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lóu]
汉语文字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楼(拼音:lóu)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 [2],字形从木,娄声。“楼”本义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即楼房,引申指像楼房的建筑,又引申指有上层结构的建筑或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楼”也用来指楼房的一层。 [16]
中文名
拼    音
lóu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SOVG [3]
仓    颉
DFDV [3]
郑    码
FUZM [3]
笔    顺
横、竖、撇、点、点、撇、横、竖、撇、捺、撇点、撇、横
字    级
一级(编号:2870) [1]
平水韵
下平声·十一尤 [4]
总笔画
13(部首4,部首外9)
四角号码
4994₄
统一码
基本区 U+697C [3]
结    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形声字
注音字母
ㄌㄡˊ
异体字
𩫰、𡳫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楼”这个概念的出现比较晚,从中国建筑发展史来看,殷商及西周时期的居民一般都是在高的地基上建筑房屋的,还不具备修建两层及以上多层建筑的技术能力。因此,甲骨文、金文中不见这个字的记录。小篆(图3、4)的“楼”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为形符,表明楼房建筑的主要材料,而右边的部件为声符“”。从语源的角度看,从“娄”的字,往往隐含“多层次”义。如:屡、数、缕等。《集韵·遇韵》:“屡,或作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娄,娄之义又为数也。……俗乃加尸旁为屡字。古有娄无屡也。”《汉书·严助传》:“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颜师古注:“娄,古屡字。”从词汇学来看,楼、屡、数、缕乃至篓、褛等字是一组同源词 [15]。隶书(图2)的形体结构与小篆基本一致,只是笔画更加平直。宋元以来,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婁”字及“婁”旁已多简作“娄”(据草书楷化)。新中国成立后,繁体“婁”简化为简体“娄”,繁体“樓”则类推简化为“楼”。 [2] [16]
楼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意义便是指两层及两层以上的高大建筑。“楼”字从木,这表明木结构楼房自古以来所占有的主体地位。“楼”字是伴随“楼”这种建筑形态的出现而产生的。关于楼房建筑产生的时代,学术界有战国晚期之说。《左传·哀公八年》:“囚诸楼台,栫(jiàn,堵塞)之以棘。”《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从这些记载和汉画像石资料推断,楼房建筑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已经出现,应是不争的事实。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楼相传出现于西周康王执政时期,函谷关令尹喜为迎候神仙降临,在终南山北麓修建了一座草楼,这应当是后世楼房的滥觞。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史记》:“方士言于汉武帝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帝乃立井干楼。”则认为“楼盖起于黄帝之时”。
在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是最熟悉不过的建筑了,而“楼房”也随处可见。从“楼房”这种居舍,又引申出指楼房的一层,例如“一楼”“二楼”“三楼”等。
其实,楼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指前面所讲的人们熟知的多层房屋,还有不少其他的义项。如,有上层的车船,其上层也叫楼。《左传·宣公十五年》:“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杜预注:“楼车,车上望橹。”古代茶肆、酒店、歌舞等场所也称楼。民国时期还有茶楼、酒楼等称呼。 [15]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房屋
building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史记·孝武本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于执期,命曰迎年。’”
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楼房;楼盘;教学楼;高楼大厦
指楼房的一层
floor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杨绛《老王》:“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人冰箱。”
四楼
某些建筑物上加盖的房子,用作瞭望、守卫等
attic;
superstructure
《墨子·备城门》:“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
《后汉书·邓禹传》:“光武舍城楼上,披舆地图。”
城楼;箭楼角楼;钟楼;过街楼
指车的上部和车盖
《辽史·礼志五》:“赐公主……送终车一,车楼纯锦,银螭,悬铎,后垂大毡。”
用于某些店铺和娱乐场所的名称
house
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唐·孟浩然《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郁岛藏深竹,前溪对舞楼。”
酒楼;影楼;茶楼;戏楼;银楼
(Lóu)姓氏用字,参看主词条“楼姓
-
见例词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11]《汉语大字典》 [10]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洛矦切(lóu)
重屋也。从木娄声。 [5]

说文解字注

“重屋也”注:重屋与复屋不同,复屋不可居,重屋可居。《考工记》之重屋,谓复屋也。《释名》曰:“楼谓牖户之闲诸射孔楼楼然也。”楼楼,当作“娄娄”。女部曰:“娄,空也。”囧下曰:“窗牖丽廔开明。”
“从木娄声”注:洛侯切,四部。 [6]

广韵

落侯切,平侯来 ‖ 娄声侯部(lóu)
楼,亦作𡝤。重屋也。亦姓,夏少康之裔,周封为东楼公,子孙因氏焉。汉末楼秦自谯徙居会稽,因以东阳为望也。又虏复姓,有盖楼氏、贺楼氏。落侯切。二十九。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樓;部外笔画:11
(lóu)《唐韵》落侯切。《集韵》《韵会》郎侯切。《正韵》卢侯切,并音娄。《说文》:重屋也。《尔雅·释宫》:四方而高曰台,狭而脩曲曰楼。《释名》:楼谓牖户之闲有射孔,楼楼然也。
又侦敌之车曰飞楼,亦曰楼车。《六韬·军略篇》:视城中则有飞楼。《左传·宣十五年》:解扬登诸楼车,呼宋人而告之。
又岑楼,山之锐岭。《孟子》: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
又谯楼,城楼也。《前汉·陈胜传》:战谯门中。
又谓之戍楼。《储光羲·送别诗》:寒云隐戍楼。
又楼兰,国名。见《前汉·昭帝纪》。
又《尔雅·释诂》:楼,聚也。
又《尔雅·释草》:果臝之实栝楼。注:齐人呼为天瓜。
又道家以两肩为玉楼。苏轼《雪》诗:冻合玉楼寒起粟。
又姓。《姓苑》:望出东阳,周封少康之裔为东楼公,子孙因氏焉。
又叶凌如切,音闾。《古日出东南隅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又离楼,众木交加之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嶔崟离楼。 [7]

书法字形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697C;下:U+6A13) [3]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木”的末笔捺改点。“女”3画,㇛(撇点)一笔写成。
【写法】“木”窄“娄”宽,顶部“木”低,底部“娄”高。“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娄”,“米”的横笔与“木”横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撇点)的折点接竖中线,撇短点长,第二笔撇撇尖伸向“木”下侧,末笔长横起笔“木”侧,两端超出上部。 [13]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8]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十九侯
开口呼
次浊
落侯切
lu
集韵
平声
十虞
合口呼
次浊
龙珠切
lio
𡝤(娄)
平声
十九矦
开口呼
次浊
郎矦 (侯)切
ləu
礼部韵略
平声
卢侯切
增韵
平声
卢侯切
中原音韵
阳平
尤侯
次浊
ləu
中州音韵
平声
尤侯
罗兠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九尤
次浊
卢侯切
lou
分韵撮要
阳平
第五修叟秀
(参考资料:汉典 [9]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l
u
先秦
王力系统
l
ɔ
先秦
董同龢系统
l
û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l
ew
先秦
李方桂系统
l
ug
东汉
ou
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尤侯幽
ou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高本汉系统
l
ə̯u
隋唐
王力系统
l
əu
隋唐
董同龢系统
l
u
隋唐
周法高系统
l
əu
隋唐
李方桂系统
l
ə̆u
隋唐
陈新雄系统
l
ou
(参考资料:汉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ou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lou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ou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ou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ou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ɤɯ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ləu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lau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ləu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le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lɛu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lɛu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lɐu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lɐu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24
阳平
文读
lau
24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lau
55
阳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lɛu
52
阳平
文读
lau
52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le
22
阴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9]