,而對吾方的突發攻擊作防御。所以此時亦為絕佳的攻擊機會。例如“撥胴”等屬此。

3
、后之先

    
對方搶先攻進來時,吾方將其竹刀折上、撥開、迎托、掃開等,以因應刀法制勝的機會謂后之先。宮本武藏遺著“兵法三十五條”稱之為“我懸敵懸時之先”。此時不無漏接敵刀之可能,所以需要沉着的膽量及高度的技巧,為高段劍士所用的招式,初學劍道的人應研究前二者較宜。

4
、“劍道形”所指先先之先

    
右三項“三先”的分類系通常方法。注重動作之先后而分類。惟日本“劍道形”,即注重守方有無預察攻方的攻擊意識而分類.所以“劍道形”的注釋編釋明長刀第一、二、三、五之四式均為先先之先制勝。第四、六、七之三式為后之先制勝。其實就動作形態而言,長短刀十式均屬后之先制勝,均屬因應刀法。


六、四戒

    
劍道最禁忌的心病有四。就是恐、懼、疑、惑。比賽中如有這四種心情發生,精神就無法統一,動作無法快如閃電,縱然發現對方有虛隙亦無法如意攻打。例如看到對方身體強壯而恐慌緊張就是恐。看到對方技朮高強而懼怕不安,就是懼。對方的竹刀一動就猜疑是否要攻曲“面”,這是疑。看到對方右手有虛隙可攻,但又覺得好像是故意設陷誘r就是惑。因為劍道可以進攻的機會是一瞬即消失。如果心理稍生動搖,該千載一遇的進攻機會就無法抓住。這四種心病可以說是進攻的最大障礙。平常認真練習并參禪,就很容易到達無我的心境。而這種心病亦就不會發生。

七、丹田、寸田一如

    
臍下三寸處謂丹田,又稱下丹田。兩眼之間謂“寸田”,或謂“眉間”又謂上丹田。體氣凝集于丹田即身體健康。精氣集中于丹田即豪勇勃發。所以平常坐臥或練劍時,須常作腹式呼吸,下腹集氣而養成沉着心境。又“寸田穩定即諸幻皆失,明察果斷萬無一失。”如果寸田與丹田相貫通,自然能夠悟得真相,即刻果斷,對方的任何虛隙皆可隨時攻破。姿勢、架勢、必須常保准確。無論如何打突,上身須保垂直,寸田與丹田必須同在一條垂直線上。如此即可獲得丹田、寸田一如的效果。由此“明知”發達,心氣沉着,妙技無盡。寸田穩定而丹田無力,即攻打無力。丹田有力,而寸田欠穩,即練習不會進步。

八、劍禪合一

    1
、日本德川初期,東海寺鼻祖。澤庵禪師。在其遺書“不動智神妙錄”指出劍道是。“心劍合一”。禪理占六成,劍技占四成。在“無念無想、無我”的心境時,劍必隨意進出,意到劍到,這就是心劍合一。

    2
、劍道以無念無想之心境為終極最高目標。為發揮高度劍朮技能,其精神狀態,依其熟習程度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摒棄雜念集中精神。第二階段是集中精神且能顧及四周動靜。第三階段是。無念無想之最高心境。這與佛門參禪之心境不謀而合。因劍道與參禪之終局心境相同,古來習劍者莫不時常坐禪。籍期進步之快速。

3
、“不動智神妙錄”第二項謂“不動心”即為能夠隨意移動身軀施展劍招之心境。第四項“間不容發”,第五項“石火之機”指明間不容發之快速劍招系發自靈感之迅速反射運動。達到不動心始會發生靈感。第七項謂精神如果拘泥于某一事物,即是“妄心”。第十二項“前后際斷”謂攻擊直后,身必須保持輕松無我之心境,以便能夠隨時注意迅速釆取因應劍招。這是“殘心”。

