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qián]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前”(拼音:qiá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表方位的“前”本作“歬”,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古字形像坐着船前行。“前”大约产生于战国后期,本义指剪刀或用剪刀剪断。古籍中常借“前”来表示“前进”,剪刀的意思就造“剪”字表示。 [2]“前”的基本义是向面对的方向运动,引申为物体的正面。从空间顺序讲,前又由向前端运动引申为位置次序靠前的,还引申为前面未到的。从时间顺序讲,运动在前(方位)的,往往是行为发生较早的,时间次序在前的。
中文名
拼    音
qián
部    首
丷、刂
五    笔
UEJJ [4]
仓    颉
TBLN [4]
郑    码
UAQK [4]
笔    顺
点、撇、横、竖、横折钩、横、横、竖、竖钩
字    级
一级(1650) [1]
平水韵
下平一先 [5]
注音字母
ㄑㄧㄢˊ
总笔画
2+7(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会意字形声字
结    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偂、歬、𠝣、𣥑、𣦃、𫝐
统一码
524D
四角号码
8022₁
国标码
C7B0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6]
许慎《说文解字》说:“前,齐断也。从刀,歬声。”小篆的“前”(图7),除了刀外,还与舟联系起来。根据段玉裁等《说文》专家的解释,齐断实即剪断,“前”其实是刀的名称,是“”的本字;而现在前进、前后的前原来是没有侧刀形(刂)的,只是从止从舟,作止在舟上的形状:歬。现代前字的䒑与月两部分便是由“”和“”演变而来的。
许慎说:“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从常理推论,“止”代表人的脚,止在舟上就是人站在船头的象征。整个字的意思是人虽然不走路,但船朝前行进,人也就前进了。寓意非常明显。庄子所说“坐而至越者舟也”(能够坐着而到达越国的是船),无异是对前字的注释。
《说文》的解释与金文也相合。金文“前文人”(前代有文德之人,即祖先)的前字,见于好几件器物,结构与小篆全同。如图3。可见小篆的直接来自金文。
把“不行而进”看作前的本义,用以解释“止在舟上”的字形,大概是春秋以后的事。《太平御览》第758卷所引《衡波传》记载的一则孔门逸事,可以作为参考:子贡久出不归,孔子与弟子们占卦,得到鼎卦,大家都说“无足",子贡不会来了。只有颜回一个人偷偷地在笑。孔子说,颜回在笑,是说子贡会来吧。颜回道:所谓“无足”,是说乘船前来,就要到了。第二天早上子贡竟回来了,应验了颜回的推断。这则故事的可信程度当然有限,但“乘舟而来”暗寓前字,“无足者乘舟而来”的思想在当时应是有代表性的。
然而,前的本来形状是否是歬,“不行而进”云云是否就是正确的解释,仍然有值得怀疑的地方。甲骨文有个字写作图1,似乎是金文前字的前身。加上彳或行,就成图2。从甲骨文分析,这个字不从舟,而是从“”(盘的古文),是从止在盘中,该是洗脚的意思。后代用作前进、前后的前,是假借的关系。古代舟和凡形状比较接近,容易写讹,把舟写成凡(盘),把凡写成舟,都是可能的。如此说不谬,则从甲骨文演变为金文,由商至周,洗脚的盘子逐渐变成了交通工具舟;“洗脚”与“乘船”,虽然都属会意的范畴,但彼此相去未免太远了。字形无论如何演变,古人总有办法根据变化了甚至讹变了的字形作出自以为正确的解说,还把它说成是该字的本义。
姑且抛开甲骨文不论,那么,自金文以来,前进的前字本应作歬,和杀人断物的刀是毫无关系的;从“刀(刂)”的“前”原是将某物剪断、剪齐的形声字,剪刀的剪的本字。但传世的各种典籍,却绝不见止在舟上的“歬”字,凡前进、前后的前字都用本义为剪刀的“前”。本来已经有了刀的前又再加上一把刀变成剪。一些文字学家于是说“剪”是“俗字”,“非”。不仅如此,又把“羽初生”的翦字拉来做翦灭的翦;此外,还造出个揃字,加上一只手,以示剪(翦)灭要用力。《史记·蒙恬列传》“周公自捕揃爪以沉于河”(周公自己把指甲剪下来扔到河里去),便是一证。不管怎样“俗”,怎样“非”,借也罢,不借也罢,已成事实,谁也否定不了,制止不了,谁也不去计较“见形知义”之类的大原则,而是只顾实用,不问其他。结果,汉字这种借来借去,重床叠架,“形声相益”,反复孳乳的“优点”使得它越益繁复、庞杂,以致陷人自相矛盾的境地而无法解脱。 [2] [6-7]
“前”字的本义应当与“前进”有关。前进必定有一个出发点,而相对于新的目标来说,出发点往往就转化成了“后”。由表示动词“前进”意义的“前”到构成表示方位、时间、对象或事件的名词,与“后”相对。表示方位的前,可以是泛指在正前面,也可以指就在面前、眼前、跟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些例句中的前,就是泛指在前面。表示时间的前,指过去的或较早的。成语“前功尽弃”指过去的功劳全部废弃了。 [1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qián
名词
方位词。(空间上)在正面的(与“”相对)
ahead;front
《尚书·顾命》:“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宋·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前方;前门;前怕狼后怕虎
方位词。(时间上)较早的(与“后”相对)
ago;before
《孟子·梁惠王下》:“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唐·韩愈《题哀辞后》:“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
前天;先前;前妻;前夫;以前;
表示过去
formerly
从前;前人
方位词。(次序上)靠近头里的
前排;名列前茅
方位词。从前的(有时指现在改变了名称、身份的机构或
人等)
former;
previous
前缘;前仇;前所长
方位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
前科学
未来;将来
future
前程;前景
前线;前方
支前
(Qián)姓氏用字
动词
向前行进
go forward;
go ahead
《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九章:“当然,在两军混战时,纵然是勇往直前的人,也难免背上受伤。”
前去;勇往直前
引导
guide;lead
《仪礼·特牲馈食礼》:“尸谡祝前,主人降。”
犹进见
call on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与王文度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
《魏书·高允传》:“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
在……之前; 预先
beforehand
《礼记·中庸》:“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jiǎn
形容词
通“”。浅黑色
《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鹄缨。”
动词
通“翦”。消灭
吴子·论将》:“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
同“”。
[8-9]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二】【止部】昨先切(qián)
歬,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
【卷四】【刀部】子善切(jiǎn)
前,齐断也。从刀歬声。 [17]

