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新治療新形態 達文西機器手術系統減少術後併發症

【華人健康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彥鈞】陳女士,55歲女性,最近幾個禮拜發現有大便中帶血的情形,剛開始以為是痔瘡發作,但是症狀持續反覆發生之情形,因此心生有異。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直腸癌第二期。在大腸直腸癌多專科團隊評估後,該病患接受直接開刀。但是心中不免疑問,隔壁床的病患也是直腸癌,為什麼他就直接用腹腔鏡方式開刀,而隔壁床卻接受達文西方式開刀呢?

直腸癌新治療新形態 達文西機器手術系統減少術後併發症
直腸癌新治療新形態 達文西機器手術系統減少術後併發症

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統計,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前3名。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1995年的4,217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到2006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2016年死亡人數已增至5,722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8%。不過,自2006年以來就年年蟬聯癌症發生率之首的大腸癌,在2015年時,發生人數首度下降,較前1年減少185人,平均每10萬人減少1.7人,推估可能是大腸癌篩檢發揮了成效。

大腸直腸癌目前最佳的治療方式依舊為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手術因為大傷口,手術視野寬廣需求,但患者復原時間也相對較久。腹腔鏡輔助手術用於大腸直腸癌首次描述於1991年,並且已經被外科醫生廣泛應用於治療大腸直腸癌患者,僅需數個小傷口,即可完成相同內容的手術。術後患者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已成為當前直腸外科手術主流方式。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在手術器械及影像系統,發展出自動吻合器、自動凝集儀、超音波刀等止血器械;高解析度腹腔鏡內視鏡系統及達文西機器手術系統等,讓手術的進行更加安全。幾項隨機試驗分析表示,大腸直腸癌的腹腔鏡輔助手術導致手術傷口較小,術中出血量減少,恢復期和住院時間縮短,與傳統大傷口手術相比並不因其傷口小而影響其長期存活率及復發率。2013年,腹腔鏡輔助手術(MRC CLASICC)的研究表示,長期的結果指向支持腹腔鏡輔助手術用於結腸癌和直腸癌。

自2002年首次報導了達文西機手術應用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後續的相關研究顯示了達文西機器手術在直腸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其優點為穩定的三維視圖(3D),增加了具有出色人體工學的機械手臂的靈活性,以及生理性震顫過濾。這可以大大地在某種程度上補強腹腔鏡手術在低位直腸癌上的不足,例如使用可移動高解析度攝像機配合靈巧多關節活動性高的器械在狹窄的男性盆腔中進行手術,可以補強了腹腔鏡不充分的二維視圖(2D)在處理低位直腸癌,和突破了有限範圍的直硬的腹腔鏡器械在狹窄的男性骨盆底進行低位直腸癌切除手術。

直腸癌新治療新形態 達文西機器手術系統減少術後併發症
直腸癌新治療新形態 達文西機器手術系統減少術後併發症

2009年,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和國家健康研究所通過功效和機制評估計劃資助機器人與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ROLARR)試驗為一項多中心,國際隨機臨床試驗,以評估安全性,療效和短期和機器人輔助與常規腹腔鏡直腸癌手術的長期結果。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適合治愈性切除的直腸癌患者中,與常規腹腔鏡手術相比,兩者優勢相當。因此每位病患會因年齡、性別、腫瘤位置、侵犯深度、淋巴轉移之風險等等因素,而有不同考量。

癌症總是令人畏懼,本院積極推動先進的醫療發展,秉持專業,提供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每個患者的情形都不同,需要與醫師詳細討論,找到每個人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式。

結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腹腔鏡手術

在腹腔鏡系統輔助下,需要4~5個0.5-1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還需要一個約5公分的傷口將癌症病灶取出。由於傷口小,患者術後疼痛減少,手術後恢復快,乃目前主流的手術方式。除非多器官侵犯或破裂形成腹膜炎等特殊狀況下,才不適合。

經大腸鏡腫瘤切除手術

僅針對非常早期腫瘤且無淋巴擴散病灶的切除,但病理檢體由肛門取出,腹部不會有傷口。

經肛門內視鏡手術

經由肛門,利用腹腔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來進行局部腫瘤切除手術(TaMIS),適用於中低位置直腸早期腫瘤。

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

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包含了3D高解析度腹腔鏡、多角度且靈活度高的器械,讓醫師更輕鬆完成低位直腸癌手術。因為其獨特的設計靈活多角度的器械,針對某些困難的案例提供更有效的手術,及減少術後的病發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