    4
、劍道因自古受禪理之影響殊深,已成為劍即禪,劍禪合一的特殊體育運動。

九、守破難

    
劍道的練習如僅遵守教師所教,于其范圍內熟練,實尚不能滿足。自古傳來的優良劍招,因無法全部學熟,惟選擇對手練習,努力超越對手一步。對手又超吾一步,互相研磨進展而開拓新境界。僅靠老師的傳授,是無法達到目的。創造發展劍招的過程有“守破離”三階段。最初學劍時,固須順從老師所教,把它熟練體會,變成自的東西。以后試行突破老師教導的原則,招式心法,而如有新的心得則離開師傅,創成新招,改良舊招,開拓前代未聞的新境地,以期劍技的無限發展。否則劍招永遠停留于一處難獲進步。

十、無繩自縛

    
學劍至某一階段常有滯留現象之發生,雖然每日勤練,但仍打輸于后輩。進退失機,劍招漫而擊不中,心理越急手腳越不聽話。這是因過份拘執于過去所學的招式,被對方看破招式之缺陷,致使被比吾較弱的對手進攻到無力反擊。這種現象稱為“無繩自縛”。任何人皆有此種經驗。很多人到了這種地步就感覺不安、焦躁,開始厭惡練劍。例如在段外時期每攻必勝,洋洋得意。豈料晉升至二段以后卻有時連段外后輩都打不過。此時必須更新觀念,不求擊中,不求獲勝。盡量練習“舍身躍進之招式”或“進退、屆伸、左轉、右轉之大動作招式”。如此改變練劍方式,自然漸能施出自由奔放的劍招,天空海闊的新境地自然展開,而能隨意享受再更一層的進步。


十一、盈沖、虛實

    
把空氣吸進滿腹而丹田有力,就是盈沖,又謂實。吐盡氣息時就是虛。“避實就虛”則是取勝秘訣。對方如以堅固的架勢,施展強烈的攻擊即是實,應避閃其鋒,使其落空,善用吾力攻打對手弱點的虛,所以虛實的識別最為重要。但彼我的虛實,一瞬而轉換。見實變虛,見虛變實,實之所盡則是虛,虛極移實。然而亦有表面為實內卻為虛,或表面為虛腹內卻為實,等等情形。所以必須准確地識破真的虛實,以一瞬的決斷,一舉攻打真虛始得獲勝。如此以實攻虛是通常劍法,但如能夠進一步再研究。以虛攻虛,以實攻實,以虛攻實的招式,即屬上乘劍法。這已經是超越虛實的太極境界。



十二、調息要訣

    1
一切武朮運動均與呼吸具有密切關系。例如瑜珈朮、佛門參禪、太極拳等,莫不以調息為其重要基礎。劍道亦不例外。體育運動平常皆釆用西洋式呼吸方法。即胸式呼吸,以擴張收縮胸腔作呼吸。惟此法肺部底層之活氣甚難完全排出,而且雙肩之上下波動甚大,容易給對方察知調息之動態,不適于武朮運動。因此凡有東方色彩之武朮運動皆用腹式呼吸作調息。

    2
、所謂腹式呼吸者利用降下橫膈膜而吸氣,提升橫膈膜而吐氣。因橫膈膜之上下運動,五臟六腑均被牽動,吸氣深,吐氣大。吸氣時因橫膈膜降下,重心移至臍下一寸半之丹田,而身體安定,同時適度壓迫五臟,致肝脾向心臟多送血液,引致大腦之運動轉較活潑。而適度抗制間腦之自律神經中樞,保持大腦與間腦之平衡,因此可以避免過度興奮,判斷力較佳。劍道之進攻防御動作均靠瞬間的果斷。每一招式能否成功,完全依賴發招瞬間前之敵情判斷是否准確及敏捷的反射動作。因此心身須常保持平衡狀態。除習練腹式呼吸外實無法維持心身之平衡。