说文解字注

【卷二】【止部】
“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注:昨先切,十二部。按后人以齐断之前为歬后字,又以羽生之翦为前齐字。 [10]
【卷四】【刀部】
“齐断也”注:《释言》《鲁颂传》皆曰:翦,齐也。《士丧礼》:马不齐髦。注云:齐,翦也。二字互训。许必云齐断者,为其从刀也。其始前为刀名,因为断物之名。断物必齐,因为凡齐等之偁,如实始翦商谓周之气象始与商齐等。语本甚明。戈部引此诗作戬商,字之假借,如竹箭之为竹晋也。前古假借作翦,《召南毛传》曰翦去也是也。《礼经》蚤揃,假借揃为之,又或为鬋。今字作剪,俗。
“从刀,歬声”注:子善切,十二部。 [11]

广韵

昨先切,平先从 ‖前声元2部(qián)
前,先也。昨先切。六。
歬,古文。
【校释】歬:是小篆的楷定而非《说文》古文。《说文·止部》:“歬,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前;部外笔画:7
古文:歬、𣦃
《唐韵》昨先切。《集韵》《韵会》《正韵》才先切,并音钱。《增韵》:前,后之对。
又进也。《广韵》:先也。
又《礼·檀弓》:我未之前闻也。注:犹故也。
又《仪礼·特牲》:祝前主人降。注:前犹导也。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子浅切,湔上声。《说文》:齐断也。俗作剪。
又《正韵》:浅黑色。《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鹄缨。注:前,读为缁翦之翦。浅黑也。
又《韵补》叶慈邻切,净平声。刘向《九叹》:陆魁堆以蔽视兮,云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无垠兮,遂曾闳而廹身。 [13]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4]

书写提示

前字书写笔顺
【规范提示】“月”的第一笔撇改竖。
【写法】“䒑”扁“刖”大。“䒑”居上居中,长横托上盖下。“刖”,顶部“月”低,底部“刂”低;“月”“刂”分列竖中线两侧。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ian
王力系统
dz
ian
董同龢系统
dzʰ
iæn
周法高系统
dz
ean
李方桂系统
dz
ian
西汉
东汉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ɑn
北魏后期北齐
山先仙
iɑn
齐梁陈北周隋
山先仙
i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ien
拟音/王力系统
dz
ien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iɛn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iɛn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ien
拟音/陈新雄系统
dzʰ
ien
[14]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一先
开口呼
四等
全浊
昨先切
dzʰiɛn
集韵
平声
下平一先
开口呼
四等
全浊
才先切
dzɛn
上声
二十八狝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子浅切
tsiæn
礼部韵略
平声
才先切
增韵
平声
才先切
上声
子践切
中原音韵
阳平
先天
次清
tsʼiɛn
中州音韵
平声
先天
齐先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一先
全浊
才先切
dz‘ien
上声
十一铣
全清
子践切
tsien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ʰiɛn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ʰiæ̃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ʰiæ̃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ʰiɛn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ʰiɛ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ʰiĩ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ʰiẽ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tɕʰie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ziɪ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ji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tɕiẽ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dzĩ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tɕʰiɛn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tsʰian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tʃʰin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tʃʰin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tsiɛn
24
阳平
文读
tsɪŋ
24
阳平
白读
tsãĩ
24
阳平
白读
tsun
24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tsõĩ
55
阳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tsieŋ
52
阳平
文读
seiŋ
52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tsʰiɪŋ
22
阴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