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地区把「垃圾」读作「lèsè」?

「垃圾」为什么在某些地区读作「lèsè」,类似的还有:「和」为什么念做「hàn」?起因是什么? 相关问题: 为什么一些地区把「抖擞」读作「dèsè」?
关注者
284
被浏览
431,791

40 个回答

有說垃圾本字爲「擸 」。

轉自:

音隨字改說“垃圾”

 翻開現今的字詞典,“垃圾”的註音是lājī,但推本溯源,lājī中的jī,極可能是音隨字改的訛讀。

  “垃圾”一詞,始見於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在《夢粱錄‧河舟》中說:“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 在《夢粱錄‧諸色雜貨》中又說:“亦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日支錢犒之。”“垃圾”的詞形,不見於此前的歷代典籍中,為吳自牧自造,在現代用語中,此一詞形被保留,但“垃圾”在宋代如何讀法,則無從判定。

  “垃”字始見於《龍龕手鑑》,註音為郎合反,《漢語大字典》註音lā。“圾”字見於《玉篇》作渠劫切,《漢語大字典》註音jié,見於《集韻》作逆及切,入緝疑,《漢語大字典》另註音jí。在“垃圾”一詞中,《漢語大字典》為“圾”註音為jī。

  與此同時,尚有另外的詞形寫法,廣泛流行於古今各代和南北各地,其含義,其指稱之物,與“垃圾”並無二致。

  第一箇是“搕 ”。《漢語大詞典》將之註音為èzá,並解釋說:“搕 ,垃圾,雜物。宋道原《景德傳燈錄·英州大容諲禪師》:‘大海不容塵,小溪多搕 。’”另據《漢語方言大詞典》,“搕 ”一詞,江蘇鎮江一帶讀為æʔ⁴sæʔ⁴,據孫錦標《南通方言疏證》記載,江蘇南通讀音若“臘刷”。

  “臘刷”的讀音,讓人很易聯想到“拉颯”一詞。拉颯,《漢語大字典》解釋為“穢雜”,此解釋源自翟灝,清翟灝《通俗編·狀貌》中說:“拉颯,言穢雜也。”此詞見之書面較早,唐房玄齡主撰的《晉書·五行志中》中即有:“孝武帝太元末,京口謠曰:‘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颯栖。’尋而王恭起兵誅王國寶,旋為劉牢之所敗,故言‘拉颯栖’也。”後來的元好問《游龍山》詩中也用到過:“惡木拉颯棲,直幹比指稠。”

  與“搕 ”相近的,還有“擸 ”,《漢語大詞典》解釋說:“擸 ,穢雜,骯髒。”清顧祿《清嘉錄·乾淨冬至擸 年》中說:“俗以冬至前後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則主年夜雨雪,道塗泥濘。諺云:乾淨冬至擸 年。”

  也寫作“㩉 ”,《漢語大詞典》解釋說:“㩉 ,垃圾。”《說郛》卷七十引唐宋若昭《女論語·營家》中說:“奉箕擁箒,灑掃灰塵,撮除㩉 ,有用非輕。”

  除吳語區之外,在其他各地的方言中,此詞亦廣泛存在并使用。李榮主編的《廣州方言詞典》收錄了“垃圾”,註音lapsap,解釋說:“垃圾,扔掉的破爛東西:垃圾車,垃圾崗(垃圾堆),垃圾佬(清潔工),垃圾箱。”

  也寫作“垃澀”。張維耿編著的《客家話詞典》中,收錄了“垃澀”,註音lab⁵seb⁵,解釋說:“垃澀,垃圾:屋門口掃倒好多拉澀,拿來倒撇知。(房門口打掃了很多垃圾,拿去倒掉)”

  也寫作“惡澀”,《忻州方言詞典》收錄了“惡澀土”一詞,註音ŋəʔsəʔtʊ,解釋說:“垃圾。”