    3
、呼氣后開始吸氣之換氣瞬間,生理解剖學上,不可能作出任何迅速的反射運動。此瞬間如受攻打,即無法作出有效的防御動作。所以換氣吸氣的瞬間,即是最危險的虛隙。為避免此種虛隙,發招前交鋒對陣時,呼吸必須暗中以腹式方法徐徐地呼吸,無意識的輕輕地大量吸氣,陸續輕輕徐徐地費較長時間呼氣,但丹田不得無力,即腹內的不要吐盡,應留少許,又開始吸氣。惟快速的發招前必須緊急吸氣后止息,攻打同時呼氣,始能得到准確的打擊,受攻擊時應輕輕地止息,始能作出迅速的反應動作。

    4
、為鍛煉丹田有力,能夠迅速集中精神,暗中調息避免換氣時發出虛隙,唯一的辦法即是經常坐禪,長期養成腹式調息的習慣。至于調息方法,瑜珈朮、太極拳、坐禪、劍道雖有差別但大同小異。吸氣時間較短而大量吸進,呼氣時間較長而少量慢慢地呼出,吸氣與呼氣中間應止息,而止息時間較長。三者時間之比率以一比四比二為佳。例如吸氣二秒,止息八秒,呼氣四秒。吸氣時將橫膜降下,呼氣時將橫膈膜提升。橫隔膜降下時丹田及腰臂部均感有力,心身隨獲安定[坐定];坐禪時先于腰部及腳部用力,繼而放松胸部以上部份之力道,再放松腳部力道,僅保留腰與下腹之力道,稍為挺胸輕輕地吸入空氣。此時身軀之任何部分均不可用力。吸氣完后,將上身稍微向前彎曲,稍微泄氣吐息,因吸氣所作成之胸部壓迫感因而自然解消,胸部以上變為柔軟。丹田用力而止息,緊閉肛門,上下卷動腹部,雙腳自然有力,如此練習至腹筋振動,最后凹陷腹部,慢慢地,細細地,呼氣吐息。吐出八成保留二成[殘心]時將全身的力道消解,同時將上身稍為伸直,空氣自然流進腹內,此間雙眼先張開凝視一點,慢慢地閉目。如此經過坐定[生理解剖學上所謂完全平衡]及禪定[心理的平衡]終能達到無心的心境。

十三、三殺法[三挫法]

    
日本德川末期大劍客千葉周作講解劍道的進攻方法有三挫法,現在稱為三殺法。殺劍、殺技、殺氣,就是三殺。所謂殺劍者將對方竹刀的刀尾三寸處抑壓于右方,又抑壓于左方或向左右撥開。使其刀尖始終無法保持正中,指向吾方正面,而置敵刀于無法進攻的狀態,稱為殺劍。所謂殺技者,例如:對方的劍朮超群難能應付時,猛攻對方招式之弱點。因為每一招式有優點必有弱面。就其弱面猛攻,其絕招便無法施展。例如對方的絕招為“躍進面”,其弱點就是發招剎那的手部及胴部,就其“手、胴”猛攻對方就不敢施展躍進面。又所謂殺氣者,例如對方斗志旺盛,勇猛不可擋,此時應連續沖體,或連續猛攻其“起端手”,猛挫對方發招之勇氣,就是殺氣。對方在發招的瞬間,如果連續數次受挫,即容易氣餒而發生破綻。



十四、三角見

    
上丹田與下丹田連結為一條線,竹刀柄頭與指向對方上丹田之刀尖連結為一條線,雙方上丹田連結為一條線,此三條線搆成一個三角形。吾方視,線始終在刀尖之上,而刀尖必須始終在對方上丹田間一條線的垂直下移動,絕不偏差,這種架勢,觀敵法,稱為三角見。操作三角見之劍,其刀勢必銳不可當,守必堅,攻必猛。所以刀尖必須始終保持在“正中線”上下移動。

十五、合氣

    
比賽時雙方始終望攻同一部位,你進一步,我也進一步,你退一步,我也退一步。雙方攻防出于同氣,每一次發招,不論任何招式均成為相擊,永遠無法分出勝負,這稱為合氣。如要脫離合氣,應須釆取與對方相反的氣勢。例如對方進攻,吾方即不攻,以小動作架住其攻勢,如果架不住,便讓其刀勢流盡始加反擊。由此即可脫離合氣而制勝。

