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凡(女革命烈士)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朱凡

女革命烈士
展开7个同名词条
朱凡(1919-1941),原名陆慧卿。女,1919年出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时代投入“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上海女青年会主办的难童教养所、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工作。1940年秋,参加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到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工作。1941年,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5月,调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同年7月,日伪“清乡”。朱凡要求留下继续战斗,在开会途中被日军抓捕。朱凡宁死不屈。被日军用麻绳绑在汽艇尾部,拖着她在芦苇荡中横冲直撞,壮烈牺牲。 [2]
中文名
朱凡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1941年7月
出生地
宁波
原    名
陆慧卿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1919年出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
初中时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
入高中后,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她在上海参加学生请愿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会主办的难童教养所工作。
1938年,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义务担任夜校教员。 [2]她从此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凡,她解释改名的缘由:“朱,是红色;凡,是平凡的意思。红色象征血染的光明,又代表着革命。中国青年就要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流血奋斗。我要做一个为解放穷苦人民、实现革命理想而战斗的平凡战士。”
1939年10月,朱凡毅然离开父母,来到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怕艰险,积极工作。 [3]到常熟以陆家市小学校长和东路教委会流动教师的身份,开展民运工作。 [4]
1940年下半年,朱凡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建党建政工作。 [3]1940年秋,参加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到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工作。
1941年,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5月,调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 [2]并兼区抗日民主政府秘书。 [4]同年7月,日、伪军出动重兵,对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上级指示在苏常太地区的武装力量和外来民运工作干部,可以相继撤离,但朱凡要求留下继续战斗。7月下旬,朱凡在开会途中被日军抓捕。日军对其严刑毒打,妄图迫使她说出新四军活动和掩藏给养的地点,朱凡宁死不屈。被日军用麻绳绑在汽艇尾部,拖着她在芦苇荡中横冲直撞,壮烈牺牲。 [2]

主要事迹

播报
编辑

少年有远志

朱凡和三个弟弟的儿时珍贵合影中,面对镜头,朱凡有些羞怯,但稚嫩的脸庞上,确实闪烁着坚毅的眼神。
“她和几个弟弟关系非常好,从小就很照顾他们。”看着老照片,朱凡的侄女陆菡女士脱口而出。提起朱凡,她有太多的话要讲,但又沉默了。她不忍回忆起那段惨烈的记忆,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次心痛的经历。
陆菡的父亲叫朱介元,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对于这位英雄姑姑的了解,她大多是从父亲和爷爷那里获知的。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生于鄞州,自幼在上海长大。儿童时期,朱凡的父亲陆成林在上海经营工厂,家境还算殷实。“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朱凡家的工厂在日本人的炮弹中化为灰烬。家庭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被切断,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拮据的困境,为了谋生,朱凡的父亲又租了一个小店铺做买卖,但生意一落千丈。  
这时,朱凡正在读中学,“九·一八”“一·二八”事件的相继发生,刺伤了她年轻纯洁的心灵。为了支援在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她不仅动员家人把早餐钱省下来,还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社会各界募捐。  
那时朱凡的弟弟朱明正上小学,为了帮助几个弟弟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有所认识,朱凡拿出全国地图,在上面标明了疆土变化的情况,对弟弟说:“我们祖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犹如一张桑叶,被蚕啃得残破不全。如再不抗日,我们就会成为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亡国奴。”  
读高中时,朱凡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如《大众生活》《新生》《永生》等,从中寻觅着人生的航标,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1936年12月9日,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很快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和声援。记得有一天下午,原在学校寄宿的朱凡突然回家。那次回家她衣服都湿透了,后来,家人们才知道她参加了请愿游行,被国民党军警用水龙头冲湿了衣服。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刚踏上社会的朱凡立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雪影社”,在由该社主办的义务夜校里担任教员。在这个时期,她改名为“朱凡”,她跟弟弟说:“朱,红色,代表红军,代表共产党,代表革命;凡,就是平凡,我要做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兵。” 
“朱凡对几个弟弟影响非常大,我父亲也受她的影响改姓朱。”陆菡回忆说,陆菡的父亲叫朱介元,原名陆启英,受姐姐影响,朱介元1944年1月参加了新四军。  
1939年夏秋之间,朱凡告诉弟弟:“我要到‘江抗’去了。”她还激动地说:“我是一只小小的海燕,将自由地飞翔在惊涛骇浪之上。”9月中旬,朱凡和弟弟们告别,但没想到,这次告别竟成了永别。 [1]

冒险干革命

1939年在陆家市小学担任校长期间,她与两位民运干部积极发动群众,白天教书,晚上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学习文化。还为花边洗烫作坊的女工争取权利,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还使得老板不能随便开除女工。随后,她担任流动教师,并负责巡视各抗日小学的教学工作。不管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朱凡奔波在各个学校。 [3]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日伪军高度紧张,于是对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残酷“清乡”,每天都有抗日的同志被捕、牺牲的消息传来。根据上级指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活跃在沙家浜地区的武装力量和外来民运工作干部相继撤离,朱凡也在撤离的名单之中。但她作为区委书记,率先垂范,不怕牺牲,选择留下,继续斗争。
1941年7月的一天早上,朱凡穿过封锁线到辛莫区辛庄的一个尼姑庵召集会议,因叛徒出卖,在掩护同志撤退时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毒打、威逼利诱,然而朱凡坚贞不屈,绝不叛党。面对年仅22岁的年轻女共产党员,敌人灭绝人性,他们用麻绳捆住朱凡的腿,拖在汽艇尾部,汽艇在昆承湖的芦苇荡中疯狂地横冲直撞,鲜血染红了湖水。芦苇荡在抽泣!昆承湖在呜咽! [3]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2015年8月24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朱凡烈士是其中之一。 [1]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展柜中,有两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一张旧影令人瞩目:年轻女子身穿一袭雪白的坠地长裙、嘴角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江南女子特有的清秀模样。还有一份名叫陆慧卿的学籍表。这两份档案的主人,就是著名的沙家浜抗日女英雄——朱凡烈士。
君睿社区成立朱凡烈士事迹宣讲团,取名“芦花红”,宣讲团由10位党员、志愿者组成。在君睿社区中庭的朱凡烈士广场,一座3米多高的红色芦苇雕塑耸立在小区的主干道边,“跟党走·初心红”6个大字格外醒目,红色雕塑象征着被朱凡烈士鲜血染红的芦苇。  
在朱凡烈士广场四周,一首长诗被镌刻在绿化带的石板上。诗的作者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这首长诗取名为《芦花红·芦花白》,歌颂了朱凡烈士舍生忘死、矢志不渝的抗日精神。
在区、街道两级的支持下,朱凡烈士先进事迹陈列馆落户君睿社区,共设有三个展示区,以“芦荡火种”为主线,通过视频、图片、插画等形式,生动再现了朱凡烈士的革命故事。
下应街道还以朱凡烈士事迹为剧本,创作了一台情景剧《芦花红·朱凡》,表演的演员全部是下应街道的年轻机关干部和村社干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