  垃圾、搕 、拉颯、擸 、㩉 、垃澀、惡澀,比照此數種寫法之音義,映射的當為同一詞,因為時代和地域之異,讀音也各異,故以不同的文字映射之。但從整體而言,此雙音節詞,前音節讀來母居多,如“垃”和“拉”,也轉讀影母或泥母疑母,如“搕”和“惡”。後音節讀心母或生母居多,如“ ”、“颯”和“澀”。《漢語大字典》以及《現代漢語詞典》將“垃圾”一詞中之“圾”定為見母系顎化音,當是受了以“及”為音符的形聲字讀音的誘導。

  在以“及”為聲符的形聲字中,大致為兩讀,一讀見母以及顎化音,如伋、彶、芨、汲、級為見母字,也有讀見系聲母的,如及、笈為羣母字,岌、魥、砐為疑母字,如“圾”字,則更為特殊,字書中羣疑兩讀。二讀心母字,如趿、雭、靸、馺、鈒,鈒等。再根據“搕 ”、“拉颯”以及“垃澀”中,“ ”、“颯”和“澀”的讀音,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所用的“垃圾”一詞,其中的“圾”當讀為心母。

  臺灣版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即將“垃圾”一詞注音為ㄌㄜˋ ㄙㄜˋ,如果轉為拼音,也就是lèsè,將“圾”定音為sè,也就是心母的傳承音,并解釋說:“垃圾,穢物、塵土及被棄的東西的統稱。亦作拉颯。”如此,即將垃圾、搕 、拉颯、擸 、㩉 、垃澀、惡澀,這些不同的詞形的音義相對地梳理通暢了。

  南宋吳自牧記錄此詞時,將此前的“拉颯”或“搕 ”或“㩉 ”一詞,改易記錄為“垃圾”,用字改易後,字書中的“圾”又無心母的讀音,導致了現今“垃圾”一詞中“圾”字的讀音也隨之改易。


另外

¸´µ©´ף§³צכ¹¾--’ס£÷°¬

“垃圾”考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摘要:本文通過因聲求義的訓詁手段,對“垃圾”一詞的來源加以考察,認為“垃圾”本作 “擸 ”,又音轉為“邋遢”等;“圾”是“靸(趿)”之誤,自唐代以後,其音已發生訛變。同時對一些工具書的相關釋義作了辨正。

關鍵字:垃圾;擸 ;邋遢;訓詁

“垃圾”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宋·呉自牧《夢粱録》有二例,卷12:“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又卷 13:“亦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日支錢犒之。”

“垃圾”一詞的語源,有二說:(a)1936年版《辭海》云:“垃圾,本作‘垃伋’,與‘擸 ’同。”《辭源》云:“垃圾,本作‘擸 ’,垃、擸雙聲,用畚箕斂拾東西叫‘扱’,因屬髒土之類,字又改從土旁,寫作‘垃圾’ 。”[1](b)王廣慶云:“垃圾之垃應為塿,《說文》:‘塿,塺土也。’塿、垃雙聲。”[2]

《辭海》、《辭源》謂“垃圾,本作‘擸 ’,垃、擸雙聲”,是對的;但又謂“用畚箕斂拾東西叫‘扱’,因屬髒土之類,字又改從土旁,寫作‘垃圾’”,則不確。王廣慶所說為臆測,未可信從。