劍道劍訣

 
一、外表動作上的進攻好機會

    1
、起端[起頭]

    
另稱“尖端”、“尖頭”就是發招動作的起端靜態。招式的起端剎那,如受攻擊,即無法防御,對方在精神上及身體的動作上已決定某一方向而無法臨時變更的瞬間,就是吾方的最佳攻擊機會。

    2
、終端

    
這是與起端相反的瞬間靜態。動作或招式終了而想轉換另一動作的瞬間,是甚難隨意作出其他變化的動作,這個瞬間靜態亦是最佳的攻擊機會。
  “
起端”象時鐘振子之起發點,“終端”象時鐘振子之終了點,兩者的轉換瞬間均屬一個心身靜止狀態。

    3
、呆滯、懈怠

    
這與招式的終端相似而稍有不同,呆滯是心身均疲而脫力,精神及身體均暫時懈怠休息的瞬間靜態,這亦是最好的攻擊機會。


 
二、著色

對方的斗志旺盛,氣力充沛,架勢堅固,毫無虛隙破綻可攻時,吾方除充實氣力,蓄勢准備攻擊外,可以假動作破壞敵方的架式,動搖其刀尖,或故設陷阱,誘騙對方落阱,使其架勢發生破綻,以利進攻,這個動作稱為“著色”。但對高手施“著色”即無效,反被利用而敗。例如“擔刀擊面”一招是虛表將進攻小手,誘敵偏刀防其小手,而面部發生空隙時,乘機攻其面部,為一種著色招式。


三、劍尖[刀尖]擺動的因應法

    1
、對方刀尖開始向下擺動之瞬間應攻面。

    2
、對方刀尖向下擺動之幅度較大時應刺突咽喉。

    3
、對方刀尖向上擺動之瞬間應攻手。

    4
、對方刀尖向上擺動之幅度較大時應攻胴。

    5
、對方刀尖如向左右擺動,其起動瞬間應攻面。

    6
、對方刀尖左右擺動之幅度較大時應刺突咽喉。

    7
、凡對方刀尖起動瞬間,均為進攻良機,應留意刀尖之動向。


四、各種架勢之分析及因應法

    1
、瘦長型之對方。其面部難攻,胴部易攻,但如果對方平常練習時因常被攻胴,而慣守其胴者不在此限。

    2
、矮小的對方。其面部易攻,胴部難攻。

    3
、肥滿型之對方。其腳移動較鈍,容易呆滯而暫停動作[吾方進攻之良機]此種人不善于遠距離之出擊,但近距離及靠近交鋒時,卻極為勇猛快速,長于“待中懸”之招式,但“懸中待”之招式即比較不容易施展,其絕招多屬于“先之先”及“后之先”,甚難施展“先先之先”,的招式。因此對付此種人時保持遠距離,伺機進攻為宜。




    4
、瘦身柔軟之對方。其出腳快,身軀移動容易,長于遠距離發招,挫于短距離及靠近交鋒時之招式。咽此其絕招多屬于“先先之先”較難施展“先之先”、“后之先”之招式。

    5
、交鋒后喜歡縮短距離者,其刀尖必易上升。

    6
、站在遠距離,不急于交鋒而尋待機會之對方,其刀尖自然降下者較多。

    7
、對付上段招式。吾方刀尖須稍為上升,持高度中段招式為佳,刀尖應指向對方左眼。對方為單手右上段時,刀尖絕不可指向其右拳,否則右手容易被攻打。刀尖如稍低則面、手皆虛,容易被攻。因此常有人喜歡以上段招式對付上段招式。但仍以持高度中段招式對付上段招式甚佳。以“待中懸”的因應刀法,且攻且守,或伺機直攻其手、胴、咽。平常多使刀尖稍為偏右,堅守右手及右胴,故意空虛面部,誘敵攻面,瞬即以托刀、折刀、撥刀閃身等因應刀法反擊其面、胴。對方如善用虛招攻面,故誘吾刀提升,乘機攻胴者,應乘其虛,猛刺其咽喉或躍入攻胴為宜。無論對方進招是否虛招或實招,其瞬間的辨別卻完全靠經驗及瞬間的靈感。