我們先考察“擸 ”一詞的用法及其演變情況。

《廣韻》:“ ,才盍切,擸 ,和雜。”又“擸,盧盍切,擸 ,破壞也。”[3]《集韻》:“ ,擸 ,和攪。”“擸 ”指混雜、攪拌而破壞之,也指這種聲音,字或作“磖磼”,《玉篇》:“磖,磖磼,破物聲也。” 用為形容詞,指不整飾、不謹慎、行歪斜;用為名詞,指雜物、穢物。1934年《阜寧縣新志》:“擸 ,指穢壞雜碎之物,猶通語垃圾也。擸音臘, 音颯。”[4]或作“ 䙣”、“ 䙣”、“儠㒎”、“ 颯”,皆為同源詞[5]。《集韻》:“ , 䙣,衣敝。儠,儠㒎,衣敝。 , 颯,紛雜貌。”《類篇》:“ , 䙣,衣敝。儠,儠㒎,惡貌。”也倒言“䙣 ”,《類篇》:“䙣,䙣 ,衣敝。”指人不飾邊幅、衣衫不整,故字從衣或從人。或作 “拉颯”,《宋書·五行志二》:“京口謠曰:‘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颯栖。’”《晉書·五行志中》所載同,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09引此謠,有注:“上盧合反,下蘇合反。”清·翟灝《通俗編 ·狀貌》:“拉颯,言穢雜也。”[6]翁輝東《潮汕方言·釋言》:“俗以污物為拉颯,或作擸 。”[7]《漢語方言大詞典》:“拉颯,垃圾。吳語。”[8]音轉為“邋遢”,《廣韻》:“邋,盧盍切,邋遢,行貌。遢,吐盍切,邋遢,不謹事。 ”[9]《龍龕手鏡》:“邋,盧盍反,邋遢,行貌也。遢,他盍反,邋遢,不謹事也。”[10]元·陶宗儀《説郛》卷85引釋適之《金壺字考》:“邋遢,音獵榻,不整貎。”明 ·顧起元《説略》卷15:“邋遢,《海篇》云:‘行歪貌。’借為人鄙猥糊塗意也。 ”[11]清·顧祿《清嘉錄》:“俗以冬至前後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則主年夜雨雪,道塗泥濘。諺云:‘乾淨冬至擸 年。’《廣韻》:‘擸 ,和雜也。’家雪亭《土風錄》云:‘俗以不潔淨為擸 。’”[12]今吳諺尚有“乾淨冬至邋遢年”之語。1926年《象山縣志》:“邑人以不淨者為邋遢,又曰擸 。”[13]《明史·方伎列傳》:“張三丰……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邋遢”指人行止不謹、行動歪斜,故字從辵。重言則為“邋邋遢遢”,《水滸傳》第82回:“裹一頂油油膩膩舊頭巾,穿一領邋邋遢遢潑戲襖。”吳方言也謂“邋裏邋遢”。或作“傝 ”、“ 答颯”、“踏趿”、“踏跋”、“臘䨿”,《玉篇》:“傝,傝 ,惡也,一曰不謹貌。”1926年《象山縣誌》:“今人以不謹為‘沒傝 ’,亦作‘答颯’。”[14]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南史》:‘范泰嘗誚鄭鮮之曰:“卿事居首僚,今日荅颯,去人遼遠。”’案:荅颯,行不前貌。吳諺謂行不前曰荅颯。”[15]1916年《鹽山新志》:“答颯,不振也。”1935年《蕭山縣誌稿》:“怠不理事曰答颯,亦作‘踏趿’。” [16]宋·吳曾《能改齋漫録》卷2:“俗語以事之不振者為‘踏趿’,唐人已有此語。《酉陽雜俎》:‘錢知微賣卜,為韻語曰:‘足人踏趿不肯下錢。’”[17]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5、《全唐詩》卷880並作“踏跋”,明·方以智《通雅》卷49:“吳曾曰:‘俗有“踏趿”語,自唐以然。《酉陽雜俎》: “錢知微買卜,為韻語曰:足人踏趿,不肯下錢。”’升菴以為‘臘 䨿字,姓䨿者嫌非字,改作䪞。’”[18]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踏趿。延緩貌。吳中謂人作事遲緩曰踏趿。”[19]或作“搭颯”,《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趙正去房裏換了一頂搭颯頭巾,底下舊麻鞋,著領舊布衫。”或作“邋”,明·沈榜《宛暑雜記·民風二·方言》:“人不修潔曰邋。”1923年《霸縣誌》:“不整齊曰邋。”[20]或作“ ”,《廣韻》:“��, ,馬行不進。”[21]指馬行歪斜,故字從馬。《漢語大字典》:“ ,即‘邋遢’,不精彩,不整潔。明·李實《蜀語》:‘不精彩曰 。’按:口語謂不整潔、不俐落為‘ ’。”[22]或作“蝲蟽”,桂馥《札樸》卷9《鄉言正字》:“不潔曰蝲蟽。”[23]或作“ 㿴”,張慎儀《蜀方言》:“不淨曰 㿴,錢大昕《恒言錄》:‘今吳人以塵垢不淨為 㿴。’……今語(蜀)如之。”[24]或作“辣闒”、“剌塌”、“躐蹋”、“剌塔”、“蠟遢”、“躐 ”[25],皆記其音。《宋詩紀事》卷54項安世《釣臺》:“辣闒山頭破草亭,只須此地了生平。”元·仲龍子老更狂《十二月帶過堯民歌·解嘲》:“您笑俺貧窮 剌塌,俺笑您財利貪婪。”元·無名氏《山坡羊》曲:“客至三杯酒當茶,同,咱笑耍;共,咱躐蹋。”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拖藜杖芒鞋剌塔,穿布袍麻絛搭撒。”[26]《孽海花》第2回:“我道是什麼書記翩翩應阮才,卻原來是莊壽香的一封 蠟遢八行。”《錦香亭》第8回:“原本李豬兒,生性躐 懶惰。”又音轉為“拉沓”、“ 拉㧺”,一指穢雜,《漢語方言大詞典》:“拉沓,骯髒、邋遢。冀魯官話,中原官話。”[27]一指鳥斜飛貌,《宋書·樂志四》載《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思悲翁曲》:“梟子五,梟母六,拉沓高飛莫安宿。”聞一多曰:“‘拉沓’與‘拉㧺’、‘翋䎓’同,飛貌也。”[28]《文選·舞賦》:“鶣 燕居,拉㧺鵠驚。”李善注:“鶣 ,輕貌。拉㧺,飛貌。拉,音腊。”專字作“翋 ”,《廣雅》:“翋 ,飛也。”或作“ ”、“ 䳴”、“翋䎓”、“ ”等[29]。《廣韻》:“ , ,飛初起皃。”[30]又音轉為“拉襍”,《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所思曲》:“聞君有它心,拉襍摧燒之。”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案:拉雜,不問好醜,併於一處也。今吳諺於不整齊潔靜者謂之拉雜。”[31]裘錫圭謂同“磖磼”,釋為“破物聲”或“破物貌”[32],於義相因。宋·蘇軾《書拉雜變》:“司馬長卿作《大人賦》,武帝覽之,飄飄然有淩雲之氣。近時學者作拉雜變,便自謂長卿。長卿固不汝嗔,但恐覽者渴睡落牀,難以淩霄耳。”《漢語大詞典》:“【拉雜】混雜;雜亂。”[33]

吳方言擸 音勒塞或勒颯,香港、四川樂山亦讀如勒塞,用作形容詞或名詞。 《漢語方言大詞典》:“勒虱,垃圾。吳語。也作‘勒塞’。”[34]1930年《嘉定縣續志》:“擸 ,俗謂塵土穢積也,讀若勒颯。”[35]或作“擸搭”,《漢語方言大詞典》:“擸搭,形容衣服不整齊。閩語。”[36]

P.2717《碎金》:“棄擖 :烏合反,下。”P.3906《碎金》:“棄擖 :罨趿。”尋《廣韻》,“搕”、“罨”並音烏合反,《碎金》誤以“擖”為“搕”字。孫錦標《南通方言疏證》:“《南通州志·方言》: ‘搕 ,塵穢也。’通俗讀若腊刷。”[37]則又誤以“搕”為“擸”。擖,當為“擸”之誤[38]。“擖 ”即“擸 ”。S.3877背《洪潤鄉百姓安力子賣地契》:“中間若親姻兄弟及別人諍論上件地者,一仰口承人男 兄弟祗當,不忓買人之事。”[39] ,即“擖 ”,亦即“擸 ”。《文選·舞賦》:“駱驛飛散,䬃擖合併。”李善註:“駱驛,不絶貎。䬃擖,屈折貎。與曲度相合併也。”䬃擖,即“擸 ”、“拉颯”之倒文,和雜也。李注未確。“搕 ”又可寫作“颯”,見P.3649V《後周顯德四年燉煌鄉百姓竇䬃賣地契》,“䬃”即“颯”。“颯”即“搕 ”之異寫,“盖”與“盍”《廣韻》皆胡臘切,故可互換作音符。