    8
、“操上段招式”。為最積極的攻擊招式,除非具有徹頭徹尾威壓對方之信心,否則不宜操上段招式。因為操此招式,其咽”、手、胴皆空虛,容易受攻,平常如有充分的練習,且已達十分火候,即當別論。舉刀操上段,同時對方已感受威而萎縮時,上段招式始能發生威力。此時攻打的良機,即是對方想動的剎那,不問對方想抬起雙手或想進或想后退,乘其起端迅以劈開其刀尖的氣魄強打其面;絕不得怕其刀尖,攻打時以后手推出竹刀助其速度,否則難有准確地打擊。變換中段操上段時必須先脫離“死的間合”始可舉上竹刀。因為在“死的間合”舉刀變換招式,對方必乘虛擊突吾方手、胴、咽。所以在“死的間合”變換招式為上段的瞬間,是非常危險的,操持上段招式以后,絕不得后退。后退表示火候不足,信心動搖,失卻威力,無資格持上段。如果是單手上段,另一只手必須輕放在下腹部,藉以保持移動身軀時上身之穩定。凡舉上段招式時,在前之手拳位置須在前腳尖之垂直線上為佳,上身不得向前彎曲,否則威力不足。

    9
、雙腳前后間隔較寬者,其防守堅固,但出腳必鈍,如果后腳靈活或善用“繼腳法”者,可補其短處,此人通常喜歡深入交鋒,刀尖較高,善長“旋刀法”。

    10
、雙腳前后間隔較狹者,其前后左右之移動非常靈活,擅長于長距離之躍進招式,但防守殊弱,易生破綻。因此平常喜歡保持遠距離對陣,伺機進攻。

    11
、上體偏后者,其守較堅,但進攻較鈍。

    12
、上體偏前者其攻較快,但守較弱,尤其是劍招之“起端”容易被攻破。

    13
、中段招式時喜歡左手偏左,刀尖稍低者,其招式變化特多。

    14
、中段招式時,刀尖稍高。左手在正中,雙手緊鎖者,其右手之防守緊固。出招次數雖少,但出招剛烈,尤其利用“三角見”操中段招式者,其比賽非常堅實。

15
、“對付雙刀”。雙刀的架式通常右手持長刀,左手持短刀,短刀用以誘惑及架托牽制,長刀用以攻打,但靠近時即以短刀擊突。所以通常對付雙刀應保持遠距離比較有利。刀尖指壓短刀。雙眼觀視對方顏面或其長刀。不要被短刀迷惑。應專心應付長刀。但如果對方左腳在前,即其短刀的攻擊亦相當有力。自須注意其短刀,以“殺刀法”撥開短刀同時攻打。持雙刀者其胴、咽喉比較容易發生破綻,應攻其胴、咽喉。對方如以短刀抑壓吾刀并以長刀攻打吾右手,即放開右手,拖退右腳向左閃開,以左手攻打對方的右橫面亦可。對付雙刀,雙腳必須特別靈活,攻擊后應立即后退,保持遠距離,不讓對方靠近,伺機再攻。通常以刺突牽制,再攻面、手、胴。

    
所謂劍就是劍朮招式包括“間合”。體就是身體,包括姿勢、腰的進退、雙手的伸屈、雙腳的移動等等。這三種的一致配合,始有准確的擊突。例如雖有勇猛的斗志,及適當的姿勢腳法,如無適度的間合及合理的招式,該攻打擊突即屬僥幸的擊中而已。氣劍體的一致僅靠不斷的練習始得體會。


台長: 翠玨軒
人氣(2,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古代典集 |
此分類下一篇:十漸疏
此分類上一篇:李克用"五視"觀人法幫助魏文侯選擇國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