黃征《敦煌俗字典》“ ”字條曰:“P.5032《渠人轉帖》有人名曰‘張擖 ’者,則是以‘擖 ’之‘遺棄’義為取名之本意。”[40]亦未確。

《廣韻》:“搕,烏合反,搕 ,糞也。 ,私盍切,搕 ,糞也,又才盍切。”[41]糞,穢土。桂馥《札樸》卷9《鄉言正字》:“振畚曰搕 。”[42]所振之穢物亦曰搕 ,《漢語方言大詞典》:“搕 ,垃圾、塵穢。江淮方言。”[43]搕 ,吳方言音屋縮;擸 ,吳方言音勒塞。二者雖皆為“廢物”之義,但“搕 ”偏指細碎之廢物,今有“堂灰搕 ”之語;“擸 ”則亦可指粗大之廢物。《龍龕手鏡》:“ ,才盍反,擸 ,和雜也。又私盍反,搕 ,糞也。”[44]“搕 ”一詞,《五燈會元》中有數例,《大藏經》例甚多。《景德傳燈錄》卷22:“大海不容塵,小豁多搕 。”注:“搕,烏合切。 ,私盍切。”《四部叢刊本》注作“上音罨,下音靸。”讀音相同。《續傳燈錄》卷34:“糞掃堆頭重添搕 。”“搕 ”亦作“罨靸”、“罨趿”、“罨颯”,以同音記詞。《廣韻》“靸”、“ ”同音私盍切,“趿”、“靸”、“颯”同音蘇合切。《白帖》卷12:“罨靸被”條引鄭愚津《陽門詩》:“象牀塵埃罨靸被。” 注:“上在華清日,罨颯公主嘗與上晨聽,按新水調愛,主起晚,遽自真珠被而出。及寇至,倉惶隨駕出宮,後不之省。及上歸南宮,一旦入此中,而當時罨畫之被,宛然塵積矣。”[45]公主名罨颯,亦猶上契之名 、張三丰號張邋遢也。《朱子語類》卷95:“譬如溝中水被沙土罨靸壅塞了,故水不流;若能擔去沙土罨靸,水便流矣。”“沙土”、“罨靸”並列,《漢語大詞典》:“罨靸:淤積。”則“擔去沙土罨靸”不通,所釋未確。

“垃圾”本當作“垃靸(趿)”,下字讀蘇合切,音“颯”[46]。“垃靸(趿)”與“擸 ”、“邋遢”音轉;“靸(趿)”字因上字“垃”類化從土旁作“圾”,音亦訛為 jī,遂千載莫知其本字本音矣[47]。P.2717《碎金》“ ”音“”,“”當作“㧀”,《廣韻》音其立切,則《碎金》已音訛為jī。《大覺禪師語錄》卷中:“治心明心,垃圾上重添垃圾;究理達理,相應中轉不相應。 ”“垃圾上重添垃圾”亦即“糞掃堆頭重添搕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連記》:“丈夫又是假乖張,又道娘子垃圾相。”垃圾相,吳方言謂之“邋遢腔”。



[1]《辭源》(修訂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323頁。


[2]王廣慶《河洛方言詮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頁。


[3]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並見第537頁。


[4]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392頁。


[5]參見裘錫圭《釋“拉雜”》,原載《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後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頁。


[6]轉引自《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3頁。清光緒《重印金華縣志》說同,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3269頁。


[7]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8]《漢語方言大詞典》,第3268頁。


[9]《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


[10]《龍龕手鏡》,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93頁。


[11]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五·諺語解》同。


[12]轉引自張喆生《古方言詞語例釋》,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頁。


[13]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14]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195頁。


[15]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5頁。


[16]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195、7091頁。


[17]宋·俞徳隣《佩韋齋輯聞》卷3說略同。《錦繡萬花谷》後集卷34引誤作“踏吸”。


[18]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0頁。


[19]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5頁。


[20]並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434頁。


[21]《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


[22]《漢語大字典》,第1904頁。今江淮官話、西南官話、閩語並同,見《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434頁。


[23]桂馥《札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91頁。


[24]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491頁。


[25]參見張喆生《古方言詞語例釋》,第152頁;王貴元、葉桂剛主編《詩詞曲小說語辭大典》,群言出版社 1993年版,第826頁。下引六例亦轉引自二書,原書誤引處徑作改正。


[26]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1折:“眼見得路迢遙,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風瘦馬。”作“邋遢”。


[27]《漢語方言大詞典》,第3268頁。


[28]聞一多《樂府詩箋》,收入《聞一多全集(四)》,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01頁。《樂府詩集》卷16“莫”作“暮”。


[29]參見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頁。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頁。


[30]《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


[31]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卷11第12頁。


[32]裘錫圭《釋“拉雜”》,第169—172頁。


[33]《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3593頁。


[34]《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274頁。


[35]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36]《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37]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464頁。


[38]《儀禮·士冠禮》:“加柶覆之面葉。”鄭玄注:“古文葉為擖。”段玉裁曰:“擖,當為擸,字之誤也。”(《儀禮漢讀考》,收入《清經解》,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46頁。)《集韻》:“擸,《說文》:‘理持也。’或作擖。”王念孫曰:“擖、擸二字音義各別……諸書中擸字或作擖者,皆俗書之誤。”(轉引自《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擖”字條,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821頁。)《集韻》:“臘,或作臈。”此擖、擸相誤之證。


[39]沙知《敦煌契約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頁。


[40]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頁。


[41]《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龍龕手鏡》同,第216頁。


[42]桂馥《札樸》,P392。


[43]《漢語方言大詞典》,P6464。


[44]《龍龕手鏡》,第216頁。


[45]罨畫之被,當從《山堂肆考》卷190作“罨靸之被”。“罨畫”之“罨”,讀為“ ”、“㔩”,黃生《字詁》:“飾采謂之 ,通作㔩,婦人髻飾。杜詩:‘翠為㔩葉垂鬂脣。’按吳興有罨畫溪,本取其處山水如設色之畫。詳聲義,罨亦當與 通,今作掩聲,頗無義。”收入《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72頁。《廣韻》:“㔩,㔩彩,婦人髻飾花也。 ,調色畫繒,出郭調《字指》。”並音烏合切。


[46]《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便去帶了那頂搭圾頭巾,身上著破衣服。”證以上文所引《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趙正去房裏換了一頂搭颯頭巾,底下舊麻鞋,著領舊布衫。”則明人猶有讀“圾”為“颯”者,此“圾”讀“颯”之旁證。


[47]《初學記》卷9引《帝王世紀》:“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後世音謬,故謂之伏犧,或謂之密犧。” 注:“一解云:虙,古伏字,後誤以虙為密,故曰密犠。”“㧀”訛讀為其立切,亦猶“虙”訛讀為“密”也。

附記:1. 清·翟灝《通俗編》卷34:“(拉颯)二字所出最先,當以為正,他皆後變字也。《廣韻》:‘剌 ,不淨也。’音如辣拶。《集韻》:‘䏠 ,肉雜也。擸 ,和攪也。’音俱如拉雜。《黃山谷集》‘傝 ’,物不蠲也。蜀人語音如塔靸……㩉㨡、搕 、垃圾其用字各不同。”並可參證。惟翟氏以“搕 ”亦同,則稍失之。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頁。

2.姜亮夫謂“邋遢”、“邋䨿”、“拉答”、“剌達”、“剌闒”、“儠,傝”、“臘答”、“䖃苴”、“褦襶”、“ 㿴”、“邋遝”、“傝 ”、“喇噠”、“ ”、“邋拹”、“拹邋”、“垃圾”並聲轉,“圾或讀及或讀薩”。又謂“垃圾者累贅無用之物也,昭人讀垃他(讀靸同),字作垃圾,蓋方俗字也。本音下字當讀為蘇合切,杭人讀薩。”並可參證。參見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第 16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86頁。

此文刊載於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8卷,2009年4月出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6日

垃圾,来母合韵和心母合韵,正常演变吴语里就是loeh soeh,然后韵母合并变成leh seh,再误当成德韵折合到普通话就成le s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